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外伤性急性肾上腺损伤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伤性急性肾上腺损伤的CT表现。方法:对外伤性急性肾上腺损伤的20例患者进行CT平扫,其中加CT增强扫描12例,20例均于外伤后2~5h行CT检查;随访CT复查17例;对其CT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中右侧18例,左侧1例;双侧1例。3例肾上腺挫伤CT平扫表现为肾上腺肿胀、增粗、边缘凸起、密度不均;17例肾上腺血肿CT平扫呈梭形或卵圆形密度均匀增高或混杂密度。肾上腺周围脂肪囊内线条或斑片状密度增高影6例,同侧膈脚增厚2例。增强12例中,挫伤2例增强显示肾上腺增粗,均匀强化1例,不均匀强化1例。血肿10例增强显示病灶边缘呈环状强化5例,呈线状强化3例,病灶无明显强化2例。17例随访复查CT显示血肿范围缩小,密度减低,CT值较急性期减低10~20HU。结论:外伤性急性肾上腺损伤CT表具有特征性,增强扫描及CT随访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肾上腺外伤性血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及临床随访证实的6例肾上腺外伤性血肿的CT表现。结果 4例发生于右侧肾上腺,1例发生于左侧肾上腺,1例发生于双侧,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CT平扫表现为略高密度或高密度灶,CT增强扫描5例未见明显强化,1例血肿边缘见条形强化灶;血肿边缘脂肪间隙清晰或见索条状高密度灶。CT随访可见血肿范围缩小,密度减低。结论 MSCT对肾上腺外伤性血肿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肾上腺外伤性血肿的CT诊断(附7例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肾上腺外伤性血肿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 :7例车祸伤后肾上腺血肿患者 ,其中 1例亚急性期方发现病灶 ,分别于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行CT扫描。结果 :急性期 ,6例平扫呈均匀稍高密度灶 ,增强扫描无增强 ,其中 4例见残存正常肾上腺增强明显 ;亚急性期 ,本期方发现病灶 1例外 ,余急性期 6例血肿均有不同程度缩小 ,全部 7例血肿密度不均 ,呈环状增强 ;慢性期 ,3例血肿显著缩小机化呈均匀明显增强结节 ,3例血肿吸收消失 ,1例囊变。结论 :肾上腺外伤性血肿各期CT表现有一定特征 ,CT动态扫描可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对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证实的12例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表现,全部经CT平扫,其中10例又经CT增强扫描。结果 12例中累及单侧11例,均为右侧,双侧1例。CT表现为肾上腺弥漫性肿胀,平扫结果可为高密度(7个)、低密度(4个)和高低混杂密度(2个),边缘模糊10个,清晰3个。10例增强扫描显示,11个病灶血肿均无强化,血肿依附于强化肾上腺边缘,肾上腺呈弧形受压。合并征象有肾上腺周围脂肪密度增高伴线样影,同侧膈脚肿胀。12例均合并其他胸、腹部损伤。结论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肾上腺血肿的CT表现并评价多层螺旋CT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28例中(男21例,女7例)外伤23例,非外伤5例,均经腹部MSCT平扫加增强扫描,其中16例经过手术治疗证实,12例经临床随访证实。结果 28例肾上腺血肿右侧17例、左侧9例、双侧2例,CT值从7.5~73 HU不等,形态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为2.5~6.3 cm,除16例经过手术治疗得到证实外,其余12例随访,病灶变小或消失。结论 MSCT能准确显示肾上腺血肿的大小、形态、CT值,并可清晰显示伴随改变,对于肾上腺血肿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表现。方法收集本院22例肾上腺血肿病例,总结其CT检查肾上腺血肿的大小、分布、密度及其并发其他脏器损伤情况。结果22例病人中发现23个肾上腺血肿,其中右侧16例,左侧6例,两侧1例,分别合并肝、脾、肾、肺及椎体附件骨折。结论CT对肾上腺血肿诊断价值高,增强扫描有助于肾上腺血肿定性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外伤性肾上腺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外伤性肾上腺出血的MSCT影像表现及随访情况。结果 8例肾上腺出血发生于右侧,均为肿块型。CT表现为类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影。复查过程中血肿缩小,密度逐渐减低。结论 MSCT扫描对外伤性肾上腺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CT复查及增强扫描有助于肾上腺出血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55例由临床与手术证实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均经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其中20例又经对比增强CT扫描。对所有患者的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在55例中,起初CT平扫正确诊断50例(90.9%)外伤性脾破裂。增强扫描的20例全部(100%)得到正确诊断。在CT平扫像上,外伤性脾破裂主要表现为脾脏肿大、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及弧形高密度影,而CT增强扫描显示了脾脏内或表面不规则撕裂口、脾内未强化血肿及假性动脉瘤形成。49例(89.1%)患者伴发腹腔积液。早期或轻微脾破裂时,腹腔积液主要见于左侧结肠旁沟及道格拉斯窝。38例(69.1%)患者合并其他脏器或组织损伤。结论多层螺旋CT在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中,具有安全、快速、准确率高等优势。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条件下,对比增强扫描可提高诊断准确率及合并症的检出率,并能正确分型,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肾上腺恶性肿瘤(MAT)的 CT 和 MRI 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7例 MAT 的 CT、MRI 表现。