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判断晚期先兆流产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85例患者,按妊娠结局分为2组:晚期难免流产组15例,晚期先兆流产组70例。另选正常中孕者50例作为中孕组。应用免疫金标法、培养法进行CT、UU的检测。结果晚期难免流产组CT、UU以及CT+UU混合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6.66%、33.33%、13.33%;晚期先兆流产组分别为8.57%、11.42%、5.71%;正常中孕者分别为6.00%、8.00%、2.00%;晚期难免流产组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感染率与中孕组、先兆流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难免流产关系密切,是造成难免流产病因之一。早期治疗可改善晚期先兆流产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孕妇稽留流产的相关性,以及荧光定量PCR在稽留流产病因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稽留流产患者宫颈分泌物标本中的CT-DNA和UU-DNA的含量。结果 138例稽留流产患者中72例感染CT或UU,总检出率53.62%,其中CT阳性率21.74%,UU阳性率42.03%,混合感染10.14%。与正常人群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泌尿生殖系统CT和UU的感染与稽留流产有密切相关性,荧光定量PCR对稽留流产患者CT和UU的检测简单、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3.
PCR检测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女性不孕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与女性不孕关系。方法PCR荧光检测法,严格按试剂盒操作程序操作。结果试验组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阳性率分别为34.5%和40.3%,对照组阳性率为12.3%和18.5%,两组间有极显著性;CT:χ2=18.89P0.005;UU:χ2=15.97P0.005;CT+UU(混合)χ2=7.03P0.01。结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是引起女性不孕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妇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不良妊娠-稽留流产的关系及其发病机制,并试图寻找预防和降低稽留流产发生的方法和途径。方法分别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的方法和细胞培养的方法对稽留流产患者340例和人工流产的孕妇176例的宫颈分泌物和妊娠产物同时进行了CT、UU的检测,并进行与稽留流产的相关分析。结果稽留流产组和人工流产组比较,宫颈分泌物标本:采用培养法,稽留流产与CT、UU感染及CT+UU混合感染有关(P<0.05)。采用PCR法,稽留流产组与CT+UU混合感染有关(P<0.05),与单纯CT及UU感染无关(P>0.05);妊娠产物标本:采用培养法,稽留流产与CT、UU感染有关(P<0.05),与CT+UU混合感染无关,但差异接近显著性水平(P=0.053)。采用PCR法,稽留流产与CT+UU混合感染有关(P<0.05),与单独CT、UU感染无关(P>0.05)。结论孕妇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与稽留流产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生殖道念珠菌、解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先兆流产之间的关系。方法 先兆流产患者7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随机抽取60例正常早孕妇女作为对照组,已婚未育妇女50例作为正常组。对三组妇女进行了白带常规的检测,其中念珠菌检测采用直接镜检法。同时使用培养法检测UU,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CT。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正常组妇女白带常规中白细胞超标率分别为60%、36.7%、12%,清洁度超标率分别为57.1%、33.3%、14%,念珠菌阳性率分别为22.9%、26.7%、10%,UU阳性率分别为32.9%、40%、38%;CT阳性率分别为21.4%、13.3%、3.3%;CT+UU阳性率分别为11.4%、3.3%、4%。结论 生殖道CT和UU+CT混合感染与先兆流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盆腔炎、宫颈炎与宫颈沙眼衣原体(CT)及解脲支原体(UU)感染的相关性.方法对236例盆腔炎、宫颈炎患者进行宫颈CT、UU检测,CT采用抗原免疫法,UU采用培养法.结果 236例盆腔炎、宫颈炎患者中,衣原体感染62例(26.3%),支原体感染99例(42.9%),两者感染的总阳性率68.2%,混合感染26例(11.0%).结论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为盆腔炎/宫颈炎重要致病因素,应重视宫颈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了解新疆地区不孕不育患者解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感染情况,通过对实验结果的统计学处理分析不孕不育与UU、CT感染率及感染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新疆地区不孕不育患者及能正常生育人群解脲支原体-DNA和沙眼衣原体-DNA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孕不育患者UU-DNA阳性率52.18%,CT-DNA阳性率3.65%,正常对照组则分别为46.08%、1.00%,两组间的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不孕不育组UU和CT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性别,不用民族的UU阳性检出率不同。结论新疆地区不孕不育患者中UU和CT感染是引起男女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女性UU阳性率高于男性,维吾尔族UU阳性率高于其它民族。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盆腔炎、宫颈炎与宫颈沙眼衣原体 (CT)及解脲支原体 (UU)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 对 2 36例盆腔炎、宫颈炎患者进行宫颈CT、UU检测 ,CT采用抗原免疫法 ,UU采用培养法 .结果  2 36例盆腔炎、宫颈炎患者中 ,衣原体感染 6 2例 (2 6 .3% ) ,支原体感染 99例 (42 .9% ) ,两者感染的总阳性率 6 8.2 % ,混合感染 2 6例 (11.0 % ) .结论 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为盆腔炎 /宫颈炎重要致病因素 ,应重视宫颈沙眼衣原体及解脲支原体的检测 .  相似文献   

9.
