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目的 提高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呼吸科住院的5例支气管哮喘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的病例资料,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5例患者确诊2例,临床诊断3例.痰培养4例查见曲霉菌,2例支气管镜检查病理形态学及特殊染色结果符合曲霉菌感染.影像学表现呈多样性.5例患者均接受伏立康唑治疗,其中2例死亡.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和尽早抗曲霉菌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应用伏立康唑对照伊曲康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2005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且初始时选用伏立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的患者43例,分为伏立康唑组(24例)和伊曲康唑组(19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肺功能、营养状态等影响因素及临床症状、体征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伏立康唑组患者治愈或好转率(79.17%)明显高于伊曲康唑组(52.63%,P<0.05).伏立康唑补救治疗有效率为60.00% (3/5).结论 初始选用伏立康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病的疗效明显优于伊曲康唑.  相似文献   

3.
继发性肺部念珠菌感染47例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继发性肺部念珠茵感染的诊断和治疗相关问题.方法 收集2004-09-01-2006-08-31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47例住院患者,其中男24例,女23例.年龄(57.0±16.1)岁.均有住院时间较长、发热、有肺部感染性病变、普通抗感染治疗无效、呼吸道分泌物找到念珠茵并经抗真茵治疗有效,对其临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体温平均(38.4±0.6)℃,发热时间均超过6 d.发现真茵时的住院天数为(17.7±5.2)d,全部病例均有基础疾病.结果 病例的病原体包括:白色念珠茵38株,光滑念珠菌5株,克柔念殊菌2株,热带念珠菌1株,葡萄牙念珠菌1株.使用氟康唑进行治疗的28例患者,1例白色念珠菌和1例光滑念珠菌治疗无效,改用伏立康唑后治疗成功.使用伊曲康唑进行治疗的9例患者,有1例白色念珠菌和1例光滑念珠菌治疗无效,改用伏立康唑后治疗有效.使用伏立康唑进行治疗的7例全部有效,包括3例光滑念珠茵、1例葡萄牙念珠菌和3例白色念珠菌.7例使用卡泊芬净进行治疗的全部有效,本研究该药物抗真茵治疗覆盖了3例光滑念珠菌、2例克柔念珠菌、1例热带念珠菌和1例白色念珠菌.结论 本组继发性肺部念珠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全部患者均有发热.目前使用的新一代抗真菌药物伏立康唑、卡泊芬净均有可靠的疗效,其中卡泊芬净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粒细胞缺乏肺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确诊的肺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曲霉菌球菌病3例,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1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12例。主要症状为咳嗽、咯痰、发热、咯血、胸闷和气喘,肺部体征不明显。胸部CT表现:双肺多发病灶13例,单病灶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死亡6例皆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结论曲霉菌球菌病病情发展缓慢,部分病人需要手术切除病灶;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情时轻时重,早期常误诊为支气管哮喘;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降低病死率有赖于早期诊断及抢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粒细胞缺乏肺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确诊的肺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曲霉菌球菌病3例,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1例,侵袭性肺曲霉菌病12例.主要症状为咳嗽、咯痰、发热、咯血、胸闷和气喘,肺部体征不明显.胸部CT表现:双肺多发病灶13例,单病灶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死亡6例皆为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患者.结论 曲霉菌球菌病病情发展缓慢,部分病人需要手术切除病灶;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情时轻时重,早期常误诊为支气管哮喘;侵袭性肺曲霉菌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高,降低病死率有赖于早期诊断及抢先治疗.  相似文献   

6.
徐庆年  李丹  丁贤  陈良 《山东医药》2009,49(32):38-39
目的探讨肝衰竭患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对策。方法对我中心341例肝功能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组织病理诊断明确的IPA11例,临床诊断病例3例。肺部IPA主要诱因为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变化非特异性和不典型;及时诊断并及时使用卡泊芬净治疗,可以减少IPA患者的病死率。结论对肝衰竭患者需要提高早期诊断、治疗IPA的意识。  相似文献   

7.
