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奇  寿志南  曹天凤  彭宁 《贵州医药》2004,28(8):744-745
吸烟可导致气管一支气管损伤及引起气道阻塞,其损害程度随吸烟时间和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本文对2002年2月至2004年3月在门诊健康体检中的60例无症状吸烟者和32例非吸烟健康者作常规肺功能指标检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吸烟者肺泡壁细胞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鸿达  祝尔诚 《天津医药》1994,22(12):730-734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伴行动脉直径之比值、主肺动脉直径及右下肺动脉直径对间质性肺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的诊断价值.方法 超声心动图测量临床和HRCT诊断为间质性肺疾病的53例患者的肺动脉收缩压,在HRCT扫描预定层面测量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与伴行动脉、主肺动脉及右下肺动脉直径,并记录间质性肺疾病病灶累及范围.分析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伴行动脉之比值、主肺动脉及右下肺动脉直径与肺动脉收缩压的相关性,以及主肺动脉直径与病灶范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伴行动脉直径之比值与肺动脉收缩压呈明显相关性(r=0.67,P<0.005),主肺动脉及右下肺动脉直径与肺动脉收缩压没有明显相关性(r=0.24;P=0.23和r=0.22;P=0.27).肺动脉收缩压与间质性肺疾病范围无关(r2=0.09,P=0.49).结论 在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中,右肺上叶尖段支气管/伴行动脉直径之比值是肺动脉高压的可靠指标,而主肺动脉扩张并非是肺动脉高压的可靠指标,主肺动脉扩张可以不表现为肺动脉高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发真菌感染的特点及原因,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6年5月至2009年5月收治的COPD并发真菌感染的3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COPD多为老年患者;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增加了继发真菌感染的机会;不合理应用抗生素是继发真菌感染的主要原因.结论 短期合理应用耱皮质激素、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真菌感染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夏光灿 《贵州医药》1992,16(6):337-338
多数研究表明,吸烟与COPD、肺癌有关。但由于一些吸烟者早期无呼吸系统明显的自觉症状,常规通气功能也基本正常,所以,不重视戒烟。为研究无症状吸烟者的小气道功能,我们对60名无症状吸烟者及60名非吸烟者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与方法对象:在本院进行体检的铁路工人、干部、新入校的学生及本院职工。吸烟者与对照者均为60名,皆男性,年龄17~65岁。 60名吸烟者按吸烟时间长短分为三组:吸烟A组烟龄为1~10年20名,B组11~20年20名,C组21年以上20名。三组平均烟龄为4年、16年、25年,平均年龄为26、41、57岁。平均吸烟量为每日17支、22支、26支。根据随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以间质性病变为主的肺孢子菌肺炎(PJP)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评估影像表现与Ⅰ型呼吸衰竭的关系,早期指导临床诊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艾滋病合并PJP患者的影像学资料,HRCT以间质性改变为主,总结影像表现;按呼吸衰竭存在与否将PJP分为2组,呼吸衰竭组30例和非呼吸衰竭组54例。比较2组间质病变类型、病变分布范围、伴发影像等。结果 间质型PJP以双肺弥漫分布为主,间隔内间质增厚最常见,周围间质增厚次之,中轴间质累及最少。2组比较,间隔内间质及周围间质增厚发生率、磨玻璃影、累及肺段范围、肺气囊及气胸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伴随影像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间质性改变为主的PJP的HRCT表现中,当病变以间隔内间质增厚为主、累及肺段达到18个、出现肺气囊及气胸时,发生Ⅰ型呼吸衰竭几率增加。  相似文献   

7.
