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直肠膀胱-乙状结肠腹壁造口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膀胱-乙状结肠腹壁造口术的疗效。方法:对47例直肠膀胱-乙状结肠腹壁造口术术后病人的可控性、尿动力学、血清电解质及肾功能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47例均获随访,随访5~24个月,平均17个月,47例患者白天完全可控,43例患者夜间完全可控,溢尿4例。储尿囊容量为270~450 mL,平均320 mL,储尿囊内压力10.27~30.60 cmH2O(1cmH2O=0.098 kPa),平均20.56cmH2O。B超、IVU及储尿囊造影示无输尿管狭窄及反流。血清电解质及肾功能正常。结论:直肠膀胱-乙状结肠腹壁造口术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并发症较少、储尿囊压力较低、控制排尿满意,是一种较理想的尿流分流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黏膜功能细胞灭活的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全膀胱切除患者行黏膜功能细胞灭活的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后随访8~15个月,平均(12±4)个月。向贮尿囊内注入等量生理盐水,术后患者贮尿囊的平均压力小于手术前压力,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贮尿囊平均周径大于术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12个月时,患者贮尿囊平均容量达到(550±90)mL,无输尿管反流,自控排尿良好,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未出现肾盂肾炎及尿路感染。结论黏膜功能细胞灭活的去带盲结肠可控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贮尿囊容量大、自控排尿良好等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膀胱肿瘤全膀胱切除的临床疗效,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方法 对9例膀胱肿瘤患行膀胱全切除术后采用可控性尿流改道术式。结果 9例随访1-27个月后储尿囊容量300-550ml,平均400ml,术后并发症少,排尿控制良好,插管容易。结论 可控性盲结肠膀胱术操作简单,储尿囊容量大、内压低、自控排尿良好,并发症少,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全膀胱切除异位可控膀胱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追踪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1998年2月~2005年12月施行的30例全膀胱切除异位可控膀胱手术病人,总结其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 28例获得随诊(93.33%),时间6月~94月,平均68个月.病人最长存活时间为8年,最短为6个月.术后出现与泌尿系有关的远期并发症包括:贮尿囊过度扩张11例,贮尿囊结石合并出血10例,营养代谢障碍、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4例(主要为高氯血症),输出道狭窄5例,肾功能损害2例,肾输尿管积水2例,严重泌尿系感染2例,勃起功能障碍12例.这些并发症中,最早出现的时间是术后1年,最集中的时间为术后2~3年,术后因并发症而再次住院治疗达12人次.其中贮尿囊过度扩张与贮尿囊结石合并出血这两项是最常见和最困扰病人生活质量的并发症.结论 选择合适的病人施行可控膀胱手术,加强术后护理指导工作,提高病人自我护理能力,能有效地减少术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发挥手术的最大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一种全膀胱切除术后保留性功能的尿流改道方法。方法 对 11例全膀胱切除患者施行保留性功能去带乙状结肠可控原位新膀胱术。结果 随访 15~ 40个月 ,贮尿囊平均容量为 3 2 0ml ,平均内压为 1.70± 0 .45kPa ,11例保留性功能 ,抗反流、血电解质和肾功能正常 ,排尿控制良好。结论 保留性功能去带乙状结肠可控原位新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 ,贮尿囊容量大、内压低 ,自控排尿良好 ,并发症少等优点 ,是目前较为理想的尿流改道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癌电切(TURBt)术中及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及产生原因,以提高TURBt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应用TURBt治疗浅表性膀胱移行细胞癌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肿瘤均一次切除,手术时间25-45min,平均35min。l例膀胱穿孔,出血l例。随访6个月~25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复发4例(12.5%)。结论:TURBt术的主要并发症是膀胱穿孔和出血,掌握手术操作要点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升结肠在尿流改道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68例全膀胱切除患者取用升结肠分别施行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42例)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26例),并随访3~96个月。结果 膀胱肿瘤患者术后无局部复发,原位新膀胱组后尿道无肿瘤生长。两种术式贮尿囊造影均无输尿管反流。无肾积水,肾功能无恶化。术后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平均贮尿囊最大充盈压分别为3.2kPa和2.4kPa,平均容最分别为380mL和420mL;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平均输出道最大压力为10。9kPa,原位膀胱术平均后尿道最大压为8.0lkPa。平均最大尿流率17.6ml/s。结论 取用升结肠建立的贮尿囊具有容量大、内压低、无反流、无代谢紊乱等优点。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自由控制排尿,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2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膀胱全切术后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膀胱肿瘤的效果.方法:采用U型贮尿囊代膀胱作可控性乙状结肠新膀胱术治疗23例男性膀胱癌而行膀胱全切术患者.结果:术后18例获得随访,术后随访0.5—8a,经IVP,CT,肾功及电解质等检查,疗效满意.手术时间平均260min,输血平均520mL.2例出现尿道狭窄,行尿道扩张治愈;2例出现单侧肾积水;2例术后la出现轻度高氯血症;1例半年死于肿瘤复发;3例死于非原发疾病.术后膀胱容量达280—500mL,膀胱静压为18.5—36.4cmH2O.结论:本术式具有贮尿囊容积大,内压低,顺应性好,尿液可控,抗反流效果好,输尿管梗阻及肾盂积水少,无明显的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亲乱,原位自主排尿等优点,是较理想的膀胱替代手术.  相似文献   

9.
