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手术中采用OUP-SBK刀头制作超薄角膜瓣矫治近视的疗效。方法准分子激光近视手术的患者578例,随机分为薄角膜瓣组378例745只眼和厚角膜瓣组200例389只眼。分别在手术后1d、1周、1和3个月随访检查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SCVA)、屈光度,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前薄角膜瓣组球镜和柱镜较厚角膜瓣组偏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手术后UCVA达到1.0的百分率,术后1 d薄角膜瓣组为90.2%,厚角膜瓣组为91.4%;术后3个月薄角膜瓣组为95.6%,厚角膜瓣组为96.6%;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BSCVA较术前丢失1行的比例薄角膜瓣组为11.0%,厚角膜瓣组8.8%,差异没有显著意义(P〉0.05)。手术后3个月屈光度±0.50 D以内薄角膜瓣组为90.6%,厚角膜瓣组为92.6%;±1.00D以内薄角膜瓣组为97.5%,厚角膜瓣组为97.4%;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利用OUP-SBK刀头制作超薄角膜瓣矫正近视安全有效,手术效果稳定,可为患者保留更多的基质床厚度,扩大近视的矫治范围,有助于高度近视且角膜薄的患者以及二次手术矫治屈光回退提供机会。 相似文献
2.
洪长心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5,(11):98-98
据粗略估计,世界上80%左右鼻咽癌发生在我国。其临床表现是涕血、鼻塞、耳鸣等。影像学表现约80%鼻咽癌起自鼻咽侧壁,早期为鼻咽壁增厚,咽隐窝变浅,中晚期彳丁明显肿物,町有咽隐窝消失,咽旁间隙变窄,颅底骨质破坏,副鼻窦炎症。对本院5例CT诊断疑为鼻咽癌的病例综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5.
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10D以上高度近视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LASIK手术对-10.00 D以上高度近视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0 D以上高度近视67眼接受LASIK手术,术前平均等值球镜度(-15.18±4.85)D(-10.00~-29.00 D),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0.5占83.58%(56/67),低于0.5占16.42%(11/67),达到或超过术前最好矫正视力的眼占48.39%(33/67).屈光度在±1.00 D以内,占35.82%(24/67),其余均大于±1.00 D,主要为欠矫,未发生严重损害视力的并发症.结论:虽然LASIK术对-10.00 D以上近视眼治疗的预测性不尽人意,但大多数眼术后后获得较满意的裸眼视力,并且手术比较安全,是一种可选择的高度近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使用Moria M2 90与110刀头对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术前条件基本匹配的中高度近视患者60例分成2组:使用Moria M2 90刀头30例60只眼为90刀头组,使用Moria M2110刀头30例60只眼为110刀头组。观察LASIK术后两组患者视力、屈光度数、对比敏感度和像差的情况。随诊时间至术后3个月。结果全部术眼术中无"纽扣孔"瓣、前弹力层破裂、游离瓣、不全瓣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未发生角膜瓣移位、皱褶、上皮下植入等严重影响视力的并发症。两组术后1 d,1周,1和3个月视力及屈光度数差异无显著意义;对比敏感度,术后1周,1个月90刀头组好于110刀头组,术后3个月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两组像差均较术前增高,但90刀头组的像差增加值低于110刀头组。结论使用Moria M2 90和110刀头治疗中高度近视同样安全有效,使用90刀头的患者术后早期视觉质量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垂直弹射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兔角膜瓣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将12只日本大耳白兔双眼行LASIK,术后1周随机分2组,一组为对照组,未行任何刺激;另一组为垂直弹射组,弹射模拟器的弹射高度为 5 m,垂直加速度为+7 G,反复10次.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兔角膜瓣结构的变化,并比较两组角膜瓣的稳定性.结果 光镜观察:弹射后角膜基质愈合线清晰,未见分离,部分基底细胞呈空泡样变性,胶原排列轻微紊乱.透射电镜观察:伤口对合紧密,周围组织修复均匀,创口两侧角膜纤维组织排列规则,未见层间分离.兔角膜瓣稳定性比较:弹射组与对照组,未见统计学差异(P=0.64).结论 LASIK术后1周,垂直弹射10次观察兔角膜瓣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Lasik)在治疗中低高度近视的效果。