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1995-08~2005-08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胃间质瘤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本组19例病人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11例,消化道出血3例,无症状性上腹部肿物5例。术前经上消化道造影、胃镜、CT等检查诊断为胃间质瘤13例,其中取得病理诊断者仅4例。肿瘤位于贲门胃底区7例,胃体9例,胃窦3例。肿瘤最小2.0cm,最大25cm,中位大小6.0cm。胃周淋巴结转移1例。手术行胃契形切除11例,近端胃大部切除5例,远端胃大部切除3例,其中联合脏器切除3例。检测免疫组化CD117阳性16例,CD34阳性17例。术后随诊5例复发转移。结论胃间质瘤术前诊断主要靠胃镜、上消化道造影和CT联合检查,如能结合超声内镜下穿刺活检(EUS-FNA),将会得到更多组织学证据。治疗以手术为主,切除在于完全而不在于大范围清扫。辅以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将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李斯润  陈永标  林华 《重庆医学》2008,37(17):1974-1975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 对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和福建省长乐市第二医院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结果 首发症状中黑便15例(其中3例伴呕血);上腹疼痛、不适伴恶心、泛酸8例;腹胀、纳差4例.14例行胃镜检查时发现胃肿物(性质待查);5例胃镜活检为胃平滑肌瘤;3例胃镜活检为胃神经纤维瘤;2例胃镜活检为胃息肉;3例经胃镜活检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胃间质瘤.全部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其中19例行胃大部切除术(其中4例行近端胃大部切除加幽门成形术,15例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例多发肿瘤行全胃切除术,7例行病灶楔形切除术.术后均存活,随访6个月至3年.结论 胃间质瘤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回顾性分析128例食管-胃交界部癌。男女比例为3.9:1,55岁以上者占80.5%,25%的患者有吸烟史;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和进食梗噎感,伴贫血者32例;所有病例均行胃镜和GI检查,均经胃镜下病理活检确诊;早期诊断率仅为0.78%,伴有局部淋巴结转移者62.5%,远处转移者5.47%;116例行根治性手术,其中腺癌94.0%,鳞癌1.72%。提示食管-胃交界部癌好发于老年人,易发生局部及远处转移,早期诊断率低。及早内镜检查及放大内镜、色素内镜的应用有助于早期诊断。根治性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切除效果。方法本组38例胃间质瘤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切除治疗,免疫组化法检测病理。结果本组38例患者均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平均时间(70.47±5.93)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01±6.75)m 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82±1.60)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D117阳性率为94.74%,CD34阳性率为89.47%,SMA阳性率为52.63%;且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胃间质瘤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切除效果明显,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5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和治疗情况,并进行随访.结果:本组25例,恶性5例,良性12例,交界性8例,均行外科手术切除,随访21例,随访率84%,随访时间3个月~8年,所有良性及交界性间质瘤患者均无复发,恶性间质瘤1例术后3年无复发,1例术后2年腹腔复发,现带瘤生存,1例因既往有结肠癌手术史4年,术后1年复发死亡.结论:胃间质瘤的诊断可依据临床表现及超声胃镜等影像检查,结合术中探查以及病理免疫组化测定等进行,诊断明确后应行手术切除,适宜病例在腹腔镜下行微创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2005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20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胃镜及(或)影像学检查,14例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5例局部切除,1例姑息性全胃切除,其中5例为联合脏器切除。结果: 胃恶性间质瘤成人多见,50岁以上占70%(14/20),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贫血、疼痛多见。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恶性间质瘤的主要手段,术前明确诊断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防止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胃平滑肌肿瘤(GSMT)的临床经验,以提高对本病认识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收治的GSMT22例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GSMT以上腹不适、上消化道出血和腹部扪及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22例均依照术前胃镜活检及术中冰冻切片确诊,并施行相应手术治疗。本组术后均康复出院。术后总的复发率为11.4%。其中肉瘤复发率为42.9%,占全组的13.6%。结论 GSMT是胃非上皮性肿瘤,其间良性和恶性均有,临床表现与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相近,临床极易误诊。胃镜活检及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有助于确诊定性。为提高生存率,主张对原发肿瘤全切除。对平滑肌肉瘤或胃平滑肌瘤切除术后复发恶变者,尽可能实施带瘤体切除的胃大部切除术,不主张施行扩大的淋巴结清扫术。术中亦应强调无瘤术的实施,注意手术野的遮盖保护,轻柔操作,尽量少挤压肿瘤,以防瘤细胞脱落,关腹前蘸净腹腔内各个角落的积血积液等,均是减少术后种植复发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胃肠间质瘤临床和内镜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与内镜特点,以提高术前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近5年来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1例GIST病例的资料。结果本组病例目前死亡2例,手术时已经多处广泛转移,无法切除。9例根治性手术患者随访,仍存活,其中6例复查胃镜未见复发。结论GIST主要发生在胃和小肠,发病部位与性别、年龄无关。早期诊断并行根治性手术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而早期诊断的主要手段是内镜检查结合影像学检查和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9.
