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全身MR-DWI(WB-DWI)、常规MRI和(或)CT(MRI-CT)及二者联合应用(WB-DWI+ MRI-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的检出能力.方法 对56例病理确诊的NSCLC患者行WB-DWI、胸部CT扫描,并于扫描后1周内对可疑淋巴结转移部位行常规MR扫描,必要时增强扫描.应用ROC曲线比较WB-DWI、MRI-CT及二者联合应用在NSCLC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应用x2检验比较全身WB-DWI、MRI-CT及二者联合应用对不同大小淋巴结的检出能力,应用方差分析比较ADC值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1)WB-DWI、MRI-CT及二者联合应用3种方法对长径<2 cm淋巴结(共123枚,三者分别检出109、98、117枚)的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819,P<0.01),二者联合应用优于单独应用MRI-CT(x2=13.324,P<0.01),而对其余2组(长径2~3cm淋巴结共46枚,三者分别检出43、40、45枚;长径>3 cm淋巴结共27枚,三者均全部检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816,P>0.05).(2)MRI-CT诊断效果优于单独应用WB-DWI,WB-DWI+ MRI-CT诊断NSCLC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下面积(Az=0.978)、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97.4%、88.9%、86.3%)均高于MRI-CT或WB-DWI.(3)NSCLC淋巴结转移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淋巴结组[(0.79±0.15) ×10-3和(1.59 ±0.15)×10-3mm2/s,F=332.813,P<0.01].结论 WB-DWI是常规MRI-CT的有益补充,可以用于疑似NSCLC淋巴结转移患者的早期筛查,结合常规MRI-CT图像及ADC值测定,在NSCLC淋巴结转移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背景抑制快速全身磁共振弥散成像(WB-DWI)技术在评价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65例恶性肿瘤患者同时进行CT/MRI和WB-DWI检查.对照最终临床诊断结果,统计单独应用CT/MRI影像以及应用WB-DWI+CT/MRI综合影像在评价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本组病例中,最终临床诊断出现转移病灶152处.影像评价中,单独应用CT/MRI常规检查共评价转移病灶122处,应用WB-DWI+CT/MRI的综合影像评价转移病灶165处.依据WB-DWI+CT/MRI评价恶性肿瘤全身脏器转移的敏感度为96.71%,特异度为54.05%,准确度为88.36%;依据CT/MRI评价恶性肿瘤全身脏器转移的敏感度为69.08%,特异度为54.05%,准确度为66.14%;二者在诊断恶性肿瘤全身转移上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应用WB-DWI评价恶性肿瘤全身转移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全身磁共振扩散成像(WB-DWI)技术和CT/MRI在诊断恶性肿瘤全身转移上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选择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全身恶性肿瘤患者34例,男20例,女14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5岁.所有病例先行CT/MRl检查;而后行WB-DWI检查及后续CT/MRI增强扫描.对照手术、穿刺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统计单独应用CT/MRI影像以及WB-DWI+CT/MRI综合影像对全身转移病灶进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统计两者在诊断恶性肿瘤全身转移上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CT/MRI常规检查共诊断转移病灶61处,行WB-DWI+CT/MRI诊断转移病灶84处,病理及临床诊断转移病灶83处.CT/MRI常规检查诊断转移病灶符合率约66.37%,WB-DWI+CT/MRI诊断转移病灶符合率约89.11%,两者在诊断恶性肿瘤全身转移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WB-DWI对恶性肿瘤全身转移进行诊断,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相对ADC(rADC)值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0只新西兰兔VX2转移淋巴结模型及20只炎性淋巴结实验兔进行常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b值0~1000s/mm2)。在常规图像基础上测量转移淋巴结、炎性淋巴结及被测淋巴结对侧股四头肌的平均ADC值,并计算转移淋巴结/肌肉及炎性淋巴结/肌肉的rADC值。所有ADC和rADC结果以x-±s表示,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两者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良恶性淋巴结的ADC值与rADC值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21,t=-3.298;P<0.0001,t=-4.761)。良恶性淋巴结ADC值曲线下面积为0.791,诊断阈值为0.889×10-3mm2/s,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75%;rADC值曲线下面积为0.855,诊断阈值为0.671,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85%。