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高血压糖尿病前期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调查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前期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布。方法收集年龄≥60岁、既往无糖尿病病史、且入院空腹血糖(FPG)<7.0mmol/L的高血压患者388例,以空腹血糖受损(IFG)诊断标准为FPG≥5.6mmol/L,分为A组260例(FPG<5.6mmol/L)、B组65例(5.6mmol/L≤FPG<6.1mmol/L)及C组63例(6.1mmol/L≤FPG<7mmol/L),比较3组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分布的差异。结果 338例患者中,IFG患病率33.0%。与A组比较,B组和C组高血压≥2级或高血压高危、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颈动脉增厚比例等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尽管未发现IFG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关,但糖代谢异常在此类患者中的影响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分析不同空腹血糖(FPG)水平下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心血管危险因素,探讨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911例高度怀疑冠心病而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不同FPG水平下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以病变支数和冠状动脉积分表示)及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在校正了年龄、性别、高血压等影响因素后,与FPG<5.6mmol/L组比较,FPG 5.6~6.0mmol/L组在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FPG 6.1~6.9mmol/L组无论在冠状动脉病变总积分,还是冠状动脉病变累及支数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2)按FPG间隔分组,结果显示高血压、血脂紊乱、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比率均随着FPG升高逐步上升;除血脂紊乱比率自5.0~5.6mmol/L组开始明显升高外,肥胖、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的比率均自5.6~6.0mmol/L组开始显著上升(P<0.05);FPG≥5.6mmoL/L时心血管危险因素开始明显聚集.结论 (1)冠心病高危人群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即使在糖尿病前期已随着FPG升高逐步加重,FPG 5.6mmol/L以上冠状动脉发生病变的风险已开始增加,6.1mmol/L以上更为明显.(2)心血管危险因素在糖尿病前期已开始随FPG增高而逐步上升,自FPG 5.6mmol/L以上开始出现明显聚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空腹血糖(FPG)水平与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和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关系,为论证FPG受损(IFG)诊断标准提供相关心血管终点事件的依据.方法 选取2000年1月至2001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成功接受PCI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共269例,按照基线空腹血糖水平分为4组(组1:FPG<5.6mmol/L;组2:5.6 mmol/L≤FPG<6.1 mmol/L;组3:6.1 mmol/L≤FPG<7.0 mmoL/L;组4:FPG≥7.0mmol/L),随访时间为5年,进行PCI术后再狭窄、复发性心脏事件、生存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结果 5年随访结束后5.6 mmol/L≤FPG<6.1 mmol/L人群总心脏事件发生率、再次血运重建率、心绞痛复发率以及再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FPG<5.6 mmol/L的人群(P均<0.05),而与6.1 mmol/L≤FPG<7.0 mmol/L人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随访结束组2、3、4的无心脏事件的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组1(P均<0.05),组2、3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显示,水平是PCI术后再狭窄、心脏事件发生、全因死亡、心绞痛复发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FPG 5.6 mmol/L以上的老年冠心病人群PCI术后5年冠状动脉再狭窄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已开始显著升高,无心脏事件累积生存率显著降低.因此从改善心血管预后角度看,将IFG的下限调整到5.6 mmol/L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从心血管危险因素看空腹血糖受损切点下调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在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下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情况,探讨我国成人空腹血糖受损(IFG)切点下调的合理性.方法对1994年全国25岁以上22.4万人群糖尿病普查中15 564例经口服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的人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将人群按空腹血糖(FPG)0.56 mmol/L间隔分组,BMI≥25 kg/m2、高甘油三酯、高血压及代谢综合征的比率随FPG逐渐上升,FPG 5.0~5.6 mmol/L组超重比率出现明显升高(P=0.001),FPG 5.6~6.1 mmol/L组其余各组分及代谢综合征比率均有明显升高(P<0.001).(2) 餐后2 h血糖<7.8 mmol/L时,FPG 5.6~6.1 mmol/L组与FPG<5.6 mmol/L组比较,BMI≥25 kg/m2、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分别升高25%,15%,46%;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率增高.(3) 按照1999年WHO诊断分型标准及2003年ADA专家委员会建议将非糖尿病人群分为正常糖耐量(NGT),单纯IFG,单纯糖耐量受损(IGT)及IFG合并IGT(IFG+IGT)组.IFG诊断切点下调至5.6 mmol/L后,糖调节受损各组仍具有FPG 6.1 mmol/L为切点时临床特点.IFG+IGT组代谢异常较单纯IFG及单纯IGT为重.