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二例魏文斌(北京同仁医院眼科100730)作者遇到2例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CE综合征),经穿透性角膜移植治疗获得成功。例1:男性,45岁,发现左眼瞳孔变形偏位10年,视物模糊5年,磨痛流泪1年,于1989年10月...  相似文献   

2.
虹膜角膜内综合征 (Iridocornealendothelisyndrome ,ICESyn drome)由三种临床类型组成 ,其临床表现包括 :单眼发病、角膜内皮异常、角膜水肿、进行性虹膜基质萎缩、广泛的周边虹膜角膜前粘连、继发性非瞳孔阻滞性闭角型青光眼[1] 。本院自 1997年 1月至 1999年 7月共手术治疗 8例继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ICE综合征 ,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 8例 (8眼 ) ,男 3例 ,女 5例。右眼 6例 ,左眼2例。年龄 40~ 6 5岁 ,平均 5 2 6岁。其中Cogan Recse综合征 2例 ,均为女性 ,以虹膜表面弥散…  相似文献   

3.
曹文红  李静贞  洪涛 《眼科》2000,9(5):281-285
目的 :探讨虹膜角膜内皮 (ICE)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 8例 ( 1 0只眼 )ICE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分型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数据统计。并介绍目前国内外一些新的研究进展。结果 :8例ICE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为三型 :原发性进行性虹膜萎缩 7只眼 ,Chandler氏综合征 1只眼 ,Cogan Reese综合征 2只眼。 1 0只眼均继发闭角型青光眼 ,2只眼并发大泡性角膜病变。 9只眼行一次或多次滤过手术 ,1只眼行角膜移植术。结论 :ICE综合征的基本病变是角膜内皮层存在的ICE细胞 ,它们的过度增生导致房角粘连、虹膜萎缩、继发性青光眼和大泡性角膜病变。目前滤过手术及角膜移植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眼压及改善角膜质量 ,但不能根本有效地阻止ICE细胞的扩散。  相似文献   

4.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治疗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的角膜失代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评价角膜移植手术对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ridocornealendothelialsyndrome,ICE)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已确诊为ICE综合征并接受穿透性角膜移植术8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病例经随访3个月至6年,其中7例患者视力较术前提高,5例植片透明,3例植片失败。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是治疗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角膜失代偿的有效方法,但手术成功率较无血管的角膜白斑低。  相似文献   

5.
程凌云  谢斌 《眼科研究》1997,15(4):263-263,F003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中间变异型一例程凌云谢斌范雪定(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太原030001)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CE)包括原发性虹膜萎缩、虹膜痣综合征及Chandler综合征。这3种病症国内都曾有过报导,其中原发性虹膜萎缩多见,Chandler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前部视网膜冷凝术(anteriorretinalcryotherapy,ARC)对开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ARC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11例(12只眼)开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单独行ARC,22例(22只眼)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ARC联合小梁切除术;另选31例(32只眼)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单独行ARC或睫状体冷凝术作对照。随访6~26个月。结果单独行ARC可使92%(11/12)的开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压恢复正常,虹膜新生血管消退,与单独行ARC的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闭角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ARC联合小梁切除术,可使86%(19/22)的患者眼压恢复正常,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明显优于仅行ARC或睫状体冷凝术者(P<0.01)。此联合术式可使90%(18/20)的患者眼痛消失,67%(8/12)的患者视力保持,与睫状体冷凝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认为ARC单独应用可治疗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晚期患者需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13例18眼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男性5例,女性8例,单眼发病8例,双眼发病5例,10例继发青光眼。原发性进行性虹膜萎缩7例,Chandler综合征4例,虹膜痣2例。本文结合文献讨论了该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理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CE)一家系李文荣*陆放(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眼科,200092)我们收治7例虹膜萎缩性改变伴青光眼患者,并对其家族三代进行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例1,先证者(Ⅲ1),男,35岁,因双眼劳累性虹视,视力下降7~8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脉络膜凹陷(focalchoroidalexcavation,FCE)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17眼)临床确诊的FCE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裂隙灯显微镜、间接眼底镜检查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部分患者行眼底彩色照相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greenangiography,ICGA)检查。结果 16例患者中男11例(68.8%),女5例(31.2%);年龄25~75(43.56±12.53)岁;双眼1例,单眼15例。17眼中,正视6眼(35.3%),近视11眼(64.7%)。患眼初诊BCVA0.2~1.0(0.69±0.22)。眼底检查FCE处表现为大致正常、不同程度脱色素或黄白色病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示16眼为单一FCE,1眼有2处FCE;9眼(52.9%)为偏中心凹型FCE,8眼(47.1%)为中心凹下型FCE。FCE病灶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呈透见荧光或者大致正常,ICGA呈程度不同的低荧光。结论 FCE多单眼发病,也可双眼发病;与屈光状态无显著相关性;视力可正常或不同程度下降;FCE处眼底表现为不同程度脱色素或黄白色改变,也可大致正常。  相似文献   

