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加压钢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患者分为研究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研究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与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术后,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对比,对照组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卧床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在严格掌握患者手术适应证情况下,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均能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解剖型锁定钛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52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DHS治疗182例,LCP治疗201例,PFNA治疗7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73例。结果DHS、LCP、PFNA、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DHS、LCP、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卧床时间DHS、LCP组明显长于PFNA、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DHS组明显低于LCP、PFNA、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理想的内固定方式,人工股骨头置换适用于75岁以上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并且合并重度骨质疏松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髓内固定系统(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HH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将8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HHA,对照组实施PFNA。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完全负重时间、髋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多、手术时间较长但下床活动时间早、并发症发生率、完全负重时间早,髋关节功能好,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不稳定型骨折、骨质疏松严重、患者术前可行走、能耐受手术患者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风险小,下床时间和负重行走时间早,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9月-2008年2月,对22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男7例,女15例;年龄79~95岁,平均83岁。跌伤14例,交通伤8例。骨折按Evans分型:Ⅱ型3例,Ⅲ型11例,Ⅳ型7例,Ⅴ型1例。16例合并骨质疏松。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11d,平均6d。结果手术时间平均68min,手术出血量平均260mL。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5个月,平均14个月。术后3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获优1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1%。19例随访1年以上未见股骨假体松动、下沉,关节脱位及假体周围骨折。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伴骨质疏松者,具有术后可早期下床锻炼,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头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对1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之间骨折来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结果 18例均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均在术后1周扶助行器下床活动。按Harris评分标准:优9例,良6例,可3例。X线片示假体无松动、下沉。结论对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骨折疏松患者来用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可早期下地负重,尽早恢复功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钛丝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亚洲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APFNA)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6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术式不同分为置换组(采用股骨近端钛丝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6例)和APFNA组(采用APFNA固定术治疗,3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力髋部螺钉(DHS)、股骨近端髓内钉(PFN)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疗效。方法96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中,DHS组34例,PFN组36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26例,对其术中、术后指标进行比较。结果96例患者随访10—38个月,平均18个月。3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以DHS组最多,PFN组次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最少。按Harris评分系统评估,各组优良率分别是79.4%(DHS组)、94.2%(PFN组)、92.3%(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后两组的优良率显著高于DHS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的治疗,PFN和人工股骨头置换两种术式均行之有效,优于DHS,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可早期下床行走,减少并发症,对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的患者尤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06—2017-05间在西平县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46例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将行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19例患者作为关节置换组,将实施PFNA的27例患者作为PFNA组。比较2组疗效。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优于关节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的术后早期并发症、首次下地时间、患肢完全负重时间及术后1周Harris评分优于PFN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a随访,2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及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转子间骨折患者各有优势和不足,需依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骨质疏松程度及预期寿命时间进行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9.
【】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2008-2013年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PFNA固定术治疗的68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32例,PFNA固定组36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68例患者失访2例(均为PFNA组),4例死亡(两组各为2例)。其余72例随访时间平均20.8月(12-36个月)。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和PFNA组手术时间分别为(49.1±10.6)、(57.6±7.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分别为(204.2±36.1)、(98.2±32.3)mL,术后引流量平均分别为(110.5±26.3)、(58.7±15.7)mL,术后一月及末次随访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分别为股骨头置换组为(61.20±4.37)、(87.92±3.02)分,PFNA组(54.60±3.18)、(78.86±8.13)。股骨头置换组在手术时间和术后关节功能评分优于PFNA组(p<0.05),而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多于PFNA组(p<0.05)。结论:两种方法均可有效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但是应根据患者骨折类型及身体情况进行评估,对于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若骨折前可正常行走,术前评估可耐受较大手术者可选取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于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可采取PFNA固定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人工股骨头置换(AFHR)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术后疗效。【方法】前瞻性分析我院从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8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将患者分为A组(54例)和B组(54例),A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治疗,B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并对患者随访1年。分别记录统计患者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间平均手术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下地时间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早期1、3月,Harri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时,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具有术后卧床时间短,早期可下地活动开始功能锻炼,有效的防止了并发症的发生,并显著提高了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人工股骨头置换术(AFHR)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9月期间,在农垦三亚医院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32例)与PFNA内固定治疗(43例)共75例70岁以上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骨折根据AO/OTA系统分型:转子间二部分骨折分为A1型(稳定骨折),多部分骨折为A2型(不稳定骨折),反斜形转子间骨折为A3型(不稳定骨折)。比较2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病死率、Harris功能评分、人工关节松动率、住院时间等方面的指标。结果 75例均获得16~24个月随访,43例PFNA组骨折均顺利愈合;32例半髋关节置换假体无脱位、假体柄无明显下沉。两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内置物并发症差异不明显(P〉0.05),但半髋关节置换组内科并发症更少(P〈0.05)、切口长度较大(P〈0.05)、手术时间较长(P〈0.05)、术中出血量较多(P〈0.05)、术后卧床时间及下地时间较短(P〈0.05)。结论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PFNA内固定术均是治疗高龄患者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双极人工股骨头治疗高龄伴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下床活动早、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满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共收治94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骨水泥型股骨假体(骨水泥组,51例)或生物型股骨假体(生物组,43例)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终点时间为12个月或患者死亡。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骨水泥组患者术后伤口引流量(t=3.964,P<0.05)及输血量(t=5.245,P<0.05)均较生物组低,而手术时间较长(t=3.535,P<0.05)。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并发症、髋关节功能、及术后3个月和12个月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患者均无假体松动需要翻修。 结论采用半髋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骨水泥型假体具有降低术后引流量及输血量的优点,同时增加手术时间的缺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加长的中远端稳定的生物型股骨柄假体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09年1月到2015年12月绵阳市骨科医院94例75~95岁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为骨水泥组和生物组各47例,纳入标准为患者外力创伤后经诊断为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无手术绝对禁忌证。