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证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方法:切断SD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建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模型。借助单盲端硅胶管系统在损伤神经局部给予GDNF,术后不同时间分别取L5脊髓切片,利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胆碱酯酶(CHE)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可导致腰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明显损害,表现为CHE活性降低。ACP活性升高;应用GDNF可显著改善上述酶学变化。结论:GDNF对损伤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经蛛网膜下腔置管局部应用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即手术加生理盐水组和手术加GDNF组。切断大鼠坐骨神经致相应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于L5、6腰椎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置管,并注入外源性GDNF(10μg/mL),分别与术后4、8、12周行神经功能指数检测;于不同时间处死动物并取材,对L4~6节段脊髓标本冰冻切片,行尼氏体染色、光镜检查,并于术后12周取坐骨神经,行电镜检查并采用图象分析仪检测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和轴突直径。结果GDNF组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有髓神经纤维数目、髓鞘厚度和轴突直径均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通过蛛网膜下腔注入外源性GDNF保护相应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同时也促进外周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损伤脊髓运动功能及前角运动神经元酶组织化学改变的影响。方法 改良Allen撞击致T13脊髓不完全损伤。蛛网膜下腔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GDNF,不同时间分别:(1)测定大鼠后肢神经功能;(2)利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脊髓侧前角运动神经元中胆碱酯酶(ChE)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将酶活性量化、比较。结果 (1)神经功能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恢复,GDNF有助于功能恢复,但3周时均未达正常标准;(2)ChE和ACP活性随时间延长而向正常趋近,GDNF显著加强了这一趋势,(3)随着ChE水平上升和ACP水平降低。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逐渐恢复,两者呈现较强的相关性。结论 (1)前角运动神经元酶学改变与神经功能恢复密切相关;(2)GDNF加强前角运动神经元酶 相似文献
4.
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目的 了解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损伤所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出生3周SD鼠切断坐骨神经,神经近侧行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或生理盐水,4周后观察腰4-5节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存活率和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情况。结果术后4周,营养因子组神经元的存活率是93.4%,生理盐一是59.6%,两组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均未见增加。结论 许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员的俏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明显 相似文献
5.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运动神经元发育及运动神经元性疾病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追溯近年国内外有关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ic factor,GDNF)与运动神经元发育及疾病研究的进展。方法 广泛查阅近期有关GDNF与运动神经元关系的文献,综述GDNF的分子结构、作用方式及治疗时给药方式。结果 GDNF对运动神经元发育及运动神经元疾病有广泛的作用,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发育起一定调控作用,可以挽救出现损伤的运动神经元。结论 GDNF在运动神经元疾病的治疗上,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和不可估量的前途。 相似文献
6.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GDNF体内转基因对脊髓损伤后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体内转基因对大鼠脊髓损伤 (SCI)后伤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Nystr m法制备大鼠胸段脊髓后路压迫损伤模型 ,将阳离子脂质体DC Chol和重组质粒 pEGFP GDNFcDNA混合后直接注入大鼠损伤脊髓。利用RT PCR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GDNF体内转基因的表达。应用尼氏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数目和胆碱酯酶(CHE)及酸性磷酸酶 (ACP)的变化。结果 :1周后在注射局部GDNFmRNA和GDNF有较高表达。GDNF体内转基因早期 (1~ 4周 )SCI区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数目减少 ,CHE和ACP变化的幅度降低。结论 :GDNF体内转基因能减少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元坏死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GDNF体内转基因治疗创伤性SCI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损伤后功能及前角运动神经元酶组织化学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损伤脊髓运动功能及前角运动神经元酶组织化学改变的影响。方法 改良Allen撞击致T13 脊髓不完全损伤 ,蛛网膜下腔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GDNF ,不同时间分别 :①测定大鼠后肢神经功能 ;②利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脊髓侧前角运动神经元中胆碱酯酶 (ChE)和酸性磷酸酶 (ACP)活性并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将酶活性量化、比较。