10.
游逸安 《眼科》1999,8(3):144-147
目的:评估Fuchs异色性虹膜睫状体炎(FHIC)患者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以及人工晶体(IOL)植入术后的产7及并发症。方法:32例FHIC患者行白内障手术,其中17例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PCIOL),另15例患者行单纯的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结果:矫正视力在0.5及以上的患者中,IOL组14只眼(88%),而无晶体眼12只眼(80%)。术 症为虹膜出血12只眼,瞳孔不能散大6只眼,悬韧带离断、玻璃体脱出  相似文献   

11.
准分子激光治疗浅层角膜变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PTK治疗多种浅层角膜变性(SCD)的效果。方法 用MEL-60准分子激光机对26只SCD眼行PTK治疗,随访6~18个月。结果 术后4~15天角膜上皮完全愈合。24眼(92%)的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其中3眼(12%)提高8行、6眼(23%)提高5行、7眼(27%)提高4行、6眼(23%)提高3行、2眼(8%)提高2行、2眼无变化。20眼术后有远视改变。结论 PTK治疗SCD安全有效,近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远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联合激光技术治疗高褶虹膜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20例(37只眼)早期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高褶虹膜型青光眼,一次性行氩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联合氩激光加NdYAG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联合激光手术)。结果随访8个月至4年零7个月,平均2.7年。17例(32只眼)获得满意疗效,在观察期内无青光眼急性发作,眼压从5.80±1.04kPa(1kPa=7.5mmHg)下降到2.74kPa以下,周边前房加深,房角增宽,虹膜皱缩,有效地防止了房角的进一步粘连,86.7%的患者暗室试验转阴性。结论联合激光手术是治疗高褶虹膜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iridocornealendothelialsyndrome,ICE综合征)是一种致盲性眼病,临床上较为少见。我们3年来遇到2例,现报告如下。例1:陈××,女,66岁,汉族。主诉:左眼视力逐渐下降1年,看不见1个月,有时眼胀。于1997年3月来我院就诊,门诊以:“左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先天性虹膜缺损”收入院。1年多来患者因左眼视力下降,胀疼,在本地多家医院就诊,均被诊断为先天性虹膜缺损、多瞳症、白内障、视疲劳等。入院后全身体检正常。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5,左眼颞侧手动,不…  相似文献   

14.
带虹膜隔人工晶体植入17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科近1年来对外伤性白内障伴大部分虹膜缺损患者行Ⅰ期或Ⅱ期带虹膜隔人工晶体植入术,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本组17例(17只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均伴有虹膜大部分缺损,其中曾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者10例(10只眼),未行白内...  相似文献   