结论 rADC较ADC值能更准确地鉴别良恶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于鉴别宫颈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36例宫颈癌初诊患者于治疗前行常规MRI及DWI检查,观察并比较宫颈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常规MR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图表现,测量各淋巴结的长径(L)、短径(S)、T2信号强度、平均ADC值和最小ADC值,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z)评价上述各项指标鉴别宫颈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转移淋巴结短径和长径的平均秩次均大于非转移淋巴结,且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而转移淋巴结与非转移淋巴结的L/S、S/L以及T2信号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61;P=0.157;P=0.166);转移淋巴结的平均ADC值和最小ADC值均低于非转移淋巴结,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短径、长径、平均ADC值和最小ADC值对鉴别宫颈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均有诊断意义(Az>0.5),其中最小ADC值的诊断效能最高,选取最小ADC阈值为0.983×10-3mm2/s时,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6%和91.8%。结论 DWI有助于宫颈癌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的检出,最小A...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MR全身扩散加权成像(WB-DWI)探查小儿恶性肿瘤原发部位及转移灶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WB-DWI检查的62名健康体检儿及经CT、MRI及临床均确诊为恶性肿瘤的40例患儿资料.正常组按年龄分为0~12个月、12个月以上至5岁及5岁以上3组,分析正常组WB-DWI图像特点,并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WB-DWI与WB-DWI结合MRI、CT两种方法对转移瘤的检出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肿瘤组原发灶及转移灶与正常对照组对应部位ADC值的差异.结果 WB-DWI图显示正常组小儿干骺端信号随年龄增加逐渐减低.WB-DWI检测原发灶的敏感度为100%(40/40),对全身转移灶诊断敏感度为89.2%(58/65),阳性预测值为90.6%(58/64);WB-DWI结合MRI、CT对全身转移灶诊断的敏感度为95.4%(62/65),阳性预测值为95.4%(62/65),两方法间诊断的敏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25,P>0.05).脑(5例)、肝(6例)、肾(8例)、肾上腺(11例)部位的原发肿瘤ADC值分别为(0.76±0.19)×10-3、(0.97±0.29)×10-3、(0.81±0.12)×10-3和(0.93±0.28)×10-3mm2/s,正常对照组对应部位ADC值分别为(1.02±0.11)×10-3、(1.57±0.58)×10-3、(1.19±0.15)×10-3和(2.03±0.42)×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4、3.84、7.02和12.57,P值均<0.05).脑(9例)、肝(13例)、肾(17例)、骨(7例)和淋巴结(6例)部位转移灶ADC值分别为(0.88±0.12)×10-3、(0.98±0.10)×10-3、(0.89±0.11)×10-3、(0.96±0.15)×10-3和(0.83±0.14)×10-3mm2/s,正常对照组对应部位ADC值分别为(1.01±0.09)×10-3、(1.45±0.39)×10-3、(1.31±0.27)×10-3、(1.34±0.20)×10-3和(0.99±0.08)×10-3mm2/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09、45.50、6.95、14.00和9.27,P值均<0.05).结论 正常婴幼儿WB-DWI图像的四肢长管状骨干骺端多呈高信号;WB-DWI适用于探查小儿恶性肿瘤原发及转移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与常规CT、MRI结合有提高敏感度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ADC值鉴别胃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前MRI图像,测量胃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的长径、短径、最小ADC值以及右肾门层面右侧竖脊肌ADC值,计算相对ADC值(rADC),利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上述各项指标鉴别胃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 转移淋巴结短径和长径均大于非转移淋巴结,且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转移淋巴结的最小ADC值和rADC值均低于非转移淋巴结,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短径、长径、最小ADC值和rADC值对鉴别胃癌胃周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均有诊断意义(Az>0.5),其中最小ADC值的诊断效能最高,选取最小ADC值阈值为0.913×10-3mm2/s时,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7%和77.4%.转移和非转移淋巴结各ADC值指标与形态学参数均无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ADC值能很好地鉴别胃癌转移与非转移淋巴结,以最小ADC值最为敏感,其诊断效能优于形态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MRI增强前T1 mapping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病变应用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连续搜集44例女性乳腺病变患者的MRI图像,由两名影像科医师独立勾画每个病灶的感兴趣区并测量T1值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使用组内相关系数评估观察者间的一致性,分别评估并比较T1值、ADC值和T1+ADC值对于乳腺病变良恶性鉴别的诊断效能,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特异度、敏感度。