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脊髓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患 ,一旦发生将给患者直至整个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令人沮丧的是 ,虽经百余年来全世界神经科学研究者的孜孜努力 ,SCI的治疗效果仍远不尽人意。究其原因 ,乃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 (centralnervoussystem ,CNS)极其有限的再生能力。目前有学者认为 ,哺乳动物外周神经系统之所以远比CNS有更强的再生能力 ,原因之一即为CNS缺乏为其自身损伤提供足够营养支持 (trophicsupport)的能力 ;而营养支持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2.
急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对脊髓运动神经元营养活性最强的神经营养因子。为进一步了解GDNF基因在急性脊髓损伤后的表达规律,笔者应用Allen坠击脊髓损伤模型,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原位杂交等技术,观察GDNF在损伤脊髓中的分布,并半定量分析急性损伤期脊髓组织中GDNF表达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甲基强的松龙(MP)和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联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髓鞘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28只SD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MP和BDNF治疗组(A组),MP和脑脊液(CSF)对照组(B组),每组14只。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MP和BDNF联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髓鞘再生的作用,同时采用脊髓运动功能(BBB)评分观察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伤后1d,A组中髓鞘蛋白前脂蛋白(PLP)mRNA的表达较B组增加了45.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伤后10周,A组中快蓝(LFB)和髓鞘碱性蛋白(MBP)阳性的神经髓鞘的表达较B组增加了2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大鼠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结论:MP和BDNF联合治疗对大鼠脊髓损伤后髓鞘再生和功能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是急性脊髓损伤一种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及其运动诱发电位(MEP)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雄性大鼠(200-250g)随机分为对照组、等渗盐水(NS)组和GDNF组,每组10只,改良Allen方法致T13段脊髓不完全损伤,蛛网膜下腔分别给予NS或GDNF20μl,伤后1,5h和1,3,5d评定后肢出现运动功能(Salzman评分)和检测MEP。结果: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障碍。MEP波幅(P1-N1峰峰值)降低,潜伏期延长,对照组无变经。伤后1,5h和1,3,5d,NS组波幅分别恢复至伤前的36.7%、38.9%、47.1%、74.1%和92.3%,潜伏期恢复至112.5%、111.2%、111.3%、105.0%及103.5%;伤后5h和1,3dGDNF组波幅恢复明显优于NS组,伤后1,3dGDNF组潜伏期恢复优于NS组(P<0.05)。伤后1,5h后肢运动功能无恢复,伤后1d开始恢复,伤后3,5d明显恢复,其中GDNF组恢复显著优于NS组(P<0.01)。结论:GDNF能够早期促进MEP波形的恢复,增强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MEP恢复早于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1材料与方法 取Wistar大鼠(鼠龄2~4个月)股骨和胫骨骨髓组织,采用Percoll分离液(比重1.077)分离法获取骨髓基质细胞(BMSCs)进行培养纯化。细胞传3代,移植前72h按20μmol/L终浓度加入5溴-2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细胞核。采用大鼠T12.13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选择Wistar大鼠48只,体重250~300g,雌雄不拘。随机分成Ⅰ组:脊髓半横断后明胶内给予DMEM10μl;Ⅱ组:明胶内给予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10μl(33μg/m1)。  相似文献   

6.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目的 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将60只大鼠分为脊髓损伤后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组(A组,30只)和单纯脊髓损伤组(B组,30只)。损伤后1,3,7,14,28 d,对脊髓损伤区进行细胞凋亡的检测(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标记法,TUNEL)以及Bcl-2蛋白表达的测定(免疫组化SP法)。 结果 A、B两组中均发现凋亡细胞及Bcl-2蛋白阳性表达。大鼠脊髓损伤后3d图像分析表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A组(12.43±5.16),B组(36.27±6.28);Bcl-2蛋白阳性细胞分别为A组(37.68±5.83),B组(21.48±7.8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和0.05)。 结论 脊髓损伤可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能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对大鼠脊髓损伤后前角运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雄性SD大鼠 4 5只随机分为等渗盐水组、GDNF组、神经生长因子 (NGF)组 ,每组 15只 ,采用改良Nystr¨om法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模型 ,经蛛网膜下腔局部注射GDNF(1μg μl,10 μg d) 1周。伤后 1,2 ,4周应用尼氏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目及胆碱酯酶 (CHE)和酸性磷酸酶 (ACP)的变化。 结果 脊髓损伤后第 1,2周 ,GDNF组前角运动神经元存活数目 [(2 1.4± 3.8,2 0 .7± 3.6 )个 前角视野 ]明显多于等渗盐水对照组的 (17.3± 2 .8,16 .5± 3.0 )个 前角视野 (P <0 .0 1) ;GDNF组前角运动神经元中CHE灰度值 (6 5 .2± 2 3.8,98.7±31.6 )低于等渗盐水组 (94 .5± 35 .2 ,12 5 .6± 4 1.6 ) (P <0 .0 1) ;ACP灰度值 (74 .2± 2 5 .7,6 8.6±30 .6 )高于等渗盐水组 (5 8.5± 18.2 ,4 9.6± 2 1.6 ) (P <0 .0 1)。 结论 外源性GDNF能保护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后引起的运动神经元损害。  相似文献   

8.
