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将120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及物理气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12 h联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14 d,比较2组治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值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肢体肿胀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肢体周径差值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显著降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减轻术后肢体肿胀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体会。方法术前、术后实行人文关怀,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预防及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263例骨科大手术患者进行预防及护理措施,减少了深静脉血栓并发症的发生,收到良好效果。结论加强有效的护理及预防措施。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复合护理干预模式改善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为骨科病房降低血栓发生率提供实践指导。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科大手术术后患者166例,其中试验组性别人数(男/女,35/48),对照组性别人数(男/女,36/47);试验组和对照组年龄均为(57±6)岁,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8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一般围手术期护理,试验组按照复合护理干预的思维和方法,制定针对性DVT预防护理流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主要血液指标(血浆D-二聚体、血小板)变化、DVT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DVT近端发生率(2.41%),远端发生率(4.82%)更低(χ2=26.231,P<0.05),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7.2%)评价较高(χ2=11.093,P<0.05)。同时,试验组术后24 hD-二聚体水平(6.4±0.5)较对照组低、血小板计数(142±26)较对照组高(t=2.061,t=11.582,P<0.05)。 结论复合护理干预用于骨科围手术期临床实境,可以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不增加出血风险,对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合理防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和减少老年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2013-06—2013-12行腹部手术的120例老年患者做为对照组,将2014-01—2014-07间行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134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下肢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回顾性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2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腹部术后患者采取预见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追踪方法学用于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追踪方法学用于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423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时间段分为对照组125例、实验组29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围手术期干预,实验组制定个案追踪图和护理质量管理追踪事项与评分标准进行追踪干预和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组护理质量总分97.76±3.25,得分率为97.76%;实验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追踪方法学用于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自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共有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对照组30例,年龄75~85岁;实验组30例,年龄60~87岁。制定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观察防护表,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基于血栓三阶梯预防原则,进行血栓防护,观察术后7日内血栓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结果实验组有1例发生血栓,发生率为3.33%(1/30);对照组有7例发生血栓,发生率为22.33%(7/30);实验组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传统药物预防基础上,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重视基础预防和物理预防,提高医护人员对血栓预防指南的依从性,降低围术期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弹力袜应用在预防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价值。方法 将180例住院拟行开颅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常规护理组(对照组)、术中应用组(A组)、术后应用组(B组)。对照组给以常规护理预防措施,A、B两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分别在术中及术后加用医用弹力袜。通过双下肢彩色超声多普勒或静脉造影检查了解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A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且A组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 医用弹力袜能有效地预防神经外科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术中即开始使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在老年髋部手术围术期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发生硬膜外血肿的风险。方法选择120例行髋部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2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分别于术前12 h和术后12 h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以后每天5 000 U皮下注射,连续7 d;对照组不用。2组患者均选择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后随访有无硬膜外血肿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果实验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对照组8例,发生率分别为1.6%和13.3%,组间对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中无1例发生硬膜外血肿。结论预防剂量的低分子肝素用于预防老年患者髋部手术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显著疗效,且行硬膜外麻醉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髋部骨折术前血浆蛋白水平与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对68例未行预防性抗凝治疗的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术前常规检测血浆蛋白水平,术后3~10d行患肢超声多普勒检查,分析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病情况。结果 低蛋白血症患者术后血栓的发生率为44.0%,血浆蛋白正常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7.9%,两者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骨科医师对术前低蛋白血症的骨折患者,应尽量提高患者血浆蛋白水平,以减少术后患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骨科择期手术患者4170例,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调查和分析。结果:4170例中,发生深静脉血栓203例(4.87%),年龄>60岁、BMI>25 kg/m2、高血压、高脂血症、D-二聚体≥500μg/L、全身麻醉、手术时间〉3 h和术后5 d内没有下床活动等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导致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早期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傅瑛  黄焕玲 《中国科学美容》2014,(5):120-121,13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法将76例颅脑术后昏迷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Routineeare,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2.63%(1/38)比15.79%(6/38),5.26%(2/38)比21.05%(8/38),0(0/38)比2.63%(1/38),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下肢肿胀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目的 评价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997年4月-1998年10月选择接受髋、膝周围手术的患者46例均为40岁以上,3个月内无血栓栓塞性疾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法筛查,双下肢无DVT,随机分成两组。预防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预防DVT,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预防措施。术后第4-7天行患侧静脉造影,了解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中8例发生DVT,占34.8%;预防组中1例发生DVT,占4.3%。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并发症。结论 低分子肝素能安全、有效地预防髋膝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3.
