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确定人颧颊部皮下组织层次中脂肪组织层形态结构及其固定形式;探索面中下部年轻化手术方法。方法①尸体标本颧颊部被覆软组织结构解剖学研究;②以盯FE线作为悬吊材料,采用“佛手”式颧颊纤维脂肪垫连续悬吊,矫正面中下部老化性松垂形态。结果解剖学研究显示,面中下部皮下组织层中存在不同于脂肪组织的脂肪与纤维的混合结构组织层一纤维脂肪垫层。其分布于颧颊部的皮下脂肪层和SMAS层之间,分隔了SMAS层与皮肤的联系。该层与皮肤以规律密集的“篱笆”样短小纤维韧带致密连结,与SMAS层及深部组织间以簇状粗大“真性韧带”及“幕墙”样纤维韧带疏松连结。牵动纤维脂肪垫结构,可带动其上皮肤同步移动从而影响面中下部形态,而牵动SMAS层则不能有效地移动表层皮肤。临床应用“佛手”式颧颊纤维脂肪垫悬吊术矫正老年面中下部松垂172例,其中27例随访1年,11例随访2年,效果满意。结论颧颊部皮下组织中存在纤维脂肪垫层,该层又可分为两部分,即颧纤维脂肪垫和颊纤维脂肪垫。该纤维脂肪垫层是形成面中下部衰老形态的主要结构层次。也是影响SMAS层上提面中部效果的主要原因。以PTFE线“佛手”式连续悬吊颧颊纤维脂肪垫上提手术,可同时均匀上提面中下部、睑外侧部软组织,从而有效地改善面中下部老化松垂的形态。用1-0PTFE线进行悬吊可以减少“切割”现象,延长手术效果的维持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颧脂肪垫的解剖学研究,探讨面中部老化机制.方法 选取10具甲醛固定后的成人尸头标本20侧,应用显微手术器械在10倍解剖显微镜下逐层解剖,仔细观察面中部纤维,区分不同区域皮肤与皮下脂肪层的结合方式,对其进行标记,注意其位置及范围,观察脂肪垫的范围、形状、位置,记录支持结构的解剖学位置并照相保存.结果 ①颧脂肪垫近似一个三角形,底部沿下睑眼轮匝肌支持韧带上层呈一弧线;内侧界为鼻唇沟和口下颌沟;外侧界从颧大肌在颧骨表面的止点区到达口角外下方或下颌缘.②颧脂肪垫系由较韧的纤维结缔组织组成的网状结构,其间有较大的脂肪颗粒;沿鼻唇沟水平方向牵拉,使颧脂肪垫纤维更加紧密,垂直方向牵拉,使颧脂肪垫纤维变得疏松,纤维之间距离增大.③在面部皮肤层和颧脂肪垫之间存在4个连接紧密的区域,从内向外分为Ⅰ区、Ⅱ区、Ⅲ区和Ⅳ区,Ⅰ、Ⅱ、Ⅲ区为与鼻唇沟平行的长条形,Ⅳ区为不规则的 四边形.④颧脂肪垫与深层组织固定的结构有6条韧带:眼轮匝肌支持韧带上、下层、颧弓韧带、颧骨皮韧带、颧骨下皮韧带、颈阔肌皮肤前韧带、颊上颌韧带.结论 颧脂肪垫与皮肤连接紧密,而与深层组织只有6条韧带相连接,随着时间的推移,颧脂肪垫支持韧带的松弛导致颧脂肪垫随着皮肤的老化下垂而下移,从而形成特征性的衰老面容.  相似文献   

3.
