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主动规律的锻炼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0-02/2004-04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髋关节疾病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81例(92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4例,股骨颈骨折29例,骨性关节炎8例,髋关节翻修4例,陈旧性髋关节结核2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恶性肿瘤2例.生物固定型髋关节66髋,混合型17髋,骨水泥型9髋.术前彩色超声多普勒证实双下肢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早期(2~5 h)开始进行主动规律锻炼,行跖趾关节伸屈、双侧距小腿关节伸屈内外翻运动;术后一两天行双距小腿关节环转运动;术后3~7 d做距小腿关节环转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术后8~14 d在以上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加大运动量.同时术后患者不使用任何抗凝药.①术后每日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应症状体征并于术后12 d行双下肢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与术前进行自身对照,观察血栓发生率.②术后不用抗凝药对出血情况的影响.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8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94%(4/81).其中1例于术后4 d出现患侧下肢肿胀,经彩超检查发现腘静脉和股浅静脉均出现栓子,3例无症状者均在术后12 d复查时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分别为腘静脉血栓1例,股浅静脉中段血栓2例.4例中股骨颈骨折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2例,非骨水泥型1例;骨性关节炎混合型全髋关节置换1例.病因为股骨颈骨折病例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0.34%(3/29),术中应用骨水泥的病例发生率为11.54%(3/26).②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平均总出血量为(779.6±207.4)mL.67%(54/81)的患者无需输血.结论①本文结果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进行主动规律的功能锻炼,其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国内1999年曾有报道的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40%的发生率.②本组术后未用抗凝药降低了出血量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高龄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预防高龄患者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对30例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预防下肢源静脉血栓形成所采取的术前充分准备、术后采用合理体位、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等综合措施进行总结.30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前充分准备、术后采用合理体位,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行早期活动和功能锻炼等综合措施可以显著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主动规律的锻炼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00-02/2004-04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髋关节疾病行全髋关节置换患者81例(92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4例,股骨颈骨折29例,骨性关节炎8例,髋关节翻修4例,陈旧性髋关节结核2例,强直性脊柱炎2例,恶性肿瘤2例。生物固定型髋关节66髋,混合型17髋,骨水泥型9髋。术前彩色超声多普勒证实双下肢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早期(2~5h)开始进行主动规律锻炼,行跖趾关节伸屈、双侧距小腿关节伸屈内外翻运动;术后一两天行双距小腿关节环转运动;术后3~7d做距小腿关节环转运动,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运动;术后8—14d在以上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加大运动量。同时术后患者不使用任何抗凝药。①术后每日检查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应症状体征并于术后12d行双下肢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与术前进行自身对照,观察血栓发生率。②术后不用抗凝药对出血情况的影响。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81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4.94%(4/81)。其中1例于术后4d出现患侧下肢肿胀,经彩超检查发现胭静脉和股浅静脉均出现栓子,3例无症状者均在术后12d复查时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分别为胭静脉血栓1例,股浅静脉中段血栓2例。4例中股骨颈骨折骨水泥型全髋关节置换2例,非骨水泥型1例;骨性关节炎混合型全髋关节置换1例。病因为股骨颈骨折病例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0.34%(3/29),术中应用骨水泥的病例发生率为11.54%(3/26)。②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平均总出血量为(779.6&;#177;207.4)mL。67%(54/81)的患者无需输血。结论:①本文结果表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进行主动规律的功能锻炼,其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低于国内1999年曾有报道的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40%的发生率。②本组术后未用抗凝药降低了出血量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患者56例,同时选取同期无DVT患者60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模型分析TRK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探讨TRK术后护理体会。结果 DVT组与无DVT组相比,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凝血功能状况、人工置换关节数、术中出血量、吸烟史、糖尿病病史、是否进行抗凝护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凝血功能状况、人工置换关节数、术中出血量、吸烟史、糖尿病病史、是否进行抗凝预防护理均是DVT的高危因素。临床给予患者预防性静脉血栓抗凝护理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风险。因此,临床上须对以上患者进行强化性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监测并积极进行预防性抗凝,有效预防老年患者TRK术后DVT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空气压力循环疗法在预防骨伤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骨科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行常规抗凝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空气压力循环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术后7d观察组患肢肿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第14天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伤病人术后应用空气压力循环辅助治疗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6.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并发症较多见,甚至继发肺栓塞危及生命,故对于围手术期存在高危险因素的患者,采用预防性的治疗,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本院使用低分子量肝素(LMWH)结合机械性疗法,有效地防治了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分析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通过对6例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围手术期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髋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应针对病因进行预防.术前的全面评估,重视健康宣教,术后加强观察和护理,指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尤其做好高危患者的预防性抗凝治疗,对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小剂量低分子肝素(法安明)对腹部肿瘤围手术期患者凝血试验的变化及出血的影响.方法 90例行腹部肿瘤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法安明组45例,空白对照组45例.法安明组于术前2 h、术后1 h、术后第6天各给予法安明2500 U一次.对照组未予以任何抗凝药物处理.所选参与者的年龄均在50岁以上.两组的年龄、性别、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肿瘤类型均具可比性.分别测定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浆中的抗Ⅹa活性,并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的出血情况.结果 法安明组术前2 h、术后1 h、术后第6天的抗Ⅹa活性分别为0.023 IU/ml、0.225 IU/ml、0.271 IU/ml,术后抗Ⅹa活性明显高于术前抗Ⅹa活性(均P<0.05).而对照组术前相应时间点的抗Ⅹa活性分别为0.017 IU/ml、0.003 IU/ml、0.014 IU/ml,手术前后抗Ⅹa活性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之间术前抗Ⅹa活性无明显差异(P>0.05).