方法 :将 2 2 6例44 0眼分为三组 ,A组≤ -6.0 0D ,B组 -6.2 5D~ -10 .0 0D ,C组为 >-10 .0 0D ,均采用Lasik治疗 ,随访 3~ 6个月 ,并对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及屈光度约在 1~ 3月趋于稳定 ,术后三个月裸眼视力均大于术前乎均矫正视力 ,三组视力为 1.0 2± 0 .16、0 .94± 0 .17和 0 .67± 0 .2 1,平均屈光度分别为 -0 .3 1D±0 .3 3D、-0 .3 2D± 0 .5 6D和 -0 .71± 1.2 2D ,其中在± 1.0 0D以内者分别为 10 0 %,93 .85 %和 88.64 %。结论 :Lasik是治疗低中高度近视的理想手术 ,对手术技巧和激光治疗程序的不断改进将有助于提高手术的预测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是临床上矫正近视较好的手术方法之一,其保留了上皮层和前弹力层,且术后无痛苦、恢复快、稳定性较好。但LASIK术中需制作1个角膜瓣,由于术后角膜瓣愈合后生物力学改变明显,抗张强度下降,因而容易发生角膜瓣相关并发症,尤其外伤后易导致角膜瓣移位、皱褶,甚至脱落、丢失。该文报告LASIK术后外伤性角膜瓣移位1例。患者因意外左眼被戳伤,角膜瓣从原瓣缘瘢痕处自角膜鼻下方向颞上方撕脱移位近2/3,撕脱的角膜瓣向颞上翻卷后再向鼻下反折并覆盖于颞上方角膜表面及瞳孔区基质层创面,角膜瓣轻度水肿,上皮破损、有少许污迹,下方的角膜创面凹凸不平。完善相关检查后,给予左眼角膜瓣复位术。通过手术对患者移位撕脱的角膜瓣进行复位,患者术后角膜透明,角膜瓣愈合良好,视力恢复至1.0,未发生角膜瓣皱褶、上皮植入、角膜瓣溶解等并发症。该例提示,及时并正确处理LASIK术后外伤性角膜瓣移位,可恢复良好视力。建议军人、运动员等特殊职业人员从事高对抗运动时佩戴护具;对于眼部受伤概率较高者,建议选择更为安全的角膜表面切削手术;加强患者LASIK术后宣传教育,遇有眼部外伤,应及时就诊;基层医务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Intralase和Ziemer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形态的改变.方法 分别在手术前,术后1 d、1周、1 个月应用Konan FA-3709P型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测角膜中心区的单位面积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corneal endothelial cell density,CD)、角膜内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六边形角膜内皮细胞比率(percentage of hexagonal endothelium,6A).结果 两组术后1 d、1 周、1 个月CD与术前比无明显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两组CV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1 d、1 周及1 个月两组间C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1 周、1 个月两组6A均较术前明显下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Intralase组和Ziemer组的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3±0.71)D和(-0.04±0.56)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5,p=0.002).结论 Intralase及Ziemer飞秒激光LASIK手术术后早期单位面积内的CD未见明显改变,但CV较术前轻度升高,且6A较术前略有下降.但是,两种飞秒激光术后组间CD、CV及6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的有效性、稳定性及角膜形态的变化对视力的影响,以便指导手术设计,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对51例6~14岁患儿53只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眼LASIK术后1、3、6和12个月进行视力、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随访。结果术后各时间段的平均裸眼远、近视力,平均矫正远、近视力都明显好于术前;术后第1个月模拟角膜镜度数(simulatedkeratoscope reading,Sim k)的等效值较术前平均增加4.89 D,球镜屈光度较术前平均减少5.73 D。术后1~3个月Sim k等效值平均回退量为0.42 D,球镜屈光度的平均回退量为0.45 D;术后3~6个月两者的回退量分别为0.30 D和0.32 D;术后6~12个月两者仍然有0.26 D和0.23 D的回退,在各时间段中两者的回退变化相一致;Sim k的差值与柱镜屈光度的变化相符: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各时间段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是有效的,但是稳定性低于成人及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角膜地形图检查可准确显示术后角膜的形态变化:在成人LASIK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形态变化基础上具有一定的自身特点,掌握这些特点对手术设计的改进和手术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超薄瓣LASIK与LASEK治疗中央角膜厚度≤520μm临界角膜厚度的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临界角膜厚度的高度近视患者60例120只眼分为两组,A组为超薄瓣LASIK组,30例60只眼,球镜度-6.00~10.00 D(平均-7.25 D),柱镜度0~2.50 D(平均-0.96 D);B组为LASEK组,30例60只眼,球镜度-6.00~10.00 D(平均-7.35 D),柱镜度0~2.75 D(平均-0.90 D)。