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心痹”“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心水”等范畴,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一旦形成,即使没有新的心肌损害,临床处于稳定阶段,仍可自身不断发展,治疗难度大,致死率高。西药治疗效果虽然较好,但有许多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毒副反应少,且疗效持久。所以有必要对既往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做一下总结。本文就心力衰竭的病名认识、病机、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方法等方面做了归纳探讨。  相似文献   

2.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主要死因,因此从心力衰竭不同分期进行干预,从而预防或延缓疾病发生发展尤为关键。中医“治未病”思想历史悠久,已广泛渗透于慢性疾病的临床预防及诊疗中。通过分析健康人群及慢性心力衰竭病人A期、B期、C期共4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从中药、中医非药物疗法、运动和康复锻炼、膳食调理、调畅情志及健康教育等方面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促进“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理念在这4个阶段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中医“治未病”诊疗水平,发挥中医药防治慢性心力衰竭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3.
周次清教授辨治心力衰竭的经验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250011)路广晁心力衰竭为临床常见危重症之一,属于祖国医学“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等范畴。临床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甚至危及生命,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周次清教授业医四十余载,对心血管...  相似文献   

4.
心力衰竭一般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本文仅就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中医中药治疗法则作一概述。古代中医著作中,虽无心力衰竭一词,但有类似心力衰竭症候的记载,分别属于心悸、怔忡、喘咳、水肿等篇章以及心痹病中。其对心肾阳衰、水湿不化的描述,即类似现  相似文献   

5.
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陈可冀参照传统中医思辨特点,以“虚”“瘀”“水”统领充血性心力衰竭中医病机,病证结合。将充血性心力衰竭分为3型。以传统古方为基础,结合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进行辨证施治,取得理想疗效。  相似文献   

6.
中医气血理论在心力衰竭的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气”“血”中包含着诸多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此外,“气”“血”与免疫系统具有功能一致性,免疫系统的防御、监视、自稳是气血功能的具体体现,故调和气血即为调节免疫稳态。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可概括为本虚标实,气虚为本,血瘀、水饮为标。因此,心力衰竭的治疗应注重调和气血;同时也通过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证实了调和气血的中医药治疗策略在心力衰竭免疫调节中通过恢复免疫细胞/分子的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最终实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基于此,本研究通过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相关机制进行探讨,旨在为心力衰竭免疫调节疗法提供新思路,并丰富气血理论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7.
通过总结、梳理杜武勋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从中医气化理论辨析慢性心力衰竭的核心病机为“肾气亏虚、真阳外泄”,治疗以“温肾利水、活血化瘀”为基本准则,调畅脏腑气机为核心,以药物之偏性纠人体阴阳之平衡,此法以自然气化为载体,探讨人体气化原理,全面掌握病人体质、发病情况等,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疾病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后期阶段 ,因其临床病死率高、治疗棘手而成为临床医学重点研究的难题。故而近年来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得到广泛开展。本文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等方面的中医药研究现状做一概述。1 病因病机慢性心力衰竭 ,属于中医“痰饮”、“水肿”、“心痹”等病范畴 ,也有并称“肿喘”者。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心阳虚衰为本病的病理基础 ,血脉瘀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是其主要的病理环节。病变脏腑以心为主 ,涉及肝、脾、肺、肾四脏 ,为本虚标实之证。每因感受外…  相似文献   

9.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中医的“心悸”、“怔忡”、“胸痹”、“眩晕”、“虚劳”等范畴。因心悸、怔忡的病因较为复杂,治法亦颇多。多数医家认为其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藏关系密切,且发病率逐年升高。基本病理有虚有实,有虚实夹杂,多采用补益心气心血、益气养阴、健脾养心、滋阴降火、养阴化痰等法治之,虽有一定疗效,但仍不完全满意。在随师临证中,从脉论治心律失常,每获良效。现将其从脉论治心律失常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是属于我国发病率、病死率极高的疾病之一,在中医学中,常把它归属“头痛”“眩晕”等范畴,然而,有些高血压病病人并无自觉症状,只有在体检时才被发现血压高,这使中医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出现偏差;高血压病是一种全身心疾病,全身多系统都会受影响,而有些高血压病病程长、症状重,导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情况的出现,如:左室肥大、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动脉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等。引起诸如:胸痹、心悸、饮证、喘证、不寐、中风、水肿、目瞀等中医病证;虽然病名繁多,证型复杂,但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肝郁血瘀是高血压病发病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1.
从痰饮论治慢性心力衰竭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脏疾病的最终转归,其发病率高,预后严重,是造成心脏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中医典籍中无心衰病名,根据其症状,慢性心衰多归属于心悸、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现代中医总体认为心衰的病因病机为心气、心阳亏虚,血脉瘀滞,最终导致水饮内停。治疗以益气温阳、  相似文献   