使用Spearman分析T1值与乳腺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44例患者共50个病灶(17个良性病灶,33个恶性病灶)。良性组和恶性组之间的ADC值和T1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T1+ADC值具有最优的鉴别诊断效能,AUC为0.989。T1值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呈负相关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r=-0.472,P<0.01)。结论 增强前T1 mapping成像有潜力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RI弥散加权成像在骨肌肿瘤良恶性鉴别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收治的骨肌肿瘤患者进行手术前良恶性鉴别与诊断,具体通过采用ASSET技术对肌骨系统良、恶性病变进行DWI检查,探讨在不同b值时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差异。结果 41例患者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其中恶性肿瘤共15例,占36.59%;良性肿瘤共26例,占63.41%。在b值为600、800、1 000s/mm2时,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及正常肌肉的ADC值比较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将b值为600、800、1000s/mm2时的良性组和恶性组的ADC值进行两两比较发现恶性组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值=1 000s/mm2时的诊断效能更佳。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可以直接观察病变信号改变,ADC值定量分析有助于肌骨系统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b值=1 000s/mm2时的诊断效能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b值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MRI,DWI-MRI)及动态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对卵巢良恶性肿瘤进行定量分析和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含有实质成分的62例卵巢良恶性肿瘤(良性13个、恶性49个)的DWI-MRI及DCE-MRI资料。评价标准包括表观扩散系数ADC(apparent diffusioncoeficient)值,最大斜率MS及强化百分比,比较良恶性肿瘤的差异。结果良恶性肿瘤的ADC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S及强化百分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DWI-MRI及DCE-MRI参数有助于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在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全身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WB-DWI)在恶性淋巴瘤诊断及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经病理证实的恶性淋巴瘤患者WB-DWI表现;另选1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8例霍奇金淋巴瘤(HD)患者,其中5例治疗前、后均行WB-DWI检查,3例为治疗后患者;3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治疗前行WB-DWI检查19例,治疗前、后均行WB-DWI检查11例,仅治疗后检查9例。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淋巴结的ADC值,16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比较,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全身MR-DWI对淋巴瘤的显示较敏感,MR-DWI共检出大于1cm淋巴结372处。35例治疗前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为(0.86±0.21)×10^-3mm^2/s,28例治疗后复查患者平均ADC值为(1.22±0.31)×10^-3mm^2/s,治疗前、后平均ADC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例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为(1.29±0.12)×10^-3mm^2/s,与30例治疗前淋巴瘤患者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28例治疗后患者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B-DWI和ADC值的测量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分期及疗效监测的评价方面是一种快速和行之有效的技术,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全身DWI)的正常表现及在转移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例健康志愿者及25例疑似或确诊恶性肿瘤患者行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其中11例肿瘤患者同时行PET/CT检查。