法安明组术中弥漫性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中和术后的外科出血量与对照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伤口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剂量的法安明(2500 U)能明显增加抗Ⅹa活性,从而达到预防腹部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但术前给药能明显增加术中弥漫性出血以及术后伤口出血,不推荐术前预防性应用法安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13~2015年本科手术患者27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38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行预见性护理干预,采用Wells系统评分,据Wells评分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进行分层,低风险<0分、中风险1~2分、高风险大于等于3分。并以Wells评分为依据,对患者作预防性抗凝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DVT发生率、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本研究276例患者中,2组患者中Wells评分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以3分以上患者居多,实验组占46.8%,对照组46.2%,实验组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对照组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4例(2.9%)。2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比较差异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预见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患肢按摩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对8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常规抗凝的基础上用定时患肢手法按摩的方法,统计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并进行分析。结果 76例于术后7~10 d行双下肢彩色B超检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未行B超检查者住院过程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术后两周所有病例测量双下肢周径无差别。结论双下肢手法按摩结合常规抗凝治疗对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20例行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前全面评估、心理护理及指导;术后给予抗凝药物治疗,指导功能锻炼并配合护理等。结果 120例患者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通过预防治疗和护理干预,对预防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屠悦  林雪娟 《全科护理》2016,(21):2194-2196
[目的]分析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68例病人(2014年1月—2014年12月),采用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4例,其中对照组行普通护理方式,干预组行术前、术中、术后的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方式。比较两组病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5例,发生率为14.7%,而干预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发生率为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妇科盆腔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改善病人预后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性护理措施。方法对42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重视术前评估、健康教育,术后肢体功能锻炼,避免在患肢行静脉穿刺,抬高患肢并禁烟,加强对患肢肿胀、皮温、疼痛、血运的观察,饮食、心理护理及采用预防性抗凝治疗。结果本组无1例发生DVT并发症。结论早期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可以有效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徐成康  梅卓贤 《新医学》2002,33(4):217-218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手术及介入化学治疗(化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妇科肿瘤术后及介入化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本组病例发病中位年龄为50岁;②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5);③介入化疗后血栓发生率占介入化疗病例的2.3%;④血栓发生者血小板计数较正常值高,中位数为343×109/L。本组20例,除1例未及时发现而死亡外,余19例病人经抗凝、溶栓治疗治愈。结论:年龄偏大、血小板计数偏高的恶性肿瘤术后患者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介入化疗也易导致血栓发生,故术前应预防性应用抗凝药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预防性抗凝时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D-二聚体水平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行手术治疗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患者预防性抗凝时机不同分为24 h内组、25~48 h组和49~72 h组各20例,其抗凝时机依次为骨折后24 h内、骨折后25~48 h、骨折后49~72 h。对比三组干预后D-二聚体水平和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24 h内组T1、T2、T3时D-二聚体水平少于25~48 h组、49~72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内组术前、骨折后5周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25~48 h组、49~72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内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25~48 h组、49~72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创伤骨折后尽早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更好抑制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上升,减少后期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且不会增加患者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膝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6例膝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术患者进行了规范化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预防性护理干预,术前进行健康教育和术前锻炼,术中进行有效的预防,术后进行功能锻炼、机械性辅助预防、引流管护理、输液部位的正确选择。结果:26例膝关节肿瘤假体置换术后患者无一例发生下肢DVT。结论:规范化的下肢DVT预防和护理结合正确的术后抗凝治疗,可有效地预防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 将我科1998年5月~2003年7月人工关节置换患,分2组进行护理观察。对照组预防性地使用抗凝药和术后24h开始功能锻炼;实验组术前加强对高危人群的评估和健康教育,术后麻醉消失后即进行功能锻炼,穿抗栓弹力袜,使用足底村力泵等综合措施。结果 对照组56例中,1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发生肺栓塞,1例死亡。实验组32例中.仅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 提高对深静脉血栓的认识,术前加强对高危人群进行评估,具有针对性地使用抗凝药物,积极地预防可显降低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从而提高手术成功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转移癌患者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大手术是血栓形成的重要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术后预防性抗凝尚无标准化的方案。 目的:比较骨转移癌患者术后应用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科行开放手术治疗的73例脊柱、骨盆及下肢的骨转移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使用药物将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组(n=41)及利伐沙班组(n=32)。 结果与结论:低分子肝素组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22%),利伐沙班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6例(1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11,P=0.74)。2组患者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32%和6.2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校正χ2=0.083,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因此,低分子肝素和利伐沙班在预防骨转移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与安全性相当。两者均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并伴有一定的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9.
李红  王桂珍  付其美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8):1283-1284
目的总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经验.方法患者严格术前检查,做好术前健康教育;术中避免对静脉过度牵拉、挤压及热损伤;术后应用足底静脉泵,早期主动锻炼并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结果1例患者术后24h出现小腿及足踝轻度肿胀,经治疗5d症状消失,46例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手术前后健康教育指导及预防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经验。方法:患者严格术前检查,做好术前健康教育;术中避免对静脉过度牵拉、挤压及热损伤;术后应用足底静脉泵,早期主动锻炼并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结果:1例患者术后24h出现小腿及足踝轻度肿胀,经治疗5d症状消失,46例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手术前后健康教育指导及预防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