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瓣膜病围手术期心脏骤停的原因、急救处理及预防。方法 :我院 1975年至 2 0 0 1年施行心脏瓣膜手术 937例 ,其中二尖瓣闭式扩张 5 0 0例 ,瓣膜置换 4 37例。围手术期发生心脏骤停 30例。结果 :心脏成功复跳 2 8例 ,2例未复跳 ,7例死于严重脑损害及 (或 )肾功能衰竭 ,死亡率为30 % (9 30 )。结论 :围手术期心脏骤停与疾病的严重程度、麻醉诱导不当、低钾及手术创伤有关。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为及时有效心脏挤压 ,祛除病因及良好的复苏后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右侧开胸瓣膜置换手术的临床意义,并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27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采取右侧开胸瓣膜置换手术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27例患者经右胸肋间进路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治疗后,显效20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3%;左房室瓣置换加右房室瓣形成术的总有效率低于单纯左房室瓣置换术及双瓣膜置换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侧开胸瓣膜置换手术由于其创伤小,出血量少,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短,美观效果均较好等优点,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由于其相应手术适应证要求较高,需要医生对于治疗对象的选择应该慎重,以防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瓣膜病巨大左心室病人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手术疗效的主要因素,提高瓣膜置换术后的疗效。方法:共47例瓣膜病巨大左心室病人行瓣膜置换术,其中主动脉与二尖瓣双瓣置换35例,二尖瓣置换5例,主动脉置换7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42例,左房折叠4例。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14例(349/6),死亡2例(4.259/6),影响瓣膜置换手术早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严重左室扩大,严重左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分数(EF)<0.40,左室短轴缩短率(FS)<0.25和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和围术期室颤。结论:掌握合适手术时机,注意心肌保护措施,最大限度地保留心内结构是巨大左心室病人瓣膜置换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宋惠民 《山东医药》1995,35(3):37-38
目前我国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仍显著高于发达国家。据统计,城市心血管病住院患者中,风心病占6.13%,仅次于冠心病(21.29%)和高血压(15.62%)。估测1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风心病210万人,其中有73.5万人需要施行各类手术,按每年住院风心病患者中1/4适于手术,约有2.2万例需行瓣膜替换术。我国每年新增加风心患者约4.4万人,其中1万人需手术。风湿性瓣膜病中以二尖瓣病变为最常见,单纯主动脉瓣病变较少见而常需行瓣膜替换术。本文主要阐述二尖瓣病变的外科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危重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对187例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先行强心利尿治疗控制心衰后,行二尖瓣置换术(MVR)44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7例,主动脉瓣联合二尖瓣置换术(DVR)111例,三尖瓣置换术(TVR)1例,同时行三尖瓣成形术(TVP)129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17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ASD)+二尖瓣置换术4例;术后调整心脏前后负荷,适当延长呼吸机使用时间,加强呼吸道管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抗凝。结果本组死亡17例,其中术中心脏复跳困难2例,低心排7例,肾功能衰竭2例,术后突发心律失常5例,机械瓣失功能1例。139例术后随访1~60个月,心功能Ⅰ级112例,Ⅱ级17例,Ⅲ级8例,Ⅳ级2例;仍存在心绞痛1例,心脏瓣周漏2例。结论恰当的围手术期处理、合理的术式选择是手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随着寿命的延长,老年人心脏瓣膜病的发病率似有增加趋势。心脏超声的广泛应用,对老年性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CVD)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本文对41例临床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部分诊断有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总结儿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配合的经验。方法和结果  1989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我院对 75例儿童进行了心脏瓣膜置换术 ,男 40例 ,女 3 5例 ,年龄 2~ 14岁 ,平均 10 6岁 ,体重 7~ 75kg ,平均 2 8kg。手术均顺利 ,术后返复苏室。结论 手术的成功与手术护理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护理人员术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精神高度集中 ,与手术、麻醉医师、灌注师之间相互默契。每个步骤要迅速、准确无误 ,尽量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 ,并做好意外情况配合 ,保证手术安全顺利。  相似文献   

