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0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 2006年3月至2009年6月,采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26例,其中男11例,女15例;年龄75~92岁,平均84岁。骨折按Tronzo-Evans分型,型5例,型9例,型12例。骨质疏松程度按Singh评定标准,其中1级4例,2级9例,3级8例,4级5例。合并高血压病15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6例,脑梗塞后遗症3例,慢支6例。结果 26例均获随访,时间6~37个月,平均16个月。髋关节功能按照Harris评分标准,平均为(88.9±4.1)分。所有患者安全渡过围手术期,切口愈合良好,短期内基本恢复术前行走功能水平。结论应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有明显骨质疏松的高龄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满意,可改善生活质量,是内固定治疗很好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04—2018-02间在扶沟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5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2组,各29例。PFNA组实施PFNA内固定术,置换组实施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短于置换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置换组;但术后完全负重时间长于置换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与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均有确切效果,PFNA内固定手术时间短、创伤小,但术后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创伤大,但术后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理我科室2004年8月至2008年8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性、粉碎性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术后髋关节按Harris评分,优22例,良8例,可6例,优良率83.33%。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病人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7例。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14个月,X线片骨折复位满意,髋关节功能良好,无明显下沉松动,无假体松动、脱位,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1%。结论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创伤小,卧床时间短,可早期离床活动,减少并发症,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提高老年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股骨粗隆问骨折足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2005年7月-2008年11月,我们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问骨折28例,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粗隆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粗隆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结果本组25例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2个月。Harris评分为(89.1±2.7)分,1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折。结论采用粗隆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实用、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差别.方法 自2005年3月~2006年10月,笔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6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29例(关节置换组),锁定钢板39例(锁定钢板组).比较两组术中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内科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至2010年9月,采用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10例,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80~88岁,平均83.5岁。按Evans分型,型7例,型3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年,平均1.4年。平均手术时间87 min(60~120 min),术中出血量450 mL(300~650 mL)。参照Harris评分标准,优7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0%。结论人工双动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加压钢板内固定系统(PCCP)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7年1月~2009年3月,选取采用PCCP(13例)和人工股骨头置换(25例)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38例.对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和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38例随访12~33个月,平均17.6个...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常有骨质疏松症,髋部轻微外伤易导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骨骼质量差和骨折本身不稳定的原因也常使内固定治疗效果不佳,故常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此类骨折.本院近年来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普通型骨水泥股骨头假体置换和锁定加压钢板(LCP)、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笔者自2010-01—2014-01诊治9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关节置换组、LCP组和PFNA组,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3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L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FN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下地行走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LCP组及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个月时置换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LCP组及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置换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L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PFN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3组髋关节Harri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型骨水泥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简单的手术方法,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治疗周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2年6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20例外伤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果经6~24个月随访,18例恢复或基本恢复到受伤前髋关节功能,生活可自理,2例需借助行器行走,未出现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临床疗效满意,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远期疗效则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老年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1例老年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者,男12例,女19例。年龄65-85岁。平均74.3岁。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骨折愈合、肢体功能恢复、有无并发症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 28例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9-21个月,平均13.5个月。骨折均愈合,无骨不连,内固定松动,无髋内翻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疗老年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固定牢靠,临床疗效满意,是治疗老年转子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良好选择。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锁定加压钢板; 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4.
正2009年1月~2016年4月,我科采用转子股骨柄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效果良好,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76~91岁。骨折按EvansJensen分型:Ⅲ型10例,Ⅴ型6例。均采用转子股骨柄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伤后至手术时间3~7 d。1.2治疗方法腰硬联合麻醉或全身麻醉下手术。患髋后外侧切口,通过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骨水泥型股骨头置换及转子间重建,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结果手术时间55~95 min,术中出血量100~500 ml。1例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17例均获随访,时间8~21个月。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8例,良6例,可2例,差1例。结论应用骨水泥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可缩短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早期进行患髋功能锻炼,有利于康复,且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选择性应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合并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年龄在75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24例。结果大部病例术后2~3w可下地行走,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结论选择性采用骨水泥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合并骨质疏松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模式化、时间短,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后可避免因闭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带来的诸多并发症和长时间的骨愈合期,能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和负重训练,缩短患者卧床时间等优点,是内固定治疗很好的补充。结合改善骨质疏松治疗,有效提高了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和经股骨大粗隆后方骨折块入路2种入路方式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10-02—2014-02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111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26例伴有股骨大粗隆后方骨折块均采用经股骨大粗隆后方骨折块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并将骨折块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A组);其余85例均采用传统的后外侧入路行工股骨头置换术(B组)。观察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住院时间、股骨头脱位率等。结果 2组均获得随访平均12(11~13)个月,2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输血率、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均明显低于B组,术后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股骨头脱位率低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骨大粗隆后方骨折块入路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不切断外旋肌群,不切除关节囊,术后髋关节稳定性好,远近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对于合并后方骨折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入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Gamma 3型髓内钉在固定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选择内固定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5对防腐股骨标本,每对标本配对随机分为A组和B组,所有股骨标本制成31-A2.2型骨折模型,A组使用Gamma 3型髓内钉固定,B组使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在力学测试机上进行轴向压缩、扭转、破坏试验。结果在1 200 N载荷时,A组轴向刚度为(306.52±11.32)N/mm,B组为(258.38±14.63)N/mm,A组的轴向刚度较B组高1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74,P=0.03)。A、B组在扭转角为0.5°、1.0°、1.5°、2.0°、2.5°时的扭矩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扭转刚度为(1.35±0.06)N·mm/deg,B组为(1.48±0.09)N·mm/deg,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5.00,P=0.13)。A组最大屈服载荷为(3 101.33±174.83)N,B组最大屈服载荷为(2 396.68±142.07)N,A组最大屈服载荷值较B组高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2,P0.001)。结论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在内固定治疗以31-A2.2型骨折为例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其轴向负重力学性能不如Gamma 3型髓内钉,不宜作为首选内固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复习160例经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年龄≥70岁患者病历并随访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单因素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11项指标: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伤前生活自理情况、是否吸烟、合并症、下肢血管病变、术前Hb水平、术中输血、假体材料、术后执行功能康复方案。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16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36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类型、吸烟、患者生活自理情况、合并症、下肢血管病变和术后执行功能康复方案共计6项指标与术后功能恢复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示合并症、伤前生活自理情况和术后执行功能康复方案为影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症、伤前生活自理情况和术后执行功能康复方案为影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采用闭合牵引复位、经皮小切口插入股骨近端锁定钢板(LCP)固定治疗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取得良好疗效。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本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60~88岁。Evans分型: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5例,Ⅳ型5例,Ⅴ型1例。合并症:高血压5例,冠心病6例,糖尿病3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