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质子泵抑制剂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致消化道出血的影响。方法将接受 PCI 治疗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对照组,和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兰索拉唑治疗的实验组,然后对两组患者术后消化道出血、消化道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在实验组患者中,未有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有4例患者出现消化道的不适,对照组患者中,有10例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18例患者出现消化道的不适,实验组消化道出血以及消化道不适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的患者,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可以降低 PCI 术后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引起消化道出血以及消化道不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冠心病经皮介入治疗(PCI)术后长期双联抗血小板介入治疗是术后预防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指南中也规定了冠心病患者在冠脉造影及(或)行PCI手术后应长时间坚持使用抗血小板的药物,但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增加心血管患者出血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对老年PCI术后患者采用了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方式,术后标准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基础治疗。不同个体对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性不同,对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的患者发生血管事件的概率就增大。强化抗血小板治疗能减少术后血栓性事件的发生,但同时也增加了出血风险。床旁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可即时监测血小板反应性,使抗血小板药物在降低血栓性事件风险的同时又不额外增加出血风险,指导抗血小板药物在PCI术后患者中的个体化治疗。本文就PCI术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临床检测方法及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CI围手术期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与上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患者1600例为研究对象,在PCI术后进行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HP阳性对照组、HP阳性治疗组和HP阴性组,HP阳性治疗组为根治HP,HP阳性对照组为常规治疗,并随访观察三组患者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治疗后,HP阳性治疗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HP阳性对照组;HP阳性治疗组选取患者460例,1年内消化道出血13例(2.83%);HP阳性对照组随机选取患者468例,消化道出血48例(10.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阴性组患者488例,消化道出血27例(5.53%)。结论 PCI需服用术后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增加HP阳性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根治HP感染后,明显降低PCI患者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且改善PCI患者近远期预后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反复支架内血栓形成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诱因及防治策略及如何权衡PCI后消化道出血时抗凝与止血的矛盾。结果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与冠脉病变特点,球囊扩张后血管损伤的程度以及支架置放的位置以及术中抗凝药及抗血小板药物是否充分应用有关,使用高张球囊扩张支架内血栓部位是最有效、最快捷方法。而联合抗凝药或抗血小板药使用后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增加,在短期停用阿司匹林、选择性使用西洛他唑和替格瑞洛基础上,予禁食、抑酸、补液及静脉应用生长抑素等治疗,可有效治疗消化道出血,且可避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应用质子泵抑制剂预防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取2015-04/2016-07医院收治PCI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术后采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治疗,比较2组预防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率为2.22%,消化道不适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11.11%和13.33%(P0.05);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前列腺素2(prostaglandin E2,PGE2)、血小板聚集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GE2、血小板聚集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CI术患者术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质子泵抑制剂兰索拉唑治疗效果理想,能降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正抗血小板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药物治疗的基石。目前各国颁布了相关的指南或共识指导PCI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1-2]),但临床实践中仍有部分患者发生缺血或者出血事件。制定更合适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是心血管学科一直关注的问题。GLOBAL LEADERS研究~([3])旨在探索该问题,研究结果在2018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急性血管闭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较为复杂,因此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性别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服用相同剂量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的阳性血小板百分率,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可减少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限仍存在争议。现根据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限的最新研究,对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时限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否规范,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07-01—2002-06-30与2003-07-01—2004-06-30两个时间段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注册研究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种类、联合用药、药物剂量及服用时间。结果1728例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1006例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组),518例置入普通金属支架(BMS组),192例患者同时置入了DES与BMS,12例患者单纯球囊扩张。术后有70例患者未继续使用任何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其余1658例患者使用1种或1种以上抗血小板治疗药物。进一步分析BMS组与DES组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未使用任何抗血小板药物(BMS组52例,DES组18例,P<0.001),只使用阿司匹林一种抗血小板药物(BMS组236例,DES组180例,P<0.001),只使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BMS组45例,DSE组39例,P>0.05),使用阿司匹林加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双重抗血小板治疗(BMS组350例,DES组808例,P<0.001)。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降低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及术后长期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是手术成功、减少患者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重要保证。