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丙泊酚静脉麻醉3种输注方式在门诊拔牙手术中清醒镇静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80例门诊拔牙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按采用的丙泊酚靶控输注、持续输注、手控推注等3种不同静脉麻醉输注方式又分为靶控组、微泵组、手控组,对照组常规局麻下拔牙,每组20例。观察4组拔牙患者不同时间点的生命体征(HR、MAP、SpO2)。试验组镇静评分、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麻醉诱导用药量和总用药量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术中HR和MAP波动明显,与术前、术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中HR和MA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给药1 min时,手控组和微泵组的HR、MAP较给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而靶控组仅MAP较给药前下降(P<0.05)。术中镇静程度评分靶控组满意度高于微泵组和手控组(P<0.05)。靶控组诱导时间和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微泵组和手控组(P<0.05),靶控组丙泊酚总用药量明显低于微泵组和手控组(P<0.05或0.01),但麻醉诱导用药量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伍用丙泊酚麻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明显优于常规局麻下拔牙;靶控输注麻醉诱导快、苏醒快,能维持平稳的麻醉深度和镇静水平,并可减少麻醉药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靶控输注时影响丙泊酚镇静效力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择期手术行全身麻醉的100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和BMI、收缩压、舒张压及各项血液生化指标,采用靶控输注丙泊酚,初始血浆靶浓度设置为1.2 μg/mL,达到血浆靶浓度30 s后,按照梯度每30 s增加0.3 μg/mL直至患者意识消失,记录此时丙泊酚的血浆靶浓度。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秩和检验分析各变量与血浆靶浓度的相关性,将筛选出的变量纳入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最终确定影响丙泊酚镇静效力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LOESS模型对获得的独立影响因素同血浆靶浓度进行分析,拟合趋势图。结果: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BMI、收缩压、血糖、尿素氮、尿素氮/肌酐及高血压史与血浆靶浓度显著相关(P<0.05),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MI和收缩压是丙泊酚镇静效力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根据LOESS模型拟合后的趋势图显示随着年龄和BMI的增加,所需血浆靶浓度呈下降趋势;而随着收缩压的升高所需血浆靶浓度则是先升高后下降。结论:靶控输注时年龄、BMI和收缩压是影响丙泊酚镇静效力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靶控输注 (TCI)用于椎管内麻醉病人术中镇静的安全性及不同手术部位所需靶控血药浓度 (Ct)范围。 方法 2 0例在椎管内麻醉下行腹部或下肢手术病人 ,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 ,予以丙泊酚TCI行术中镇静。镇静水平用OAA/S评分估计。确定不同手术部位OAA/S达 3分时相对应的Ct。持续观察心率、无创血压、Sp0 2值变化。停止TCI后询问病人术中和术后遗忘及舒适感。 结果 OAA/S达 3分时 ,上腹部手术组 (A组 )Ct为 2 4~3 6μg/ml。下腹部 (B组 )和下肢手术 (C组 )为 1 5~ 2 5 μg/ml。A与B/C组Ct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均P <0 0 1)。各组HR、MAP和SpO2 值无显著性变化。所有病人均有术中遗忘 ,自我感觉舒适。 结论 丙泊酚TCI用于椎管内病人术中镇静可控性强 ,血流动力学稳定 ,镇静深度适宜 ,可有效抑制病人术中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4.
