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例1,男,53岁。糖尿病史11年,长期应用胰岛素降糖治疗。高脂血症病史1年,口服降脂药物治疗血脂可控制正常。2012年7月诊断为冠心病,长期口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入院行ECG检查提示:V1~V5导联T波倒置。患者无心前区不适症状。行冠状动脉CT检查提示:左前降支远段浅肌桥。给予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后治疗7d,复查ECG提示:V1~V5导联T波平坦。  相似文献   

2.
陆英  陈燕  曹慧英 《医学综述》2008,14(18):2875-287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47例症状性心肌桥患者,其中27例为心肌桥近段动脉粥样硬化者,20例为单纯性心肌桥患者。结果肌桥的检出率3.67%,全部患者均有心绞痛症状,其收缩期狭窄在20%~60%,均发生在左前降支的中、远段。合并动脉硬化的肌桥组收缩期狭窄程度明显重于单纯肌桥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桥有促进其近段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倾向,且与心肌桥的狭窄程度有关。β受体阻滞剂可缓解心肌桥所致的心绞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分析壁冠状动脉和心肌桥的临床特点。方法 观察分析经冠脉造影确诊的48例50处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表现、Holter结果、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并对心肌桥、桥前、桥后的造影结果进行分析,随访药物及支架治疗心肌桥的疗效。结果 前降支心肌桥的部分心电图表现为V4-V5/V6导联ST段压低,和(或)T波倒置,发生率48.4%。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阳性者心肌桥的平均狭窄程度重于阴性者。但心电图、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临床症状、Holter结果、心肌酶谱、肌钙蛋白T对心肌桥的诊断均无特异性。造影发现94%的心肌桥发生于LAD6—8。心肌桥前出现斑块狭窄16处(发生率32%),血液滞留10处(发生率20%),总的发生率52%。而桥后斑块狭窄和血液滞留各仅1例。但桥前在不同情况下(正常、斑块狭窄、血液滞留),心肌桥的狭窄度差异无显著性。“恬尔心”和(或)倍他乐克治疗心肌桥总有效率87.8%。3例发生于LAD7—8段的心肌桥狭窄在80%以上,均植入了支架,平均随访36.3个月,无1例因胸闷、胸痛而再入院的。结论 造影发现“收缩期狭窄”为目前确诊心肌桥的主要方法,桥前易发生斑块狭窄和血液滞留,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和支架对心肌桥具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心肌桥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表现特点与ST-T的改变。方法:对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中,患有冠状动脉心肌桥的3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检30例心肌桥患者中28例为左前降支心肌桥,2例位于回旋支,收缩期血管狭窄程度>50%的有7例,分别伴有程度不同的心绞痛、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律失常,心电图有ST段下移及T波改变者28例,其余2例正常。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存在可能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引起心肌缺血及相应体表心电图ST-T改变,该改变对正确指导和评价各种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心肌桥在冠状动脉造影中的表现特点与ST-T的改变。方法:对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病人中,患有冠状动脉心肌桥的30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检30例心肌桥患者中28例为左前降支心肌桥,2例位于回旋支,收缩期血管狭窄程度>50%的有7例,分别伴有程度不同的心绞痛、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律失常,心电图有ST段下移及T波改变者28例,其余2例正常。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存在可能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引起心肌缺血及相应体表心电图ST-T改变,该改变对正确指导和评价各种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肌桥Noble分级和发生位置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出的192例心肌桥患者,结合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表现,分析心肌桥Noble分级和发生位置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药物治疗效果。 结果 心肌桥在冠状动脉造影的检出率为10.2%,最常发生在左前降支中段;Noble 3级患者均出现胸闷或胸痛症状,43.8%出现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37.5%出现心脏超声室壁节段运动异常,Noble 1、2级患者不出现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和心脏超声室壁节段运动异常;心肌桥近端冠状动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壁冠状动脉及其远端冠状动脉(P<0.05);随着心肌桥分级的增高,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P<0.000 1);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联合钙离子拮抗剂使用率分别为80.0%、91.1%和62.2%,显著高于无症状者的11.4%、15.9%、4.5%(P<0.01)。 结论 冠状动脉心肌桥Noble 3级患者大多出现胸闷或胸痛症状;心肌桥近端较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肌桥Noble分级和发生位置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出的192例心肌桥患者,结合临床症状以及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表现,分析心肌桥Noble分级和发生位置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及药物治疗效果.结果 心肌桥在冠状动脉造影的检出率为10.2%,最常发生在左前降支中段;Noble 3级患者均出现胸闷或胸痛症状,43.8%出现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37.5%出现心脏超声室壁节段运动异常,Noble 1、2级患者不出现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和心脏超声室壁节段运动异常;心肌桥近端冠状动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壁冠状动脉及其远端冠状动脉(P<0.05);随着心肌桥分级的增高,心肌桥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P<0.000 1);有症状的心肌桥患者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联合钙离子拮抗剂使用率分别为80.0%、91.1%和62.2%,显著高于无症状者的11.4%、15.9%、4.5%(P<0.01).结论 冠状动脉心肌桥Noble 3级患者大多出现胸闷或胸痛症状;心肌桥近端较易发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以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8.