全身DWI应用STIR抑制背景信号,从头顶至股骨上分段无间隔扫描,共覆盖1080~1440mm,b值取0及600s/mm2。结果:在健康志愿者的全身DWI像上,脑实质、涎腺、椎间盘、脊髓、脾脏、肾脏和前列腺、睾丸、子宫、卵巢等脏器呈高信号,其余脏器及骨骼呈等信号。原发恶性肿瘤及转移灶在全身DWI呈明显高信号,对比度高于常规MRI序列。25例患者全身DWI共检出70处高信号病灶,包括原发恶性肿瘤及转移灶68处,良性病灶2处,显示率为98.6%。11例PET/CT检查共有20处阳性显像,原发恶性肿瘤及转移灶16处,良性病灶4处,显示率100%。结论:磁共振全身扩散加权成像一次检查可完成从头顶至股骨上段的大范围成像,对恶性肿瘤原发灶及转移灶有较高的显示率,可以作为恶性肿瘤患者原发及转移灶筛查的有力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同b值下的ADC值在肺良恶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0例患者行不同b值(分别为0、500、700、900s/mm2)的DWI扫描,对70个病灶进行分析,全部病灶依据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为标准,对所获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b值为500、700、900s/mm2时,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ADC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恶性组ADC值95%可信区间上限作为诊断阈值,则b值为500、700、900s/mm2时,诊断阈值分别为1.687×10-3 mm2/s、1.465×10-3 mm2/s、1.543×10-3 mm2/s。应用ROC曲线分析不同b值时ADC阈值诊断恶性病变的作用,显示b值为700s/mm2时价值最大,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6%、76.92%、82.50%、93.57%和66.67%。结论:b值为700s/mm2时获得的ADC值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WI在鉴别脊椎良恶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和/(或)临床随访证实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共50例82个病变椎体,其中良性组20例,34个椎体;恶性组30例,48个椎体。选取50例中的正常椎体35例共35节椎体作为对照组。均行MRI常规序列及DWI扫描;分析良恶性病变的DWI信号特点,并定量测定3组椎体的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良性及恶性组病灶DWI序列均可表现为高、等、低或混杂信号,且2组信号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性组、恶性组、对照组ADC值分别为(2.23±0.25)×10-3 mm2/s,(1.62±0.27)×10-3 mm2/s及(0.43±0.34)×10-3 mm2/s,经t检验,各组间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信号改变不能用于鉴别椎体良恶性病变,而ADC值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PET/CT在胸段食管癌诊断与淋巴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PET/CT)在胸段食管癌诊断与淋巴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PET/CT显像的34例患者资料。患者在显像后2-3周内行手术治疗,手术时对颈、胸、上腹部三野淋巴结清扫,所有淋巴结送病理学检查。病理学证实34例患者均为鳞状细胞癌。胸上段食管癌4例,中段食管癌16例,下段食管癌14例。结果:34例患者食管肿瘤长度为1-8.3cm(4.5±1.6cm)。PET/CT均显示FIX;代谢增高,SUV最高值范围4.3-23.2(10.84±5.32),平均SUV值3。16.7(8.92±4.09)。作为对照,分析36例PET/CT健康查体人员,发现有2例食管平滑肌瘤显示假阳性。PET/CT诊断食管癌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1%、100%、94.4%、94.4%和100%。34例患者中有20例发生不同程度的淋巴结转移,PET/CT显示转移淋巴结高FDG代谢,SUV最高值为2.7-13.9(7.28±2.75),SUV平均值为2.3-10.7(5.63±2.49);其中有6例患者转移到腹腔内,6例腹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有5例为下段食管癌,1例为中段食管癌。4例转移至颈部淋巴结,为中上段食管癌转移。手术清除淋巴结163枚,其中病理示转移淋巴结52枚,PET/CT显像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有7枚小淋巴结未能显示,排除了3枚直径大于1cm的可疑转移淋巴结,有13个良性淋巴结显示假阳性,对淋巴结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7%、86.2%、88.2%、77.6%和85.2%。结论:PET/CT对食管癌原发灶的诊断有很高的价值,对淋巴结分期有较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曲宁  罗娅红  赵英杰  何翠菊   《放射学实践》2010,25(5):515-518
目的:确定扩散敏感因子为800s/mm^2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评价MR扩散加权成像(DW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78个病灶)乳腺病变的DWI图像,其中良性病变26例(31个病灶),恶性病变44例(47个病灶)。测量DWI图像上显示的病变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通过ROC曲线确定ADC值的诊断阈值,并以此值进行鉴别诊断,同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结果: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均符合正态性分布,良恶性病变的ADC平均值分别为(1.46±0.26)×10^-3mm^2/s和(1.02±0.19)×10^-3mm^2/s,恶性病变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P〈0.05)。