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生殖道感染对孕妇胎膜早破、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320例胎膜早破孕妇为观察组,A组200例为足月妊娠,B组120例为未足月妊娠。选取同期正常孕妇320例为对照组。所有孕妇的宫颈分泌物行支原体、衣原体检测,阴道分泌物行细菌、假丝酵母菌、滴虫检测,并取胎膜行病理学检查。分析下生殖道感染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感染率高于对照组,观察B组的感染率均高于观察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阳性孕妇的早产率、新生儿肺炎发生率、绒毛膜羊膜炎率、产褥感染率均高于其对应的阴性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生殖道感染可增加孕妇的胎膜早破率,对母婴结局造成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与难产、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09年10月在本院分娩发生胎膜早破的产妇42例为观察组,同期分娩未发生胎膜早破的产妇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分娩方式及母婴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产褥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破膜距妊娠结束时间≥24h者新生儿窒息及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24h者(P〈0.05)。结论胎膜对分娩方式及母婴结局有重要影响,临床对于胎膜早破者要及时发现处理以改善分娩结局,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产合并胎膜早破诱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6例早产合并胎膜早破患者分为2组,各18例。对照组无明显诱因,观察组有明显诱因。对比2组患者分娩方式和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分娩孕周短于对照组;阴道顺产率、新生儿体质量及1 min APgar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羊膜腔感染、新生儿窒息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胎、胎位异常、妊娠期糖尿病、生殖道感染等,均为早产合并胎膜早破的诱因。有诱因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母婴患病率,与妊娠结局密切相关。应针对具体诱因实施相应处理措施,以降低母婴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对HBV感染孕妇母婴结局的影响。 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于本院规律产检孕妇1 200例,分为H组(慢性HBV感染孕妇640例)及NH组(非HBV感染孕妇(无HBV及HCV感染560例),根据有无MS再分为H-M组(89例)、H-NM组(551例)、NH-M组(36例)及NH-HM(524例)。回顾性分析发生MS与不发生MS孕妇的母婴结局。 结果H组患者MS的发生率(13.91%)高于NH组(4.64%)(χ2= 4.912、P = 0.027),平均孕前体重指数、孕期平均空腹血糖、平均餐后2 h血糖、孕期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病毒载量、终止妊娠孕周,H-M组与H-NM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肝功能异常、剖宫产、阴道助产、产后出血、会阴裂伤和切口愈合不良等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H-M组患者均显著高于H-NM组,NH-M组患者均显著高于NH-NM组,H组患者显著高于NH组,H-M组显著高于NH-M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新生儿结局胎儿窘迫、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方面,H-M组显著高于H-NM组,NH-M组高于NH-NM组,H组高于NH组,H-M组高于NH-M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M组新生儿HBV感染率高于H-NM组(χ2= 4.646,P = 0.024)。 结论HBV感染孕妇较正常孕妇更易发生代谢综合征,且代谢综合征合并HBV感染者更易发生不良母婴结局,代谢综合征会影响孕期HBV病毒的复制以及母婴阻断的效果,应重视代谢综合征在HBV感染孕妇中的早期诊断、干预及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BV感染对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HBV感染的AFLP孕妇9例和无HBV感染的AFLP孕妇42例进行对比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HBV感染对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伴有HBV感染的AFLP孕妇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且其发病时间显著早于无HBV感染的AFLP患者,两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伴HBV感染的AFLP孕妇早产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无HBV感染的AFLP孕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HBV感染可使AFLP的发生率增高,易引起早产、新生儿窒息率及产后出血率增高,应加强对该类患者的孕产期监护和治疗,以保证母婴的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6.