不孕不育夫妇CT、UU检测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解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感染与不孕不育的关系,同时了解不孕不育夫妇之间的交叉感染情况,为生殖医学提供相关的医学依据,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有效预防措施,提高受孕率。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200对夫妇(不孕不育组100对,正常对照组100对)女性宫颈分泌物、男性精液标本中的解脲支原体一DNA和沙眼衣原体一DNA含量,并对相关实验数据进行医学统计学处理。结果不孕不育组女性解脲支原体-DNA阳性率46%,沙眼衣原体-DNA阳性率25%,解脲支原体或沙眼衣原体的总感染率为55%,男性解脲支原体-DNA阳性率21%,沙眼衣原体-DNA阳性率20%,解脲支原体或沙眼衣原体的总感染率为36%,一对夫妇同时感染同一种病原体者32%;正常对照组女性则分别为15%、9%、20%,男性分别为12%、6%、15%,一对夫妇同时感染同一种病原体者1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是引起男女不孕不育的重要病原体之一,应引起生殖医学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同时积极加强不孕不育夫妇之间交叉感染的预防,也是提高不孕不育夫妇受孕率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FQ-PCR检测不孕不育患者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的感染与不孕不育的关系。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不孕不育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5对不孕不育夫妇女性宫颈分泌物、男性精液或前列腺标本中的解脲支原体-DNA和沙眼衣原体-DNA含量。结果不孕不育患者解脲支原体-DNA阳性率37.78%,沙眼衣原体-DNA阳性率28.89%,解脲支原体或沙眼衣原体的总感染率为52.22%,正常对照组则分别为15.00%、8.33%、20.0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不孕不育组中解脲支原体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沙眼衣原体(P〈0.05)。女性患者解脲支原体DNA载量和沙眼衣原体-DNA载量均高于男性患者(P〈0.05)。结论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是引起男女不孕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荧光定量PCR技术用于诊断引起不孕不育的解脲支原体或沙眼衣原体泌尿生殖道感染是完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患者精液抗精子抗体(AsAb)与支原体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9例不育男性患者精液进行AsAb和解脲支原体(UU)检测。结果159例男性不育患者中,精液抗精子抗体阳性组支原体阳性检出率为68.97%,精液抗精子抗体阴性组支原体阳性检出率为43.06%,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男性免疫性不育AsAb的产生与UU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衣原体(CT)、支原体(UU)、弓形虫(TOX)、巨细胞病毒(HCMV)对流产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对164例自然流产患者(流产组)和100例人工流产和引产孕妇(对照组)的宫颈分泌物进行CT、UU、TOX、HCMV检测。结果流产组CT、UU、TOX、HCMV的检出阳性率分别为41.46%、34.15%、18.29%、30.3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0.05)。流产次数随UU阳性出率的增高而增多。结论CT、UU、TOX、HCMV是引起自然流产的重要感染源,其中CT、UU是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生殖道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的状况及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随机选取327例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作为不孕组和286名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采集宫颈分泌物,检测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以及UU和MH耐药性.