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放大内镜对大肠粘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结合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粘膜病变性质的诊断价值。方法 放大内镜检查发现病变后 ,对病灶喷洒靓胭脂 ,观察病灶粘膜腺管开口形态 ,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 ,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作病理学比较。结果 在 194处病灶中 ,放大内镜诊断为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大肠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 10 0 %、93 3 %、90 9%、10 0 % ,总病理符合率为 96 1%。结论 放大内镜对判断大肠病变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 ,可区分肿瘤与非肿瘤、良性与恶性肿瘤 ,预测癌的浸润深度 ,决定合适的治疗方式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放大内镜结合腺管开口分型在诊断大肠粘膜病变性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放大内镜检查中,发现病变后,对病灶喷洒靓胭脂,采用放大内镜观察病灶粘膜腺管开口形态,按Kudo分型作病灶性质判断 ,并与切除或活检组织作病理学比较。结果:在194处病灶中,放大内镜诊断为炎性息肉、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大肠癌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100.0%、93.3%、90.9%、100.0%,总病理符合率为96.1%。结论:放大内镜对判断大肠病变性质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使我们能够区分肿瘤与非肿瘤,良性与恶性肿瘤,预测癌的浸润深度,决定合适的治疗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在大肠扁平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ICE)技术在大肠扁平病变诊断及指导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技术对72例患者的87个大肠扁平病变观察,其中侧向发育型肿瘤(LST)12个,按工藤分型进行腺管开口诊断,并行病理活检,部分病例行全瘤切除送检或外科手术治疗,将FICE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比较。结果 FICE内镜技术诊断非肿瘤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8.24%、97.22%,总病理符合率为91.95%,12个LST腺管开口Ⅱ型1例,ⅢL型4例,Ⅳ型5例,ⅤA型2例,病理结果均为腺瘤,并伴有不同程度的非典型增生。结论通过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扁平病变腺管开口的形态观察可以大致预测病理组织学诊断及病变的浸润深度,指导正确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FICE技术在大肠病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FICE技术在大肠病变诊断及指导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用FICE内镜技术对63例大肠病变患者的103个病灶进行观察,按工藤分型进行腺管开口诊断,并行病理活检,部分病例行全瘤切除送检或外科手术,将FICE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相对照。结果 FICE内镜技术诊断非肿瘤性病变(Ⅰ、Ⅱ型pit者)及肿瘤性病变(Ⅲ、Ⅳ、Ⅴ型pit者)的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4.85%、98.63%,总病理符合率为94.34%。结论通过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病变腺管开口的形态观察可以大致预测病理组织学诊断及早期大肠癌的浸润程度,指导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5.
表面型大肠肿瘤腺管开口分型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肠黏膜病变的腺管开口分型与组织病理学高度相关,利用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技术筛查大肠肿瘤的主要目的是对肿瘤表面腺管开口的形态进行仔细的观察,从而确定病变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及浸润深度。而大肠镜下准确判断病变的良恶性及浸润深度,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避免早期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窄带成像技术(NBI)普通内镜在大肠隆起样病变诊断中价值。方法应用NBI普通内镜观察了80例患者共103个大肠隆起样病变的表面腺管开口形态。根据工藤进英腺管开口形态分型法,将NBI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普通肠镜发现隆起样病变的敏感性为80.0%(80/103),切换NBI后,能清楚显示隆起样病变的形态和边界,发现隆起样病变的敏感性为100%(103/103);NBI普通内镜观察隆起样病变腺管开口,根据工藤进英腺管开口形态分型法进行诊断,其中腺管开口呈Ⅱ型18例,Ⅲ(L)型54例,Ⅳ型15例,Ⅴ型16例。NBI普通内镜对于大肠隆起性病变肿瘤及非肿瘤性的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3%(81/85)、83.3%(15/18)、NBI普通内镜对于大肠隆起性病变肿瘤及非肿瘤性的鉴别诊断的符合率为93.2%(96/103),与文献报道的NBI放大内镜的94.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NBI普通内镜,也可以通过观察腺管开口形态,比较准确地鉴别诊断大肠肿瘤与非肿瘤病变。  相似文献   

7.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临床意义及诊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火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指起源于人肠粘膜的一类隆起型病变,这类病变极少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而主要沿枯膜表面呈侧向浅表扩散,故称之为侧向发育型肿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其病变形态和发生发展上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同于一般的腺瘤,LST与大肠癌的关系密切,并已有动态观察表明LST病变可以在3年内发展为进展期大肠癌。方法:应用放大内镜及粘膜染色方法在近一年共共检查2920名患。结果:发脱25例侧向发育型肿瘤,共26个病变。其中颗粒均一型11例,结节混合型15例,粘膜内确3例,锯齿状肿瘤2例;病变最大为60X72mm,最小为llXl2ram:11~20mm有6个:21-30mm:9个:31mm以上有11个病变。在26例病变中,腺管开口类型主要以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61.54%(16/26);表现为VA型腺管开口的LST的3例患,病理诊断为粘膜内癌,7例表现为ⅢL型腺管开口类型的病例,病理诊断为管状绒毛状腺瘤;26例病变全部在发现病变的同时或择期进行EMR或EPMR切除治疗。全部病例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对LST的临床检出必须应用粘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对有肠道粘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的征象必须进行粘膜染包,以发现病变。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Ⅳ型或ⅢL型,而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一但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已经表明有癌变变发生。  相似文献   

8.