该文主要介绍 PCI 围术期及长期的抗血小板治疗中常见临床问题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雷尼替丁对冠心病(CHD)患者介入治疗(PCI)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消化道出血和血栓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09年9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00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随即分为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100例,包括阿司匹林、氯比格雷,他汀类药物等)和雷尼替丁治疗组(简称雷尼替丁组10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雷尼替丁),两组病例在PCI术后次日凌晨分别空腹抽肘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定血清CD62p和GPⅡb/Ⅲa的水平;用电阻抗法(impedance platelet aggregometry,IPA)检测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FIB-C的水平,选择健康体检者100例作对照,雷尼替丁治疗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随访观察消化道出血和血栓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心源性猝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CD62p、GPⅡb/Ⅲa和血浆FIB-C以及血小板聚集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1),PCI术后CD62p、GPⅡb/Ⅲa和FiB-C以及血小板聚集率与术前相比也明显增高(分别为P<0.01,P<0.05,P<0.01,P<0.05,),雷尼替丁组和对照组分别治疗12周后,CD62p、GPⅡb/Ⅲa、FiB-C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有较PCI前或PCI后均显著下降(均P<0.01),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访6个月,雷尼替丁组和对照组各出现3例血栓事件,雷尼替丁组未见消化道出血的发生,而对照组出现8例消化道出血。结论雷尼替丁可预防CHD患者PCI后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所致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未见干扰氯比格雷抗血小板活性及增加血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指南推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PCI术后进行为期12个月的阿司匹林+强效抗血小板药物(普拉格雷或替格瑞洛)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较之相对弱效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抗血小板最佳获益时间主要在PCI术后早期,到后期出血风险则相对增加。为此,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的Sibbing博士等进行了TROPICAL-ACS研究,旨在评估PCI术后早期抗血小板治疗从普拉格雷降级至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是否规范,并对其可能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2001-07-01-2002-06-30与2003-07-01-2004-06-30两个时间段内,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注册研究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其术后抗血小板治疗药物的种类、联合用药、药物剂量及服用时间。结果1728例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其中1006例患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组),518例置入普通金属支架(BMS组),192例患者同时置入了DES与BMS,12例患者单纯球囊扩张。术后有70例患者未继续使用任何抗血小板治疗药物。其余1658例患者使用1种或1种以上抗血小板治疗药物。进一步分析BMS组与DES组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情况,术后未使用任何抗血小板药物(BMS组52例,DES组18例,P〈0.001),只使用阿司匹林一种抗血小板药物(BMS组236例,DES组180例。P〈0.001),只使用噻吩并吡啶类药物(BMS组45例,DSE组39例,P〉0.05),使用阿司匹林加噻吩并吡啶类药物双重抗血小板治疗(BMS组350例,DES组808例,P〈0.001)。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抗血小板治疗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降低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广泛开展和强化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消化道出血已经成为PCI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但合并脑梗死的患者比较少见,且死亡率较高。我科接诊1例患者行PCI术置入3枚支架后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合并两次脑梗死,并在输血过程中出现心力衰竭,经救治好转出院,随访5个月情况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常规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标准化治疗.然而,双联抗血小板虽能有效降低缺血事件发生率,却增加了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1],约占血管成形术后的2.3%.PCI术后消化道出血对于心脏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收治的9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因合并有冠心病后行PCI的临床资料,并对PCI数据、术后药物治疗和长期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60.9±14.3)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2例;单支病变患者4例,多支病变5例;所有患者均置入药物洗脱支架,PCI术前血小板计数(596±233)×109/L,其中4例住院期间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小板计数为(803±105)×109/L;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8例患者同时长期服用羟基脲,平均随访(53.2±26.9)个月,术后随访期间血小板计数(485±133)×109/L,随访期间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仅有1例患者因胃溃疡出现消化道出血事件。结论对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合并冠心病行PCI患者,给予长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并合用羟基脲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早期单剂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15-08-2016-12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CI治疗,并选择替格瑞洛为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832例。其中PCI术后3个月内阿司匹林连续漏服2周者89例;严格执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者661例,存在其他漏服情况者82例。选取阿司匹林连续漏服2周的89例(替格瑞洛组)与严格执行DAPT治疗的661例(DAPT组),随访6个月和9个月时分别观察2组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随访6个月时,单替格瑞洛与DAPT组相比降低了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出血事件发生风险,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血栓事件、心源性再入院等)及卒中的发生2组无统计学差异;9个月随访结果,替格瑞洛组与DAPT组的出血事件、MACE事件、卒中风险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DAPT组相比,PCI术后患者早期单剂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经皮冠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8年11月来我院接收的PCI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共50例,研究分析出血的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结果对高风险患者给予术后个性化监测和预测,并改善术后管理系统,可改善患者预后。结论应准确分析PCI术后消化道出血的原因,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落实护理对策,以便巩固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是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预防血栓形成及其他缺血事件的药物基础,但延长DAPT时限将会增加出血风险。目前,大量研究试图找出PCI术后最佳的DAPT时限,以达到最大化的临床净获益,但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患者的临床情况、支架类型、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合并症及出血和缺血风险比都会影响DAPT时限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