CT 平扫17例,其中增强扫描14例;MRI 平扫3例,其中增强扫描2例;3例同时进行CT 和 MRI 扫描。结果肾上腺原发性恶性肿瘤8例,其中肾上腺皮质腺癌3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淋巴瘤、平滑肌肉瘤各1例;肾上腺转移瘤9例。肾上腺恶性肿瘤的平扫表现(肿块形态、大小、边缘、密度及信号)、增强(强化程度、方式)等特征有助于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结论部分 MAT 具有一定特征性的 CT、MRI 表现,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可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上腺损伤的CT与MRI表现,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因腹部外伤经临床或回访证实的肾上腺损伤的CT及MRI检查结果.结果 25例中,右侧损伤19例,左侧3例,双侧3例,共28个病灶.主要CT表现:肾上腺血肿18例,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平扫为高密度或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呈弧形线状强化;肾上腺肿胀4例,表现为受损部肾上腺肿胀,体积增大;肾上腺弥漫性出血3例,表现为肾上腺被出血包埋,正常肾上腺结构消失.伴随征象主要包括伤侧肾上腺周围条纹状出血浸润影,膈肌脚增粗等.MRI表现:血肿早期表现为长T1、短T2信号灶,血肿吸收期呈长T1、长T2信号灶.结论 CT、MRI检查能显示肾上腺损伤的多种病理解剖结构,对肾上腺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肾上腺损伤的CT诊断(附12例报告)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肾上腺损伤的CT表现 ,评价CT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1例经CT复查证实、1例经手术证实的车祸伤患者肾上腺损伤CT扫描资料。结果 :外伤后 1h~ 7d内CT扫描 ,显示肾上腺血肿 12例 ,其中右侧 10例、左侧 2例 ,CT表现为肾上腺区域圆形、类圆形影 ,CT值 5 0~ 75HU ,密度均匀或混杂 ,直径 2~ 4cm ,边缘清楚或模糊 ;肾上腺周围组织损伤 9例 ,其中 5例为肾上腺周围脂肪内条纹状、斑片状高密度模糊出血影 ,4例为膈肌脚局限性增厚、密度增高。本组中 11例在外伤后 10~ 3 0d内CT复查 ,表现为肾上腺血肿密度从边缘开始缓慢降低 ,肾上腺形态逐渐恢复正常。结论 :CT检查反映了肾上腺损伤的病理解剖改变 ,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疗效观察提供可靠的依据 ,是诊断肾上腺损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肾上腺血肿CT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外伤性肾上腺血肿的CT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9例因外伤致肾上腺血肿患,分别于1周、1月内、1月以上至6个月追踪随访CT扫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血肿早期即1周内病变平扫呈均匀的圆形或椭圆形稍高密度灶,增强扫描无强化,其中有4例见残留正常肾上腺组织且强化明显,血肿1周以上至1个月,血肿均有不同程度缩小、全部病例血肿密度不均,呈厚环状强化;血肿吸收及囊变期1个月至6个月内,大部血肿显示机化缩小为强化明显的结节状,部分吸收消失,少数囊变。结论:外伤性肾上腺血肿各个时期CT有一定特征性,动态随访扫描可对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CT对外伤性脾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外伤性脾破裂的CT表现和手术记录结果或保守治疗复查。23例均为平扫,脾破裂23例;并脾包膜下血肿5例;并腹腔积血3例;并发症11例。结论:典型CT征象:(1)脾形态失常、实质密度不均,脾包膜下血肿及腹腔积血。同时脾破裂有较多并发症;(2)CT增强扫描在脾破裂诊断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诊断与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10—2012年收治的60例肾上腺无功能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患者18例,肾上腺无功能腺瘤患者24例,转移瘤8例,无功能嗜铬细胞瘤患者10例,共64个病灶。采用Lightspeed VCT 64层螺旋CT扫描仪对其病灶行平扫及随后30 s、70 s、3 min动态增强扫描,并将其影像学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肾上腺节细胞瘤形态上大多表现为卵圆形,边界模糊,密度均匀,有明显的桃尖征,病变部位多以右侧为主,可又钙化的情况出现;②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在同一扫描或时间点的CT平均值与其他各病变类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平扫时表现出密度高于无功能腺瘤,而低于嗜铬细胞瘤和转移瘤,而在增强扫描各时间点其密度则表现出明显低于其他各病变类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与其他各类型肾上腺无功能肿瘤相比,其MSCT表现在其病变形态、边界清晰度、肿瘤内钙化、发病部位与平扫CT平均值及增强扫描各时间点CT平均值均有明显的差异性,临床可根据其特点进行鉴别诊断,并对其手术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肾上腺钝性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证实的20例肾上腺钝性损伤患者的CT表现。结果右侧肾上腺损伤16例,左侧4例,形成血肿10例,血肿表现为类圆形或梭形肿块影;肾上腺挫伤14例,表现为肾上腺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粗、肿胀。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或边缘强化是本病的特点。