无痛人流术中丙泊酚靶控输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丙泊酚靶控输注在无痛人流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门诊ASAⅠ~Ⅱ级的人工流产患者160例,根据麻醉用药方法不同按手术顺序间隔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人工控制输注组,B组为靶控输注组,每组各80例.分别统计两组麻醉诱导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自行行走时间、生命体征变化、呼吸抑制情况、术中出血量及麻醉效果.结果 B组麻醉效果优良率达95.0%,与A组的85.0%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麻醉诱导后平均动脉压下降30%以上者A组有13例,占16.3%;B组4例,占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苏醒时间、丙泊酚总用量、自行行走时间、呼吸抑制情况及术中出血量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丙泊酚靶控输注在无病人流术中使用更方便,麻醉深度易调控,减少操作盲目性,提高麻醉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胃镜检查中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选择ASAⅠ~Ⅱ级90例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即丙泊酚组(A组)、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B组)和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C组),每组30例。术中在置入胃镜前、胃镜经咽时、镜检时及镜检后5min各时点监测HR、MAP、SpO2等。记录镇静起效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镜检满意度、术中知晓、胃镜操作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B组在置入胃镜前、胃镜经咽时、镜检时及镜检后5min各时点HR明显减慢(P〈0.05),A组在胃镜经咽时、镜检时HR明显增快(P〈0.05)。B组MAP较A组和C组明显降低(P〈0.05)。检查过程中A组和B组低血压发生率较C组明显增高(P〈0.05)。A组和B组注药时静脉疼痛及术后头晕发生率较C组明显增高(P〈0.05)。A组肢体扭动和呛咳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B组和C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胃镜检查中采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镇静,起效时间快、定向力恢复时间短、镜检满意度高、丙泊酚用量明显减少、费用更低、副作用少,且镇静效果增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观察与分析饮酒在靶控输注(TCI)丙泊酚镇静时对熵指数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Ⅰ-Ⅱ级、全麻的择期手术患者71例,采用成组设计分为两组:饮酒组(38例)和非饮酒组(33例)。患者均在术前无任何伤害性刺激的情况下,接受单一药物丙泊酚进行镇静,靶血浆药物浓度采用3.5μg/ml。观察并记录两组每分钟的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无创血压(NIBP)、反应熵(RE)、状态熵(SE)、镇静/警觉(OAA/S)评分、靶血浆药物浓度、靶效应室药物浓度及不良事件的发生等指标。结果两组间HR、NIBP、SpO2变化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RE在各个OAA/S评分阶段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E、SE与OAA/S评分有很好的相关关系(P〈0.01)。结论饮酒患者与非饮酒患者相比,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时熵指数的变化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清醒镇静慢诱导的可行性.方法:拟于全麻下行外科手术的患者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对照组,Ⅱ组为丙泊酚TCI组,每组备30例.Ⅱ组在常规表面麻醉、咪唑/芬太尼镇静后,丙泊酚TCI组以血浆室为靶控目标,靶控浓度最初设定为0.5μg/ml,在与效应浓度达平衡后,靶控浓度以0.1μg/ml递增,直至警觉/清醒(OAA/S)评分为3分,气管内表面麻醉5min后行气管内插管.结果:OAA/S评分3分时丙泊酚的靶控浓度为(1.05±0.11),两组血压与心率在用药后都有所下降,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MAP、HR在插管即时只辅以咪唑/芬太尼的Ⅰ组与增加了丙泊酚TCI的Ⅱ组之间则有极显著差异(P<0.01).SpO2无明显变化,只是在插管时有一定程度降低,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丙泊酚町控性强,血流动力学稳定,丙泊酚TCI用于清醒镇静慢诱导,以OAA/S评分3分为目标,有效地减少了气管插管的伤害性刺激.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靶控输注咪唑安定对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催眠效应的影响。方法ASAI~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单纯丙泊酚组,B、C、D组为丙泊酚 咪唑安定组,咪唑安定靶浓度分别为10、20、30ng/mL。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为1、2、3、4、5μg/mL时BIS值和OAA/S评分,并记录OAA/S评分达到4、3、2、1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和BIS值,记录BIS值为50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结果1.