分别于术后1周和1、3、6个月检查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等值球镜度、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程度、波前相差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1周A组视力1.11±0.37,B组视力为0.76±0.3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1、3和6个月A组UCVA分别为1.13±0.26、1.12±0.34和1.12±0.25,B组UCVA分别1.08±0.26、1.11±0.25和1.10±0.2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BCVA与术前比较无1例下降。A组无Haze,B组少量Haze出现。术后1周,1个月两组均表现为轻度过矫,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均有不同程度屈光回退现象,B组回退(-0.16±0.53)D,A组回退(-0.14±0.49)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术后1、3和6个月两组总高阶相差、垂直慧差、水平慧差和球差均方根值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B组总高阶相差增加倍数低于A组(P<0.05)。两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超薄瓣LASIK与LASEK治疗临界角膜厚度的高度近视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超薄瓣LASIK早期视力恢复快,LASEK视觉质量优于超薄瓣LASIK。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三种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后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差异并探讨不同手术方式角膜切削量的设定。方法使用Pentacam三维眼前段分析仪测量行SBK、LASIK、Epi-LASIK术的近视患者共136例266只眼术前术后的CCT,按屈光度分为低、中、高三组,分别计算和比较CCT及实际切削深度和设计切削深度的差值(Diff值)。结果Epi-LASIK患者低、中、高度组术前CCT分别为(495.70±24.94)、(501.57±31.34)和(525.18±16.53)μm,较SBK和LASIK组患者CCT明显偏薄(P0.01),SBK与LASIK患者术前术后的CCT无显著性差异。SBK、LASIK术后Diff值比较:低度组Diff值分别为(6.57±12.72)、(5.33±9.51)μm;中度组Diff值分别为(7.07±18.19)、(4.42±8.72)μm;高度组分别为Diff值(11.52±10.29)、(7.00±7.33)μm,各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三种手术方式的实际切削的角膜深度均大于设计量。结论CCT较薄的患者多选择Epi-LASIK。充分估计术中实际切削深度与设计切削深度存在的差异是提高手术安全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未行LASIK手术92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 92例未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LASIK)的原因 ,了解手术的适应范围。方法 :对 4 6 0例近视患者进行术前常规检查 ,对其中未行手术的 92例的病因进行分析。结果 :92例中眼底病变 32例占 34.8% ;对手术顾虑大 2 8例占30 .4 % ;眼压偏高 12例占 13.1% ;角膜厚度不足 8例占 8.7% ;角膜屈光力偏大偏小 6例占 6 .5 % ;角膜点状浸润、瘢痕 4例占4 .3% ;睫状肌痉挛 2例占 2 .2 %。结论 :近视预行LASIK手术的患者有一定的选择性 ,医患双方术前应加强谈话、沟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两种制瓣方法的优劣及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04年6~8月LASIK手术患者400例,其中手推式板层刀制瓣患者200例396只眼,自动旋转刀制瓣患者200例394只眼.制瓣后用同一台激光机行激光治疗.术后1、3 d,1、2周,1个月复查视力、电脑验光、测眼压、角膜地形图、裂隙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并发症及疗效.结果 术中出现游离瓣和不全瓣者手推刀组有5只眼(1.26%),旋转刀组有2只眼(0.51%);术后手推刀组2只眼(0.50%)出现瓣皱褶和瓣移位,旋转刀组术后2只眼出现瓣溶解(0.51%).术后视力比较,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术后1个月BUT检查,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裂隙灯检查和地形图分析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两种制瓣方法均有良好效果.1个月BUT检查,手推刀所作鼻侧蒂优于旋转刀作上方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后角膜地形图的动态变化。