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鼓室局部给药后内耳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经鼓室局部给药已经成为治疗多种内耳疾病的新方法之一,该技术的主要理论依据是:药物与圆窗膜接触后,可不经过血-迷路屏障,直接经圆窗膜渗透进入内耳,并获得较全身用药更高的内耳药物浓度和持续时间[1~5],且可直接作用于患耳,避免全身用药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糖皮质激素跨鼓室给药治疗免疫介导的内耳病作为一种局部给药方式,相比全身给药具用较多优点。本文拟从圆窗膜的解剖结构与物质转运特性,物质通过圆窗后的分布情况,糖皮质激素经圆窗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及内耳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分布对这一给药方式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糖皮质激素跨鼓室给药治疗免疫介导的内耳病作为一种局部给药方式,相比全身给药具用较多优点。本文拟从圆窗膜的解剖结构与物质转运特性,物质通过圆窗后的分布情况,糖皮质激素经圆窗给药后的药物动力学及内耳的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分布对这一给药方式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梅尼埃病(Ménière's disease,MD)是以反复发作的眩晕、听觉障碍、耳鸣和耳胀满感为典型特征的突发性内耳疾病,膜迷路积水为基本的病理基础。膜迷路积水考虑与耳蜗微循环障碍、内淋巴液生成及吸收平衡失调等有关。虽然目前内耳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结果差异较大,经鼓室局部给药,使药物通过圆窗膜选择性的通透作用进入内耳,优于口服或其他胃肠外给药的效果,用药量较少,能在内耳局部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可避免全身用药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鼓室给药是一种常见的耳科局部给药方式,指通过将药物递送入中耳,经圆窗膜或卵圆窗扩散分布到内耳从而达到治疗或诊断效果。近年来,鼓室给药技术在耳科疾病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包括突发性聋、梅尼埃病、分泌性中耳炎和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等疾病的诊治。目前,国内外对鼓室给药的操作规范、适应证,尤其是给药时机及治疗方案尚未有统一标准。为了促进鼓室给药技术规范化,我们特组织了国内在鼓室给药领域经验丰富,有卓越建树中青年专家,基于临床经验和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鼓室给药临床实践指南。本指南从鼓室给药操作规范出发,系统总结了糖皮质激素鼓室给药、庆大霉素鼓室给药、鼓室内注射造影剂膜迷路MRI成像及其他药物鼓室给药四个方面,旨在指导并规范临床鼓室给药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圆窗膜是位于中耳与内耳之间的唯一的膜性结构,被称之为第二鼓膜。圆窗膜由三层膜结构组成:外层为中耳粘骨膜延续的上皮细胞,中间层为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内层为被覆鼓阶的细胞层延续,其在维持正常听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圆窗膜破裂后对听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尽管圆窗膜具有三层结构,其仍具有半透膜性质,临床治疗中利用这一特性而采用鼓室内给药治疗内耳疾病。  相似文献   

7.
圆窗膜是位于中耳与内耳之间的唯一的膜性结构,被称之为第二鼓膜。圆窗膜由三层膜结构组成外层为中耳粘骨膜延续的上皮细胞,中间层为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内层为被覆鼓阶的细胞层延续,其在维持正常听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圆窗膜破裂后对听力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尽管圆窗膜具有三层结构,其仍具有半透膜性质,临床治疗中利用这一特性而采用鼓室内给药治疗内耳疾病。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内耳迷路深埋于颞骨坚硬组织中、体积微小,结构精细,比邻复杂,使得发生于内耳听觉与平衡感受器的某些疾病(如突发性耳聋、噪声性耳聋、梅尼埃病等)的临床干预十分困难,效果也不甚满意。因此,如何对此类疾病的有效治疗一直是耳科学临床研究的热点。对内耳病治疗而言,传统全身给药模式(口服、静脉)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血-迷路屏障的存在使得药物很难在内耳达到治疗浓度,其次是全身副作用明显。圆窗膜(round window membrane,RWM)是位于  相似文献   

9.
鼓室局部给药治疗内耳疾病已有几十年的历史。1956年,Schuknecht[1]第一次描述鼓室灌注链霉素治疗梅尼埃病,他通过放置在鼓环上的塑料管将链霉素导入中耳,经圆窗膜渗透进入内耳,使眩晕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但同时也导致了显著的听力下降。上世纪70年代后期,Lange[2]和Beck等[3]选用庆大霉素,进行鼓室局部灌注,控制梅尼埃病的眩晕症状,同时听力得到了较好的保护。90年代起,经鼓室灌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治疗难治性梅尼埃病和突发性聋逐渐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并收到较好的疗效。本文从GC的作用机制,经鼓室给药后内耳药物代谢动力学,鼓室给药治疗内耳疾病的方法和策略,结合我们的临床研究结果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的内耳疾病,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眩晕、波动性听力卞降、耳鸣及耳胀满感等,其基本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梅尼埃病的综合治疗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口服药物、压力治疗、鼓室内给药、手术治疗以及前庭康复。  相似文献   