12.
<正>心力衰竭是由于任何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所致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和乏力(活动耐量受限),以及液体潴留(肺淤血和外周水肿),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多为慢性过程。既往中医无相应病名,有关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脉证方药散见于"胸痹""心悸""怔忡""喘证""痰饮""水肿"等论述中。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在稳定病情、提高  相似文献   

13.
心悸心慌是很多中老年“糖友”的常有症状,发作起来非常难受,缓解后仍有长时间的疲乏无力,从而影响整个机体功能和血糖的良好控制。自我调护以及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适当用药,对改善心悸心慌也很有效。  相似文献   

14.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致命阶段,因其死亡率和再住院率一直居高不下,故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医疗负担。肠道微生态(IM)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它是由数以万计的微生物寄居在人体的胃肠道内,这些微生物被统称为肠道菌群(GM)。近些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的失衡会改变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基础代谢,促进全身炎症级联反应,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关键诱因之一,因此以肠道微生物稳态作为治疗心力衰竭的新切入点将是医学研究的热点。然而中医理论“脾为之卫”涵盖了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藏意主思等生理功能,肠道菌群与“脾为之卫”的职能有一定的相似性。文章从整体观念出发,以中医“脾为之卫”理论为切入,就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心力衰竭发病机制进行阐述,为心力衰竭中医治疗或药物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心与小肠相表里”为中医藏象理论之一,即心与小肠经络相连,生理相关,病理互损。现代学者基于肠道微生态学说提出的“心-肠轴”理论与“心与小肠相表里”中医病机相契合。本研究通过从“心-肠轴”角度阐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生物学内涵,并从治疗的角度佐证,以期创新中医藏象理论,为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温阳利水法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100例来我院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按照所采取的治疗方案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心力衰竭治疗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温阳利水中药方剂五苓散进行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达90%,对照组患者仅为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45,P=0.017)。研究组患者的心悸、气促、乏力、胸闷、发绀以及形寒肢冷等自觉症状的治疗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温阳利水法进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显著缓解患者的各项自觉症状,具有非常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肺心病中医病理探讨山东省泰安市中医二院(271000)崔存利,王百玲肺心病为临床常见之顽症,属祖国医学的“肺胀”、“喘证”、“心悸”、“痰饮”、“水肿”等范畴。近年来,现代医学对肺心病的病理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人在注意到这些研究成果的同时,丝毫没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无创通气合温阳强心饮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心力衰竭新思路.方法 入选65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应用无创通气合温阳强心饮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中医症状、体征、无创血流动力学、心功能等变化.结果 治疗组与观察组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症状均有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心功能改善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6.7%,时照组总有效率93.3%(P>0.05).在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66.7%.结论 无创通气合温阳强心饮对患者心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且能缓解心力衰竭患者中医症状,尤其气喘、气短、心悸、饮食、乏力、胸闷、烦躁等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医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中药药性及症-证-法-方-药网络。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中医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文献。采用SPSS Statistics对中药进行聚类分析,SPSS Modeler进行关联网络分析,Cytoscape软件构建症-证-法-方-药网络。结果:共纳入方剂145首,包含中药161味。中医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主要采用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等组方;症-证-法-方-药网络提示本病的中医证候以气虚血瘀证、气阴两虚证、血瘀证较为常见,症状以心悸、气短、乏力、水肿等的频次较高,治法以活血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活血化瘀为核心,方剂以苓桂术甘汤、生脉散、真武汤、血府逐瘀汤为高频方剂,组方的核心药物包括丹参、黄芪、茯苓、川芎、桂枝、人参、麦冬等。结论:构建了中医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力衰竭的症-证-法-方-药网络,客观反映了本病的辨证分型和临床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心律失常属于祖国医学“心悸”、“怔忡”、“眩晕”、“昏厥”等范畴,其脉象可见数脉、迟脉、结脉、代脉等10余种。当前,对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中西药疗效均不甚满意。为了进一步探索其病因病机,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我们温习了部分古代中医文献及近几年来有关中医治疗心律失常的报道,并结合自己的点滴临床体会,试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