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2 051例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慢性完全闭塞(CTO)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9年6月至2005年5月诊断冠心病并经冠脉造影证实有CTO病变患者的临床和冠脉造影资料。结果有一支以上CTO病变者共2051例,涉及2848支CTO血管;年龄25~86(60.5±10.5)岁;男1051例(占80.5%)。其中临床不稳定型心绞痛1027例(占50.1%),有心肌梗死史878例(占42.8%);吸烟者900例(占43.9%),合并高血压病1142例(占55.7%),糖尿病451例(占22.0%),高脂血症394例(占19.2%)。病变血管包括有桥状侧支循环形成的CTO血管985支(占34.6%),CTO闭塞段呈刀切状为909支(占31.9%);≥15mm的CTO病变1632支(占57.3%);病变近端或病变处弯曲≥45度有1124支(占39.5%),病变近端或病变处钙化501支(占17.6%);闭塞处有分支发出的CTO血管834支(占29.3%);CTO位于血管开口处为1149支(占47.1%),位于血管远端1341支(占24.1%)。结论本组CTO病例有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比例较高;患有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血管病的比例亦较高;病变血管具有桥侧支、刀切状CTO断端、闭塞长度≥15mm、病变近端或病变处弯曲≥45度,较多患者影像上存在中重度钙化、闭塞处有分支发出及CTO位于血管开口处等特征。这些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可能增加CTO病变行PCI治疗的难度,对成功率有一定影响。糖尿病、高血压病、吸烟、心功能、病程对CTO病变影像学特征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冠脉造影和非介入性方法研究冠状动脉慢性闭塞多支病变(Chronic Occlusive Multivessle Disease)中侧支循环与临床状况及表示侧支循环状况的临床指标。方法:选择既往无心肌梗塞、有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病史,冠脉造影示至少一支冠脉完全闭塞并有多支病变的病人,根据CAG判断侧支循环的分级情况,病人被分为侧支良好组(A组:侧支循环2.3级)和侧支不良组(B组:侧支循环0,1级),对两组患者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冠脉慢性闭塞多支病变患者中侧支良好的有28例(A组),侧支不良的有12例(B组)。心绞痛病程(>3个月)在A组中占96.4%,在B组中占66.6%,B组明显少于A组(P<0.05)。异常Q波的出现率两组分别为28.5%(A组),66.6%(B组),B组明显高于A组(P<0.05)。室壁运动正常者A组占39.2%,明显高于B组的10%(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A组明显高于B组(50±8.0:44.8±5.5,P<0.05)。结论:病程较短,有异常Q波,室壁运动异常,左室射血分数<50%者提示侧支循环不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对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连续搜集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上海市中山医院1485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完全闭塞病变并确认为CTO(闭塞时间>3个月)病变者63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Rentrop法评价侧支循环的开放情况,将侧支循环积分2、3级判断为侧支循环良好,侧支循环积分0、1级判断为侧支循环不良;对两组患者在临床影响因素、病变影像特征、介入治疗资料等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63.6±10.7)岁比(66.5±11.2)岁,t=3.638,P<0.05;合并既往明确心肌梗死史(32.8%比39.5%,χ2=2.043,P<0.05);中重度吸烟史44.1%比59.5%,χ2=15.277,P<0.01;高尿酸水平(355.79±92.69)mmol/L比(370.94±94.81)mmol/L,t=2.697,P<0.05及空腹血糖水平升高(5.51±1.38)mmol/L比(6.67±1.41)mmol/L,t=2.299,P<0.05;开口闭塞病变29.8%比20.7%,χ2=6.927,P<0.01及病变近端中重度迂曲者19.1%比26.2%,χ2=4.551,P<0.05,多出现侧支循环不良;经多元回归分析,既往有中重度吸烟史(OR:0.191,P<0.05,95%CI:0.052~0.699)、空腹血糖水平升高(OR:0.377,P<0.05,95%CI:0.092~0.989)为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而闭塞血管及位置、心绞痛病程、既往心梗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显示中重度吸烟史、空腹血糖水平升高对于CTO病变侧支循环形成具有独立的负向预测作用,而心绞痛病程、心肌梗死等因素对其无明确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闭塞性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冠脉造影证实 1~ 2支冠脉亚闭塞或完全闭塞病人共 68例 ,根据侧支循环情况将其分为A组 (3 1例 ,侧支循环 0~ 1级 )和B组 (3 7例 ,侧支循环 2~ 3级 ) ,对 2组病人部分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A组病人中吸烟史、心肌梗死及糖尿病史、室壁运动异常者及室壁瘤形成率、ST段降低 (∑ST)者及平均心率均高于B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 ;而A组病人中原发性高血压史、心绞痛史、定期使用肝素和长期用 β受体阻滞剂者及左心室射血分数 (LVEF)却低于B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0 0 1)。  