老年肺结核并发院内肺部双重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兆华  张军 《淮海医药》2006,24(4):271-272
目的分析老年肺结核患者并发院内肺部双重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并分析4年我科收治的891例老年肺结核患者中合并院内肺部双重感染13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X线及其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并发院内肺部双重感染的137例老年肺结核患者占同期入院的老年患者15.4%,经积极治疗后126例患者临床症状迅速好转,仅死亡11例,治愈率达91.9%.结论并发院内肺部双重感染的老年肺结核患者,能否早期诊断、及时预防及修改治疗方案是减少死亡、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吸烟导致肺功能下降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有肺功能测定记录的64例患COPD吸烟者的临床资料,调查吸烟与COPD患者肺功能下降的关系.按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定的标准进行COPD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结果 64例COPD患者的肺功能中,吸烟指数与FEV1、FEV1%pre、FEV1/FVC均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FEV1%pre与开始吸烟年龄、每天吸烟量、吸烟年限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开始吸烟年龄愈早,每天吸烟量愈多、吸烟时间愈长、肺功能愈差.结论 肺功能检查可精确比较吸烟量与肺功能下降的程度间的显著关系,吸烟者应重视肺功能的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分辨力CT(HRCT)在小气道病变的诊断。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行高分辨力CT检查的小气道阻塞肺功能病变患儿,同时对患儿行螺旋CT、胸部X线片检查,并对其表现情况进行对比。结果高分辨力CT对马赛克征、细支气管壁增厚、空气潴留、树芽征等征象的显示数量明显高于螺旋CT及胸部X线(P〈0.05)。结论给予小气道病变患者HRCT检查可有效的对马赛克征、细支气管壁增厚、空气潴留、树芽征等征象进行显示,是显示小气道病变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高分辨CT(简称HRCT)的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有明确诊断结果的,使用10mm层厚及HRCT两种方法检查的病例,其中包括渗出性炎性反应、炎性包块、慢性间质炎以及各类型的肺癌,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论HRCT显示病灶形态细腻,可以观察到许多10mm层厚所不能显示的现象,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很大的意义,但是HRCT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即:可把渗出性炎症显示为肿块样改变,因而对与渗出性炎症来说宁愿以10mm层厚作为诊断依据而不要以HRCT作为主要佐证,除非要观察渗出性病变中可能掩盖的占位病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老年人肺部感染病原菌的检测方法,分析病原菌谱。方法 对107例肺部感染的老年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常规痰液检查和纤维支气管镜取样检查。结果 痰液检查阳性率为96.26%(103/107),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阳性率达97.92%(47/48)。老年人肺部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真菌,其次是铜绿和非铜绿假单胞菌。结论 痰液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检测病原菌的常用方法,痰液检查方法简便,适应证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优于常规痰液检查,但纤维支气管镜仅适用于部分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老年(>70岁)肺癌患者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现状及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5月-2013年5月某院出院的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肺癌病历248例,统计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术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在248例老年肺癌手术患者中,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为100%,抗菌药物品种为3种,使用天数基本控制在2 d以内(占78.22%)。术后肺部感染例数为86例(34.67%),2例(0.81%)死于术后肺部感染,术后感染的发生率与围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无关(P>0.05)。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70%、肺癌晚期以及糖尿病为老年肺癌患者发生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肺癌患者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术前半小时单剂量给药不会增加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老年肺癌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化疗方案选择。方法对我院2000年6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85例(年龄≥70岁)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单药化疗组、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两组,对其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单药化疗组21例,铂类为基础的联合化疗64例。单药化疗组心、肝、肾等基础疾病合并率(100%)明显高于联合化疗组(P<0.05)。铂类联合化疗组RR(39.1%),明显高于单药化疗组(23.8%)。铂类联合化疗组中位生存期(MST)11.5个月、疾病进展时间(TTP)7.4个月、1年生存率(38.3%)、2年生存率(18.5%)均显著高于单药化疗组(P<0.05)。Ⅲ~Ⅳ度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单药化疗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化疗相关死亡。