普通大肠镜只能观察病变的部分特征,如病变大小、基地、充血水肿等,对病变的腺管开口形态观察有限,镜下诊断与病理组织学的符合率欠佳。富士能智能染色内镜(fujinon intelligent chromoendoscopy,FICE)是一种新型的电子染色内镜,通过观察黏膜腺管开口判断大肠病变病理类型。本研究拟探讨FICE对大肠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评价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2000年11月~2002年8月结肠镜检查4176例次,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部分病变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pit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pit分型采用工藤分型。结果 752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955个,共检出早期大肠癌14例,进展期癌209例,Ⅱa、Ⅱb、Ⅱc、Ⅱa Ⅱc病变76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43个,直径16~110mm,其中Ⅱ型2个,ⅢL18个,Ⅳ19个,ⅤA型1个,ⅤN型3个。非肿瘤性息肉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5.4%(303/355);而腺瘤性息肉则以Ⅲ、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6.0%(504/586);进展期癌均表现为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ⅤN型;14例早期癌中有8例腺管开口为Ⅴ型,其中ⅤA型2个,ⅤN型6个。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并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重要意义及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肠黏膜病变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电子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方法观察了144例患者共162处大肠黏膜病变,并结合病变大体形态特点及病理组织学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62处病变中非肿瘤性病变表现为Ⅰ型及Ⅱ型腺管开口者占76.5%(26/34);肿瘤性病变表现为Ⅲ、Ⅳ和Ⅴ型腺管开口者占96.1%(123/128).癌性病变则主要以Ⅴ型腺管开口为主,占75.0%(9/12),其中3例进展期癌均表现为ⅤN型腺管开口.结论 大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对判断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并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病变的腺管开1:2分型与病变组织hMLH1和hMSH2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根据Kudo分型方法,染色放大内镜下大肠病变腺管开口分为I.V型;所有病灶性质由病理组织学分别确诊为非肿瘤性病变、腺瘤性病变及癌性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活检组织hMLH1和hMSH2蛋白的表达.结果:应用染色放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腺管开口分型对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2004年11月至2007年8月结肠镜检查,采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并与病理诊断对照,腺管开口分型采用工藤进英分型标准.结果 结肠镜检杳大肠病变共1496个,非肿瘤性病变占30.6%(458/1496),各类型腺瘤占43.9%(657/1496),大肠癌占25.5%(381/1496).早期大肠癌61个;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36个,直径10~62 mm,其中Ⅱ型3个,Ⅲ1.型14个,Ⅳ型17个,Ⅴ型2个.管状腺瘤中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居多,占87.5%(363/415);管状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占40.7%(61/150);绒毛状腺瘤腺管开口以Ⅳ型为主,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达85.7%(42/49).结论 大肠腺管开口分型对于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以及早期大肠癌的检出有重要意义,对及时进行内镜治疗或手术切除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诊治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目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其诊治不同于一般的隆起样肿瘤,文章总结LST内镜诊断与治疗的经验,以引起临床上对这个特殊类型肿瘤的重视。方法内镜检查发现肠道黏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等病变,行靛胭脂染色后放大内镜观察其腺管开口类型。结果18个月中共发现34例LST 35个病变。其中黏膜内癌4例,锯齿状肿瘤2例。35个病变内镜分型颗粒均一型15个,结节混合型18个,假凹陷型2个。病变最大为68 mm×85 mm;11~20mm 8个,21~30 mm 13个,30 mm以上14个。大肠黏膜腺管开口类型ⅢL型10个,其中8个为管状绒毛状腺瘤;Ⅳ型22个,其中16个为绒毛状腺瘤,1个黏膜内癌;ⅤA型3个,均为黏膜内癌。35个病变全部即时或择期进行内镜下切除治疗,发生出血和局限性腹膜炎各1例。结论应用黏膜染色技术和放大内镜有助于LST的诊断。LST的腺管开口大多数表现为Ⅳ型或ⅢL型,ⅢL型腺管开口多为管状腺瘤,Ⅳ型腺管开口多为绒毛状腺瘤,一旦出现Ⅴ型腺管开口则表明已经有癌变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窄带成像技术普通内镜(NBI)诊断大肠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2年6月至2012年8月行常规内镜和NBI普通内镜检查的患者225例,对发现的大肠新生性病变记录腺管开口形态,将NBI内镜诊断和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比较NBI内镜与常规内镜在鉴别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 NBI普通内镜对腺管开口类型的判断接近病理水平,鉴别病变是否为肿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3.6%,91.7%和93.0%,显著高于常规内镜(P〈0.01)。