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了解福建省某高校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现状,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威廉斯创造倾向问卷》对该校48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除好奇性存在性别差异外(t=2.60,P<0.01),其它3个维度及创造性思维总分均无显著差异;②从年级比较看,除了在好奇性上存在显著差异(F=3.59,P<0.05),在创造性思维总体水平、冒险性、想象力和挑战性上均无显著差异;③理科学生的好奇心(t=-2.40,P<0.05)和挑战性显著高于文科学生(t=-4.19,P<0.05)。结论①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性别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女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但其好奇心不及男生;②大学生的好奇心呈现出随年级的升高而稍有降低的态势;③理科生的创造性思维总体发展水平优于文科生,尤其是在好奇性和挑战性方面。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解剖学教学巾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知识,笔者联系目前教育界流行的一种新讨论形式"头脑风暴"[1],尝试将其运用到解剖学教学中,探索新教学方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运用的经验. 1 什么是头脑风暴 当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的时候,这种情境就叫做"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来自上海第一财经的一档电视节目,提出一个拟讨论的话题,几个人一起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其特点是通过集体讨论的形式,学习者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相互弥补知识缺陷,引起创造性设想的连锁反应,借助竞争气氛充分调动每个人的智力潜能[2]."头脑风暴"的具体流程包括:(1)确定议题;(2)会前准备;(3)确定人选;(4)明确分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与成人创造性的关系。方法:采用问卷法与安全基地启动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随机选取60名大学生被试,探究不同启动条件下个体创造性的差异。进一步随机选取120名大学生被试,使用情绪启动技术探究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与成人创造性的关系。结果:1依恋启动组个体创造性显著高于认识启动组(t=11.647,P0.001);2安全型个体创造性显著高于非安全型(F=26.647,P0.001);3积极情绪下个体创造性显著高于中性情绪(F=13.744,P0.001);4依恋类型与情绪交互作用显著(F=5.074,P0.05)。结论:不同依恋类型下,积极情绪都能够提高个体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希望感、自传记忆具体性与抑郁的关系。方法使用成人一般希望感量表(ADHS)、自传记忆测验(AMT)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422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女大学生的自传记忆具体性明显高于男生(t=2.57,P<0.05);②大学生希望感和自传记忆具体性与抑郁存在负相关(P<0.01);③希望感的路径思维维度(t=-6.071,P<0.01)、动机思维维度(t=-7.358,P<0.01)和自传记忆具体性(t=-2.310,P<0.05)对抑郁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希望感和自传记忆具体性是抑郁的重要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关于个体情绪稳定性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研究从个体的创造性思维而非创造力倾向着手,考察上述问题,并探讨上述关系可能存在的性别差异。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版)测量被试的情绪稳定性,以及"多用途测验"与"中文远距离联想测验"测量被试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结果:(1)女性的发散性思维显著高于男性的发散思维(t=-2.10,P0.05),女性的聚合性思维显著高于男性的聚合性思维(t=-4.42,P0.05);(2)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个体的情绪稳定性与发散性和聚合性思维都不存在显著相关;(3)将被试按照情绪稳定性得分高低分为两组,结果发现,在发散性思维方面,两组被试差异不显著,在聚合性思维方面,两组被试差异边缘显著。结论:女性的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均比男性高,情绪稳定性与创造性思维不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交通事故视频作为死亡提醒材料,依据大学生生命意义量表选取生命意义图片,采用2(组别:死亡提醒组、中性刺激组)×2(图片配对条件:生命意义-中性配对、中性-中性配对)×2(探测点位置:探测点位置与生命意义图片同侧、异侧)的混合实验设计对69名大学生被试进行点探测实验,探讨死亡提醒操作下大学生生命意义与死亡恐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所选取的死亡提醒材料能够唤起大学生的死亡恐惧,大学生在死亡提醒条件下有更高的死亡恐惧水平,并且对生命意义有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认知需求、创造性人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认知需求、创造性人格的关系。方法采用认知需求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调查表、研究性学习问卷对6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在研究性学习表现上,男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文科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一年级大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二年级学生,三年级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二年级大学生。