结论高龄并非化疗禁忌,一般情况良好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可考虑选择铂类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化疗,一般情况较差者,可行单药化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在CT引导下行经皮肺穿刺的老年长期住院患者发生气胸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检查的长期住院老年患者130例,其中90例患者(对照组)未采用术后快速翻转患者体位技术;40例患者(实验组)采用术后快速翻转患者体位技术。分析总结两组患者并发气胸的发生率及临床资料,探讨导致患者发生气胸的危险因素。结果对照组患者气胸合并症发生率(36.7%)与实验组患者气胸合并症发生率(17.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穿刺时间>30min、穿刺角度>30°、穿刺次数>3次、病灶大小<3cm、病灶深度>5cm及合并病灶周围肺气肿均为并发气胸的危险因素(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快速翻转时间(12.3±5.1)s,70%(28/40)患者翻转时间在12.3s以下,实验组患者经统计分析,未发现并发气胸的危险因素。结论在长期住院老年患者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时,应注意可导致患者并发气胸的危险因素,以避免患者发生气胸。术后应协助患者尽快翻转至穿刺点向下的体位,可以降低气胸的发生率,同时使用该技术可以减轻传统危险因素对气胸发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多帕菲)治疗老年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多西他赛35mg·(m^2)^-1,d1,d8,d15,每次输注多西他赛之前30min应用地塞米松10mg静注,异丙嗪25mg肌注,雷尼替丁30mg静滴,卡铂400mg/次静滴,d1,休息2wk为1个周期,每28天重复。治疗2个周期评价疗效。结果:非小细胞肺癌36例,有12例患者部分缓解,在36例入组患者中有效率为33.3%.在32例可评价患者中有效率为37.5%。稳定13例,进展8例,未评价3例。主要毒性是骨髓抑制,尤以粒细胞减少为多见,Ⅲ+Ⅳ为13.2%。白细胞总数最低为2.4×10^9/L,在化疗后10~14天白细胞计数在最低点。其他化疗反应为乏力、恶心、食欲减退。结论:国产多西他赛治疗老年人晚期NSCLC有较好疗效,毒副反应小,价格相对便宜,是老年人治疗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纤支镜检查和胸部CT检查对中央型肺癌诊断的意义。并探讨它们之间与理类型的关系。方法 分析1995年10月至1997年6月中央型肺癌10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纤支镜检查和胸部CT检查。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一周并与病理类型比较。结果 中央型肺癌100例,男性61例,女性39例;其中鳞癌46例,腺癌27例,鳞腺产吕8例,小细胞癌4例,肺泡癌3例,示能分型12例。纤支镜直接征象:鳞癌84.78%(39/46),腺癌74.07%(20/27),磷腺癌75%(6/8),肺泡细胞癌66.67%(2/3),小细胞癌50%(2/4),未能分型66.67%(8/12),间接征象:腺癌25.93%(7/27),鳞癌15.22%(7/46),鳞腺癌25%(2/8),小细胞癌50%(2/4),未能分型33.33%(4/12)。CT检查发现异常97例,只有2例FOB检查镜下未见异常,CT发现支气管狭窄、阻塞、截断,支气腔内有肿块影为22%(22/100)。结论 中央型肺癌以男性多见,病理类型多为鳞癌,CT与纤支镜检查各有长处,FOB能直接见到气管内的病变,并钳取组织检查获病理,但很难进入较小支气管,CT检查能发现块影形态以及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两者结合能提高中央型肺癌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Sibutramine is a centrally acting monoamine reuptake inhibitor prescribed as an appetite suppressant in the management of obesity. Its effects are mostly attributable to serotonin and norepinephrine transporter (SERT and NET, respectively) inhibition by its potent metabolites mono-desmethylsibutramine (M1) and di-desmethylsibutramine (M2). However, there is a paucity of in vivo data in humans about mechanisms underlying both clinical efficacy and the dose-independent non-response observed in a minority of patients. Twelve healthy male patients (mean age 41 years) completed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within-subject crossover investigation of brain SERT occupancy by sibutramine 15 mg daily at steady state. Correlations were measured between occupancy and (i)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sibutramine, M1 and M2; (ii) appetite suppression. 11C-DASB PET scans were performed on the HRRT camera. Binding potentials (BPND) were calculated by the Logan reference tissue (cerebellum) method. SERT occupancy was modest (mean 30±10%), was similar across brain regions, but varied widely across subjects (15–46%). Occupancy was correlated positively (p=0.09) with M2 concentration, but not with sibutramine or M1. No significant appetite suppression was seen at <25% occupancy and greatest suppression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st occupancy (25–46%). However, several subjects with occupancy (36–39%) in the higher range had no appetite suppression. SERT occupancy by clinical doses of sibutramine is of modest magnitude and may be mediated predominantly by M2 in humans. 5-HT reuptake inhibition may be necessary but is not sufficient for sibutramine''s efficacy in humans, supporting preclinical data suggesting that the hypophagic effect requires the co-inhibition of both SERT and N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