单纯IFG与单纯IGT组比较IFG组年轻、糖尿病家族史阳性多,相对肥胖,总代谢综合征比率高;IGT组收缩压、甘油三酯、餐后胰岛素水平高,女性比例高.结论 (1)糖尿病前心血管危险因素已开始随空腹血糖水平增高而增加,自FPG 5.6 mmol/L组以上代谢综合征及单组分比率均有显著升高.(2)以FPG≥5.6mmol/L为切点划分的新IFG人群表现为年轻,糖尿病家族史阳性率高,代谢综合征比率高于NGT及单纯IGT人群.FPG可能对年轻者更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秦皇岛市13~15岁人群不同空腹血糖(FPG)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情况.方法测量1665名13~15岁青少年的身高、体重、腰嗣、臀同、血压、FPG、血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具有超重、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中2项或以上者为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结果 (1)人群按FPG分为<4.4(n=176),4.4~4.9(n=740),5.0~5.5(n=650),5.6~6.0(n=91)和≥6.1 mmol/L(n=8)5组.可见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检出率随FPG升高逐步上升,分别为7.4%,5.9%,8.8%,15.4%和37.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校正性别、年龄后,5.6~6.0 mmol/L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检出率已明显升高,为FPG<4.4 mmol/L组的2.365倍(95%CI:1.005~5.564,P=0.049).(2)以FPG 5.6 mmol/L为切点分为FPG正常组(FPG<5.6 mmol/L,n=1566)及空腹血糖受损(IFG)组(FPG 5.6~7.0 mmol/L,n=99),IFG组体重指数[(21.4±4.2)kg/m2 υs. (20.3 4±3.9)ks/m2]、腰围[(70.4 4-10.7)cm υs.(67.0±9.6)am]、收缩压(109.4±13.8)mm Hg υs.(106.4±12.9)mm Hg,1 mm Hg=0.133 kPa J均高于FPG正常组,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PG超过5.6 mmol/L的13~15岁青少年已存在心血管危险凶素聚集,应该蕈视对青少年心血管危险因素的预防.  相似文献   

6.
针对沈阳市一个社区的常住人口,采取多层随机、横断面现场调查479人,采用调查表法搜集年龄、性别、生活习惯、身高、体重、臀围、腰围、BMI、WHR,并检测空腹血糖.结果①空腹血糖≥7mmol/L者74例占15.45%;空腹血糖减损(IFG)者71例占14.44%;≥5.6~<6.1mmol/L者69例占14.44%;②血糖与年龄关系≥7mmol/L组、IFG组、≥5.6~<6.1mmol/L三组高峰年龄均在55岁以后;③血糖以≥5.6mmol/L起就与BMI呈正相关,而BMI与腰围、腰臀间比无统计学差异;④收缩压与舒张压均随血糖升高而升高,显示≥5.6mmol/L起已经构成与肥胖、高血压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对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我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尿激酶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并再通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2例,均于入院第二天检测静脉空腹血糖(FPG).按照FPG< 5.6 mmol/L(n=72)、5.6 mmol/L≤FPG <7.0 mmol/L(n=52)、FPG ≥7.0 mmol/L(n=58)分为三组,多因素分析三组患者住院期间心律失常、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随着FPG水平增高,心律失常、左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均增加,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FPG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FPG增高是非糖尿病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FPG增高,住院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高,应将FPG控制在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旨在明确空腹血糖受损(IFG)是否为冠心病(CHD)的危险因素;IFG切点下调后,其与CH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08年12月该院收治的392例患者临床资料,由介入专科医生统一阅读研究对象的冠脉造影光盘,并按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按不同空腹血糖(FPG)分组,对CHD组和非CHD组9种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IFG:OR值为2.625(95% CI 1.314~5.243,P=0.006);新增IFG:即5.6 mmol/L≤FPG<6.1 mmol/L OR值为1.066(95%CI 1.033~1.101,P<0.001).结论 IFG是CHD危险因素;新增IFG相对于FPG<5.6 mmol/L,是发生CHD的相对危险段,故将FPG控制在5.6 mmol/L以下更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不同空腹血糖水平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冠脉造影特点.方法 106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根据FPG水平分为三组:正常空腹血糖(NFG)组60例,FPG<5.6mmol/L;空腹血糖受损(IFG)组16例,FPG5.6~7.0mmol/L;糖尿病(DM)组30例,FPG>7.0mmol/L.测量血压和FPG、血脂、肌酐等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特点.结果 (1)三组间年龄、冠心病病程、TC、TG、肌酐无统计学差异.自NFG、IFG到DM组,LDL-C逐渐上升,而HDL-C逐渐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着FPG水平上升,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完全闭塞和弥漫性病变比例增高,T2DM冠心病组发生3支病变较多(P<0.05),发生率为40%.结论 随着FPG上升,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加重,FPG水平升高是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空腹血糖正常(NFG)人群胰岛素敏感性(IS)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特点。