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小骏  谢海棠  汪慧芳 《中国药房》2014,(14):1301-1303
目的:了解我院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以加强新的、严重的ADR报告的监测管理,促进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2012年我院上报的176例新的、严重的(含新的严重的)ADR报告进行分析。结果:从给药途径看,注射剂型更易引发严重的ADR,而新的ADR则由口服药引发为多;从药品分类看,严重的ADR涉及药品种类以抗肿瘤药最多,新的ADR涉及药品种类以中成药最多;从严重的ADR临床表现看,以过敏、寒战、高热等表现为主;严重ADR上报病例比例较少。结论:临床应加强新的严重的ADR监测和上报,提高上报比例,深入分析评价,满足临床安全用药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和监测报告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4年ADR报告191例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191例ADR中,以60岁及以上年龄段发生率最高(59.16%);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最多(60.73%);ADR涉及药品113种,以抗肿瘤药物及抗感染药物为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多为胃肠系统损害(47例)及皮肤附件损害(43例);新的或严重的ADR 22例(11.52%)。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尤应加强新的一般和严重类型ADR的监测,选择适宜给药途径,特别关注特殊人群如60岁以上年龄的患者。应提高甄别能力和处置水平,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我院2009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发生特点,提取并发现风险信号,为优化药品安全性监测模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WHO不良反应术语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价表》等为标准,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对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患者年龄、给药途径、严重ADR涉及药物种类、ADR累及器官/系统、监测上报人员类型等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结果:2009例有效ADR报告中,60岁以上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34.15%,14岁及以下患者ADR的发生比例为7.22%;静脉滴注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高,肌肉注射给药途径ADR的发生例数最低。ADR涉及药物品种主要为心血管系统药物、抗微生物药物和抗肿瘤药物;ADR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最为常见,其次分别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ADR报表上报人员以医师为主,占比为87.11%,药师上报例数最低,占比为0.99%;严重ADR主要涉及抗肿瘤药物、诊断用药(造影剂)和抗微生物药物。结论:在ADR日常监测过程中,抗感染药物、心血管药物及抗肿瘤药物是ADR监测重点药物类别,60岁以上和14岁及以下的患者是ADR监测重点人群,静脉滴注给药途径是ADR监测重点给药途径,皮肤及其附件病变是提示ADR发生的重要信号。临床ADR监测应重点关注上述影响因素,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给药,进一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11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蔚  周月红  钟拥军 《中国药业》2009,18(20):60-61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嘉兴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7年收集到的1142例ADR报告按性别、年龄、药物类别、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等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42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有219种,其中抗茵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用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较严重的ADR有69例。结论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5.
李刚  龙恩武  童荣生  杨勇 《中国药房》2008,19(14):1100-1102
目的:提高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水平,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中心2006年6月~2007年5月收集到的ADR报告810例,就年龄与性别分布、给药途径、药品分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常见ADR症状处理方法和ADR严重程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10例ADR涉及250个药品品种,抗感染药引起ADR407例,占48.34%;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有437例;新的和严重的ADR42例,占5.19%。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用药途径、临床用药频率密切相关,应加强严重ADR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探讨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7年—2008年上报的98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及该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8类52种,其中抗感染药居多(27种,占51.92%),其次为中药制剂(11种,占21.15%)。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及神经系统、消化道损害为主。ADR发生后经停药或抗过敏治疗,大多预后良好。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以避免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7.
我院9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探讨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7年-2008年上报的98 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引起ADR的药品及该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ADR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 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8类52种,其中抗感染药居多(27种,占51.92%),其次为中药制剂(11种,占21.15%).静脉给药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及神经系统、消化道损害为主.ADR发生后经停药或抗过敏治疗,大多预后良好.结论:加强ADR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以避免或减少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上报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88例ADR报告中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8例药品ADR报告中61岁以上患者所占比例最大(35.64%),男:女比例为0.79∶l。涉及的药品中,抗微生物药、中药制剂、循环系统药、维生素及营养制剂所占比例较高;ADR表现中,皮肤及附件损害最高(占42.55%)、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循环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静脉给药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其次为口服给药;新的、严重的ADR共计28例,占ADR总数的14.89%;我院ADR报告率偏低,存在漏报现象;新的、严重的ADR报告数较少;8例严重ADR中存在明显不合理用药。结论:加大ADR监测和报告力度,做好ADR知识宣传,加强对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及重点品种的用药监管与监测,加强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学习,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ADR的发生,尤其是严重ADR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9.