赖国勇  洪泽文  王武  陈韵宇 《广西医学》2011,33(8):1004-100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桥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心肌桥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冠状动脉心肌桥发生率为2.1%(28/1 365);28例患者均为左前降支单桥,以中远段居多;采取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3例,25例患者给予β受体阻滞剂及抗凝、降脂、扩张冠状动脉等对症治疗,患者胸痛、胸闷症状明显改善。结论 冠状动脉心肌桥并不少见,多发于左前降支,主要治疗药物为β受体阻滞剂,严重者可选择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接受冠脉造影的150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右侧桡动脉穿刺途径行选择性冠脉造影。结果:共检出心肌桥54例,检出率为3.6%,均位于前降支。4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5例以心悸为首发症状就诊,2例因查体发现心电图异常就诊,25例心电图有静息状态下ST-T改变。53例患者选择药物治疗,仅1例行外科肌桥松解术,所有患者随访症状均明显缓解。结论:冠状动脉肌桥多发于前降支,可导致胸闷、心悸等临床症状,治疗上可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严重者可选用支架植入术或外科肌桥松解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心肌桥相关粥样斑块的特性,探讨其与心肌桥的关系。方法:选取近年本院心内科收治的1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基本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CT检查数据,根据左前降支有无心肌桥及是否合并粥样斑块分为肌桥组(左前降支心肌桥合并粥样斑块)、斑块组(左前降支仅有粥样斑块)及对照组(左前降支无异常),比较各组数据。再将肌桥组患者根据心肌桥近侧段血管粥样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分组分析斑块特性与心肌桥的关系。结果:肌桥组34例,心肌桥均为单发,位于血管近段3处,中段30处,远段1处,合并有粥样斑块40处,位于血管近段36处,中段0处,远段4处;斑块组77例,粥样斑块84处,位于血管近段55处,中段27处,远段2处;对照组57例。肌桥组与斑块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斑块性质、长度、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肌桥组患者左前降支近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P0.05),心肌桥近侧段血管粥样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与患者年龄有关(P0.05),而与斑块性质和长度、肌桥长度及壁冠状动脉类型无关(P0.05)。结论:合并有心肌桥的冠状动脉在各种危险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心肌桥近侧段血管易形成粥样斑块,斑块处管腔狭窄程度随年龄增长而加重,与斑块及心肌桥本身的特性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肌桥患者的冠脉造影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行冠脉造影的2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确诊为冠状动脉肌桥症的患者的冠脉造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56例患者中,经过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状动脉肌桥症的患者28例,检出率为10.94%,且28例患者冠状动脉肌桥现象普遍发生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其中前降支近段10例,占35.71%,前降支中段15例,占53.57%,前降支远段2例,占7.14%,仅有1例出现于回旋支,占3.57%.结论 冠脉肌桥是较常见的解剖异常,多发生在左前降支,收缩期狭窄程度多为轻中度.  相似文献   

12.
