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可能原因是免疫介导的胎儿 /新生儿血小板被母亲的同种异型抗体破坏 ,HPA - 1a和HPA - 5b是最常见的免疫源性的同种抗原 ,其诊断依赖于血清学和基因分型 ,主要治疗为HPA相容的血小板输注以纠正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3.
母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母儿血小板抗原不相容所致,孕母对来自父方的血小板抗原产生相应的抗血小板抗体,这种抗体并不破坏母亲自身的血小板,仅作用于与孕母血小板抗原不相容的胎儿父源性血小板抗原.在足月新生儿和胎儿重症血小板减少中,该病是最常见的原因,综述其发病机理、产前诊断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母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母儿血小板抗原不相容所致,孕母对来自父方的血小板抗原产生相应的抗血小板抗体,这种抗体并不破坏母亲自身的血小板,仅作用于与孕母血小板抗原不相容的胎儿父源性血小板抗原。在足月新生儿和胎儿重症血小板减少中,该病是最常见的原因,综述其发病机理、产前诊断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可能原因是免疫介导的胎儿/新生儿血小板被母亲的同种异型抗体破坏,HPA-1a和HPA-5b是最常见的免疫源性的同种抗原,其诊断依赖于血清学和基因分型,主要治疗为HPA相容的血小板输注以纠正血小板计数。  相似文献   

6.
母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母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于母儿血小板抗原不相容所致,孕母对来自父方的血小板抗原产生相应的抗血小板抗体,这种抗体并不破坏母亲自身的血小板,仅作用于与孕母血小板抗原不相容的胎儿父源性血小板抗原,在足月新生儿和胎儿重症血小板减少中,该病是最常见的原因,综述其发病机理。产前诊断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同种异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NAIT)是与新生儿 Rh-溶血病类似,只是血小板是同种异体免疫抗体的靶,这种病是婴儿的血小板携带从父亲遗传的但母亲所缺乏的一种特异性抗原,这种结合可以导致母亲致敏,产生 IgG 抗血小板抗体。通过胎盘,这些抗体附着到胎儿的血小板并导致血小板减少症。已有几种血小板特异性抗原,但最常见是 PLA-1。1964年 Pearson 等报告 AIT 在新生儿中约有1/5000发病,而且由于颅内出血(ICH)伴有高达14%的围产期死亡率,ICH 在已报告的初次受累婴儿中可多达47%,而且  相似文献   

8.
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围产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减少症是由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引起,在孕妇中很常见,发病率约为3.7%[1],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产后出血、新生儿颅内出血等后果。因此,围产期如何治疗及相应的护理是降低其并发症的重要措施。2001年3月—2006年2月,我科共收治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36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1年3月—2006年2月,我科共收治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病人36例,孕妇年龄22 ̄37岁,平均年龄28.2岁,平均孕周为38 4周;经产妇8例,初产妇28例;产前检查发现30例,临产时发现1例,5例孕前即有血小板减少史,其中,2例为红斑狼疮,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用Danagol治疗20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每日200mg 3次或2次口服,服药15~138天,平均43.6天,结果显效3例,良效4例,进步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75%。出血症状明显改善,月经流血过多的症状控制最佳。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闭经或月经不调,乳房缩小,轻度水肿,10例病人随诊肝功。有3例GPT增高,男性化的副作用比雄激素轻。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亦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eytopenic purpura),是一种由于外周血血小板减少而引起的以皮肤、粘膜、内脏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其发病与多种机制有关,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免疫异常等,近年研究表面其免疫异常占主导地位,包括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以及一些蛋白分子的异常表达,本文将对其进行统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糖皮质激素联合幽门螺杆菌(Hp)根除疗法与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或住院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符合ITP诊断标准患者6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糖皮质激素联合Hp根除疗法;对照组单用糖皮质激素;观察疗效6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对ITP的治疗效果显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免疫介导的血小板破坏过程。抗血小板黏膜糖蛋白抗体IgG产生,使网状内皮系统(主要是脾脏)对血小板破坏增加[1]。血小板破坏速度超过骨髓再生能力时出现血小板减少。急性型ITP是自限性疾病,常见于有病毒感染的儿童。慢性型ITP好发于20~30岁女性,发病率为0.0001%~3%[2]。妊娠期ITP发生率为1‰~2‰,占妊娠相  相似文献   