陈金水  倪斌 《创伤外科杂志》2010,12(3):279-281,286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治疗是医学界的一个难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有促进SCI修复的作用,为治疗SCI带来了新的希望。本文就GDNF对SCI修复的作用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Lentivirus介导神经营养因子(NT-3)转染的人胚神经干细胞(human neural stem cells,hNSCs)对大鼠损伤脊髓治疗机制和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在体外用Lenti- virus构建同时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GFP)和NT-3的hNSCs,将其移植到T_(10)脊髓半横断损伤的大鼠体内,用荧光显微镜和BBB评分观察体内转基因表达和大鼠功能恢复情况,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移植细胞在体内存活分化情况。结果(1)在体外用Lentivirus成功构建了同时表达多基因的人胚基因工程NSC并检测到了稳定的转基因表达;(2)用荧光显微镜可以检测到到hNSC,能在体内长时间存活并表达转基因;(3)BBB评分检测到hNSCs移植组大鼠后肢功能有明显恢复;(4)移植的基因工程hNSC能在体内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等功能细胞。结论Lentivirus介导NT-3转染的hNSC能够调整损伤的局部微环境促进损伤脊髓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损伤脊髓神经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神经营养因子防止成鼠脊髓轴突损伤后引起神经元萎缩的作用。方法采用发言奶的Allen’s打击法致伤大鼠脊髓,将实验动物分为5组,A组:单损伤组;B组合 :损伤+NGF组;C组:损伤+CNTF组;D组:损伤+NT-3组;E组:损伤+BDNF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腺病毒介导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转移对脑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重组腺病毒载体4μl注入承受单侧大脑皮质重锤打击伤的海马区,对照组注射病毒缓冲液。伤后3h,1,3,7,14d利用免疫组化单标和(或)双档染色、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双标染色、DNA末端原位标记以及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伤侧大脑皮质、海马区BDNF及凋亡相关信号表达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注射病毒载体组动物术后3,7d海马CA1、CA3区BDNF神经元显著增多,而凋亡细胞显著减少(P<0.01);表达BDNF的神经元较少并同时表达凋亡相关信号。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BDNF基因转移对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前体(proBDNF)在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SD大鼠T10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动物分为抗体封闭组和人工脑脊液对照组.抗体封闭组应用椎管内释放proBDNF抗体以封闭脊髓内proBDNF,采用免疫组化评价proBDNF抗体封闭的效果,行为学BBB评分研究proBDNF鞘内封闭对脊髓全横断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 在全横断大鼠椎管内注入脑脊液的对照组没有观察到明显的运动功能改进,而proBDNF抗体鞘内封闭不仅有效减少脊髓内proBDNF,而且明显改善大鼠行为功能.proBDNF抗体封闭组行为学BBB评分较人工脑脊液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 通过proBDNF抗体鞘内封闭减少脊髓内proBDNF能有效促进全横断脊髓损伤大鼠行为功能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腺病毒向脊髓内转移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能否在脊髓水平修复神经根损伤。方法:在大鼠神经根切断吻合模型基础上,通过显微注射法在立体定位仪上将2μl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载体(AxCA-BDNF)直接注入大鼠神经根损伤部相应的脊髓腹角。观察伤后脊髓尼氏染色神经元和轴突计量及形态学改变。结果:与单纯损伤组比较,注射AxCA-BDNF可明显增加神经根伤后尼氏染色阳性神经元的百分率、有髓神经纤维数目以及髓鞘厚度。结论:神经根重建结合BDNF基因治疗可明显减少神经根伤后尼氏染色神经元的死亡以及促进轴突再生,是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神经根损伤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高压氧(HBO)、脑内注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联合治疗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I)的疗效。方法 7d龄SD大鼠左侧颈总动脉结扎联合低氧吸入形成HIBI后,即刻脑室注射BDNF(0.5μg)并行HBO治疗(A)或常氧高压氮处理(B),设单纯HIBI组(C)、假手术组(D)和正常组(E),观察对脑水肿、皮层和海马脂质过氧化物(MDA)水平和细胞凋亡百分率的影响。