方法对35例患儿(6~14岁)36只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眼LASIK术后1、3、6及12个月进行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的随访。结果模拟角膜镜度数(simulated keratoscope reading,Sim k)的等效值和球镜屈光度LASIK术后第1个月较术前分别平均减少6.75D和8.30D,术后3个月之内均表现一定的回退,术后3~6个月部分回退,6~12个月趋于稳定。Simk的差值与柱镜屈光度的变化相符: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各阶段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切削区角膜地形图的形态以平滑型居高术后偏心切削占55.56%。结论LASIK矫治儿童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术后恢复快、疗效可靠,角膜地形图的检查可准确显示术后角膜的形态变化,对手术设计的改进和手术疗效的预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对不同戴镜情况的近视患者调节聚散功能的影响,为术后双眼视功能的评估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双眼近视及近视散光的患者84例168只眼,男性40例,女性44例;年龄(26±6)岁。按等效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根据术前戴镜情况各组分为持续戴镜组、间断戴镜组和未戴镜组。随诊3个月,比较不同屈光度组,不同戴镜组的术前裸眼、术前戴镜、术后10 d和术后3个月的AC/A值的变化。选取年龄性别均与实验组匹配的屈光正常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各组术前裸眼的AC/A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低、中度近视组中,持续戴镜组术前戴镜及术后AC/A值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间断戴镜组、未戴镜组术前戴镜及术后10 d AC/A值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AC/A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中,持续戴镜组术前戴镜及术后AC/A值均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P〉0.05),但间断戴镜组和未戴镜组未完全恢复正常。结论近视患者不坚持配戴合适的眼镜会出现调节聚散关系失衡。LASIK术后调节聚散功能渐趋正常,特别是对于间断戴镜组、未戴镜组的近视患者,有利于调节聚散功能的协调、眼位的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Pentacam系统与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准分子激光手术前近视患者中央角膜最薄点厚度的差异。方法对准备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近视患者69例138只眼,分别采用Pentacam系统和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角膜中央最薄点厚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entacam系统、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测量中央角膜最薄点厚度值分别为(548.0±28.9)μm和(538.8±29.4)μm,两者高度正相关(P〈0.05)。Pentacam系统比A型超声测得的中央角膜厚度厚(9.2±9.9)μm,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该差值与A型超声测量角膜厚度值负相关(P〈0.05),而与屈光度、年龄等无关。结论 Pentacam测量近视患者角膜厚度值略高于A型超声法,尽管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但相互间还不能完全替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圆锥角膜的Orbscan II角膜地形图特点及敏感指标。方法应用Orbscan II研究23例(43只眼)早期圆锥角膜患者和25例(50只眼)近视患者角膜地形图的参数改变特点,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年龄、近视度数、散光度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角膜地形图参数中: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前表面高度、角膜后表面高度、3.0 mm区不规则性(3.0 mm Zone Irreg)、5.0 mm区不规则性(5.0 mm Zone Irreg)在两组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角膜最薄点厚度、角膜前表面高度、角膜后表面高度、3.0 mm区不规则性有助于区分早期圆锥角膜和近视患者,是诊断早期圆锥角膜的敏感地形图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