樊再雯  李建  刘颖  王东  刘一  张波 《临床肺科杂志》2012,17(7):1275-1278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2例IPA患者的基础疾病、宿主因素、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原发性IPA共8例,均获治愈;44例继发性IPA患者,治愈35例,死亡9例。恶性肿瘤放化疗、器官移植、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者中,继发性IPA的发病率较高,其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咳嗽、咳痰、喘息、呼吸困难、咯血。IPA患者的肺CT改变呈多样性,并呈动态演变。结论原发性IPA一般预后良好,继发性IPA好发于免疫缺陷的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肺CT具备一定的特征,结合宿主因素,为早期治疗提供诊断依据,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并发于糖尿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肺曲霉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例并发于糖尿病COVID-19肺曲霉病患者的诊断及治疗过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3例男性患者,因“发热、咳嗽咳痰7~15 d”入院,入院时空腹血糖12.3~15.7 mmol/L,入院后胸部CT检查均可见双肺多发磨玻璃密度影,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均阳性,诊断为重型COVID-19、糖尿病。入院后3例患者均予呼吸支持、糖皮质激素、抗病毒、抗感染、托珠单抗、胰岛素等治疗,治疗6~18 d后症状减轻,再次出现发热、咳嗽及咳痰,胸部CT检查可见双肺病灶密度增高、部分形成中央空洞,痰曲霉菌培养黄曲霉阳性2例,血清曲霉菌半乳甘露聚糖(GM)试验阳性2例,3例均诊断肺曲霉病。3例患者均予伏立康唑(200 mg,12小时/次)治疗,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咳嗽、胸闷憋气症状好转,胸部CT检查可见肺部空洞影缩小。结论 并发于糖尿病COVID-19肺曲霉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及咳痰,胸部CT检查可见肺部多发磨玻璃密度影、中央空洞,痰曲霉菌培养及血清曲霉菌GM试验结果阳性;影像学检查及病原学检查结合可诊断;治疗方法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临床特点,以利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至2006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科确诊的8例IP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全部经病理诊断为IPA。6/8的患者出现发热症状;1/2的患者具有"新月征"、"气环征"的CT表现;7/8的患者有病灶内空洞或空腔形成;1/2患者痰培养曲霉菌阳性,1/4的患者在病理诊断前痰培养阳性;本组入院前初次诊断正确率为0;本组1例系统性曲霉菌病患者死亡,7例经治疗好转出院。结论IPA的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具有典型CT表现者较少,痰培养曲霉菌阳性率低,这些原因容易造成早期误诊。因此应关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对于新发肺部阴影者警惕IPA的可能,对可以耐受经皮肺穿刺或气管镜者,通过尽早病理检查等措施可提高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的肝硬化患者血清伏立康唑谷浓度(C_(min))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泰康仙林鼓楼医院采用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的150例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持续使用3天伏立康唑,在第4天给药前采集静脉血3 ml,行EDTA抗凝,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伏立康唑C_(min),CYP2C19基因多态性采用MassARRAY分子量陈列基因分析。分析患者血清伏立康唑C_(min)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比较患者用药前后肝肾功能变化。结果 150例肝硬化患者血清伏立康唑C_(min)为(1.58±0.39)mg/ml,其中口服用药患者平均C_(min)为(1.29±0.27)mg/ml,静脉输注患者平均C_(min)为(2.70±0.25)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72,P=0.036)。不同年龄、CYP2C19基因型、是否使用肝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的肝硬化患者血清伏立康唑C_(mi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使用伏立康唑前后肝硬化患者血清ALT、AST、TBil、Cr及CrCl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年龄、CYP2C19基因型及是否使用肝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对血清伏立康唑C_(min)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内非粒细胞缺乏(非粒缺)患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四部(MICU)非粒缺合并IPA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结果该研究共纳入38例非粒缺IPA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有难治性发热和退热48 h后再发热。影像学方面最常见CT征象的为斑片影和实变,晕征和空气新月征相对少见。气管镜下以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痰液粘稠多见。痰培养和肺泡灌洗液GM试验的阳性率为分别47.4%、52.9%。此外,有22例患者合并流感病毒感染。预后方面19例好转出院,10例死亡,9例因放弃治疗预后不佳。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在BMI、合并冠心病比率、影像学出现空洞的比率、有创通气支持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ICU内非粒缺IPA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均缺乏特异性,当出现反复发热、肺部渗出影、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时需警惕IPA可能,尤其在合并重症流感时。BMI偏低、合并冠心病、肺部影像出现空洞、需要机械通气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的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两性霉素B与伊曲康唑治疗C0P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治疗费用。方法对比研究我院两性霉素B治疗COPD合并IPA的52例患者诊疗过程与伊曲康唑治疗COPD合并IPA的25例患者诊疗过程。结果两性霉素B治疗COPD合并IPA有效率70.2%,不良反应发生率53.1%,主要是低血钾(44.7%),寒战发热(31.9%),中位疗程29天,治疗经费1820元,7例中途放弃治疗(14.9%);伊曲康唑治疗COPD合并IPA有效率68.4%,不良反应发生率10.5%,均为轻度肝功能异常(5.3%),中位疗程26天,治疗经费28000元,6例中途放弃治疗(24%)。结论与伊曲康唑相比,两性霉素B治疗COPD合并IPA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但无严重不良反应,且治疗经费低,患者能坚持治疗,是较为安全有效的一线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王娅  李佺  陆兰英 《临床肺科杂志》2013,18(7):1272-1273