徐璐 《医学美学美容》2023,32(12):161-163
目的 分析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对胎膜早破剖宫产孕产妇母婴结局及切口瘢痕情况的影响。方法 选 择2021年1月-12月于我院行剖宫产的100例胎膜早破孕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 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聚焦解决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不良母婴结局发生情况及 剖宫产切口瘢痕情况。结果 观察组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为6.00%,低于对照组的20.00%(P<0.05); 观察组PSAS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胎膜早破剖宫产孕产妇开展聚焦解决护理模式的 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母婴结局,预防产后切口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在诊断新生儿细菌性感染中的价值.方法:测定150例发生细菌感染的新生儿(感染组)与50例非感染组新生儿(未感染组)血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感染组CRP值为(11.36±2.36)mg/L,明显高于未感染组(1.25±0.82) mg/L,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CRP测定可作为新生儿细菌感染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the mem-branes,PPROM)又称足月前胎膜早破或早产胎膜早破,是指胎膜早破发生在妊娠20周以后,不足37周者.临床发生率为2%-3.5%,越近足月发病率越高,发生在孕34周前者约占19%,孕34周后者占81%[1].PPROM孕妇中只有7.7%-9.7%的胎膜破口能自然愈合,而持续阴道溢液的孕妇60%在7d内启动分娩[2].PPROM可导致一系列较为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如宫内感染、胎儿窘迫、脐带脱垂和胎肺发育不良引起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等,使围产儿病死率明显增高[3].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期待治疗对新生儿是有益处的,要求既延长孕周又防止围产期感染.本文从预防感染、抑制子宫收缩、促进胎儿肺成熟、预防胎儿宫内窘迫、心理护理等方面综述了期待治疗在未足月胎膜早破护理的临床应用现状,以最大限度的预防早产、围生期感染及改善新生儿结局,促进母婴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解除焦虑情绪,提高其舒适度.方法:将100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宣教和护理,卧床体位为平枕头低臀高位;观察组除与对照组进行同样的护理外同时实施个体化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两组孕妇卧床期间心理状态、卧位舒适度及自觉不适症状比较有差异性(P<0.01),而羊水流出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实施个体化护理干预,有利于解除孕妇心理焦虑状态,提高其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HIV感染孕妇的母婴阻断效果及阻断时机。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126例妊娠合并HIV感染孕妇,按照开始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时间,分为孕期治疗组、产前治疗组及未治疗组。并将孕期治疗组分为早中孕治疗组和晚孕治疗组。所有患者均给予三联高效抗反转录病毒药物治疗(HAART),同时采取安全分娩及人工喂养等综合干预措施。观察各组的不良妊娠结局、新生儿不良结局及母婴阻断效果。结果孕期治疗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3.95%,3/74)显著低于产前治疗组(20.00%,8/45)及未治疗组(42.86%,3/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448,P0.05)。孕期治疗组的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9.46%,7/74)显著低于产前治疗组(22.22%,10/45)及未治疗组(50%,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742,P0.05)。对82例存活婴儿完成随访,孕期治疗组无1例婴儿感染HIV,产前治疗组的婴儿HIV感染率(9.68%,3/31)显著低于未治疗组(33.33%,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235,P0.05)。早中孕治疗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率及婴儿感染HIV率与晚孕治疗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HIV感染的患者,其妊娠结局及新生儿预后与患者开始HAART的时间密切相关,孕期采用HAART治疗者显著优于产前治疗者和未治疗者,且HAART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未见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研究Hp感染与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90例来本院就诊的胃癌患者,根据感染Hp与否分为感染组(57例)和非感染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3年内生存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的平均生存期为(25.75±4.25)个月高于未感染组的(14.32±3.96)个月(t=12.601,P<0.05)。