方法2388例受试者按OGTT结果分为低-空腹血糖正常(Low-NFG)组(FPG〈4.9mmol/L),中-空腹血糖正常(Mid-NFG)组(FPG4.9~5.6mmol/L),高-空腹血糖正常(High-NFG)组(FPG5.6~6.1mmol/L),IFG组,T2DM组。利用OGTT推导出几个指数比较各组IS和胰岛素分泌差别。结果从Low-NFG到T2DM组,β细胞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进行性下降。与Mid-NFG组比较,High-NFG组胰岛素抵抗更加明显,胰岛素分泌下降,TG升高和HDL-C降低(P〈0.01)。结论FPG5.6~6.1mmol/L时存在高胰岛素抵抗和低胰岛β细胞功能,是T2DM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正常血糖人群中血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冠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行冠脉造影检查的血糖正常患者300例,根据空腹血糖(FBP)值分为正常低值血糖组(3.9mmol/L≤FBP〈5.5mmol/L)96例,正常高值血糖组(5.5mmol/L≤FBP≤6.1mmol/L)204例。两组分别根据患者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冠脉正常组、冠脉轻度病变组、冠脉中度病变组和冠脉重度病变组。结果正常低值血糖组中,冠脉粥样硬化组患者与冠脉正常组患者相比,血清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高值血糖组中,冠脉粥样硬化组患者血清HbA1c水平较冠脉正常组患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高值血糖组患者血清HbA1c与冠脉粥样硬化程度独立相关(回归系数为1.531,P〈0.05)。正常高值血糖组与正常低值血糖组相比,冠脉粥样硬化患者例数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血糖人群中,当5.5mmol/L≤FBG≤6.1mmol/L时,患者血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冠脉粥样硬化程度相关,随着冠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是冠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正常高值血糖组的冠脉粥样硬化患者例数较正常低值血糖组显著增加,提示5.5mmol/L≤FBG≤6.1mmol/L的正常空腹血糖值可能是冠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A1c≥6.5%;或空腹血糖(FPG)≥7.0 mmol/L;或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11.1 mmol/L;或有典型高血糖症状或高血糖危象的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 无症状患者中的糖尿病筛查 超重或肥胖[体重指数(BMI)≥25 kg/m2]并有1个以上其他糖尿病危险因素的无症状成人,应从任何年龄开始筛查糖尿病并评估未来糖尿病的风险.对于无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应从45岁开始筛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入院72 h平均空腹血糖(FPG)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25例AMI住院患者按72 h平均FPG水平,分为FPG5.6 mmol/L(A组)、5.6 mmol/L≤FPG≤6.9 mmol/L(B组)、7.0 mmol/L≤FPG≤9.0 mmol/L(C组)及FPG9.0 mmol/L(D组),分析各组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发生率与入院72 h平均FPG水平关系。结果各组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D组各事件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C组各事件发生率均高于A组及B组,B组各事件发生率均高于A组。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发生率的线性回归分量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入院72 h平均FPG水平与AMI患者住院预后密切相关,其水平越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纯胰岛素和单纯口服药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的影响。方法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29例,根据治疗时选择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4)和观察组(n=65),比较两组动态血糖变化的特点。结果两组患者进行干预后,HbA1c、FPG、2 h PG、C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动态血糖参数24 h平均血糖(BG)、BG标准差、AUCPG≥5.6 mmol/L、TPG≤3.9 mmol/L、TPG≥10.0 mmol/L、MAGE、MODD、TPG≤2.8 mmol/L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治疗手段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血糖变化并无差异,且各有优点,口服方便但是不稳定;而胰岛素注射起效快但是较复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血浆Visfatin水平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选取92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糖调节受损患者30例(IGR组),6.1 mmol/L≤空腹血糖(FPG)<7.0 mmol/L和(或)7.8 mmol/L≤餐后2h血糖< 11.1 mmol/L;2型糖尿病患者62例(T2DM组),FPG≥7.0 mmol/L和(或)餐后2h血糖≥11.1 mmol/L.T2DM组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2型糖尿病肥胖患者31例(F组,BMI≥25 kg/m2)和2型糖尿病非肥胖患者31例(NF组,BMI< 25 kg/m2).对照组为31例体检健康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Visfatin水平,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FPG,磁性分离酶联免疫法测定胰岛素(Fins),计算BMI,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lnFPG/Fins).结果 与对照组和IGR组相比,T2DM组血浆Visfatin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IGR组血浆Visfatin明显升高(P<0.01);与NF组相比,F组血浆Visfatin明显升高(P<0.01).