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C组和D组BIS值显著下降;D组中OAA/S评分也显著下降,并低于B组和C组;2.随丙泊酚浓度升高四组患者.BIS值和OAA/S评分逐渐下降;3.相同丙泊酚浓度时,BIS值和OAA/S评分随咪唑安定浓度增加呈降低趋势;4.B、C、D三组患者OAA/S评分达到3、2、1以及BIS值达到50时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均显著低于A组,达到相同OAA/S评分D组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结论效应部位浓度为10、20、30ng/mL的咪唑安定均能显著降低丙泊酚靶控浓度,以达到需要的镇静深度;随咪唑安定浓度加深,降低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靶控输注咪唑安定对靶控输注丙泊酚镇静催眠效应的影响.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为单纯丙泊酚组,B、C、D组为丙泊酚+咪唑安定组,咪唑安定靶浓度分别为10、20、30 ng/mL.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记录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为1、2、3、4、5 μg/mL时BIS值和OAA/S评分,并记录OAA/S评分达到4、3、2、1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和BIS值,记录BIS值为50时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结果 1.咪唑安定达到平衡后,C组和D组BIS值显著下降;D组中OAA/S评分也显著下降,并低于B组和C组;2.随丙泊酚浓度升高四组患者BIS值和OAA/S评分逐渐下降;3.相同丙泊酚浓度时,BIS值和OAA/S评分随咪唑安定浓度增加呈降低趋势;4.B、C、D三组患者OAA/S评分达到3、2、1以及BIS值达到50时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均显著低于A组,达到相同OAA/S评分D组所需丙泊酚效应部位浓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结论效应部位浓度为10、20、30 ng/mL的咪唑安定均能显著降低丙泊酚靶控浓度,以达到需要的镇静深度;随咪唑安定浓度加深,降低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丙泊酚对ICU短期(≤3天)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作用.方法 将60例短期(≤3天)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组及咪达唑仑组,除镇静药物不同外,其余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具体决定,比较二者的镇静效果.结果 丙泊酚组及咪达唑仑组在镇静深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在起效时间、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苏醒时间方面优于咪达唑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在起效时间、达到满意镇静深度时间、苏醒时间等三个方面均优于咪达唑仑,但二者在镇静深度方面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异丙酚靶控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清醒镇静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丙酚靶控输注不同目标血药浓度,辅助硬膜外麻醉清醒镇静的临床效果.方法:45例ASA分级Ⅰ~Ⅱ级,行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3组,Ⅰ组作为对照组,单纯硬膜外麻醉,不使用辅助药;Ⅱ组在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即刻设定异丙酚靶控输注目标血药浓度1.0μg/ml,Ⅲ组目标血药浓度为1.5μg/ml,记录从术前到术毕不同时点的心率(HR)及血压(BP),并在术中子宫切除及术毕时刻进行警觉/镇静(0AA/S)评分,同时观察有无内脏牵拉反应及术后知晓情况.结果:各组血压在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时明显降低,Ⅱ、Ⅲ组在泵注异丙酚5mi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各组心率随手术进程逐渐降低,组间无显著差异;Ⅱ组仅有53.3%病人入睡,对术中探查所致内脏牵拉反应的抑制率为53.3%,术中知晓率为33.3%,Ⅲ组病人均入睡,且绝大多数病人在术中仅对轻推动有反应,对术中探查时内脏牵拉反应的抑制率达86.7%,术中知晓率为0.结论:异丙酚静脉靶控输注辅助硬膜外麻醉镇静效果确切,且能显著抑制术中探查所致的内脏牵拉反应;且OAA/S镇静评分表明异丙酚目标血药浓度1.5μg/ml镇静效果明显优于目标血药浓度1.0μg/ml.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研究小儿麻醉前口服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在围术期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0例1~4岁行腹腔镜疝气手术儿童随机平分为两组,七氟醚诱导前30 min,D组患儿口服盐酸右美托咪定4 μg/kg,M组患儿口服咪达唑仑0.5 mg/kg(最大剂量15 mg).持续监测心率(HR)、血压(NIBP)、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及呼气末七氟醚浓度(Cet SEV)等指标,记录镇静评分、麻醉恢复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患儿麻醉前镇静评分及术中BIS值相近,D组患儿用药后HR、SBP值及术中Cet SEV低于M组(P<0.05),而M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率高于D组且麻醉苏醒时间较长(P<0.05).结论 小儿麻醉前口服右美托咪定4 μg/kg与口服咪达唑仑0.5 mp/kg镇静效果相当,且比咪达唑仑术中七氟醚用量少,术后躁动发生率低,苏醒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4.