结论 :①吸烟及糖尿病对侧支循环的形成不利 ,应强调戒烟及控制血糖的重要性 ;②肝素有利于侧支血管形成 ,对于不能介入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的病人尤为必要 ;③心率慢可能促进侧支循环形成 ,故提倡使用 β受体阻滞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脉病变特点,影响冠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因素。方法:连续收录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治疗择期行冠脉造影术,任一支冠脉主要分支狭窄程度≥50%的患者268例。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CCC组(70例)和无CCC组(198例)。对冠脉病变特点、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与无CCC组比较,CCC组的吸烟率明显降低(54.5%比35.7%),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率(23.7%比52.9%)及重度(≥95%)狭窄率(32.3%比100%)明显升高(P0.05或0.01);(2)左前降支(LAD)、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作为供血支的比例基本相等,作为受血支RCA所占比例明显高于LAD和LCX(48.7%比32.1%比23.1%,P=0.004)。结论:1吸烟抑制侧支循环的形成;2冠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与侧支循环形成有密切关系,冠脉重度狭窄,病变支数多易形成侧支循环;3右冠闭塞几率较高也易形成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影响冠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因素。方法 共入选142例就诊我院的首次AMI患者,均在AMI发作1 d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依照Rentrop侧支循环分级,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良好组:侧支循环Ⅱ、Ⅲ级)和侧支循环不良组(不良组:侧支循环0、Ⅰ级),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冠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与糖尿病呈负相关,与梗死前心绞痛病程(>3个月)及冠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而与年龄、性别、吸烟史、血脂水平、高血压病等无关。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病程(>3个月)、冠脉病变支数是AMI患者形成侧支循环的有利因素,糖尿病不利于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7.
严重冠脉病变侧支循环形成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严重冠脉病变侧支循环影响因素。方法:对79例冠脉狭窄≥90%和(或)闭塞病变血管造影进行分析。结果:79例严重冠脉病变有68例见侧支循环,其中右冠病变47例,伴侧支循环44例,占93.61%(44/47),前降支病变51例,伴侧支循环29例,占56.86%(29/51),回旋支病变26例,伴侧支循环20例,占76.92%(20/26),合并糖尿病39例,37例伴侧支循环,非糖尿病40例,31例伴侧支循环(P<0.05),合并高血压组49例,46例伴侧支循环,非高血压组30例,22例伴侧支循环(P<0.01)。结论:严重冠脉慢性病变多数建立侧支循环,以右冠病变显著,糖尿病(或)高血压促进侧支循环建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只有一支主要心外膜急性冠状动脉完全闭塞(ATO)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的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6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住院的209例STEMI合并ATO患者和80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所有患者都只有一支主要心外膜冠状动脉闭塞。根据发病时间将ATO患者分为第1~4组,相应发病时间为≤3 h、3~6 h、6~12 h、12~72 h,CTO患者为第5组,比较5组患者不同闭塞冠状动脉、不同冠状动脉优势型、左前降支是否绕过心尖等不同情况下CCC Rentrop分级的差异,采用Spearman法分析CCC分级与发病时间的相关性。结果 5组患者同侧侧支循环、对侧侧支循环及最终Rentrop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与第5组(CTO患者)相比较,第1组、第2组、第3组及第4组同侧侧支循环及对侧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最终Rentrop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Spearman相关分析法显示,Rentrop分级水平与闭塞时间相关(r=0.577,P0.001)。