我院2008-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上报的229例ADR报告,按来源、年龄、给药途径、类别、ADR药品、涉及器官或系统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ADR报告中60岁以上年龄段构成比最高;静脉给药的ADR占58.52%,是引起ADR的主要用药途径;ADR涉及的药品86种,其中抗感染类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44.10%,中成药引起的ADR次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占总例数的37.12%,其次是消化系统损害。结论:临床应加强合理用药及ADR监测,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最终达到安全有效地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451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51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56种,女性构成比高于男性;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96.9%);药物种类为抗感染药所占构成比最高,其次为中药制剂;损害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损害。严重ADR10例,多为抗菌药导致,临床表现以过敏性休克较多。结论临床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规范合理用药,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6-2008年519例ADR报告,按来源、年龄、给药途径、类别、ADR药品、涉及器官或系统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由护理人员上报的ADR报告居多,涉及的药品以抗感染药居首位,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应加强合理用药及ADR监测,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最终达到安全有效地用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上报的225例ADR报告,从患者的性别、年龄、引发ADR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严重程度及转归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女性ADR发生率高于男性,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ADR发生率较其他年龄段高;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涉及的药品种类以抗菌药物、中药制剂较多;ADR临床表现主要是消化系统损害,其次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大部分ADR患者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均痊愈或好转。结论:应加强ADR监测力度,加强对特殊人群、静脉给药方式、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等重点药物的ADR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我院2006-2008年519例药物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06-2008年519例ADR报告,按来源、年龄、给药途径、类别、ADR药品、涉及器官或系统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由护理人员上报的ADR报告居多,涉及的药品以抗感染药居首位,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ADR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结论应加强合理用药及ADR监测,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最终达到安全有效地用药。  相似文献   

14.
余永红  陈光建  李柱  戴正琳 《中国药房》2011,(26):2480-2482
目的:探讨患者、药品以及用药方式与药品不良反应(ADR)致死亡之间的关联性。方法:收集湖南省2003-2010年上报至全国ADR监测网络的150例ADR致死亡报告,采用Excel电子表格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过敏史、药品种类、给药途径等影响因素。结果:患者男性(89例)多于女性(61例);涉及各年龄段,≤10岁、>60岁患者为高危人群;药物以化学药品居首位,其次为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风险高。结论:患者个体因素、静脉给药途径、药品因素、合并用药情况均与ADR致死有关。从死亡报告中挖掘的ADR信号,可用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出防范措施,避免严重ADR甚至死亡的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规律和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安全信息。方法对我院2006-2008年上报的86份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抗微生物药发生的ADR的比例最高;中药注射液发生的ADR最严重;86例报告中,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别,10岁以下和65岁以上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其次为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损害。结论抗微生物药和中药注射液是ADR监测的重点,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6.
葛敏  钱晓萍 《中国药业》2010,19(23):46-47
目的分析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收集的115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系统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5例ADR报告涉及11大类药品,其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所占比例最大;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结论为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应重视ADR的监测、报告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药房》2015,(11):1514-1516
目的:了解我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0-2013年上报的151例严重的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生2例疑似ADR死亡病例;男性和老年患者严重的ADR发生率较高,分别占53.64%和44.37%;口服给药引起的严重的ADR占47.68%,静脉给药占45.03%;在涉及的所有药品中,抗微生物药和抗肿瘤药各占18.54%,循环系统药占14.57%;严重的ADR累及器官/系统以血液系统最多,占22.16%。结论:临床应关注严重的ADR涉及药品及其引起机体损害的临床表现,加强用药监测,减轻或避免严重的ADR的发生;药品生产企业应加强产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及ADR跟踪监测,完善产品说明书,增加相关安全性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5-2009年收集到的311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严重ADR、合并用药情况、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311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1类72种,其中抗肿瘤药引发的ADR最多,有141例(占45.34%),其次是抗微生物药,有102例(占32.80%);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ADR有256例(占82.32%);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最常见临床表现,有110例(占33.13%);严重的ADR有61例(占19.61%)。结论:医务人员应重视和加强ADR监测与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我院1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2009年上半年的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汇总统计上半年上报的177例ADR,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药品种类、严重的ADR及ADR前10位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7例ADR报告中,高年龄段(>60岁)发生率高;男女ADR发生率相当;主要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占94.35%);涉及的药品共有87种,其中抗感染药物35种(占40.23%),共82例(占46.33%),位居首位;ADR类型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5.76%);新的、严重的ADR 45例(占25.42%);ADR排序第1位的是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结论:医疗机构必须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深入开展ADR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0.
饶平 《中国药房》2009,(23):1816-181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集到的221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21例ADR报告涉及14大类药品,其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占比例最大,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与中药制剂。静脉给药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发生ADR。结论:应重视ADR,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