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及其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茹  刘彬玉 《护理研究》2004,18(18):1621-162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及护理方法。 [方法 ]收集了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 195例AMI病人 ,回顾性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结果 ] 195例AMI中发生心律失常12 5例 ,占发病总数的 64 .10 % ;AMI后心律失常虽在 2 4h内任何时间均可发生 ,但较多发生在 0 4:0 0~ 16:0 0 ,其中 0 8:0 0~ 12 :0 0最多。 [结论 ]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时间规律性 ,应在AMI后心律失常易发生的时间段密切加强病情观察 ,做好各项急救护理工作 ,减少意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95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心率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AMI后心律失常虽在24h内任何时间均可发生。但较多发生在4:00—16:00,其中8:00—12:00最多。结论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时间规律性,应在AMI后心律失常易发生的时间段密切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各项急救护理工作,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及护理方法.方法 将195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心率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AMI后心律失常虽在24 h内任何时间均可发生,但较多发生在4:00-16:00,其中8:00-12:00最多.结论 AMI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时间规律性,应在AMI后心律失常易发生的时间段密切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各项急救护理工作,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伍仕英 《当代护士》2005,(12):42-43
目的观察急性心梗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方法抽选16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分时段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发生的时间和病例数,各时段之间发生率进行χ2检验。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以前24h为最多,时间段以7:00~16:00为多,较少发生在17:00~次晨6:00。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有其规律性。提示应在其易发时段加强护理,减少意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科病人入院时间分布规律,便于合理安排护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方法]对2005年~2007年儿科病人入院时间进行月、周、臼汇总,应用圆形分布法推算出入院时间的集中时间和高峰期。[结果]儿科病人入院有集中趋势,高峰期为8月到次年1月,周高峰为周一,日高峰在每天09:00~12:00。[结论]根据入院高峰带来的工作量变化,改变传统排班习惯,实行弹性排班,合理配置人员,满足病人及家属的需求,提供优质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在康复护理过程可能引发的意外事件,实施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照组60例老年AMI病人在康复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60例老年AMI病人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病人意外事件的发生和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实验组病人活动后心绞痛发作、无痛性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康复知识掌握情况好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老年AMI病人康复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和风险管理能提高病人的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急救转运途中病人的护理问题及特点,以提高院前急救护理水平。[方法]对2001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2188例急救转运途中病人的护理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特点,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急救转运危重病人1236例(56.49%);病种主要以颅脑创伤、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年龄以16岁~35岁及51岁~80岁的病人为主;急救转运高峰时间主要分布在06:00~12:00及15:00~21:00。[结论]急救转运病人病情重、病种杂、来源广、转运时间分布不均衡,且转运途中护理技术难度大、涉及护理问题多、护理工作强度大,需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技能训练和护理管理,以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胡敏芝  苏若琼 《护理研究》2012,26(8):714-715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心律失常的特点及监测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65例AMI发生部位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对不同部位AMI病人并发心律失常进行监测,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的表现,采取相应的抢救及护理措施.[结果]65例不同部位AMI病人并发心律失常恢复实性心律为96.92%,仅2例病人死亡.[结论]对不同部位AMI病人并发心律失常进行有效的监测护理,有利于病人的早期救治,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急诊病人的疾病分类与就诊时间,提高急诊护理管理成效。[方法]对8372例急诊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损伤和中毒、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是急诊科的前三位疾病,急诊病人男性多于女性,急诊病人全天就诊量与就诊时间类似“m”型分布,08:00~10:00为全天高峰,03:00~06:00就诊者最少。[结论]护理管理中应根据急诊病人的疾病谱以损伤、神经、消化、心血管系统疾病为急诊科的护理技术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点,注意病人的就诊高峰时间,科学合理地安排护理人员。  相似文献   

10.