颧脂肪垫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对面中部的颧脂肪蛰、颊脂肪垫、眶隔脂肪垫、眼轮匝肌下脂肪垫中的纤维结缔组织行组织学观察,以确定颧脂肪垫的组织学特性.方法 将3具新鲜尸头中的上述4种脂肪垫的两侧脂肪垫均切取,每种脂肪蛰为6例标本,将其制成5 μm厚的切片后行V.G染色并拍照,再应用Image-Pro Plus 5.1图像分析软件测定各脂肪垫中纤维结缔组织的含量,并对所测得的数据行方差分析.结果 ①各脂肪垫中的纤维结缔组织的含量不同,颧脂肪垫中的含量高于颊脂肪垫、眶隔脂肪垫、眼轮匝肌下脂肪垫.②颧脂肪垫的3、6区已近似"纤维化".结论 在组织学水平上观察颧脂肪垫中纤维结缔组织的含量,对老化的面中部行颧脂肪垫悬吊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根据前期解剖学基础的研究成果,探讨颧颊纤维脂肪垫修复技术在整复面中部软组织损伤性畸形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损伤创口或下睑缘切口入路,分别沿皮下层、SMAS浅层及颧骨骨膜浅层分离出移位、粘连的颧颊纤维脂肪垫,上提颧颊纤维脂肪垫,复位与对侧对称.在上颌骨额突近眶下缘部或颧骨眶下缘部3、4 mm处置入1、2枚带线锚钉,将锚钉所带的两根缝合线穿过松解并上提复位的脂肪垫.将脂肪垫锚着固定于锚钉处.自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对7例患者行面中部畸形修复.结果 术后随访所有患者6~12个月,7例患者对面部畸形修复效果均满意,无复发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本手术方法的解剖基础研究充分,手术安全、可靠、高效,非常有助于提高面部软组织陈旧性外伤畸形的整体修复效果,并可以作为其他复杂面部畸形修复的重要辅助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种相对微创的面中部除皱技术,并分析高位SMAS联合颧脂肪垫及眼轮匝肌提升对面中部老化的改善情况。方法对121例患者实施高位SMAS联合颧脂肪垫及眼轮匝肌悬吊,于颞部发际缘设计切口,在颧弓以上范围沿SMAS浅层剥离,将下垂的颧脂肪垫、SMAS和眼轮匝肌悬吊于颞深筋膜,去除多余的皮肤组织,使下垂的面部组织维持长期的提升效果。结果本组121例患者术后随访6周至1年,均取得了面中部年轻化的效果;术后恢复时间较短,未发生面神经损伤、面部皮下血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手术切口瘢痕较隐蔽。结论高位SMAS及颧脂肪垫和眼轮匝肌的复位,是面中部年轻化的关键。皮下层的安全剥离避免了面神经分支的损伤。该方法对面中部除皱效果较显著,皮下分离安全,且具有简便、效果持久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矫正鼻唇沟过深、颌下线中断等面中下部老化表现.方法行面中下部超过鼻唇沟的广泛皮下及SMAS下剥离,将掀起的SMAS瓣,依耳轮脚及耳垂下极水平分成三份,分别向上、后、乳突方向悬吊,对松弛的眼轮匝肌进行紧缩和悬吊,将颧脂肪垫向外上方向牵拉固定于颧骨体表面筋膜,去除部分过度增厚的颧脂肪垫.结果12例面中部老化明显者,手术后随访5个月至3年,效果良好,无面瘫、血肿等并发症.结论该术式对鼻唇沟面中下部老化表现矫正十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改进中面部除皱的手术方法,对手术要点进行探讨.方法 对于颈部松垂不明显、颌下脂肪堆积不严重者,切口限制在颞部和耳前部,不延伸到耳后;皮下分离后,将颧脂肪垫用不可吸收线缝合悬吊于颞深筋膜,颊部SMAS向后上方向提升,折叠缝合,皮肤向上提升.结果 自2002年10月至2009年12月,应用该方法进行中面部除皱137例,随访1~3年,手术效果满意.1例患者术后右侧面神经颊支损伤,1个月后自然恢复,1例右侧耳前皮下局部感染,清创后愈合.无皮下血肿及皮肤坏死发生.结论 提升下垂的颧脂肪垫,重建中面部年轻凸出的曲线是中面部除皱的关键,术中将皮瓣向上提升可以有效减少手术瘢痕.  相似文献   

8.