15.
TECD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TECD综合征的临床特征,病程转归以及致病因素。方法:(1)对25例临床诊断为TECD综合征的患者行眼前节检查,角膜厚度检查,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数量以及眼压检查;(2)认定引起TECD综合征的化学物质。结果:(1)多数TECD综合征患者同时还伴有大片状或弥漫性虹膜缩,瞳孔开大强直和斑块状或颗粒状色素性KP。(2)电镜下发现TECD综合征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和虹膜色素上皮细胞,其超微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异常;(3)TECD综合征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大,平均67.6%。(4)TECD综合征会导致角膜内皮细胞不可逆性的功能失代偿,形成永久性角膜水肿,大泡性角膜病变和瘢痕性角混膜混浊。(5)手术器械残留的消毒剂是导致TECD综合征的主要原因,13眼占52%。结论:(1)除了Breebaart等归纳的7个体征外,TECD综合征患者还伴有虹膜和瞳孔的异常表现。(2)TECD综合征具有发病速度快,病变范围广泛,预后较差等特征。(3)注意将手术器械残留的消毒剂冲洗干净是预防TECD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马凡氏综合征也称先天性中胚叶营养障碍综合征,大约70%马凡氏综合征病人是15号常染色体异常。眼部主要表现为小瞳孔、屈光不正、晶状体异位,裂孔源性或/和牵引性视网膜脱离伴斜视、虹膜异常、青光眼等。本文讨论马凡氏综合征合并视网膜脱离的特点及治疗。1资料与方法 马凡氏综合征病人8例16只眼,9只眼合并视网膜脱离,8只眼行手术治疗,均为男性,有典型骨骼异常,年龄范围在10~45岁间,平均年龄为26.8岁。(合并视网膜脱离的9只眼)眼部表现:(1)视力:眼前手动~手动/30 cm者 5只眼,指数/20cm者 …  相似文献   

17.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误诊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误诊原因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选择临床资料及长期随访记录完整的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被误诊的患者40例(42只眼)为研究对象,进行归类统计、分析及长期随访观察。结果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被误诊为:①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0例(20只眼),占47.62%;②急性虹膜睫状体炎继发性青光眼8例(8只眼),占19.05%;③急性虹膜睫状体炎5例(5只眼),占11.90%;④中间葡萄膜炎5例(7只眼),占16.67%;⑤Fuchs综合征2例(2只眼),占4.76%。长期观察表明:此综合征每年发作次数不等,差别较大,因人而异;每次发作无明确诱因;多次反复发作,视功能不受影响。有1例(1只眼)10年后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生。结论 青光眼睫状体炎综合征的误诊较为常见,必须掌握其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要点,还需长期观察,少数病例可合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发生。  相似文献   

18.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六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六例徐珊琪虹膜角膜内皮综合征是指进行性原发性虹膜萎缩、Chandlen综合征、CogenRese综合征(虹膜痣综合征)等的总称。临床较少见。我们共遇到6例,男1例,女5例;年龄30~61岁。其中进行性原发性虹膜萎缩2例,Chand...  相似文献   

19.
眼球穿通伤引起的瞳孔膜闭常合并前粘连性角膜白斑、虹膜后粘连或部分缺损、晶体皮质残留、膜性白内障和眼压升高等。我院1993~1995年对复杂的瞳孔膜闭采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20例(20眼)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一般情况:20例(20眼),男18例、女2例;年龄2-50岁,平均14.5±7.8岁。术前视力均为光感或手动/眼前;瞳孔区均有较致密的白色机化膜,伴有角膜粘连性白斑8例,虹膜的粘连20例,虹膜部分缺损10例,高眼压18例,眼内非磁性异的2例。B超或CT提示无晶体眼6例,晶体残留或膜性白内障…  相似文献   

20.
1843名老年人体检中确诊为剥脱综合征(Exfoliationsyndrome,ES)57例和青光眼68例,后者患病率为3.7%,高于我国群体中青光眼的患病率(1%)。68例青光眼中有19例为ES合并青光眼(称囊性青光眼),占27.9%。57例ES中囊性青光眼的患病率为33.3%。19例中男15例(16眼),女4例(5眼)。年龄58-91岁。双眼2例,单眼17例。15例(16眼)为开角型;4例(5眼)为闭角型。4例(4眼)眼压正常;15例(17眼)眼压升高。2例(2眼)C值>0.13;17例(19眼)C值≤0.13。11例(12眼)患ES后6个月-6年合并青光眼;7例(8眼)患原发性青光眼后1-21年发生ES;1例(1眼)患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后4年双眼发生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