9.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所致慢性心房颤动的改良迷宫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改良的Cox mazc(迷宫)手术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疗效。方法1994年3月至1997年4月,对20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并发慢性房颤的患者,在瓣膜置换的同时施行改良的Cox迷宫手术,遵照标准的Cox maze手术原则同时对Cox maze手术切口作一些改良并以冷冻代替部分切割。结果20例患者无死亡病例,术后均恢复窦性心律,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时间最长为4.25年.平均随访2.25年,最短为1.25年,无房颤复发。结论改良的迷宫手术简化了标准的Cox maze手术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并发症,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我院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治疗风湿性心脏病138例,其中重症瓣膜置换4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双瓣膜置换术的治疗经验,进一步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方法自1998年2月至2004年12月行风湿性心脏病、双瓣膜置换术60例,其中前16例采用4℃冷晶体停跳液间断灌注行心肌保护,后其余44例采用含甲基强地松龙、FDP冷血停跳液(10℃~15℃)加温血诱导停搏、复苏早期温血再灌注技术。结果前16例心脏自动复跳率为43,75%(7/16),3例术后发生低心排综合征。1例因心肌保护不佳,复跳后不能脱机死亡。1例术后第7天死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后44例心脏停跳后心肌颜色红润、质地柔软、表面无出血点,自动复跳率为95.45%(42/44),术后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较前明显缩短,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减小,部分病人可以不用升压药物,无早期死亡。本组死亡率为3.33%。结论加强术前处理、改善心功能及营养状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心肌保护方法,重视巨大左房及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的处理,是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采用含甲基强的松龙、FDP冷血停跳液加温血诱导、复苏早期温血再灌注技术,对术前心功能差、多瓣膜病变、主动脉阻断时间较长的重症患者更为适合,可认为是目前最佳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2.
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患者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患者行瓣膜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总结术后抗凝治疗经验。方法 随诊 18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左心房血栓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 ,监测血凝指标 ,术后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另选取同期 47例风湿性心脏病无左心房血栓行瓣膜置换术的病人作对照。比较两组病人术后血栓发生率。结果 血栓组 ( 组 )术后血栓发生率为 2 2 .2 % ,明显高于对照组 ( 组 ) ( P<0 .0 5 ) ,呈显著性差异 ,但凝血酶原时间 ( PT)和国际标准化比率 ( INR)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分别为 P>0 .10 ,P>0 .10 )。血栓组术后半年左心房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 ( P<0 .0 1) ,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率也明显高于非血栓组 ( P<0 .0 1)。结论 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左心房血栓的患者 ,瓣膜置换术后 ,抗凝治疗应注意调整 PT和 INR稍高于常规标准 ,溶栓治疗是治疗术后血栓形成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复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 2 0 0 0年 1月至2 0 0 2年 1月 13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行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根据患者的病史、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术后 6个月的随访结果对手术后不同时间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比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自动复跳或电击复跳转复为窦性心律有 78例 (5 9.0 9% ) ,维持 2 4 h以上有 4 3例 (32 .5 8% ) ,窦性心律维持 2周以上有 2 1例 (15 .91% ) ,6个月以后则有 2 3例 (17.4 2 % )为窦性心律。术后即刻转复为窦性心律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心胸比例、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术后电击复跳次数等因素有关 ,窦性心律的维持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等有关。结论 瓣膜置换术可使部分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恢复窦性心律 ,术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对心房颤动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2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总结216例风湿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手术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3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BVR)58例,三尖瓣成形术71例,左心耳结扎术24例,左房折叠术10例,左房血栓清除术25例。结果209例(96.8%)恢复出院,早期死亡7例(3.2%),死囚分别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左室后壁及主动脉后壁破裂出血各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脑栓塞1例。结论瓣膜置换术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心肌保护、提高和改进手术技术、术后有效的监护治疗,可显著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七氟醚全程吸入麻醉与丙泊酚全程靶控输注麻醉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胶州市人民医院行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16例,均行二尖瓣置换术,依照麻醉方式不同分为七氟醚组(58例)与丙泊酚组(58例)。