可控原位膀胱术治疗膀胱癌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匡宗军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3):318-318,321
探讨对膀胱癌治疗的有效手术方式。6例膀胱癌先行顺行根治性膀胱全切除术,应用去管化回肠或乙状结肠在膀胱原位折叠缝合成新的贮尿囊。6例膀胱癌术后正位排尿基本正常,随访3个月~10a无肿瘤复发。可控膀胱术是膀胱全切除术后理想的手术方法,共新造的贮尿囊具有大容量、高顺应性、抗反流、能自行排尿及生活质量高等特点,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手术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升结肠在尿流改道中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68例全膀胱切除患者取用升结肠分别施行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42例)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26例),并随访3~96个月.结果膀胱肿瘤患者术后无局部复发,原位新膀胱组后尿道无肿瘤生长.两种术式贮尿囊造影均无输尿管反流,无肾积水,肾功能无恶化.术后6个月尿动力学检查,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和升结肠原位膀胱术平均贮尿囊最大充盈压分别为3.2 kPa和2.4 kPa,平均容量分别为380 mL和420 mL;可控性回结肠膀胱术平均输出道最大压力为10.9 kPa,原位膀胱术平均后尿道最大压为8.01 kPa,平均最大尿流率17.6 mL/s.结论取用升结肠建立的贮尿囊具有容量大、内压低、无反流、无代谢紊乱等优点.两种手术方式均可自由控制排尿,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全膀胱切除1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探讨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不同术式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37例行全膀胱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7例,女20例;年龄36~88岁,平均65.2岁。经腹腔镜手术101例,其中9例术中改开放手术;传统开放术式36例。尿流改道方式:原位回肠新膀胱术86例,占62.8%;原位乙状结肠新膀胱术12例,占8.8%;回肠膀胱术20例,占14.6%;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9例,占6.6%;输尿管皮肤造口术8例,占5.8%;胃代膀胱术2例,占1.5%。结果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为4~8h,术中出血400~1 600mL,随访3~60个月,术后早期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漏尿和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为肠瘘3例。围手术期死亡3例,死亡原因为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术后晚期主要并发症有泌尿系结石、尿路感染等。获随访的原位新膀胱术者51例,白天控尿良好48例(94.1%),夜间控尿良好43例(84.3%)。获随访的72例中男性67例,其中41例自诉阴茎可勃起,占61.2%(41/67)。术后无长期尿失禁,未发现尿道肿瘤。结论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手术风险较高,术前应充分评估适应证;原位膀胱术是尿流改道的首选术式;全膀胱切除尿流改道严重并发症少,不易复发,患者生活质量高,是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行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患者,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种类、原因及特点,探讨相应的处理方式和策略。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共318例因良性子宫疾病行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病例,对术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8例均成功实施腹腔镜手术,术后近期近期发生并发症有21例,发生率6.60%。并发症种类主要为皮下气肿2例,皮下出血3例,肠道损伤(肠瘘)1例,膀胱输尿管损伤(膀胱输尿管瘘)4例,盆腔及阴道残端感染4例,泌尿道感染1例,腹壁切口感染2例,阴道残端出血2例,切口疝1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结论: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广泛开展且日渐取代传统开腹手术,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仍不容忽视。术后发生近期并发症主要有皮下气肿、皮下血肿、肠瘘、膀胱输尿管瘘、盆腔及阴道残端感染、泌尿道感染、腹部切口感染、阴道残端出血、切口疝、肠梗阻等。发生原因与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手术的难易程度、手术医生的操作经验、手术器械的完善、围手术期的护理等有均有关。掌握特点,积极预防,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回顾膀胱扩大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并进行随访,探究肠道膀胱扩大术和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组织工程补片膀胱扩大术两种手术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2011年11月1日至2016年12月30日期间收治的10例接受肠道膀胱扩大术或SIS组织工程补片膀胱扩大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临床病史、手术方法、围手术期检查结果及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并进行定期随访。肠道膀胱扩大术组6例,SIS组织工程补片膀胱扩大术组4例,分析两种手术方法的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5例行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1例行回肠膀胱扩大术,4例行SIS组织工程补片膀胱扩大术,10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手术时间(302.0±66.6) min,术中平均出血(167.0±135.0) mL。