结果 不孕组CT感染率(14.99%)、UU感染率(23.24%)、UU+MH感染率(29.05%)、CT+UU+MH感染率(9.17%)及总感染率(88.99%)均高于对照组(依次为:2.80%、6.99%、8.39%、4.55%、29.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U对罗红霉素(敏感性为96.05%)、交沙霉素(敏感性为96.05%)、四环素(敏感性为82.89%)强力霉素(敏感性为92.11%)、克拉霉素(敏感性为96.05%)敏感率较高,对环丙沙星和乙酰螺旋霉素相对耐药;MH对交沙霉素(敏感性为95.83%)、强力霉素(敏感性为91.67%)、美满霉素(敏感性为83.33%)、壮观霉素(敏感性为75.00%)较敏感,对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不敏感,耐药性较高;UU+MH仅仅对交沙霉素(敏感性为90.52%)较敏感,对红霉素、罗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的耐药性极高(77.89%-91.58%).结论 CT、UU、MH感染与输卵管性不孕有一定相关性,输卵管性不孕患者CT、UU和MH感染率较高于能生育者;UU和MH及UU+MH对多种常见抗菌药物具有较强的耐药性,临床治疗应重视病原学检测,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佛山地区841例不孕妇女生殖道感染病原体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不孕妇女生殖道感染(RTI)的流行情况及其病原体分布。方法对841例不孕妇女的阴道分泌物、宫颈分泌物及血清进行RTI相关病原体的实验室检查。结果841例不孕妇女RTI发生率为59.2%。其中单种病原体感染40.1%,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体感染者19.1%。病原体检出率依次为解脲支原体(40.8%)、真菌(24.9%)、沙眼衣原体(15.1%)、人型支原体(7h3%)、滴虫(0.4%)、淋球菌(0.2%)、梅毒(0.2%)、HIV(0%)。结论在不孕妇女中普及RTI相关病原体的筛查,有利于RTI防治及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nase-1,HO-1)在反复自然流产患者中的表达与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30例RSA患者(未经任何治疗,因再次流产来我院清宫)和20例正常早孕要求终止妊娠的妇女血清的HO-1活性及血浆中的碳氧血红蛋白(HbCO)的百分含量,同时采取蜕膜做HO-1的免疫组化。结果RSA组HO-1活性及HbCO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性(P〉0.05);血浆HbCO的百分含量的变化与血清HO-1的活性变化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86。蜕膜中,RSA患者胎盘中的蛋白质表达降低,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RSA患者血清HO-1活性及在蜕膜中表达的变化与病情发展有关,故对其的检测可能作为检测和治疗RSA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孕不育夫妇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感染及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荧光定量法对120对不孕不育夫妇进行生殖道分泌物UU、CT检测,与对照组比较,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对不孕不育夫妇血清中AsAb和EMAb进行检测,分析比较感染组与未感染组AsAb和EMAb阳性率。结果120对不孕不育患夫妇中,男性:UU感染率为25.8%、CT感染率为24.2%,UU与CT混合感染率为10.0%,与对照组男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UU感染率为33.3%。CT感染率为26.7%,UU与CT混合感染率为11.7%,与对照组女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孕不育夫妇感染组中,AsAb阳性率为32.3%,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EMAb阳性率为10.8%,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殖道UU、CT感染是造成不孕不育的原因之一,AsAb、EMAb的产生与生殖道UU、CT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内微量元素锌含量与难免流产的关系。方法对62例难免流产孕妇进行了血清元素Zn含量检测,并与66例正常孕妇比较。结果难免流产孕妇血清Zn含量显著降低,与正常孕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元素Zn含量降低可能是孕妇难免流产发生的原因之一,及时纠正有望降低孕妇难免流产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