不同Lauren分型、淋巴结转移、局部浸润深度、远处转移以及根治性切除方面Hp感染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p感染可能通过影响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间接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但并非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芙露饮对频发呼吸道感染的患儿治疗效果及免疫力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08例,依据分层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等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口服芙露饮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疗效、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效果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免疫球蛋白G(Ig G)、免疫球蛋白A(Ig A)、免疫球蛋白M(Ig M)、C-反应蛋白(CRP)及血细胞沉降速率(ES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1周后治疗组患儿的CRP、ESR及体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患儿Ig G为(10.42±3.87)g/L、Ig A为(1.96±0.78)g/L及Ig M为(1.15±0.57)g/L,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3±3.46)g/L、(1.27±0.53)g/L和(0.82±0.46)g/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出现寒战及喘息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出现头痛、恶心、腹泻及皮疹等不良反应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应用芙露饮辅助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治疗,可明显提高感染控制效果,提高患儿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感染性畸形中央尖应用3种不同糊剂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50例(161颗)感染性畸形中央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以接受氢氧化钙糊剂治疗者为A组(54颗患牙),以接受抗生素糊剂治疗者为B组(55颗患牙),以接受Vitapex糊剂治疗者为C组(52颗患牙)。对比3组感染治疗情况及感染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红肿消退、咀嚼功能正常及牙周病变消失时间B组为(4.22±1.15)天、(7.11±1.62)天及(8.12±2.17)天,C组为(4.16±1.11)天、(6.92±1.06)天及(8.15±2.11)天,均低于A组的为(7.25±2.16)天、(9.26±2.71)天及(10.16±3.25)天(P0.05),而B组与C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B组及C组感染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8.00%及94.00%明显优于A组的64.00%(P0.05),B组与C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1年随访显示,B组及C组龋齿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抗生素糊剂及Vitapex糊剂均可显著提高感染性畸形中央尖患牙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可降低患者龋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患者治疗过程中合并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共380例狼疮性肾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在治疗过程中感染发生的时期、部位、病原体种类及总感染率进行分析。结果104例患者共发生119次感染(2次感染者11例,3次感染者2例),感染发生率为27.4%,感染例次数为31.3%。63例次(52.9%)感染发生在诱导期,发生时间为(2.5±0.9)个月,56例次(47.1%)发生于维持期,发生时间(19.7±9.8)个月。感染发生部位以皮肤软组织(44.5%)、肺(22.7%)及泌尿系统(20.1%)为主。诱导期感染以皮肤软组织感染率最高,其次分别为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维持期感染以泌尿系统感染最高,其次分别为皮肤软组织感染率和肺部感染,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51、4.762、15.010,P〈0.05)。感染中以细菌感染最常见,其次为病毒、真菌感染。诱导期病毒及细菌感染比例较高,而维持期细菌感染比例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968、10.776、4.175,P〈0.05)。结论LN患者在诱导治疗的前3个月为感染高发期,感染的部位及病原体种类在诱导治疗期与维持治疗期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血清IL-25水平与机会性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55例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并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25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T细胞计数,分析两者与HIV感染者发生机会性感染的相关性。结果55例患者中有44例(80.00%)发生机会性致病菌感染,其中26例(47.27%)发生口腔念珠菌感染。发生机会性感染组患者血清IL-25水平较未发生感染组高[(946.45±1652.84)pg/ml vs (107.58±167.33)pg/ml,P <0.01),CD4+ T细胞计数降低[(87.54±110.60)cell/μl vs (298.60±211.91)cell/μl,P <0.05)。发生口腔念珠菌感染组较未发生感染组患者血清IL-25增高[(1247.78±1877.48)pg/ml vs (358.09±944.31)pg/ml,P<0.05),CD4+ T细胞计数降低[(48.56±74.90)cell/μl vs (200.04±182.79)cell/μl,P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IL-25浓度、CD4+ T细胞计数分别与发生机会性感染、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呈正相关、负相关(P <0.01)。结论 IL-25可能参与HIV感染者发生机会性感染后的免疫反应,高IL-25水平可能与HIV感染者易患机会性感染、口腔念珠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6.