李慧敏 《全科护理》2014,(12):1114-1115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急救的影响。[方法]通过对53例AMI病人急救过程中心理状态的观察,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在病人好转后以问卷调查形式了解病人心理状态的转变情况及对治疗的影响情况。[结果]52例治愈,1例因并发严重心律失常而死亡,抢救成功率98.11%,较2012年同期的96.23%有所提高。[结论]在AMI病人早期急救中加强心理护理干预,能提高AMI病人的配合度,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葛向凡 《全科护理》2012,(33):3085-3086
摘要:[目的]对使用胰岛素治疗病人发生低血糖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对78例使用胰岛素治疗病人低血糖症发作时进行监测,观察低血糖发作的时间、症状;并通过对病人及周围人群的调查,分析低血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结果]36例病人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时间于凌晨01:00~03:00,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出现低血糖昏迷;31例发生于用药后进食不当及剧烈运动后,其中7例于沐浴后2h~3h出现明显低血糖症,以心悸、饥饿、出汗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为主;11例发生于胰岛素静脉输注过程中。[结论]指导正确使用胰岛素,密切观察病情,及时监测血糖,加强对病人及家属糖尿病知识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古勇霞  黄春燕 《全科护理》2014,(25):2368-2369
[目的]探讨急救评估与危险分层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总结护理措施。[方法]对32例 AMI病人应用急救评估与危险分层法(极高危、高危分层)救治,根据危险分层指导护理措施的落实在急诊救治过程中加强护理。[结果]32例病人急救处理时间缩短1/3,其中10例及时溶栓治疗,8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除2例病人在发病后由于严重的心律失常2 h~4 h死亡外,其余病人因救治及时准确均在住院期间内达到临床治愈或明显缓解。[结论]急救评估与危险分层在 AMI病人中的应用能提高救治率,但良好、紧密的护理配合是提高 AMI病人救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间规律。方法:回顾分析1993年12月至200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126例,分时段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时问和病例数,各时段之间进行X^2检验。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以凌晨5时至下午4时较多。较少发生在下午5时至次日凌晨4时。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生有时间的规律性,提示应在急性心律失常易发生时段加强护理观察,减少意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便秘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璇 《全科护理》2009,7(23):2112-2113
[目的]总结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便秘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AMI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发生便秘2例,未发生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加强AMI病人预防便秘的护理可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罗秋娥  刘金菊 《全科护理》2011,9(22):1981-1982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7例AMI病人行早期静脉溶栓再灌注治疗,同时加强溶栓前、溶栓时和溶栓后的护理.[结果] 23例溶栓再灌注效果良好,灌注再通率为85.2%,4例无效,其中并发心律失常1例,低血压1例.[结论]加强AMI病人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提高灌注再通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程云清  陈凌  戴红霞  吴桂兰  朱晓凤 《护理研究》2008,22(28):2582-258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在康复护理过程可能引发的意外事件,实施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照组60例老年AMI病人在康复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60例老年AMI病人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风险管理,比较两组病人意外事件的发生和对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结果]实验组病人活动后心绞痛发作、无痛性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少于对照组(P<0.05),康复知识掌握情况好于对照组(P<0.001).[结论]在老年AMI病人康复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和风险管理能提高病人的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急诊抢救患儿病种的特点及时间分布规律,为培训、疾病防治与人力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入急诊抢救室患儿3 080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患儿的一般资料、抢救病种及时间分布,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排序前2位的是惊厥、意外伤害;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12月为抢救高峰期,10:00~12:00,17:00~19:00为全天抢救高峰。[结论]应根据患儿抢救病种和时间规律,加强护士培训、合理分配人力及做好延伸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8.
刘春雪  章洁  邢攸红  杨玉  韩宝石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6):1241-1242,124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并发谵妄的临床特点,增强护理干预的预见性,提高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11月在心内科监护室住院且并发谵妄的AMI患者43例,统计患者入院后每2 h时间间隔内谵妄首次发作的比例,以及在全天的不同时间段内谵妄首次发作的比例。结果 AMI患者入院后2 h内,谵妄首次发作的比例最高(占34.88%);症状发作高峰在18:00-22:00(占32.56%)。结论 AMI并发谵妄多发生于入院后早期,夜间高发。护士应在入院后立即评估患者有无发生谵妄的高危因素,加强患者意识状态的评估,尤其加强18:00-22:00时段内的护理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急诊抢救室病人的疾病谱特点及其就诊时间分布规律,为提高医疗护理服务质量提供数据和决策依据。[方法]通过医院电子统计系统收集2016年1月—2016年12月急诊抢救室的就诊信息,包括不同就诊时间段病人的性别、年龄及疾病种类等,依据就诊信息的分布规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016年全年急诊就诊病人共计110 412例,急诊抢救室病人14 435例,抢救室病人以腹痛查因、上呼吸道感染、心因性胸痛/胸闷就诊的人数最多,其中男性病人多于女性,2月、5月、12月就诊人数最多,病人就诊时间集中于19:00~24:00,22:00~23:00为全天高峰。[结论]根据急诊抢救室病人的疾病谱特点及病人就诊时间分布规律,为急诊抢救室工作的科学管理、医护培训、服务社会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汪海芸 《全科护理》2013,(28):2643-2644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方法]对41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病人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同时根据疾病的发展规律给予预见性的护理措施。[结果]前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的病人发生室性心律失常5例;出现低血压6例,缓慢性心律失常1例,出血1例。[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病人实施预见性的护理可减少溶栓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