13.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由血小板自身抗体、巨核细胞受损、T细胞介导等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传统治疗方法旨在减少血小板的破坏,而近几年增加血小板的生成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虽然目前有多种治疗药物出现,但只有少数被确切证实有效,其中不少还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本文就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方案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复发的因素,分析相应干预措施对其效果的影响,降低ITP患者的复发率。方法回顾性分析邢台市第一医院2011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106例ITP患者复发的临床资料作为观察组,通过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的单疱病毒(HSV)、腺病毒(ADV)、EB病毒(EBV)、血清巨细胞病毒(CMV)特异性IgM抗体量,并与正常50例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病毒感染对ITP复发的影响。同时,106例观察组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激素组和中药组2组,各53例,其中激素组给予激素干预治疗,中药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水平、临床效果以及在感染率复发率的变化。结果 ITP复发患者检出HSV抗体4例,ADV抗体8例,EBV抗体16例,CMV抗体30例,总病毒抗体有58例,占54.72%,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患者的病毒抗体检出率(P 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清IgM、IgA以及IgG水平差异不显著(P 0.05)。干预后,中药组患者的血清IgA和IgG水平明显高于激素组(P 0.05),而血清IgM水平差异不显著(P 0.05);血小板达正常时间和出血症状控制时间明显低于激素组患者(P 0.05);患者的感染率和复发率明显低于激素组(P 0.05)。中药组治疗总有效明显高于激素组。结论病毒感染是引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情复发的重要因素,给予中药干预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缩短血小板恢复时间,改善出血症状,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和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接种疫苗引起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便于类似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方法结合患儿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疗及预防接种实施等情况,进行调查诊断。结果该患儿接种第二剂乙肝疫苗3d后全身出现针尖大小出血点,PLT2×109/L,HGB93g/L,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毒检测:CMV-DNA(-),EBV-DNA(-),cooms实验(-),血液和免疫系统遗传性疾病的基因筛查未见异常,未发现特异性脂肪酸代谢异常,对症治疗11d后,各项指标较前好转,出院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颅内出血、中度贫血。结论该儿童所患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不能排除与接种乙肝疫苗之间的因果关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父母的焦虑、抑郁情绪。方法使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02例ITP患儿父母进行焦虑抑郁情绪调查。结果 ITP患儿父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以轻-中度为主,其中慢性ITP患儿父母的焦虑(24.30±6.21)、抑郁情绪(23.85±5.88)评分较急性患儿父母高(分别为:15.30±5.52、16.85±4.8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文化程度的差异、医疗付费方式的不同可以导致ITP患儿父母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结论 ITP患儿父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在对患儿进行治疗的同时,应重视对患儿家长进行针对性健康教育,使其能更好的配合医务人员给患儿进行治疗,加快治疗和康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属于先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疾病。但其发病并非来自新生儿本身,乃是由于母体产生的免疫抗体传入儿体所致。发病率虽占1~2/万,是一种少见病。然而,儿科医师对本病的诊断和处理有必要熟悉和掌握。因之,本文只作概要介绍。发病机制:本病主要是由于母体内的免疫抗体传入儿体内所致,按其免疫抗体的性质,可归纳三点:1.患儿母亲原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故  相似文献   

18.
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指除原发性ITP以外各种形式的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主要为潜在疾病或药物所致.由于自然病程和治疗方法不同,区分原发性和继发性ITP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代萍 《社区医学杂志》2012,10(21):33-34
目的观察并探讨黄芪注射液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ITP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黄芪注射液30ml加5%葡萄糖注射液150 ml,静脉滴注,1次/d,7 d为1个疗程;观察组给予黄芪注射液60 ml加5%葡萄糖注射液150 ml,静脉滴注,1次/d,7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根据血小板改善情况比较:总有效率对照组53.33%,观察组8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临床出血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总有效率对照组63.33%,观察组8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大剂量黄芪注射液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无严重不良反应,可靠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是新生儿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以早产儿发病更多见。早发性(≤出生后72 h)血小板减少多因胎母相互作用因素所致特别是以母亲妊娠高血压疾病最为常见;晚发性(>生后72 h)血小板减少的病因以感染最常见。临床活动性出血表现并不常见,多数可自行缓解,预后较好,个别重症患儿需血小板输注,但对于血小板输注的标准和时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