颧脂肪垫悬吊联合皮瓣递进减张法行面中下部除皱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一种有效而安全的面中下部除皱方法。方法:采用发际缘-耳前-耳垂下-耳后切口,在SMAS筋膜浅层广泛分离面部皮瓣。范围:由切口向前至外眦、颧骨、近鼻唇沟,向下至下颌缘下2横指,显露颧脂肪垫,用缝线将颧脂肪垫向后上方、后方悬吊拉紧,将皮瓣通过递进减张法向切口方向舒平拉紧,剪除多余皮肤,缝合伤口,面部适当加压包扎。结果:随访6个月~2年,16例术后面中下部再年轻化效果明显,未发生皮肤坏死、面神经损伤、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切口瘢痕隐蔽。结论:该方法对面中下部除皱效果显著、确切,而且具有简便、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SMAS筋膜瓣双重悬吊在面中部除皱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面中部除皱术中的SMAS筋膜瓣悬吊方法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共有10例面中部皮肤及软组织松弛就医者在面中部除皱术中采用SMAS筋膜瓣双重悬吊方法即在耳轮脚、耳屏做切口及颞部作“W”型切口,将预制的SMAS筋膜瓣边折叠后,向上、向外缝合数针固定于颧弓表面软组织及耳前SMAS筋膜瓣;以4#丝线行面中部双环荷包缝合SMAS筋膜,固定于耳前颧弓上方的颞深筋膜上,形成向上、向外的上提力量;去除颞部及耳前多余皮肤并缝合固定。结果本组10例就医者均取得较好效果。具有创口小而隐蔽、出血少等优点,可使面部变得年轻,随访1~5年,面中部皮肤仍收紧且富于弹性,颧脂肪垫下垂、加深的颧颊沟、下颌脂肪堆积、加深的鼻唇沟以及皮肤松垂等均得到改善,就医者较为满意。结论SMAS筋膜瓣双重悬吊术对面中部皮肤松弛有较好的提紧效果,方法简便,效果确实持久,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矫正鼻唇沟过深、颌下线中断等面中下部老化表现。方法 行面中下部超过鼻唇沟的广泛皮下及SMAS下剥离 ,将掀起的SMAS瓣 ,依耳轮脚及耳垂下极水平分成三份 ,分别向上、后、乳突方向悬吊 ,对松弛的眼轮匝肌进行紧缩和悬吊 ,将颧脂肪垫向外上方向牵拉固定于颧骨体表面筋膜 ,去除部分过度增厚的颧脂肪垫。结果 12例面中部老化明显者 ,手术后随访 5个月至 3年 ,效果良好 ,无面瘫、血肿等并发症。结论 该术式对鼻唇沟面中下部老化表现矫正十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颧颊脂肪垫悬吊在面部除皱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在面部除皱术中做颧颊脂肪垫提升悬吊,探索一种简便的面部提升除皱的方法.方法:在面部除皱术中,把颧颊脂肪垫向上提升悬吊在颞部颞深筋膜上,自2007年以来,已为26例患者做了这种手术.结果:26例中,24例对术后面部的改善感到满意,2例不满意,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 结论:在面部除皱术中,颧颊脂肪垫提升悬吊能有效地改善中面部组织松垂和老化,该法具有手术简便和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下眼睑全层缺损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6例下眼睑恶性肿瘤患者采用Mohs控制性切除术,利用上睑滑行睑板结膜瓣修复下睑后层缺损,颧颊部皮下蒂肌皮瓣修复下睑前层缺损.术后6周分离睑板结膜瓣,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均随访3~6个月,无上睑退缩,下睑外翻及兔眼形成,外形、视觉功能良好,肿瘤无复发.结论 上睑滑行睑板结膜瓣联合颧颊部皮下蒂肌皮瓣修复下睑缺损是治疗下睑全层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The authors have applied rheography of the brain and sphygmography of the vessels of the neck and mediastinum for the diagnosis of compression of the neck vessels and organs in goiter and tumors of retrosternal and deep cervical localization. The methods allow to recognize stenosing of the vessels in early stages and facilitate the diagnosis of these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8.
19.
20.
This lecture tries to systematize the data about PAF (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complex implications in the different ocular immune responses, and about the therapeutical results of PAF antagonists ?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inflammatory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