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态度得分高于总分的50%[t(629)=-24.24,P0.001];研究性学习与认知需求正相关(P0.01),创造性人格与研究性学习态度正相关(P0.05)。结论认知需求、创造性人格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大学生希望感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成人性情希望量表(ADHS)和自编的个人基本资料问卷对505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①大学生总体希望水平得分为(22.09±2.94);②学业成绩和获得奖励这2个因素影响大学生动力思维(F学业=6.20,P<0.001;F奖励=5.29,P<0.001)和希望感水平(F学业=2.66,P<0.05;F奖励=2.41,P<0.001),性别、年龄、年级、专业、生源、学校层次、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等因素对其动力思维和希望水平没有显著影响。结论大学生总体希望水平中等偏下;学业成绩和获得奖励等主观因素影响大学生动力思维和希望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行动控制风格在情绪与工作记忆广度之间的调节作用.方法:从长春市某高校选取120名大一学生,采用2*3被试间实验设计,通过影片进行情绪诱导(积极情绪、中性情绪、消极情绪),研究在不同情绪条件下,行动控制风格对情绪与工作记忆广度之间的影响.结果:行动取向行动控制风格的大学生工作记忆广度在三种情绪(积极、中性、消极)条件下无显著差异(P>0.05);状态取向行动控制风格的大学生在三种情绪条件下工作记忆广度具有显著差异(P<0.001);在消极情绪下,行动取向行动控制风格的大学生工作记忆广度显著高于状态取向行动控制风格.结论:行动控制风格在情绪与工作记忆广度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特质反刍思维与状态反刍思维对大学生行为抑制的影响。方法:采用特质反刍思维量表筛选出高、低特质反刍思维组大学生各42例,通过"沉思分心"任务诱导被试进入反刍状态与注意分散条件,记录被试在改进的情绪信号停止任务中"停止"反应类型上的抑制时间及虚报率。结果:在"停止"反应类型中,高特质反刍思维组被试在状态反刍思维条件下对负性面孔的抑制时间比对正性面孔的抑制时间更长[(286±16) ms vs.(266±14) ms,P<0.001],虚报率更高[(0.7±0.1) vs.(0.5±0.1),P<0.001],而在注意分散条件下对两类面孔的抑制时间和虚报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特质反刍思维组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对正性和负性面孔的抑制时间和虚报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特质反刍思维个体在状态反刍条件下表现出对负性面孔的行为抑制缺陷,这种行为抑制缺陷是由高特质反刍与状态反刍共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抑郁状态大学生心智游移的内容和特点,以及与反刍思维的关系.方法:采用贝克抑郁量表法对569名大学生的抑郁状态进行调查,选出60名抑郁状态大学生和非抑郁大学生采用实验法(思维取样法)和问卷法进行研究.结果:抑郁组在实验室任务(t = 5.32,P<0.001)与 日常生活(t = 3.83,P<0.001)中心智游移频率显著高于非抑郁组,心智游移内容与组别交互作用显著,抑郁组多为生活事件(F= 50.99,P<0.001),抑郁组心智游移时间指向不明确(t = 2.07,P<0.01)显著高于非抑郁组,反刍思维与心智游移时间指向过去相关(r = 0.40,P<0.05),反刍思维可以显著预测抑郁(r=0.55,P<0.001).结论:①抑郁状态群体在实验室任务与 日常生活中都表现出更高的心智游移频率,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事件,时间指向并不明确,与当前关注联系较小.非抑郁大学生心智游移内容往往指向未来事件的问题解决;②抑郁个体反刍思维高于非抑郁个体,而且反刍内容多指向过去经历.  相似文献   

12.
发散思维训练对62名初一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发散思维训练对创造性个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探索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方法:以119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为被试,对62名(实验班)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57名(对照班)学生不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采用托伦斯创造思维测验、中学生创造性个性测验、学生发散思维测验,对两班学生于实验前后施测。结果:训练前,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创造性个性和创造性思维测验、发散思维测验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3±2.1/9.1±1.9,t=1.47,P=0.293;9.1±0.8/8.4±0.5,t=5.21,P=0.291)。训练后,实验班学生创造性个性和创造性思维测验评分较对照班提高(10.5±1.9/9.4±2.1,t=2.96,P<0.01);训练后发散思维测验评分实验班高于对照班(11.0±1.8/8.8±1.8,t=7.69,P<0.01)。结论:发散思维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适应状况,分析其与外向性和自我控制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学生3125名(男1497人,女1628人;年龄16~24岁),采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的人际关系适应维度、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NEO-FFI)、自我控制量表(SCS)进行测量。结果: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的平均得分为(33. 3±3. 6)。回归分析表明,外向性、自我控制均与人际关系适应正向关联(β=0. 25、0. 08),外向性与自我控制的交互作用与人际关系适应负向关联(β=-0. 08);简单效应检验显示,低外向性大学生中,高自我控制者的人际关系适应得分高于低自我控制者(P 0. 001)。结论:本研究提示,大学生人际关系适应状况良好,高自我控制可能缓冲了低外向性对人际关系适应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状态焦虑大学生对负性情绪词的注意偏向及其内在机制。方法:通过数字减法任务诱发大学生的状态焦虑,采用点探测和线索-靶子任务,分别将情绪词置于线索和靶子位置,比较状态焦虑大学生和正常大学生对靶刺激反应的差异。结果:正常组大学生的状态焦虑量表得分实验前和实验后差异不显著;状态焦虑组大学生实验后的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实验前(t=-5.595,P0.05)。