背景: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2亚基(AMPKα2)被证实参与调控血小板的活化过程,并可能通过调控肌细胞形态与功能影响血栓的发生、发展。目的:探索AMPKα2的编码基因PRKAA2单核苷酸多态性(rs2143749)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性。方法:共收集828例骨科手术患者,其中DVT组255例,术后发生DVT;非DVT组573例,术后未发生DVT。分析828例患者rs214374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DVT组与非DVT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DVT组与非DVT组患者中rs2143749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RKAA2单核苷酸多态性(rs2143749)与骨科术后DVT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监测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股静脉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为患者选择有效的锻炼时机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12 h即开始被动运动,术后第1天使用CPM进行锻炼.用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显像仪监测术后第1天,第1周、第2周末股静脉血流速度.结果观察组股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t=10.72,P<0.01),且功能锻炼时心率、血压及手术伤口均无明显波动.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卧床期间股静脉流速显著减慢;功能锻炼可增快股静脉血流速度,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5.
The recently developed coagulolysis assay was utilized in conjuction with fibrinogen uptake scanning to monitor 91 of 111 consecutive orthopedic patients scheduled for hip surgery or total knee replacement. Sixteen patients had abnormal coagulolysis assays and positive scans. Ven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15 of these patients, and deep vein thrombosis was documented in 12. Five patients developed pulmonary emboli, including one with negative venogram. Thus, over 80% of the patients in which both the coagulolysis assay and the fibrinogen scan were abnormal had additional documenta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41 patients, the coagulolysis assay was negative. Venograms were not routinely performed in this group. However, 3 patients developed pulmonary emboli indicating that deep vein thrombosis developed in this group. Only one patient had a normal coagulolysis with a positive fibrinogen scan. Venography documented a deep vein thrombosis. Thirty-three patients who had normal coagulolysis assays and negative fibrinogen scans also had no ev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or pulmonary embolism. The coagulolysis assay appears to be a safe, noninvasive study for the detec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 There was only a one per cent false-negative incidence.  相似文献   

16.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目前尚缺乏一种特别有效地预防方法.利伐沙班是一种直接凝血因子Xa抑制剂,为口服药物,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较依诺肝素更强.本文就利伐沙班抗凝的作用机制、药动学、药物相互作用以及在骨科大手术后抗凝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科围手术期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对监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5例骨科大手术患者,分别于术前24h,术后24、48、72 h静脉血检测其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将并发深静脉血栓组与未发生组比较及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分析它们对监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手术前24h患者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并发深静脉血栓组与未发生组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后24、48、72 h,同时间两组比较,并发深静脉血栓组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明显高于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手术后24、48、72h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手术后24hD-二聚体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手术后48、72 h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并发深静脉血栓组手术后24、48、72 h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D-二聚体和同型半胱氨酸血浆浓度升高与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动态联合监测D-二聚体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对早期诊断骨科大手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IPC)非手术侧使用,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4月至2017年9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拟行髋、膝关节置换术且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1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均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开始行非术侧IPC治疗,术后给予利伐沙班抗凝预防DVT,试验组术后继续行持续性非术侧IPC预防DVT,共85例;对照组术后行持续性双侧IPC预防DVT,共87例。术后3 d后改为1 h,2次/日。术后3 d、7~10 d行双下肢超声检查监测DVT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术后常规继续住院7~10 d,故术后患者无脱落,随访率100%。随访时间为7~10 d,平均(8.3±1.3)d,试验组术后3 d发生血栓11例,占12.9%,均为肌间静脉血栓;对照组术后3 d发生血栓8例,占9.2%,1例腘静脉血栓,2例胫腓静脉血栓,余为肌间静脉血栓;术后3 d两组膝关节置换患者、髋关节置换患者及总的DVT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7~10 d试验组新增血栓5例,占6.8%,对照组新增血栓4例,占比5.1%,两组术后7~10 d膝置换患者、髋置换患者及总DVT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IPC非手术侧使用在预防髋膝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中可达到与IPC双侧同时使用相同的预防效果,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