不同闭塞冠状动脉同侧侧支循环Rentrop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但对侧侧支循环及最终Rentrop分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冠状动脉优势及左前降支是否绕过心尖同侧侧支循环、对侧侧支循环及最终Rentrop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STEMI合并ATO患者,冠状动脉闭塞时间对CCC的影响较大,闭塞时间越长,Rentrop分级越高;不同闭塞动脉对CCC有较大影响,右冠状动脉闭塞时Rentrop分级最高,左前降支次之,左回旋支最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侧支循环发育良好的发生率、预测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共入选1125例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依据Rentrop分级法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181例)和侧支循环较差组(944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介入相关指标与预后情况,分析影响侧支循环形成的可能因素。结果AMI患者侧支循环发育良好的比例为16.1%,侧支循环良好组患者糖尿病(23.2%vs.35.2%,P=0.002)和吸烟比例(26.5%vs.37.3%,P=0.005)显著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心绞痛病程显著长于侧支循环较差组(6.5±3.8 vs.4.2±2.5,P=0.024),SYNTAX评分更高(39.3±14.8 vs.32.2±12.6,P=0.039),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更低(17.7%vs.26.7,P=0.011),其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更低(16.6%vs.23.8%,P=0.033)。随访1年,侧支循环良好组心力衰竭发生率(13.8%vs.22.1%,P=0.012)和总MACCE(34.3%vs.48.3%,P=0.001)显著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目前吸烟(OR=1.329;95%CI:1.029~3.917,P=0.028),糖尿病(OR:2.266;95%CI:1.326~3.924,P=0.044),心绞痛病程(OR=0.769;95%CI:0.567~0.928,P=0.031),SYNTAX评分(OR=0.801;95%CI:0.608~0.937,P=0.046)是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AMI患者侧支循环发育良好者PCI相关心肌梗死和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更低,吸烟、糖尿病、心绞痛病程和SYNTAX评分是其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侧支循环与冠心病 (CHD)预后的关系。方法 :依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将 98例SCA患者分为正常对照组 (非CHD组 )、CHD无侧支循环组、CHD有侧支循环组 ,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HD组与非CHD组相比 ,除糖尿病发病率 (无论有无侧支循环 )较高外 (P <0 .0 1) ,其他CHD易患因素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有侧支循环患者与无侧支循环患者相比 ,主要CHD易患因素、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发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但无侧支循环患者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室壁瘤的发生率显著增加 (P <0 .0 1) ;次全闭塞、完全闭塞主要见于有侧支循环者 ;有侧支循环患者以左前降支病变为主 ,无侧支循环患者以右冠状动脉病变为主。结论 :侧支循环存在与否与CHD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维生素D3水平与冠心病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的相关性。方法189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患者。根据侧支循环的情况分为冠脉循环发达组(107例)和不发达组(82例)。冠脉造影当天检测25-羟维生素D3水平。结果冠脉侧支循环不发达组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明显低于发达组(P<0.001)。25-羟维生素D3与冠脉侧支循环分级显著相关(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25-(OH)D3是冠脉侧支循环不发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是冠心病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建立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侧支血管出现与发展的影响因素.方法:经冠脉造影观察180例冠心病患者的侧支血管出现情况,对比其发展程度与心肌缺血病程、冠脉闭塞部位、冠脉病变程度及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合并症的关系.结果:侧支血管仅见于冠脉次全闭塞或完全闭塞的冠脉,心肌缺血病程长、右冠脉闭塞、无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合并症者侧支血管发展良好(P<0.01),闭塞或次全闭塞冠脉外血管的病变程度则与侧支血管的发展关系不大(P>0.05).结论:侧支血管出现提示有严重冠脉病变,慢性长期的心肌缺血可促进侧支血管的发展,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合并症是侧支血管发展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或近乎完全闭塞病变冠脉侧支循环的建立及其整体病变程度对左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Leaman冠状动脉记分判定冠脉病变程度,左室造影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壁运动Cortina记分判断左室功能,并研究Leaman记分和侧支循环建立对LVEF、Cortina记分的影响.