目的探讨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ABPA)的临床特点及误诊为肺结核的原因。方法分析9例误诊为肺结核的ABPA的临床表现、发病、影像学表现、诊断和治疗的特点及误诊原因。结果 9例病例均有慢性咳嗽、咳痰,5例有胸闷、喘息,所有病例长时间的误诊。胸部CT显示:单侧和(或)两侧片状浸润影,呈游走,中心性支气管扩张,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血清总IgE高,烟曲菌抗原皮内试验呈速发反应阳性。9例患者用激素及伊曲康唑治疗后症状改善,X线影像学明显吸收。结论 ABPA与肺结核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和胸部X线影像学表现,临床医生应提高对ABPA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并发呼吸道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点和不同分层诊断的真菌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从2005年4月-2008年3月期间住院的血液病患者85例发生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肺部CT影像,以及应用氟康唑、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对不同分层诊断的抗真菌疗效。结果:①呼吸道IFI肺部CT影像学主要特征有结节样/球状阴影和靠胸膜的楔形阴影等;②微生物检测结果念珠菌属占44.7%,霉菌占12.9%,未检出真菌占42.4%;③IFI初始治疗中伊曲康唑组有效(痊愈加好转)率(67.7%)好于氟康唑组(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两性霉素B脂质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氟康唑初始治疗无效改用伊曲康唑或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患者16例,治疗有效率分别是66.7%和75%,而伊曲康唑无效改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有效率为30%,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分层治疗中,拟诊治疗、抢先治疗与确诊治疗各组间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⑥影响抗真菌治疗效果的因素分析中主要是与原发病是否进展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而与年龄、粒细胞缺乏时间、抗真菌治疗时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胸部CT影像学对IFI诊断有重要价值,而痰检真菌学诊断价值不大;②伊曲康唑注射液可以优先选择用于呼吸道IFI经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PA)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高龄、低蛋白血症、贫血、糖尿病、支气管扩张等基础病及机械通气的使用均是该病的危险因素。而COPD合并IPA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均缺乏特异性,因此就需要呼吸科医师对该病有充分的认识,在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及时送痰培养、行肺部CT检查等,尽早做出临床诊断或拟诊,及早开始抗真菌治疗才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侵袭性真菌感染经验治疗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临床医生而言,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最大困难就是明确诊断.而IFI延误治疗常导致患者死亡,因此.经验治疗显得尤其重要.选择经验治疗药物,需要综合考虑药物价值/效能比及患者的具体情况,推荐药物包括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及米卡芬净.但经验治疗尚存在很多问题.如何做到有科学依据的治疗是值得研究者们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卡泊芬净经验性治疗血液疾病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入选32例发热合并中性粒细胞缺乏、基础疾病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患者。给予卡泊芬净经验性治疗,第1天7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持续1 h,随后每天5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持续1 h。治疗持续时间为体温好转、粒细胞缺乏恢复后继续使用3 d;若患者粒细胞缺乏期间体温未好转,最长使用2周。结果:23例(72%)患者在中性粒细胞减少期间体温好转。主要不良事件是转氨酶升高(4/32)和低钾血症(4/32),经治疗均好转。3例患者死亡。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突破性真菌感染事件。结论:卡泊芬净是血液疾病合并真菌感染经验性治疗安全和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在联合糖皮质激素基础上治疗烟曲霉相关哮喘(aspergillus fumigatus-associated asthma,AFA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42例老年AFAA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伊曲康唑联合激素治疗20例,伏立康唑联合激素治疗22例。比较2组抗真菌治疗前后哮喘生活质量问卷评分(AQLQ)、肺功能和血清总Ig E、嗜酸性粒细胞、烟曲霉特异性Ig E水平。结果 42例均完成16周治疗疗程。其中伊曲康唑组治疗后AQLQ评分增加(1.065±0.58)分,总Ig E下降(46.5±47.2)KU/L;伏立康唑组治疗后AQLQ评分增加(0.652±0.28)分,总Ig E下降(14.3±24.0)KU/L。2组AQLQ的改善及总Ig E的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基础上加用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治疗AFAA可以改善病人生活质量、降低血清总Ig E水平,在本研究中伊曲康唑的上述作用优于伏立康唑;且抗真菌治疗费用上,伊曲康唑明显低于伏立康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伏立康唑治疗白血病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方法以伏立康唑治疗8例诊断为肺部侵袭性真菌病的白血病患者,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8例患者中,显效6例,总有效率75.0%,治疗有效中有4例治愈;进步1例;无效1例。用药期间2例出现皮疹,对症处理后均缓解。结论伏立康唑是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高效及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卡泊芬净联合复方磺胺甲嗯唑治疗重症肺孢子菌肺炎的疗效.方法 分析总结6例肺孢子菌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经过.结果 6例患者均接受卡泊芬净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除1例放弃治疗外,其余5例均收到满意疗效.其中3例患者初始单用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病情无好转,后改为联合卡泊芬净,病情得到控制.结论 卡泊芬净联合复方磺胺甲噁唑治疗肺孢子菌肺炎取得了满意疗效,值得推荐作为单用复方磺胺甲噁唑不能控制的肺孢子菌肺炎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