包皮内板切除矫治包皮过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估包皮内板切除矫治包皮过长的效果。方法:将150例包皮过长患者随机分为包皮内板切除组(A组)和传统包皮环切组(B组)。A组患者90例,保留冠状沟处包皮内板5mm,保留系带10mm,切除其余包皮内板,使阴茎的血管和神经保持完整;B组患者60例,采用传统包皮环切术。对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创口出血、血肿、水肿、疼痛、感染、等并发症以及阴茎外形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为(5±3)ml,B组为(22±5)ml(P〈0.001);A组术后疼痛持续时间为(12±4)h,B组为(36±10)h(P〈0.05);A组术后阴茎外形满意度98.3%,发生创口水肿者0例,伴出血、血肿者0例,发生局部感染者1例,总并发症率为1.1%。B组阴茎外形满意度75%,术后创口出血、血肿1例,水肿4例,感染2例,总并发症率为10%(P〈0.05)。所有对比项目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包皮内板切除矫治包皮过长手术比传统的包皮环切术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理想方式。方法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前瞻性入组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根治性切除术的Ⅱ型和Ⅲ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15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S吻合组(80例,采用3S空肠间置法吻合)和传统吻合组(73例,采用食管残胃后壁吻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指标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3S吻合组与传统吻合组手术时间[(163.2±12.3) min比(154.7±14.1) min]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7.5%(6/80)比13.7%(10/7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术后6月开始,3S吻合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及维生素B12等营养指标均明显高于传统吻合组(均P<0.05)。术后18月,3S吻合组较传统吻合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降低[20.0%(16/80)比46.6%(34/73), P<0.01],胃排空时间明显延长[(160.8±8.1) min 比(61.1±10.8) min, P<0.01]。术后QLQ-C30量表调查结果显示,3S吻合组术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传统吻合组(P<0.05)。结论Ⅱ型和Ⅲ型早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切除后采用3S空肠间置法进行消化道重建,具有良好的抗反流效果,可改善患者的远期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采用经典Morow术与改良Mo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2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传统Morrow组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49±15)岁;改良Morrow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40±18)岁。改良Morrow术是在经典Morrow手术的基础上,扩大室间隔的切除范围,切除范围由经典的2~3cm扩大达到5~6cm,向下切除范围由经典的单纯室间隔基底部扩大到心尖部;同时根据二尖瓣的结构情况,进行二尖瓣乳头肌松解、二尖瓣前叶横向折叠成形、“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或瓣膜置换。术前术后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流速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的差异。结果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通过经典Morrow术与改良Morrow术治疗后,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流速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均较术前显著降低。经典Morrow术患者的室间隔厚度[(23.10±3.64)mm vs.(17.38±4.39)mm]、左心室流出道流速[(433.08±101.68)mm/s vs.(248.46±101.88)mm/s]、左心室流出道压差[(78.57±40.16)mmHg vs.(4.29±21.52)mmHg]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orrow术患者的室间隔厚度[(25.04±7.05)mm vs.(18.38±6.55)mm,P〈0.05]、左心室流出道流速[(414.83±83.33)mm/s vs.(159.72±60.84)mm/s,P〈0.05]、左心室流出道压差[(77.94±29.16)mmHg vs.(17.56±9.39)mmHg,P〈0.05]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orrow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的变化程度较经典Morrow患者更明显[(74.25±27.91)mmHg vs.(34.63±30.66)mmHg,P〈0.05]。结论改良Morrow术可明显减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效果优于经典Morrow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降钙素原(PCT)对危重患者感染的监测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院ICU病房收治的98例危重患者,根据辅助检查结果将其分为细菌感染组(68例)和病毒感染组(30例)两组,对其PCT和CRP含量进行测定。并将细菌感染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动态监测其治疗前后PCT和CRP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患者的PCT平均含量分别为(3.64±0.58)μg/L和(0.37±0.35)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37,P〈0.05)。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患者的CRP平均含量分别为(38.27±20.55)mg/L和(37.91±20.63 mg/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4,P〉0.05)。观察组治疗后PCT的平均含量由治疗前的(3.68±0.62)μg/L下降为(0.53±0.21)μg/L,相比于对照组由治疗前的(3.59±0.51)μg/L下降为(2.67±0.43)μg/L,下降幅度更大;观察组治疗后CRP的平均含量为(13.81±5.64)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53±5.38)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724,P〈0.05)。结论 PCT和CRP含量的动态监测在临床应用时各有优势,二者联合应用,在对危重患者感染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院内感染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本院2008至2012年收治的127例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同期非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1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和感染部位,并对AML组进行危险因素分层比较。结果 AML患者感染率为71.65%,显著高于对照组(35.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52,P〈0.05);AML患者和对照组最易出现感染的部位均为呼吸系统,分别占38.46%和47.17%,其次为口腔和肠道,均占13%以上;两组患者呼吸系统、口腔以及肛周发生感染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部位发生感染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91例感染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疾病阶段、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住院时间、是否进行侵入治疗、有无肛周疾病、使用激素治疗及是否进行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与疾病发病密切相关(P均〈0.05),均是该类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AML患者是院内感染高发人群,对感染高危人群应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护理,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