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正> 对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检测冠心病(CAD)心肌缺血110例分析。观察冠心病(CAD)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AMI)及心肌猝死(SCD)的相关性。1、对象与结果1·1 对象 为我院门诊和住院病人。符合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标准。年龄在45—85岁,男66例,女44例。1·2 动态心电图(DCG)诊断标准:心肌缺血诊断标准: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1mv,(j点后80ms)持  相似文献   

2.
3.
4.
动态心电图检测冠心病各地报道不少,其价值是得到肯定的。本文将我院近二年来临床确诊的155例冠心病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缺血性改变及心律失常,作一简要分析。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入选病例均系我院门诊与病房住院的155例冠心病患者,均符合1979年WHO和我国1980年的冠心病诊断标准。男性99例,为63.87%,女性56例,为36.13%,男女比例1.77:  相似文献   

5.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简称 DCG),于1961年由 Holter 首先应用于临床。它通过监测心电图,记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24小时的心电活动,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及 ST-T 改变,且具有无创伤性、易重复的优点,目前已成为心内科诊断、疗效观察及病情随访等不可缺少的工具。我们采用美国 Cardio Data 公司生产的 PR3/ST 动态心电图仪,对住院的322例冠心病患者,进行24小时监测,现将其结  相似文献   

6.
我院自 1998年 12月~ 1991年 12月对 2 1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 2 4h动态心电图监测 ,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冠心病患者 2 18例 ,男 15 2例 ,女 6 6例 ,年龄 37~83岁 ,平均 5 3 1岁。其中起病后 4~ 8w ,病情稳定的急性期后心股梗塞 (MI) 2 2例 ,男 17例 ,女 5例 ,占10 1%。劳力或自发性心绞痛 (AP) 196例 ,男 135例 ,女 6 1例 ,占 89 1%。2 结 果2 1 心律失常检出情况 2 18例动态心电图检出心律失常 412例次 ,其中以室早、房早、室早二联律、短阵房速最多风 (表 1)。动态心电图所检出的短阵性室速、室性停博、间歇工束支传导阻…  相似文献   

7.
284例冠心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中,最低心率89.8%发生在睡眠时;心率〈40次/min不属于安全范围,并易发生急性缺血和严重心律失常,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最低心率22~39次/min,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400例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分析表明:DCG对各种心律失常的检出率(95.5%)明显高于ECG(19%),尤其能检出ECG难以发现的高危性心律失常。DCG对Lown分级三级以上室早的检出率达38.7%;ST-T缺血性改变阳性率在可疑冠心病组为58%,冠心病组达92%。提出运动前后作为心肌缺血参考指标的四个非ST—T改变参数(倒u,△R、△Q、QTc)对冠心病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DCG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诊断价值优于DCG、阿托品和心房调搏试验。  相似文献   

9.
伴有显著电轴左偏(LAD)的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较为少见,对其临床意义的界定也有分歧和争议。为此,笔者对42例CLBBB患者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试图探讨CLBBB伴显著LAD的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一、研究对象42例均符合下列条件:①主导节律为窦性;②常规心电图符合典型(LBBB)图型,并连续3次或3次以上确诊为CLBBB;③实验室检查血清钾、钠、氯、钙均正常;④近期未使用任何抗心律失常、强心药及利尿剂;⑤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根据额面平均QRS的电轴,将-30~-90列入左偏组,-2…  相似文献   

10.
11.
刘波 《广西医学》1998,20(2):313-314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是一种无创性检测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方法。笔者采用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对50例健康老人和80例老年冠心病(CAD)患者进行HRV对比分析,探讨老年CAD患者HRV检测的临床意义。l资料与方法1.l一般资料:(1)正常对照组50例,男36例,女h例,年龄60~83岁。均经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拍片、心电图及临床生化检查无异常,血压正常,排除吸烟、饮酒等影响因素。(2)老年CAD组80例,男69例,女11例,年龄60~78岁,均符合1979年WHO的CAD诊断标准。根据是否有心绞痛发作症状,分为心绞痛组(43例,男41例,女…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54例陈旧性心肌梗塞病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复杂性室性早搏(≥LownⅡ级)发生率68.51%;室性心动过速的检出率18.5%;有心肌缺血表现者77.77%。结果均明显高于有冠心病而无心肌梗塞病史的对照组。2组中无1例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为RonT型室性早搏所诱发;90%以上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改变不伴有心绞痛。  相似文献   

13.
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简称DCG),又称Holter监测,Holter首创于美国,在1961年应用于临床,Gilson等在1961年首先报告Holter心电图记录。Preston Judson等在1979年门诊病人患节律不齐利用电话传递监护进行观察,能弥补在无症状时进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孕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的分析,探讨妊娠期心律失常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8例有心慌、胸闷表现的妊娠期妇女进行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然后对比分析。结果:166例妊娠期妇女心律失常常规心电图检出率为73.40%(138/188),动态心电图检出率为90.43%(170/188),其中妊娠早期心律失常占85.71%(48/56),妊娠中期心律失常占80%(32/40),妊娠晚期心律失常占97.83%(90/92)。结论: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可提高妊娠期心律失常的阳性检出率;随着孕周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5.
隐匿性心肌缺血是指临床上具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灌注显像及心肌代谢等的异常),但患者缺乏典型的胸痛等心肌缺血症状[1]。因其症状非常隐匿,容易被忽视,使病情进展,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2]。应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能够较为完整系统的记录心电活动。旨在观察动态心电图(DCG)在隐匿性心肌缺血中的监测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隐匿性心肌缺血是指临床上具有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心肌灌注显像及心肌代谢等的异常),但患者缺乏典型的胸痛等心肌缺血症状[1]。因其症状非常隐匿,容易被忽视,使病情进展,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2]。应用动态心电图(DCG)监测,能够较为完整系统的记录心电活动。旨在观察动态心电图(DCG)在隐匿性心肌缺血中的监测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与单纯性冠心病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检测并记录124例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与96例单纯性冠心病(对照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分析ST-T变化以及HRV时域4项指标。结果糖尿病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缺血性ST-T改变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O.05。两组比较,心率增快,心率变异指标降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能引起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加重,心率加快,心率变异指标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运动平板心电图(TET)与24h动态心电图(DCG)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9例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分别经TET与DCG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TET的敏感性为92.6%,高于DCG的72.4%,两种检查方法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的特异性分别为58.3%、6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T对冠心病检查的敏感性高于DCG,但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检查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应该联合运用.  相似文献   

19.
作者通过7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24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发现异常者61例,占83.6%,以ST—T改变和室性心律失常为多,分别占42.5%和26%,且不同性质及不同程度脑卒中DCG异常率不同。作者提出脑源性猝死的概念,指出对于重症脑卒中应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  相似文献   

20.
<正> 动态心电图(DCG)监测,是近年来在国外国内广泛用于心血管领域中非创伤性检查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它能连续检测24小时根据需要也可连续记录48—72小时心电信息,能检出各类心律失常和病人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