结论肾上腺钝性损伤CT具有特征性改变,动态随访及增强扫描有助于肾上腺钝性损伤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原发性血管肉瘤的CT、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心脏原发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5例中男4例,女1例;年龄24~45岁,平均34.5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MRI信号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5例中,3例行胸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2例行CT平扫、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5例心脏原发性血管肉瘤均发生在右心房游离壁,向心腔内或外生长。CT平扫表现为等或稍低密度;MRI平扫T1WI表现为与心肌信号相似的等或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不均匀稍高信号;如瘤体内有坏死、出血、钙化,则表现为混杂密度或混杂信号。CT及MRI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延迟强化,CT增强扫描瘤体内见肿瘤血管或血管团。结论:心脏原发血管肉瘤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掌握这些特征有助于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肾上腺囊性病变(ACL)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CL的CT和MRI表现.32例行CT平扫,其中24例行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5例同时行CT和MRI扫描.结果 非肿瘤性ACL 20例,其中内皮性囊肿8例,非肿瘤性假性囊肿7例,囊性淋巴管瘤2例,畸胎瘤1例,肾上腺血肿2例;肿瘤性20例,其中嗜铬细胞瘤9例,皮质腺瘤2例,皮质腺癌2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神经纤维瘤2例,肾上腺转移瘤4例.ACL的大小、形态、囊壁(厚度、有无壁结节)、密度或信号、强化程度和方式等特征有助于非肿瘤性、(良性与恶性)肿瘤性囊性病变的鉴别.结论 部分ACL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点,术前可做出正确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典型与不典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的CT表现,探讨MSCT对肾上腺PHEO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为肾上腺PHEO的临床及CT资料,依据其临床症状分为典型和不典型2组,分别归纳2组肿块的CT表现,并作简要分析。结果:不典型组共7例(41.18%),典型组10例(58.82%)。典型与不典型肾上腺PHEO的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扫下瘤体多较大,呈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其内均可见更低密度区,瘤体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瘤体实质部分迅速、明显强化,静脉期瘤体强化持续但较动脉期略有减退,所有瘤体均可见1条或多条动脉血管供血。结论:典型与不典型肾上腺PHEO的CT表现无差异性;肾上腺PHEO的CT表现较具特征性,结合CT增强扫描术前多可作出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上腺残基瘤的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确诊的12例肾上腺残基瘤患者资料,12例均行超声检查,11例行MR平扫加增强扫描,1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总结该病的影像表现特点.结果 12例患者中,肿瘤发生在睾丸10例,发生在卵巢和阔韧带2例.睾丸肾上腺残基瘤影像表现:双侧睾丸对称性发病,睾丸外形无改变,睾丸内出现肿块.超声表现以低回声为主,内可有条状强回声,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内有丰富血流信号;CT平扫病变呈等密度,增强扫描示睾丸内肿块明显强化;MR显示肿块大小0.7 cm × 1.0 cm×2.2 cm~2.3 cm×2.7 cm×2.9 cm,信号均匀,边界清楚且略呈分叶状,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2例卵巢和阔韧带残基瘤彩色超声和MR均未发现异常.结论 影像表现结合典型的临床病史,可在术前诊断肾上腺残基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侧肾上腺淋巴瘤CT、MRI动态增强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双侧肾上腺非霍杰金淋巴瘤6例。其中继发性非霍杰金淋巴瘤5例,原发性非霍杰金淋巴瘤1例。男4人,女2。年龄35~75岁,平均63岁。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检查。1例行MR平扫和增强检查。所有病例影像资料均经2名高年医师在不知道病理结果的情况下分析阅片,分别确定病变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以及强化程度,以及是否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结果:12个病灶中,6个病灶呈椭圆形,肿块形4个,2个病灶呈肾上腺增生改变。肿瘤直径3.9~8.0cm。10个病灶CT平扫密度均匀,2个病灶密度不均匀,其中一个病灶内可见坏死。平扫CT值为24.1~35.2HU,平均25.5HU;CT动态增强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10个病灶均匀强化,2个病灶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条状、网格状强化。动脉期CT值28.3~44.7HU,平均31.6HU。门静脉期继续强化,门静脉期CT值36.4~64.6HU,平均48.7HU。MR扫描T1WI信号为均匀稍低信号,T2WI扫描信号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3例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2名医师诊断正确4例,2例误诊。结论:双侧肾上腺非霍杰金淋巴瘤密度相对均匀,坏死少见或范围较小,CT、MR动态增强呈轻~中等程度进行性延迟强化,强化较均匀。肾上腺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术前CT、MR动态增强扫描有利于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