11.
内耳疾病的局部药物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耳疾病(inner ear disorder)特指发生于迷路范围内的听觉(耳蜗)与平衡(前庭)器官病变,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疾病.鉴于内耳组织结构的微观特性与精细程度,内耳疾病的临床病理与症状十分复杂,某些病变的发病原因及机制迄今不明.对于内耳疾病的治疗方法繁多,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与康复治疗.随着给药技术及药物剂型的发展,局部给药已经成为治疗内耳疾病的重要方法,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传统的全身给药方式相比局部给药所具有的优势包括:①直接治疗患耳,对全身各系统无明显影响;②内耳局部可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使治疗更为有效;③避免全身给药带来的毒副作用;④可以达到缓释[1-2]、控释[3]及靶向[4]给药,因而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哇巴因对小鼠内耳神经胶质细胞的影响,为干细胞移植治疗感音神经性聋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成年雌性SPF级CBA/J小鼠6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实验组动物接受哇巴因(3 mM)经圆窗渗透给药,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于给药后7、14和30天用免疫组织荧光染色法观察位于耳蜗螺旋神经节内的内耳神经胶质细胞(inner ear glial cells,IEGs)的变化.结果 给药后7、14、30天实验组耳蜗各回螺旋神经节内可见内耳神经胶质细胞存活,但数量减少,排列紊乱;与对照组相比,哇巴因给药后7天实验组耳蜗各回神经胶质细胞的数量及密度即显著减少,给药后14天及30天后胶质细胞数量进一步减少;给药后30天各回螺旋神经节内内耳神经胶质细胞数降至最低,与实验组给药后7天、14天及与同时间点对照组比较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哇巴因经圆窗渗透给药可直接造成CBA/J小鼠内耳螺旋神经节内神经胶质细胞的急性进行性损伤.  相似文献   

13.
跨屏障内耳局部给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内耳的结构特点及其局部给药的解剖基础由于血迷路屏障的存在 ,与其他器官相比 ,内耳与身体其他部分是相对独立的。圆窗膜的半渗透性使得某些药物通过圆窗直接渗透进入鼓阶外淋巴液。耳蜗的骨质结构既可为局部给药和固定提供条件 ,又可防止药物向周围组织器官扩散 ,而内耳淋巴液的流动性能使药物很快均匀分布 ,不会在注射部位蓄集。从某种意义上说 ,内耳局部给药的实质是一种跨血 -迷路屏障的治疗模式 ,对某些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系统使用毒性大、半衰期短的药物 ,跨屏障局部用药具有显著的优越性。2 经鼓膜途径鼓室腔内给药Schukn…  相似文献   

14.
圆窗膜是中耳和内耳之间唯一的软组织屏障,它在维持内耳正常功能方面起作重要作用。近年来学者们以圆窗膜作为观察和治疗某些内耳病疾的一个途径,对窗膜的解剖、组织、病理生理的研究作了不少工作。有关圆窗膜解剖特点本刊已有评述,本文主要对其组织结构及病理生理作一简要综述。 [圆窗膜的组织化学特点]近年来对多种哺乳动物及人的圆窗膜组织结构研究的报导不少,根据豚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圆窗和全身给药后外淋巴液、血液中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的代谢动力学特征。方法将浸满DEX(10mg/ml)的明胶海绵颗粒放置在豚鼠圆窗龛内或心内注射DEX(0.5ms/ks)。采集两种途径给药后1—6h豚鼠的血液和鼓阶外淋巴液,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别检测其中的DEX浓度。结果圆窗或心内注射给药后,豚鼠外淋巴液、血浆中的DEX浓度随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圆窗给药后血浆中未检测到DEX。圆窗给药后DEX在外淋巴液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全身给药后外淋巴液中DEX的浓度(P=0.0035).圆窗给药后血浆中的DEX浓度明显低于全身给药后血浆中DEX的浓度(P=0.0096);全身给药后外淋巴液中的DEX浓度明显低于血浆中的浓度(P=0.0097)。DEX在外淋巴液中的生物半衰期为2.67h。结论圆窗给药后DEX能够有效地经圆窗膜渗透进入外淋巴液,其浓度明显高于全身给药后外淋巴液中的浓度。  相似文献   

16.
将药液直接传递至内耳的传递系统 ,称为微型纱条装置 ( Micro Wick TM)即用细小的纱条经鼓膜孔管( vent tube)插入圆窗凹 ,然后病员可在耳道内自行滴药 ,经纱条吸收传递至圆窗膜而到达内耳液。其优点 1医生直接治疗耳疾 ,不影响休息 ;2避免了药物的自身性副作用 ;3能有较高浓度的药液传递到位。适应症有药物不能控制的梅尼埃病、突发性聋及自身免疫性内耳病。现在已有三条途径可直接注射药液至内耳 ,即经鼓膜进入中耳 ( Youssef等 ,1998) ;经鼓膜造口术将明胶海绵置于圆窗凹 ( Silverstein,1997) ;经微导管插入圆窗凹 ( De Cicco等 ,199…  相似文献   

17.
圆窗膜的定量解剖及功能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圆窗膜是介于中耳和内耳之间的一重要屏障,其结构及功能正常对保证内耳正常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现将近年圆窗膜定量解剖的研究进展以及它们与年龄的关系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由于血-迷路屏障的存在,常规的给药方法对治疗内耳疾病往往难以奏效,鼓室内给药可避开该屏障,直接进入内耳,使外、内淋巴液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同时避免了全身用药的副作用.从1956年首次介绍鼓室内注入链霉素以控制梅尼埃病的眩晕症状以来,鼓室给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鼓室给药后内耳中受体变化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由于血-迷路屏障的存在,常规的给药方法对治疗内耳疾病往往难以奏效,鼓室内给药可避开该屏障,直接进入内耳,使外、内淋巴液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同时避免了全身用药的副作用.从1956年首次介绍鼓室内注入链霉素以控制梅尼埃病的眩晕症状以来,鼓室给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鼓室给药后内耳中受体变化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由于血-迷路屏障的存在,常规的给药方法对治疗内耳疾病往往难以奏效,鼓室内给药可避开该屏障,直接进入内耳,使外、内淋巴液获得较高的药物浓度,同时避免了全身用药的副作用.从1956年首次介绍鼓室内注入链霉素以控制梅尼埃病的眩晕症状以来,鼓室给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就鼓室给药后内耳中受体变化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