丙泊酚组接受丙泊酚全程靶控输注麻醉,七氟醚组接受七氟醚全程吸入麻醉。观察对比两组意识消失时间、拔管时间及不同时点心肌酶[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 结果麻醉后七氟醚组意识消失及拔管时间短于丙泊酚组(P<0.05);T1~T3七氟醚组血清cTnⅠ水平低于丙泊酚组(P<0.05);T3七氟醚组血清CK-MB水平低于丙泊酚组(P<0.05)。 结论与丙泊酚全程靶控输注麻醉相比,七氟醚全程吸入麻醉应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二尖瓣置换术中可有效缩短意识消失及拔管时间,减轻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病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疗效,旨在评价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效果及手术后的中长期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00年-2012年我院确诊的心脏瓣膜病患者300例,观察本组患者心脏瓣膜病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的原因以及发病例数。结果患者的手术之后心功能随访显示,患者心功能与血液动力学出现了很大的改善,并且,大部分患者的劳动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活的质量出现了明显的提高。结论我院心脏瓣膜病机械瓣膜置换手术预后整体效果较好,手术的死亡率是可以接受的,和国内的比较并无明显的差别,大部分的患者在手术之后的心功能和生活的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巨大心脏(心胸比≥0.70)瓣膜病的临床分型与手术效果的关系。方法 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人工机械瓣膜替换,经右心房、房间隔径路行二尖瓣替换(MVR),主动脉根部横切口进行主动脉瓣替换(AVR)。本组男18例、女42例,年龄15-64岁,平均39.42±12.71岁。其中风湿性心脏病57例,先天性心脏病3例,二尖瓣病变44例(合并主动脉瓣病变15例),Ebstein畸形1例。其中对25例合并中度以上三尖瓣关闭不全的病例进行同期三尖瓣成形术,对9例巨大左心房进行左心房折叠术,有10例部分或全部保留二尖瓣装置。结果 病历统计发现,巨大心脏各型中以左心房型发生率较高(71.7%),其次为左心室型(21.7%),全心型(5%)和右心型(1.7%)。其中手术效果以左心房型最好。手术死亡3例(5%),术后并发严重低心排血量5例,严重心律失常4例。结论 根据瓣膜病变性质以及各房、室腔扩大的程度进行分型,能较全面反映患者瓣膜病变类型,临床特征,术后早期及晚期效果,同时对手术方法的设计及围术期处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近期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8例(消融组),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18例配对仅行心脏瓣膜替换术而未行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36~65岁,平均53.5岁,房颤持续时间1~10年,平均5年,左心房内径为44~67 mm.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消融组18例患者术后窦性心律16例,房颤心律1例,结性心律1例;随访8个月,15例维持窦性心律,3例阵发性房颤心律.对照组13例术中心脏复跳后即为房颤心律,5例心脏复跳后为窦性心律,术后24 h内均转为房颤心律,应用胺碘酮不能持续恢复窦性心律.两组术后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消融组术后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33.06±2.88)mm比(36.16±2.43)mm,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行瓣膜替换术的同时行附加的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疗效良好,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风湿性心脏病并发缩窄性心包炎患者施行瓣膜置换及心包剥除术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06-2010-02期间对13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发缩窄性心包炎患者施行瓣膜置换及心包剥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重度低心排血量,病死率7.69%。术后不同程度低心排血量6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1例。13例心包病理检查均为风湿性。随访3个月~8年,心功能Ⅰ~Ⅱ级10例,Ⅲ级2例。结论:对风湿性心脏病并发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同期行瓣膜置换和心包剥除手术,积极有效的围术期处理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心脏瓣置换手术不同心肌保护方法的效果。方法1215例瓣膜置换术中,男性585例(48.1%),女性630例(51.9%),年龄15-69岁,平均45岁。心功能Ⅱ级455例、Ⅲ级600例、Ⅳ级160例。术前均应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治疗,输入极化液1-2周。手术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全组1215例,其中行二尖瓣置换(MVR)804例,主动脉瓣置换(AVR)162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双瓣置换(DVR)246例,三尖瓣置换(TVR)3例,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TI)者行Devega或Kay成形术,术中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心肌保护方法共4种:A组159例,应用冷晶高钾停跳液灌注;B组960例,应用温血高钾停跳液灌注;C组54例,采用不停跳心肌保护方法;D组42例,采用不阻断升主动脉低温室颤下手术的方法。结果各组间呼吸机辅助时间和ICU治疗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C组术后恢复时间比A组短。C、D组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心律失常发生率和死亡率均较A、B组低。全组死亡29例,死亡率2.4%,其中MVR死亡21例,AVR死亡5例,DVR死亡3例。A组死亡16例(死亡率10%),B组死亡13例(死亡率1-3%),C组、D组无死亡病例。结论传统的冷晶高钾停跳液可以很好地保护心肌,现在应用的温血高钾停跳液心肌保护效果更好,不停跳、不阻断升主动脉方法保护心肌效果确切,可以根据患者情况个性化选择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