结果 A,B组脑水肿程度、MDA和细胞凋亡百分率水平均显著低于C组;脑水肿程度、细胞凋亡百分率A组显著低于B组,尤以脑水肿降低更明显,接近于D组,MDA水平两组相差无显著意义。结论 联合应用HBO及脑室注射BDNF治疗可显著减轻HIBI后的脑损伤,其效果优于BDNF 常氧高压氮处理组,表明在HIBI的治疗中HBO与BDNF联合应用起到了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humar 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hBDNF)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移植入大鼠体内后在脊髓损伤区的存活情况、hBDNF蛋白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240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损伤组、hBDNF-大鼠MSCs (rMSCs)组和空载体- rMSCs组,每组60只.用Mlen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7d,于L4~5间隙蛛网膜下腔向hBDNF -rMSCs组、空载体- rMSCs组和损伤组分别注射等体积的hBDNF基因修饰rMSCs悬液、空载体基因修饰rMSCs悬液和PBS.移植后1,2,3,7和14 d分别取损伤脊髓组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带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基因的rMSCs在体内的存活分布情况,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BDNF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hBDNF - rMSCs组和空载体- rMSCs组均检测到EGFP基因表达的绿色荧光信号;hBDNF-rMSCs组表达hBDNF蛋白,其表达水平随时间而变化,移植后2d即可检测到hBDNF蛋白表达,移植后7 d hBDNF表达量最高,此后逐渐下降;移植后2,3,7和14 d,hBDNF - rMSC组TUNEL阳性细胞数量最少,空载体- rMSCs组次之,损伤组相对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脊髓损伤后hBDNF基因修饰rMSCs经蛛网膜下腔移植能聚集生长在脊髓损伤区域,并表达hBDNF蛋白;hBDNF基因修饰rMSCs能够抑制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NF-κB配体受体激动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F-kappa B ligand,RANKL)在脊髓损伤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s)移植中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60只,体重250~350 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3组:(1)hBMSCs组,脊髓半横切后行hBMSCs移植;(2)RANKL hBMSCs组,脊髓半横切后hBMSCs和RANKL协同移植;(3)PBS组,脊髓半横切,移植物以PBS代替。移植后1,7,14,21,28 d采用行为学指标观察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应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移植的BrdU标记hBMSCs在宿主脊髓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脊髓半横切损伤后,hBMSCs组和RANKL hBMSCs组均较PBS对照组有明显的神经功能恢复;而移植7,14 d时,RANKL hBMSCs组动物较hBMSCs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RANKL hBMSCs组中hBMSCs-Ne- uN和hBMSCs-GFAP双标阳性率高于hBMSCs组。结论RANKL和hBMSCs协同移植可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病学预后,提高hBMSCs在宿主体内向神经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脊髓压迫性损伤(compressed spinal cord injury,CSCI)后脱髓鞘病变与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2(caspase-12)表达变化之间的关系,探讨CSCI后脱髓鞘病变机制.方法 成年SD大鼠7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正常组、对照组、压迫1d组、3d组、7d组,每组15只.采用自行设计制作的脊髓压迫模型,通过电镜和TUNEL染色、免疫荧光双标分别检测各组CSCI后神经纤维脱髓鞘的超微结构以及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情况;运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与细胞凋亡有关的caspase-12表达.结果 CSCI后神经纤维出现脱髓鞘病变,并随着压迫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脊髓损伤后出现少突胶质细胞凋亡,压迫7d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spase-12表达也随压迫时间延长而上调.结论 caspase-12介导了少突胶质细胞凋亡,是CSCI后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