骨水泥组给予骨水泥假体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生物组给予加长生物型假体人工半髋关节置换。用SPSS 23.0软件包用t检验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总失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初次下地煅炼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月、6月、12月Harris评分,用χ2检验2组优良率。 结果生物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骨水泥组(手术时间:t =3.733,术中出血量:t =2.207,均为P<0.05),2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初次下地煅炼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组和骨水泥组切口感染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组深静脉血栓和心肺事件发生率与骨水泥组相比较均显著降低(深静脉血栓:χ2 =4.642,心肺事件:χ2 =6.409,均为P<0.05)。2组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2月Harris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3月、6月、12个月手术效果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长的远端稳定的生物型股骨柄假体人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可获得与骨水泥型假体一样的临床效果,且可减少创伤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9月沈阳医学院中心医院收治的56例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置换组),34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针(PFNA)内固定(对照组)。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负重行走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估两组术前和术后14 d、3个月患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术后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2.5个月)。置换组在术后负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和切口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4 d、3个月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不同时相点Harris评分及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无假体脱位、松动及关节感染,对照组2例因螺旋刀片选择过长而出现活动性髋外侧疼痛。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可获得与PFNA内固定相似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术后负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对比应用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疗效优劣。方法:2004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DHS和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92例,其中DHS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72.5±5.3)岁;PFNA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72.8±5.8)岁。对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包括隐性失血和显性失血)、卧床时间、下地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评分等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3.5个月。PFNA组较DHS组手术时间和显性失血少,隐性失血多。PFN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疗效优于DHS组。髋关节Harris评分PFNA组高于DHS组。结论: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在髋关节功能恢复和减少并发症方面,PFNA效果更好;对于Ⅱa、IIb、Ⅲ型骨折采用DHS可获取良好疗效,在减少围手术期失血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自2013-06—2014-09诊治的65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20例(PFNA组),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45例(其中骨水泥组22例,生物型组23例)。比较3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3、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65例均获得随访9~18个月,平均12个月。3组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少于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而生物型组少于骨水泥组。3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少于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而骨水泥组少于生物型组。3组术后下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明显早于PFNA组,而骨水泥组早于生物型组。生物型组和骨水泥组术后1、3、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优于PFNA组,但生物型组与骨水泥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时3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身体状况较好、骨质稳定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首选PFNA髓内固定;对于伴有严重骨质疏松,不适合内固定治疗以及内固定失败,或预期置换后关节使用年限不长患者,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3种不同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病例对照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成国  叶君健 《中国骨伤》2012,25(7):549-553
目的:通过比较分析3种不同方式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资料及其随访结果,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自2004年6月至2010年6月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131例,其中动力髋螺钉(dy-namichipscrew,DHS)内固定组72例,男20例,女52例,年龄(72.5±5.5)岁;PFNA(proximalfemoralnailantirotation,PFNA)组43例,男12例,女31例,年龄(72.8±4.9)岁;人工股骨头置换组16例,男4例,女12例,年龄(76.0±5.0)岁。分别对3组患者手术创伤(手术时间、切口长度、X线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术后恢复(非负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术后12周Harris髋关节评分)及并发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2个月。手术创伤: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方面,DHS组>人工股骨头置换组>PFNA组;X线透视次数PFNA组最多,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最少。术后恢复:非负重行走时间、住院时间、临床愈合时间方面,DHS组>PFNA组>中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术后12周Harris评分,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明显高于DHS组和PFNA组;DHS组与PFN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DHS组比PFNA组发生率高,3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FNA可以作为老年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优先考虑的疗法。DHS较为适合于基层医院、AI型骨折及骨折部位在PFNA入点附近;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粉碎性不稳定型并(或)高龄严重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但不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rate of complications. The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compare the results of long-stem cementless calcar-replacement hemiarthroplasty with those of treatment with a proximal femoral nail for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METHODS: Fifty-eight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 AO/OTA type 31-A2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 of the femur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treatment groups and were followed for a minimum of two years. The twenty-nine patients in Group I were treated with a long-stem cementless calcar-replacement prosthesis, and the twenty-nine patients in Group II were treated with a proximal femoral nail. The two treatment groups were comparable with regard to demographic and injury variables.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groups in terms of functional outcomes, hospital stay, time to weight-bearing, or general complications. Patients treated with a proximal femoral nail had a shorter operative time, less blood loss, fewer units of blood transfused, a lower mortality rate, and lower hospital costs compared with those treated with the long-stem cementless calcar-replacement prosthesis. CONCLUSION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n unstable intertrochanteric femoral fracture, a proximal femoral nail provides superior clinical outcomes but no advantage with regard to functional outcome when compared with a long-stem cementless calcar-replacement arthroplasty. LEVEL OF EVIDENCE: Therapeutic Level I.  相似文献   

19.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31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观察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0~105(75±12)min,术中出血300~700 ml。29例获随访(2例术后死亡),时间6~28个月。患者均在术后1周逐步下地负重行走。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9例,良7例,可3例。X线片示假体无松动、下沉。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合并骨质疏松患者具有卧床时间短、可早期下地负重、术后并发症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手术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在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分析61例65岁以上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DHS(32例)和PFNA(29例)内固定的疗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红蛋白量、术后下地负重时间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等指标。结果61例围手术期均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PFNA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地负重时间较DHS组短,术后失血量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Harris评分优良率(93.1%)明显高于DHS组(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疗效较好,具有操作简单、出血少、内固定可靠、允许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