胡卫东  于立涛  梅广林  崔小鹏 《南通医学院学报》2010,30(5):387-387,389,F0002
目的:研究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方法:对2005年1月-2010年1月本院收治的27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行手术切除治疗,行局部切除7例,半胃切除19例,全胃切除1例。CD117(+)100.0%(27/27),CD34(+)85.5%(23/27)。结论:手术完整切除仍是原发可切除胃间质瘤的治疗首选,联合伊马替尼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肿瘤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方法临床彩色多普勒超声所见腹腔或盆腔占位,后经手术或超声引导下活检病理诊断进一步证实。结果临床彩超所见腹腔或盆腔占位,后经手术或超声引导下活检病理证实来源为胃、小肠或结肠良恶性肿瘤27例,其中小肠及胃平滑肌肉瘤各3例,空结肠恶性间质瘤5例,胃及结肠腺癌14例,胃淋巴瘤2例。27例病人中26例行纤维内窥镜检查,15例病理活检为恶性肿瘤(15/27),1例病理回报炎症(1/27),10例未见明显占位(10/27)。结论临床彩超在诊断腹腔或盆腔占位中的价值应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在某些病例中甚至优于经典的纤维内窥镜和钡餐及气钡剂双重造影。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胃间质瘤诊治体会,分析病理特点,探讨预后相关因素。方法:胃间质瘤10例常规行胃镜、腹部CT检查。均行剖腹探查,≤5cm8例行胃局部切除后病检,5~10cm2例行胃大部切除。结果:良性胃间质瘤8例,恶性1例,良恶性交界1例。术后随访未见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结论:胃间质瘤治疗以手术为主,病理确诊性质。肿瘤大小及肿瘤核分裂像与其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6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亦无明显的性别差异,免疫组化检查可见不同的阳性细胞。本组56例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结论:胃间质瘤术前确诊较困难,多经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以明确。手术切除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关键是切除范围要完全。  相似文献   

13.