点探测任务中,词语类型与被试类型交互作用显著(F=4.103,P0.05),状态焦虑大学生对负性词条件下靶刺激的反应时比中性词条件下的更短,而正常大学生在两类词语条件下对靶刺激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线索-靶子任务中,线索类型、词语类型、被试类型三者交互作用显著(F=47.478,P0.05),状态焦虑组大学生在负性有效线索条件下的反应时短于负性无效条件下的反应时,正常组大学生在负性有效条件下的反应时长于负性无效条件。结论:状态焦虑大学生对负性情绪词存在注意偏向,表现为其注意一旦被负性信息捕获,就难以从中解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表情操控技术,考察表情操作对大学生态度的影响。方法选取48名被试进行实验,采用2(情境故事效价:积极、消极)×2(面部表情:控制、微笑)两因素被试间设计,分析在表情操作后大学生对不同效价情境故事的态度。结果情境故事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81.50,P0.01)。事后比较(LSD)显示,积极情绪故事比消极情境故事所持态度更积极;情境故事类型与表情操作组交互效应显著(F=37.50,P0.01),在积极情境故事条件下,微笑组高于控制组;在消极情境故事条件下,控制组高于微笑组。结论微笑表情影响大学生积极态度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情绪图片的阈下启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阈下呈现启动图片时是否存在情绪启动效应,分析阈下情绪启动中是否存在负性偏向。方法:采用阈下呈现启动图片的方式,要求大学生尽快对目标图片做出正负性的判断。采用重复测量ANOVA分析,比较大学生在不同的情绪启动条件下、对正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的差异。结果:不同情绪启动条件、目标图片的性质对反应正确率和平均反应时均存显著主效应,启动条件和控制条件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非启动条件,而平均反应时则显著短于非启动条件;受试对负性图片的反应正确率显著高于正性图片,对负性图片平均反应时则显著短于正性图片。结论:阈下呈现启动图片时可观测到明显的情绪启动效应;在阈下情绪启动中,存在“负性偏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动机性访谈式心理干预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呼吸锻炼依从性、希望水平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随机数字法将96例老年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心理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动机性访谈式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希望水平、心理状况[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干预后呼吸锻炼依从性、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希望水平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得分(t=5.193,P0.05);观察组干预后SAS评分、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607,-3.387;P0.05);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呼吸锻炼依从性显著优于对照组(Z=9.649,P0.05);观察组干预后3个月SF-36量表八大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4.554,16.687,17.943,6.769,4.529,13.180,12.030,10.713;P0.05)。结论:动机性访谈式心理干预能明显缓解老年COPD患者焦虑、抑郁状况,提高其希望水平及呼吸锻炼依从性,显著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的社会期望及其与心理控制源、人格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社会期望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社会期望量表(UCSD)、心理控制源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即Q—RSC)对28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 ①大学生社会期望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但专业差异非常显著,音乐和思想政治专业的大学生被试的社会期望均显著高于教育技术专业的大学生被试;②大学生的社会期望与心理控制源、情绪稳定性、倔强性的负相关显著,与外向、社会掩饰性的正相关显著。结论 ①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社会期望存在显著差异;④社会期望与心理控制源、人格特征的相关显著,具有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反刍思维、自我控制与拖延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反刍思维量表(RRS)、自我控制量表(SCS)和一般拖延量表(GPS)对29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反刍思维各维度与自我控制均呈负相关(r=-0.55,P<0.01;r=-0.50,P<0.01;r=-0.40,P<0.01),与拖延行为均呈正相关(r=0.46,P<0.01;r=0.37,P<0.01;r=0.34,P<0.01);自我控制与拖延行为呈负相关(r=-0.68,P<0.01),自我控制在反刍思维对拖延行为影响过程中存在部分中介效应。结论 大学生的反刍思维不仅能够直接预测拖延行为,也会通过自我控制间接影响拖延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大学生、中学生希望与幸福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行比较。方法研究运用《成人性情量表》、《中学生希望特质量表》和《综合幸福问卷》对307名大学生和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与中学生的希望感水平与幸福感水平较高;②大学生与中学生在希望动力思维、幸福感正性情感和利他行为维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希望与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希望对幸福感有良好预测作用。结论大学生、中学生希望与幸福感存在显著相关,希望干预是提升学生幸福感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