胃肠镜检查术中应用异丙酚麻醉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胃肠镜检查术中异丙酚iv麻醉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将658例接受胃肠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228例,单纯iv异丙酚1~1.5 mg/kg麻醉)、给予利多卡因及麻黄碱后再行异丙酚iv麻醉组(LEP组,200例,给予利多卡因20 mg及麻黄碱6 mg后行异丙酚iv麻醉)、常规组(C组,230例,常规操作). 记录3组检查前、中及检查结束后5 min的心率(HR)、血压(SBP/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操作时间、是否完成检查、患者的苏醒时间、满意度及不良反应. 结果: P组和C组检查中血压,心率变化最大时比检查前降低或升高20.0%~30.0%和10.0%~30.0%. LEP组变化较小,血压仅降低3.0%,心率增加7.0%,与P,C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P组患者主诉有血管刺激症状185例,占81.1%,而LE组患者仅28例,占14.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在胃肠镜检查时应用异丙酚iv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 麻醉前给予小剂量利多卡因及麻黄碱可明显减弱异丙酚的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15.
异丙酚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中镇静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异丙酚用于精神病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术(ModifiedElectroconvulsiveTreatment,MECT)的镇静效果及全性.方法:210例拟行MECT的精神病患者,每例治疗8~15次不等,观察并记录治疗中患者HR、MAP和呼吸情况以及复苏情况.结果:静脉注射异丙酚后HR无明显变化,MAP显著下降(P<0.01).与麻醉前相比,电刺激时和电刺激毕MAP、HR均明显升高(P<0.05),电刺激毕HR明显减慢(P<0.05);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为(3.3±1.8)min,意识恢复时间为(5.1±2.5)min.结论:异丙酚用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镇静安全有效,苏醒迅速,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2000年10月至今,我科应用双异丙酚(又名力蒙欣,乳剂,200mg,20mL/支,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静脉麻醉实施人工流产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析脑动脉瘸破裂应用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脑动脉瘤破裂患者50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25例行早期显微手术疗法,对照组25例行常规手术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临床各项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2.0%、6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神志恢复时间等各项临床指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1);观察组、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32.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动脉瘤破裂早期行显微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确切,可促进患者病情迅速康复,微创度高,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中的最佳镇静深度及适宜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同时检验BIS作为控制变量在丙泊酚输注过程调控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方法 160例胃镜患者。根据丙泊酚注入后患者BIS的不同改变,随机分为4组(每组40例),A组BIS降至80~75时;B组BIS降至65~74时;C组BIS降至55~64时;D组BIS降至〈55时停止首次给药。监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SpO2值、BIS值及进镜顺利率。结果 A、B、C、D各组丙泊酚的首次用量分别为:(1.15±0.34)mg/kg;(1.43±0.27)mg/kg;(1.78±0.31)mg/kg;(2.15±0.27)mg/kg,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镜顺利率分别为17.5%.47.5%、92.5%、97.5%,C、D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心率、血压下降明显(P〈0.05)。结论 应用BIS监测患者的麻醉镇静深度和调控丙泊酚的用量是安全、有效的,对于消化胃镜检查的最佳BIS区间为55~64。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应用于老年术后谵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术后发生谵妄的48例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23例)和丙泊酚组(25例),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治疗,根据重症谵妄筛查表(ICDSC)评估治疗效果,并结合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SAS)调整镇静药剂量,使镇静深度评分控制在2~4分,同时比较两组在ICU住院天数及副作用的差异。结果 给予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治疗后,患者的谵妄症状均缓解,两组的ICDSC评分分别为(1.6±1.0)分和(1.9±0.9)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美托咪定组与丙泊酚组的ICU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2.3±1.0)d和(3.1±1.4)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方面,右美托咪定组的低血压发生率为30.4%,明显低于丙泊酚组的60.0%(P〈0.05);右美托咪定组的心动过缓发生率为17.4%,明显低于丙泊酚组的44.0%(P〈0.05);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与丙泊酚治疗老年术后谵妄均有效,但在减少副作用方面,右美托咪定具有明显优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ICU治疗谵妄的药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