结论 2型糖尿病尤其肥胖者血浆Visfatin水平显著升高,Visfatin可能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入院空腹血糖(FPG)水平与合并糖尿病或非糖尿病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分析2009-07-2010-09期间收治的161例伴或不伴有糖尿病的CHF患者,心功能为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Ⅱ~Ⅳ级.以入院FPG不同水平将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的患者分组:入院FPG水平<6.1 mmol/L组(56例),6.1~7.7 mmol/L组(41例),7.8~11.0 mmol/L组(38例)和≥11.1 mmol/L组(26例).分析糖尿病和非糖尿病的CHF患者FPG水平与心功能的关系.结果:①与FPG<6.1 mmol/L组的患者比较,6.1~7.7 mmol/L组、7.8~11.0 mmol/L组和≥11.1 mmol/L组的患者中糖尿病的比例较高(P<0.01),体质指数(BMI)、TC、LDL-C升高(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低(P<0.05),心功能Ⅳ级者显著增多(P<0.05).②用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性别、BMI、血压、心率、血脂等因素后,在FPG<6.1 mmol/L组、6.1~7.7 mmol/L组和7.8~11.0 mmol/L组,非糖尿病患者LVEF高于糖尿病患者(P<0.05),在FPG≥11.1 mmol/L组低于糖尿病患者(P<0.05).③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调整因素包括年龄、BMI、血压、心率、血脂.结果表明:在全部患者、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FPG水平与LVEF相关联(P<0.05).结论:不同入院时血糖水平的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合并CHF患者的心功能状存在显著差别;与糖尿病患者相比,非糖尿病的CHF患者入院FPG升高很常见,并且与心功能状况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非糖尿病人群中空腹血糖水平对新发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2010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开滦集团职工为随访对象,分析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下脑梗死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纳入样本84 002例,年龄为30~70(51.1±13.0)岁,男性66 464例。随访时间为(47.8±3.2)个月。随访期间有887例观察对象发生脑梗死,累积发病率为1.06%。按性别分层后,男性空腹血糖4.6、4.6~5.6及≥5.6mmol/L组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42%、1.02%、1.41%;女性空腹血糖4.6、4.6~5.6及≥5.6mmol/L组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35%、0.53%、0.67%。应用Cox回归模型校正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吸烟和饮酒等指标后,在男性人群中,与4.6~5.6mmol/L组相比,空腹血糖≥5.6mmol/L组发生脑梗死事件的相对风险为1.29(95%CI 1.08~1.55)。女性人群中未发现此相关性。结论在非糖尿病人群中,空腹血糖水平≥5.6mmol/L增加男性脑梗死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FPG)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其与心功能、冠脉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次日静脉FPG水平,将235例AMI患者分为2组:FPG正常组(n=72):FPG <6.1 mmol/L;FPG升高组(n=163):FPG≥6.1 mmol/L;比较2组入院时killips分级、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冠脉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住院30 d病死率. 结果 (1)基线情况无差异的2组入院时killip分级、1周LVEF无显著差异,FPG升高组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FPG正常组;(2)相关分析显示FPG与LVEF呈负相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G升高对于总体住院30 d病死率及溶栓治疗住院30 d病死率均有显著预测价值. 结论 FPG升高为院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且可反映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糖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122例AMI患者随机分为正常血糖组(空腹血糖≤6.1 mmol/L)46例和血糖升高1组(6.1 mmol/L〈空腹血糖≤8.0 mmol/L)38例、血糖升高2组(8.0 mmol/L〈空腹血糖≤11.1 mmol/L)27例和血糖升高3组(空腹血糖〉11.1 mmol/L)11例。结果与血糖正常组比较,血糖升高1组心肌酶和心电图恢复时间、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血糖升高2组肌酸激酶(CK)、门冬氨酸转氨酶(AST)恢复时间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病死率升高(P均〈0.05);血糖升高3组CK、AST、乳酸脱氢酶(LDH)和ST段恢复时间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病死率升高(P〈0.05或P〈0.01)。结论非糖尿病AM I患者血糖〉8.0 mmol/L以上时,随着血糖升高,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女性高甘油三酯血症腰(HTGW)的临床特征。方法根据血清甘油三酯(TG)和腰围(WC)、空腹血糖(FPG)〈5.6mmol/L,将395例女性患者分为HTGW(TG≥1.70mmol/L和腰围≥80cm)组和非HTGW组,FPG≥5.6mmol/L 82例为高FPG组,采用HOMA-IR指数评价胰岛素抵抗。结果①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腰围、TG和年龄与HOMA-IR指数独立相关;②HTGW组HOMA-IR与高FPG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③与高FPG组比较,HTGW组体重指数、腰围、血压、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与非HTGW组比较,HTGW组上述指标变化更为明显。结论女性HTGW患者有与高FPG相似的胰岛素抵抗程度,有肥胖、血压高、血脂紊乱(TG升高、HDL-C降低)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