结果 ①神经功能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恢复 ,GDNF有助于功能恢复 ,但 3周时均未达正常标准 ;②ChE和ACP活性随时间延长而向正常趋近 ,GDNF显著加强了这一趋势 ;③随着ChE水平上升和ACP水平隆低 ,大鼠后肢运动功能逐渐恢复 ,两者呈现较强的相关性。结论 ①前角运动神经元酶学改变与神经功能恢复密切相关 ;②GDNF加强前角运动神经元酶学改变 ,呈现对损伤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证实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方法:切断SD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借助单盲端硅胶管系统在神经损伤局部给予NGF。术后行酶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可致腰段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明显损害,其表现为神经元乙酰胆碱脂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活性降低和酸性磷酸酶(acidphosphatase,ACP)活性升高,应用NGF可显著改善上述酶学变化。结论:NGF对受伤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神经营养因子 (NTFs)在神经再生、突触形成以及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是目前发现的活性最强的运动神经元神经营养因子[2 ] 。本实验旨在观察外源性GDNF对大鼠脊髓急性压迫损伤后神经元的保护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重组人GDNF、神经生长因子(NGF) :第一军医大学神经生物教研室提供 ,纯度大于质量分数 90 % ,浓度为 1g/L。2 .实验动物及分组 :体重 2 5 0~ 3 0 0g的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 45只 ,随机分为 3组 :生理盐水 (SAL)组、GDNF组和NG…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脊髓完全性横断后脊髓再生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胸段(T7-T8)脊髓完全横切损伤模型,将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6)、假手术组(n=6)、单纯横断组(n=10)、GDNF治疗组(n=10)。于大鼠脊髓损伤术后不同时间点进行行为学评估。24周时行生物素葡聚糖胺(BDA)顺行示踪处理,取材前行电生理检测。所取脊髓标本作神经中丝(NF-200)、生长相关肽-43(GAP-43)、胶质原纤维生长蛋白(GFAP)免疫组化检查,并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行为学评分表明,3周后,GDNF组好于单纯横断组(P〈O.05),术后24周,GDNF组和单纯脊髓横断组中均未记录到SEP波形,BDA示踪也未见伤区及远段蓝染的神经纤维,但GDNF组空泡样变较单纯横断组轻。免疫组化图像分析GDNF组的NF-200和GAP-43染色结果与单纯横断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GDNF组GFAP染色明显弱于单纯横断组(P〈0.05)。结论:GDNF能一定程度上改善脊髓损伤区及两端的神经细胞功能,但没有功能意义上的神经纤维再生。 相似文献
12.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体外培养小鼠精原干细胞增殖分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体外培养小鼠精原干细胞(SSC)增殖与分化的影响.方法 雄性昆明小鼠80只.采用Percoll密度梯度分离及差速贴壁法纯化SSC,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检测方法鉴定.将获取的SSC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以支持细胞作为饲养层培养SSC,实验组每5 ml DMEM/F12完全培养液中添加0.02 μg GDNF.酶联仪检测细胞生长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生长周期;采用卵泡浆内显微注射(ICSI)技术将精子细胞与卵母细胞结合,观察卵裂细胞数,体外培养3 d后行染色体数量分析.结果 添加GDNF培养的SSC第6、9、12、15天吸光度(A)值分别为0.448±0.028、0.502±0.062、0.556±0.045、0.621±0.072,与对照组0.377±0.053、0.402±0.071、0.432±0.019、0.461±0.03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6、9、12、15天SSC DNA合成期(S期)含量分别为20.86、26.34、31.23、37.54、28.02,与对照组1.69、1.73、2.56,4.85,1.8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子细胞与卵母细胞结合后可得到含有20对染色体的配子.结论 ICSI技术可为鉴定SSC体外分化为精子细胞提供较充分的依据;GDNF能促进SSC的体外增殖与分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胰腺癌神经侵袭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能够模拟胰腺癌细胞沿神经轴突浸润动态过程的体外实验模型——背根神经节细胞(DRG)与Capan-2人胰腺癌细胞株共同培养,并采用显微镜观察、侵袭速率计算、Western blot等方法,探讨胰腺癌细胞神经侵袭的动态过程、GDNF的作用机制以及阻断治疗的效果.结果 胰腺癌细胞、DRG共同培养可促进背根神经节神经突的生长;背根神经节对于胰腺癌细胞具有化学趋化作用,这种作用能够被GDNF抗体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通道(MAPK)阻断剂PD98059部分阻断;GDNF 40 μg/L组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ERK)的表达为0.09±0.01、1.85±0.11、1.92±0.06、1.87±0.15,其他3组与0mi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的表达分别为1.53±0.04、1.53±0.11、1.51±0.09、1.49±0.12,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0 μg/L组p-ERK的表达为0.11±0.13、1.97±0.15、1.89±0.04、1.82±0.13,其他3组与0 min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RK的表达分别为1.76±0.14、1.76 ±0.16、1.87±0.06、1.79±0.11,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DNF可上调ERK磷酸化产物p-ERK的表达水平(P<0.05),而对于ERK的表达则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 GDNF具有促胰腺癌细胞增殖分化和化学趋化作用,其作用介导过程有细胞外信号控制激酶Ras-Raf-分裂原活化抑制剂(MEK)-ERK途径的参与. 相似文献