结果:侧支循环建立组25例与无侧支循环组20例比较LVEF升高有显著差异(P<0.01);侧支循环建立组Leaman记分与LVEF无相关(r=0.46,P>0.05),与Cortina记分呈正相关(r=0.44,0.01<P<0.05);而无侧支循环建立组Leaman记分与LVEF呈负相关(r=-0.76,P<0.01),与Cortina记分呈正相关(r=0.83,P<0.01).结果:完全闭塞病变侧支循环的建立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和改善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隔支形成的侧支循环经球囊扩张后作为逆向导丝技术通路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2007年6月至2008年8月19例常规前向导丝技术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术失败的慢性闭塞病变患者,通过经间隔支形成的侧支循环血管,在对侧使用亲水涂层尖端柔软的导丝逆行通过侧支循环到达闭塞病变远端时,小球囊低压力扩张侧支血管,完成CTO病变的介入治疗。2008年12月对上述患者进行随访(包括造影及电话随访),19例患者中男13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66.3±7.5)岁。结果 19例患者中18例经间隔支形成的侧支循环采用逆行导丝技术成功完成了闭塞血管的支架植入术,1例失败;所有患者无严重术中并发症,住院期间无死亡。术后随访4~16个月,手术失败患者和1例成功行逆向导丝技术开通右冠患者仍存在心绞痛症状;余17例均进行了经电话和临床随访,无心绞痛及心血管主要临床事件发生。结论 CTO经间隔支形成的侧支循环进行逆行导丝介入技术使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并有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以期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及治疗指导。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附属珠江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1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按Rentrop分级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53)和侧支循环不良组(n=103),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等与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性别、心肌梗死类型、原发性高血压史、吸烟史、糖尿病史、肾功能不全史、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糖化血红蛋白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的心率稍低于侧支循环不良组,而舒张压稍高于侧支循环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近端病变、弥漫性病变及血管病变数对良好侧支循环形成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心率、舒张压水平及梗死后心肌缺血可能是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梗死后心肌缺血控制心率可能有利于心肌梗死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为提前干预心肌梗死高危患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探讨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影响因素 ,分析了 1 2 2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证实有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患者 (有侧支循环组 )及 1 31例至少有一支冠状动脉闭塞而无侧支循环形成的冠心病患者 (无侧支循环组 )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结果发现 :有侧支循环组 98.36 %的患者有一支冠状动脉完全闭塞或次全闭塞 ;与无侧支循环组相比 ,有侧支循环组患者中多支冠状动脉闭塞率及完全闭塞率明显增高 (分别为 30 .0 0 %比 1 1 .4 5 % ,P <0 .0 0 1 ;75 .77%比 6 0 .2 7% ,P <0 .0 5 )。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也证实 :闭塞血管数及闭塞程度与侧支循环形成间存在有意义的回归关系。此外 ,无侧支循环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及甘油三酯异常率较有侧支循环组明显增高 (5 .0 3± 1 .38mmol L比 4 .6 8± 1 .0 6mmol L ,P <0 .0 5 ;4 5 .80 %比 32 .78% ,P <0 .0 5 )。提示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高脂血症不利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与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CC)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国药东风公司总医院心内科住院的CTO病变患者158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02例,女性56例。按Rentrop分级标准对患者的侧支血管情况进行分级,Rentrop 0~Ⅰ级视为CCC形成不良(n=73),而RentropⅡ~Ⅲ级视为CCC形成良好(n=85)。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高敏C反应蛋白(hs-CRR)、白细胞计数(WBC)、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ET-1水平。