易伟光  付晏  张莉  赵静   《中国医学工程》2011,(7):108-108,113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5月-2011年4月收治的28例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病例中行根治性手术19例,5例行根治性残胃全切加左上腹联合脏器切除,3例因腹腔广泛转移仅行肿块活检术,4例行输出袢短路吻合术及空肠造瘘,6例行姑息切除。本组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3.5%、25.4%、8.9%。结论手术治疗仍然是目前残胃癌惟一有可能达到根治的治疗方法。胃镜及胃黏膜活检是确诊残胃癌的主要手段,定期对胃大部切除术患者行胃镜复查是残胃癌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根治性手术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张法红  田华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1):1239-124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及手术预后情况。方法对30例外科手术切除的胃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以上消化道出血为首发症状,上腹部隐痛不适者7例,腹部肿块2例;肿瘤位于胃底18例,胃体9例,胃窦3例;良性间质瘤质地偏硬,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大多质地较软,常有出血坏死灶;免疫组化显示CD117阳性28例(93.3%)、CD34阳性23例(76.7%)。本组患者术后随访2~5年,恶性胃间质瘤5例在术后半年内因广泛转移而死亡,3例在术后2年再次出现复发及肝转移,对于肝及胰腺转移者,手术效果较差。结论胃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CD34及CD117可作为诊断胃间质细胞瘤的特征性免疫标记物;应高度重视初次手术的完全切除,术后密切随访防止复发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18例胃间质瘤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18例患者胃镜下活检均证实为胃恶性同质瘤,1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亦证实为胃恶性间质瘤.结论 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结合胃镜、B超、CT、病理等检查综合分析判断,可提高诊断正确率,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食管、胃间叶源性肿瘤(GIMTs)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评估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声内镜(EUS)在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行外科手术治疗的36例食管胃间叶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37份标本均为经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内镜检查,20例行钡餐造影检查,另有5例行CT检查,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37份标本中29份为间质瘤,8份为平滑肌瘤。超声内镜与钡餐等其他辅助检查相比,诊断正确率更高。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间质瘤CD117、CD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9.7%和96.7%, 平滑肌瘤中 CD117、CD34为28.6%和42.9% 。结论:超声内镜是诊断上消化道间叶源性肿瘤的重要术前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内镜、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29例(占90.6%)、CD22阳性22例(占68.7%)。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多需术后病理结果;CD117阳性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关键指标;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术中应尽量彻底切除肿瘤;结合格列卫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及文献复习,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胃间质瘤疾病诊治的认识。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8例病历完整、经手术治疗和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胃间质瘤患者。结果:无明显性别差异,多见50岁以上患者,好发部位胃底、胃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表现为上腹不适及疼痛22例,上消化道出血16例。超声胃镜、胃镜、消化道钡餐造影或超声及 CT 可以发现胃间质瘤变,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确诊。首选手术治疗。行胃楔形切除术15例,胃大部切除术11例。结论:胃间质瘤是独立的胃粘膜下肿瘤,临床表现以消化道慢性不明原因出血、上腹不适和(或)疼痛、腹胀为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术前超声内镜检查对胃间质瘤侵袭危险性的初步判断及治疗方式选择价值。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诊治的135例经超声内镜和/或病理学诊断的胃间质瘤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内镜超声图像相关特点初步判断间质瘤侵袭危险程度,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Fletcher侵袭危险性对比分析,并对其中38例已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治疗方法选择进行分析。结果135例患者除少数巨大间质瘤顶端出现溃疡合并呕血或黑便外,绝大多数胃间质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其中97例患者未行任何治疗选择内镜下动态随访观察;38例患者超声内镜侵袭危险性评分标准发现低度侵袭危险性9例,中度侵袭危险性18例,高度侵袭危险性11例。38例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其中单纯内镜治疗15例,双镜联合治疗17例,开腹手术治疗6例,并同时行病理组织检查,结果发现术前超声内镜与术后病理检查判断胃间质瘤符合率约为79.0%。结论术前应用超声内镜初步判断胃间质瘤的危险性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水平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胃镜或胃镜联合腹腔镜为临床治疗胃间质瘤的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7):115-118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胃前壁占位性病变鉴别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胃前壁占位性病变患者设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实施胃前壁病理切片、高频彩超及胃镜检查,以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分析高频彩超及胃镜对胃前壁占位性病变诊断鉴别价值,而后对胃前壁占位性病变病理特征按照病情进行分析。结果 (1)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49例为恶性病变,33例为良性病变),高频彩超对胃前壁占位性病变鉴别一致性为85.37%,灵敏度为81.63%,特异度为90.91%,胃镜鉴别一致性为86.59%,灵敏度为83.67%,特异度为90.91%,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高频超声与病理检测结果相对比,高频超声对胃体癌、贲门癌、胃间质瘤检测符合率分别为93.33%、95.00%、100.00%,优于转移性胃癌及胃息肉检测符合率;(3)不同类型胃前壁占位性病变高频彩超具有差异性较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可用于病情鉴别。结论高频超声在胃前壁占位性病变中具有较好的诊断鉴别价值,对胃体癌、贲门癌及胃间质瘤检测的准确度较高,可通过影像学特征来鉴别胃前壁占位性病变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