约登指数最大法确定的ADC诊断阈值为1.28×10^-3mm^2/s,以此值进行鉴别诊断时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3.6%,75.9%,86.8%;阳性似然比最大法确定的ADC诊断阈值为1.035×103mm^2/s,以此值进行鉴别诊断时的敏感度、特异度和诊断符合率分别为46.8%,96.6%,65.8%;ROC曲线下面积为0.905(95%可信区间为0.836-0.975)。结论:扩散敏感因子为800s/mm^2时乳腺良恶性病变的ADC界值确定为1.28×10^-3mm^2/s,DWI的ADC值测定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DWI)对鼻咽癌患者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66例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35例良性淋巴结肿大患者为对照。所有患者均行MR常规平扫、增强和多b值DWI影像学检查,比较不同b值下鼻咽癌患者原发灶、颈部转移性小淋巴结、转移性大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肿大患者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差异。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诊断阈值、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评价不同b值下ADC值对鼻咽癌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的鉴别和诊断价值。结果随着b值的增加,鼻咽癌患者原发灶、颈部转移性小淋巴结、转移性大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肿大患者ADC值呈现减少的趋势;鼻咽癌患者原发灶、颈部转移性小淋巴结、转移性大淋巴结之间ADC值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咽癌患者原发灶、颈部转移性小淋巴结、转移性大淋巴结ADC值均显著低于良性淋巴结肿大患者(P<0.05)。在b值分别取400、600、800、1000s/mm^2时,其对应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0.82、0.91、0.87。当b=800s/mm^2时,其鉴别和诊断淋巴结良恶性的价值最高,此时ADC值诊断鼻咽癌颈部转移性小淋巴结的阈值为0.945×10^-3mm^2/s,诊断敏感度为98.49%,特异度为79.63%,约登指数为0.78。结论3.0T MR多b值DWI检查可有效区分良恶性淋巴结的性质,并且在b值为800s/mm^2时,其鉴别和诊断不同淋巴结性质的能力最强,可用于临床鉴别和诊断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单一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诊断试验、扩散加权成像诊断试验及其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比较其诊断效能。方法:对临床拟诊肿块的患者37例,同时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和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均获得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良性病灶18个,恶性病灶19个。对病变的边缘、形态特征、动态增强表现及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采用评分法对病变性质分恶性、可疑恶性及良性三组进行判断。参照动态增强病变位置确定扩散图像病变所在,描记扩散图像上病变的感兴趣区,由软件计算获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获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统计学方法进行良性和恶性ADC值比较。联合动态增强扫描和ADC值,采用评分法根据积分情况进行综合定性诊断。比较动态增强扫描、DWI ADC值及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定性诊断效能。结果:动态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形态学表现结合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诊断乳腺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89.5%、72.2%和3.221、0.146。良性病变组ADC值1.474±0.441(×100^-3mm^2/s),恶性病变组ADC值1.082±0.160(×10^-3mm^2/s),两者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2,〈0.05)。ADC值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4.7%、66.7%和2.842、0.079。动态增强扫描和DWI-ADC值联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4.7%、83.3%和5.684、0.063。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联合应用对乳腺病变的定性诊断敏感性、特异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均较单一动态增强扫描或扩散成像诊断效能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DWI与ADC值对脑脓肿和囊变坏死性脑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以及相关的生物物理学机制。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脓肿25例、囊变坏死性脑肿瘤55例,在术前均接受了常规MRI和DWI检查。结果:脑脓肿在DWI上表现为明显的高信号,ADC值为(0.67±0.178)×10^-3mm^2/s;脑肿瘤囊变坏死灶在DWI上表现为明显的低信号,ADC值为(2.48±0.156)×10^-3mm^2/s,脑脓肿ADC值明显低于脑肿瘤囊变坏死灶ADC值(P〈0.001)。结论:DWI和ADC值测量可有效鉴别脑脓肿与囊变坏死性脑肿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