武求花  龚春 《吉林医学》2013,(32):6755-6756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91例心肌桥资料,探讨其与心电图、Holter之间的关系,并评价药物对心肌桥的症状改善情况。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常规18导联心电图检查,其中80例行Holter检查。结果:在所有1 20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检出心肌桥91例共94处。心电图STT改变以及Holter改变随心肌桥长度和收缩期狭窄程度的加重而加重,采用钙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有效。结论: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随心肌桥受压迫程度的加重而明显加重,采用钙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22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在225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中,发现冠状动脉心肌桥56例(2.48%),53例位于左前降支(LAD),1例位于左回旋支(LCX),l例位右冠,l例位于中间支;26例有典型心绞痛症状,24例为不典型心绞痛,1例为心肌梗死,3例表现为心悸,其余2例患者无症状。所有患者均应用B-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其中孤立性心肌桥患者中有25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合并冠脉严重狭窄病变l5例患者行PCI术后给予B-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阻滞剂治疗,患者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单纯心肌桥预后较好,少数可导致严重后果;钙离子拮抗剂及β-受体阻滞荆可缓解心肌桥引起心绞痛症状,极少数病例需行PCI及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心肌桥致心绞痛24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 ,冠状动脉心肌桥压迫致心绞痛发生的病例在国内时有报道 ,为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 ,我们对1998年3月~1999年12月期间586例胸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 ,经造影证实为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24例 ,对其临床症状、心电图和冠状动脉、左心室造影特点 ,以及硝酸甘油与 β-受体阻滞剂的疗效进行分析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24例中男性19例 ,女性5例。年龄36~62岁 ,平均49岁。其中16例心电图有ST-T改变 ,呈ST段压低 ,T波倒置或低平。V1~V5 导联呈QS型1例 ,活动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随访和治疗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 830例冠状动脉造影(CAG)中检出的60例心肌桥患者,采用Judkins法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术,以收缩期冠脉管腔受压狭窄及舒张期恢复或接近正常为心肌桥存在的依据。分析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心肌桥检出率3.28%。心肌桥中位于前降支近端7例,前降支中端34例,前降支远端15例,各有2例位于回旋支中端和右冠状动脉远段。肌桥前段血管动脉粥样硬化20例,发生率为33.3%,远端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孤立性心肌桥26例。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肌桥的可靠方法。心肌桥有促进其前段血管发生粥样硬化病变的可能。心肌桥患者多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桥的狭窄程度越严重,引起心肌缺血越严重。对于有缺血症状的心肌桥患者应积极给予治疗。药物治疗效果满意,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研究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特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进行冠状动脉CT检查,仅检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且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冠心病等其他心脏相关疾病的患者数据,根据肌桥的位置、患者性别分组比较,研究分析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特性。结果:324例检出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患者中,男146例,女178例,平均年龄(57.94±10.50)岁。共检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350处,其中左前降支346处,右冠状动脉2处,对角支及中间支各1处。患者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肌桥位置以左前降支中段好发,不同肌桥位置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近段心肌桥-壁冠状动脉以男性患者多见(P0.05),而中、远段肌桥患者性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不同位置的肌桥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中、远段肌桥要长于女性(P0.05)。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类型以表浅型多见,与位置无相关性(P0.05)。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孤立性心肌桥-壁冠状动脉的位置、长度、壁冠状动脉类型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特征及临床疗效。方法:总结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4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28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特征及临床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心肌桥主要发生于前降支25例(89.3%),孤立性心肌桥15例(53.6%),合并单支病变9例(32.1%),双支病变4例(14.3%)。6例为典型心绞痛表现,21例不典型,1例为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通道阻滞剂治疗,20例症状缓解,6例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对狭窄的靶血管行PCI,术后患者症状亦缓解。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多发于前降支,男、女检出率无显著差异。孤立性心肌桥患者症状多不典型,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在冠状动脉造影时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876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病历中,发现22例冠状动脉有心肌桥,发生率为2.51%,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中,19例心肌桥位于左前降支远端,1例位于左回旋支中段,2例位于右冠状动脉中远段,心肌桥长度12-40mm,收缩期狭窄程度30%-95%,16例有明显心绞痛症状,其收缩期狭窄程度〉75%以上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提示有缺血性ST-T改变,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9例,高血压3例,高血脂症4例,孤立性心肌桥6例,分别给予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拈抗剂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中1例发生猝死,2例反复心绞痛患者,前降支心肌桥内植入TAXUS支架后症状消失。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及心电图改变,临床表现与狭窄程度有关,多发于前降支中远段,个别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及猝死,临床上对有症状的心肌桥应给予积极药物治疗,必要时植入支架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疑为冠心病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发现18例患者拟诊为心肌桥,将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CGA)作对照.结果 两种方法对心肌桥显示的部位及数目一致.18例患者心肌桥均出现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并均仅发现一处;出现在前降支近段6例,中段9例,远段3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对心肌桥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与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1 536例患者,共检出心肌桥76例。结果:心肌桥检出率4.3%,心肌桥最常出现在前降支中段,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为18.4%(14/76)。有心肌桥的患者可表现不同程度的心绞痛和心肌梗塞。结论:严重的心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有症状的心肌桥可首选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时可选用介入治疗或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