结果 CCC形成不良组的糖尿病比例、WBC、hsCRR和多支病变比例高于CCC形成良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CCC形成良好组的LVEF和右冠状动脉闭塞比例明显高于CCC形成不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CC形成不良组和形成良好组的血浆ET-1水平分别为(81.2±10.1)pg/ml和(67.5±9.4)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entrop 0级和Ⅰ级患者的血浆ET-1水平均高于RentropⅡ级和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浆ET-1水平升高是CCC形成良好的危险因素(OR=2.24,95%CI:1.35~3.72;P0.01)。其他影响CCC形成的因素包括糖尿病、hs-CRP和右冠状动脉闭塞等。ET-1预测CCC形成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95%CI:0.72-0.88,P0.01;最佳截点75.3pg/ml,预测CCC形成不良的敏感性为69.0%,特异性为79.0%。结论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患者中,血浆内皮素-1和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密切相关,且高水平的ET-1是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良好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冠脉造影发现的多支慢性完全闭塞(CTO)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多支(二支或二支以上)CTO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入院诊断冠心病的连续住院患者,入院后行常规实验室生化检查及临床辅助检查,并行冠脉造影及左室造影检查。结果经冠脉造影证实有一支以上的CTO病变患者共836例,其中多支CTO患者179例,单支CTO患者657例。比较发现,多支CTO患者中心肌梗死次数、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患者比例较单支CTO患者高(P<0.05),而年龄和男性、吸烟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史的比例两组间无差异(P>0.05)。多支CTO患者组甘油三酯(TG)和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单支CTO患者组,而心脏超声左室大小(LV值)较大,EF值较低(P<0.05);肾功、胆固醇和血糖水平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支CTO患者中长CTO(≥15 mm)、小血管(直径≤2.5 mm)CTO及存在桥侧支CTO比例均高于单支CTO组(P<0.05);两组中刀切状CTO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多支CTO患者合并症较多,心功能较差,冠脉病变更加严重和复杂,这些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可能增加CTO病变行PCI治疗的难度,对成功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分析26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选择性冠脉造影及临床资料,利用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他丁浓度及冠脉狭窄程度对冠脉侧支形成的影响;同时比较有、无侧支循环间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脑钠肽(BNP)、肌钙蛋白I(cTn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差异。结果:高血压、糖尿病及冠脉狭窄程度与冠脉侧支形成独立相关(均P<0·01);无侧支循环者cTnI较有侧支循环者显著升高[(0·91±1·13)∶(0·29±0·23)μg/L],LVEF较有侧支循环者显著降低[(43±11)%∶(48±11)%],均P<0·01;两者间VEGF、内皮他丁、hs-CRP及BNP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内皮他丁及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是冠脉侧支循环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侧支循环形成有助于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心肌损伤,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20.
91例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及侧支循环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的冠状动脉病变及侧支循环分布的特点。方法:选择91例冠状动脉造影(CAG)阳性的病人,按CAG结果,分析阳性组总体及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的冠脉病变血管的分布、侧支循环形成的比例及二的关系。结果:(1)冠心病的冠脉病变以累及左前降支(LAD)最多,且常合并其他血管病变;其次为右冠(RCA)、左回旋支(LCX),而对角支(Dig)及左主干(LM)累及最少;(2)侧支循环的建立与病变部位有关,其中RCA病变形成侧支循环比例最高,其次为LCX和LAD。此外,虽然随病变冠脉支数增加侧支循环建立的比例有递增趋势,但三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冠脉病变以左前降支最多见;(2)右冠病变最易形成侧支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