结论 NBI普通内镜能较准确判断病变的性质,为鉴别是否为肿瘤性病变的更有效的内镜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放大染色内镜对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诊断与治疗价值,以及LST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日本Olympus光学仪器公司生产的CF-Q240I和CF-Q240ZI电子肠镜,对2001年12月12日至 2002年7月31日在我院作肠镜检查患(共1052例),发病病变后采用0.4%靛胭脂行病变粘膜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确定病变腺管开口分型;同时或择期进行注射法粘膜剥离(EMA)或注射法粘膜分片切除(EPMR)治疗。结果:检出LST患9例,检出率0.85%;其中直肠4例,乙状结肠1例,横结肠2例,升结肠2例;颗粒均一型4例,结节混合型5例;表现为ⅢL型腺管开口3例(33.3%),Ⅳ型腺管开口6例(66.7%)。全部病例行EMR或EPMR治疗,未发生任何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结论:大肠LST在我国有较高的检出率,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对其应足够重视,放大内镜结合粘膜染色技术是发现病变的重要手段,治疗上采用内镜下粘膜剥离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鉴别大肠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选择2007-03/2008-05在我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新生物及息肉样病变者245例,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对病变作出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结果: 在245例患者中发现新生性病变480个,其中常规放大内镜较FICE放大模式发现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vs98.8%,P<0.01).FICE放大内镜比染色放大内镜更能清晰显示黏膜毛细血管结构形态(P<0.01),在显示腺管开口方面两者无统计学意义,且前者对大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优于后者(92.2%VS 81.0%,95.3%VS 85.6%,88.4%vs 75.6%,均P<0.01).结论: 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符合率高,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结直肠锯齿状腺瘤内镜和病理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锯齿状腺瘤(SA)内镜下形态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检出的大肠息肉病例,了解SA的检出率、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组织学特征.结果 11894例肠镜检查共检出息肉病例1928例(2811枚),检出率为16.21%,其中SA 61例(71枚),检出率为0.51%,占息肉构成比为3.16%.SA直径>1 cm者占39.44%,明显大于增生性息肉;内镜下表现为有蒂息肉所占的比例(26.76%)高于增生性息肉(13.25%),但低于腺瘤性息肉(43.95%).1815枚息肉进行腺管开口分型,SA多表现为Ⅲ型腺管开口(41.67%),部分表现为Ⅳ型腺管开口(18.33%),与腺瘤性息肉较接近.SA中度以上异型增生发生率介于管状腺瘤和绒毛状腺瘤之间,并有2.82%的癌变率.结论 SA内镜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和病理学特点提示其本质上与增生性息肉不同,与肿瘤性息肉表现类似,具有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技术(NBI)模式下普通内镜和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9月至2010年2月间内镜中心行NBI内镜检查发现的大肠新生性病变的患者,对发现的大肠新生性病变进行黏膜表面细微腺管开口形态分型及微血管形态分型,综合工藤进英腺管开口形态分型法与佐野宁微血管形态分型法进行诊断,将NBI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100例患者符合条件纳入研究,其中行NBI普通内镜64例,行NBI放大内镜36例.结果 排除不符合诊断标准的7例病例(NBI普通内镜5例,NBI放大内镜2例),NBI内镜对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诊断的总符合率为91.4%(85/93),其中NBI普通内镜为89.8%(53/59),NBI放大内镜为94.1%(32/34),均明显高于文献报道传统内镜的79.1%(P均<0.05),但NBI普通内镜与NBI放大内镜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NBI放大内镜相似,NBI普通内镜也可比较准确地鉴别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FICE放大内镜10组波长组合对大肠息肉的观察效果,并选出最佳波长组合.方法: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2007-05/2010-05进行常规内镜检查,资料保存完整的大肠息肉患者378例.采用FICE放大技术预先设定的10组波长分别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并对图像清晰度进行评分,选出最佳波长组合...  相似文献   

20.
403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内镜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有效性、安全性。 方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镜科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共发现376例403处LST病变,观察病变部位、大小并进行形态分型。其中143例160处病变行内镜下治疗,行内镜下治疗的病变均在内镜下观察腺管开口类型,切除的病灶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术后定期随访。 结果 403处LST的病变部位以直肠为主,共168处(41.69%);直径10~<20 mm的病变最多,共150处(37.22%);形态分型以结节混合型为主,共203处(50.37%);病理以低级别瘤变为主,达65.51%(264/403)。随着LST病变直径的增加,其恶性潜能也随之上升(P<0.05)。非颗粒型比颗粒型的病变恶性潜能更高(P<0.05)。376例403处病变中128例145处病变择期行ESD治疗,术中发生出血12例,无延迟出血、肠穿孔发生。行内镜治疗的160处LST中腺管开口为Ⅳ型的最多,达70.62%(113/160),腺管开口为Ⅴ型的LST的癌变率最高,达80.00%(8/10)。随着LST腺管开口类型的升级,病理的恶性程度(P<0.05)及癌变的浸润程度(P>0.05)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行ESD治疗的128例患者中113例按期复查,其中2例复发。余未复发患者创面愈合良好。 结论 大肠LST的临床病理特征具有一定特殊性,ESD是治疗LST有效而安全的方法,可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