SIS组织工程补片组在手术时长、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日及引流拔除时间等方面均优于肠道膀胱扩大组。两种术式手术前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表简表、O’Leary-Sant问卷表评分均有改善。术后2例行规律清洁自家间歇导尿,2例长期留置尿管。术后短期并发症包括:2例术后感染,1例轻度肠梗阻,1例代谢性酸中毒。长期并发症包括:1例输尿管吻合口狭窄,行吻合口球囊扩张术,3例反复发作的泌尿系感染,需抗生素治疗。结论: 肠道膀胱扩大术及SIS组织工程补片膀胱扩大术对于症状的改善和上尿路功能的保护均具有确切意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对于难治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进行SIS组织工程补片膀胱扩大术者膀胱黏膜再生良好,术后有效缓解了患者尿频、憋尿后下腹痛的症状。但本研究患者数量较少,随访时间较短,缺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尚有待前瞻对照研究,纳入更大的样本量和进行更长期的随访结果以进一步验证SIS组织工程补片在膀胱扩大术中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简化手术操作,探索去带盲结肠可控新膀胱术的应用价值。方法:1998年5月至2004年10月,采用去带盲结肠可控新膀胱术治疗全膀胱切除患者25例。结果:25例平均随访1a,完全可控23例,可控率92%。出院时贮尿囊容量为250ml~350ml,1a后为400ml~700ml。无输尿管返流,肾功能稳定。结论:去带可控性盲结肠新膀胱术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容量大、内压低、无返流、能自由控制排尿等优点,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治疗膀胱癌的手术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应用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26例为腹腔镜组,另选择同期行开放性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术后出血、肠梗阻、尿失禁、切口脂肪液化。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而腹腔镜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腹腔镜组术后无一例出现切口感染、尿失禁、切口脂肪液化,其并发症的发生率7.7%,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腹腔镜膀胱癌根治术治疗膀胱癌具有较好的临床手术效果及安全性,较传统开放性手术具有出血少、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的外科处理方法,观察其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8年收治的结直肠癌并急性梗阻68例患者临床资料,61例行一期切除吻合,肿瘤广泛转移、行肠捷径手术2例,造瘘5例患者行二期肠吻合。结果:术后出现并发症16例,吻合口漏2例(2.94%),切口感染6例(8.82%),肺部感染6例(8.82%),心肺功能不全1例(1.47%),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1.47%)。住院10~50d(包括术后化疗),近期治愈100%。随访3年者57例,45例(79.00%)生存;随访5年者39例,17例(43.59%)生存。结论:综合分析结直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的病情,合理选择术式,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对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Li YS  Li N  Li YX  Ren JA  Zhu WM  Zhao YZ  Wang J  Zheng L  Li JS 《中华医学杂志》2012,92(2):91-93
目的 探讨慢性放射性肠损伤( CRII)外科治疗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外科连续治疗的206例CRII患者资料.其中男64例,女142例,年龄(50±11)岁.总结手术原因、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及病死率.结果 206例CRII患者手术治疗229次,其中手术≥2次者31例.手术原因为肠梗阻142例次、肠瘘56例次、直肠炎12例次、出血6例次及其他手术13例次.229例次手术包括:病变肠切除+Ⅰ期肠吻合术142例,病变肠切除+肠造口术57例,病变肠袢旷置术14例,其他手术16例.术后肠道相关并发症53例(25.7%),术后28 d内病死率2.4%( 5/206).结论 合并肠梗阻、瘘、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CRII需要外科治疗,选择合适的患者可以成功地实施病变肠切除Ⅰ期吻合,合理地应用肠造口术能够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后并发症再次手术的病因、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直肠癌155例发生各类并发症和再次手术的病因、治疗作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各类并发症24例,其中12例再次手术治疗,再次手术的原因为肠坏死1例,左侧输尿管损伤并尿瘘1例,腹内疝1例,造瘘口狭窄3例,造瘘口脓肿例,会阴部切口裂并2列(并小肠脱出1全然腹部切口裂开2例,粘连性肠梗阻1例。结论 12例直肠部一并发症再次手术,其中部  相似文献   

19.
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的临床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分析全膀胱切除术后2种尿流改道术式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从2003年05月至2009年12月间126例膀胱癌全膀胱切除患者(其中行回肠膀胱术45 例,原位回肠新膀胱术81 例)的临床资料、手术近、远期并发症,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回肠膀胱术组的尿瘘、不全肠梗阻、手术时间、平均住院天数、对上尿路的损害及围手术期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回肠膀胱术与原位回肠新膀胱术都是较好的膀胱全切术后尿流改道方式,但回肠膀胱术因操作相对简单、并发症少,应为高龄及合并基础疾病患者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