14.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修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lialcellline derivesneurotrophicfactor ,GDNF)基因对周围神经断伤后促进轴突再生及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应用体外获取的GDNF修饰的雪旺细胞结合细胞外基质凝胶及生物可降解聚乳酸 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管 (polyCDL lactide co glycolide ,PLGA)构建的神经移植复合体 ,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的缺损。 2 0只成年Wistar大鼠按桥接物的不同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5只。A组 :细胞外基质凝胶 PLGA管桥接组 ;B组 :雪旺细胞 细胞外基质凝胶 PLGA管桥接组 ;C组 :GDNF基因修饰的雪旺细胞 细胞外基质凝胶 PLGA管桥接组 ;D组 :自体神经桥接组。术后 12周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并进行再生神经的组织形态学观察以及计量学分析。结果 术后 12周 ,坐骨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 ,轴突数、髓鞘的厚度、神经纤维的直径、神经组织面积的百分比和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率等 ,C组均优于A、B组 (P <0 .0 1) ,而与D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雪旺细胞的转基因处理可能弥补单纯细胞移植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不足 ,而达到与自体神经移植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构建的含人胶质细胞源性生长因子(GDNF)基因腺病毒载体对人神经干细胞的感染及其基因表达情况,为脊髓损伤的基因及神经干细胞治疗提供前期实验依据。方法:从12周龄流产人新鲜胚胎中提取人神经干细胞并进行培养,行Nestin免疫荧光染色进行检验。将全长558bp编码人GDNF的cDNA克隆到重组腺病毒载体质粒,并在人胚肾细胞(HEK293细胞)中包装出含有目的基因hGDNF的腺病毒,然后用该腺病毒感染人神经干细胞,应用荧光显微镜和Western-blot检测病毒感染及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行GFAP和Tubulin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神经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情况。结果:Nestin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所培养细胞为阳性染色红色,表明其具有神经干细胞性状;感染48h后观察到神经干细胞中有大量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表达,以及hGDNF蛋白高表达;感染后的神经干细胞有长的伪足伸出,呈GFAP和Tubulin染色阳性,表明促进了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结论:腺病毒对神经干细胞具有较高感染效率,可作为一种良好的基因导入载体,实现外源基因hGDNF在神经干细胞内的有效表达,并可为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提供更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鞘内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脊髓背角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周龄6周,体重180~200 g,随机分为4组(n=30):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痛组(P组)和GDNF组.采用结扎L5.6脊神经的方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C组不给予任何处理;S组只暴露脊神经,但不结扎;P组脊神经结扎后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μl,隔日1次,连续14 d;GDNF组脊神经结扎后鞘内注射GDNF 2μ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μl,隔日1次,连续14 d.分别于脊神经结扎后3、7和14 d时,取10只大鼠,测定机械痛阈,然后处死,取脊髓背角,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测定p38MAP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比较,P组和GDNF组机械痛阈降低,脊髓背角p38MAPK蛋白表达上调(P<0.05或0.01);与P组比较,GDNF组机械痛阈升高,脊髓背角p38MAPK蛋白表达下调(P<0.05或0.01).结论 鞘内注射GDNF可通过抑制脊髓背角p38MAPK蛋白的表达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 相似文献
17.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诱导神经元凋亡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凋亡现象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抑制凋亡的作用。方法 成年SD大鼠 2 7只 ,体重 1 80~ 2 2 0 g,随机分为对照组、BDNF组和生理盐水 (NS)组。将大鼠右侧坐骨神经于梨状肌下缘 0 .5cm处锐性切断 ,硅胶管套接神经 ,将BDNF和NS分别加入管中。于术后 3、6、1 2、2 4d取L4~ 6 脊髓作原位末端标记技术 (TUNEL)检测 ,切片作苏木素 伊红 (HE)染色计算脊髓内神经元的数目。结果 与NS组和对照组比较 ,BDNF组神经元凋亡数在伤后 6d由 (1 2 .5± 2 .2 ) %下降到 (9.3± 1 .8) % (P <0 .0 5) ;神经元存活率由(82 .6± 1 .2 ) %增加到 (88.1± 1 .4) % (P <0 .0 5)。结论 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神经元发生凋亡 ,BDNF可显著抑制这种凋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腰神经根周围髓核组织移植对背根节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表达的影响及其与痛觉过敏之间的关系。方法:从鼠尾椎间盘取髓核组织移植到腰神经根周围,采用神经行为学观察痛觉过敏的出现规律,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计数背根节内G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百分比,分析其与痛觉过敏之间的关系。结果:在髓核组织刺激下,背根节内GDNF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明显增多(P<0.01),这种变化与痛觉过敏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结论:内源性GDNF很可能参与了痛觉过敏的调控。 相似文献
19.
IDepartmentofOrthopedicandSpineSurgery ,NanfangHospital,First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 ,Guangzhou 5 10 5 15 ,China (LuKW ,ChenZYandHouTS) Correspondingauthor:Tel:86 2 0 6 136 0 0 4 6 ,E mail:lukaiwu @sohu .comThisworkwassupportedby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 (30 0 0 0 0 4 8)andtheNationalBasicResearchProgram (G 19990 5 4 0 0 0 )ofChina.nrecentyears ,substantialevidencehassuggestedthatearlyadministrationofexogenousneurotrophicfactors (NTFs)intoinjuredregioncanfacili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