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观察双腔起搏器(DDD)对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患者的远期临床效果及心脏结构形态的变化.方法 对8例HOCM患者术前与术后临床症状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患者临床症状及心脏形态变化.结果 双腔起搏3年后,2例临床症状消失,5例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改善,1例改善不明显,但未加重.3例发生过晕厥患者未再出现晕厥,心功能明显改善,随访中所有病例存活.8例患者超声心动图均显著改变,尤其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左心室流出道(LVOT)宽度、左室流出道血流速度(LVP)改善更为显著,左室后壁厚度(LVPW)有缩小的趋势,左室射血分数(LVEF)也明显改善,肥厚的心室间隔显著变薄(P<0.05).结论 双腔起搏器治疗HOCM远期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应用双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HOCM)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尤其是对内科药物(如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成为一种新的有效可靠的替代疗法。本文作者通过对HOCM患者双腔起搏治疗,观察其临床效果及近期预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HOCM患者5例,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42岁(22~63岁),均经临床及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HOCM。临床上均表现为静息及运动状态下头晕、气短、心悸等症状,3例有运动时晕厥史,心功能(HYHA分级)Ⅱ级1例,Ⅲ级4例。经内科系统治疗(如口服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效果不佳,其中3例治疗中出现血压下降及明显窦性心动过缓等副作用。超声心动图示左室流出道(LVOT)呈不对称性肥厚,平均厚度2.3 cm(1.8~2.5 cm),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1.5,均有SAM现象(左室收缩时二尖瓣前移),LVOT狭窄;彩色多普勒示LVOT压力阶差平均为42.2 mmHg(32~80 mmHg)(1 mmHg=0.133 kPa),高峰血流速度平均2.6 m/s(2.3~3.1 m/s),LVEF平均为0.46(0.43~0.51),其中2例术前曾行左室血流动力学检查示LVOT压力阶差分别为43,57 mmHg。5例患者均置入Mdetronicprodigy D双腔起搏器,其中2例为经导管消融室间隔未成功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两种心脏疾病双腔生理性起搏不同房室间期 ( AV interval)程控对血流动力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缓慢心律失常患者 1 5例 ,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患者 ( HOCM) 6例 ,术后分别程控二种心脏疾病起搏器的 AV间期 ,并测定左室射血分数 ( LVEF)、每搏量 ( SV)和 (或 )左室流出道 ( LVOT)压力阶差 ,评价最佳 AV间期时心功能变化。结果 :病窦综合征患者 AV间期长于自身 PR间期、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AV间期为 0 .1 6~ 0 .1 8s,HOCM患者 AV间期为 0 .1 0~ 0 .1 2 s及 CHF患者 AV间期短于自身 PR间期时 LVEF和 SV最佳 ( P<0 .0 5或 0 .0 1 ) ,HOCM患者LVOT压力阶差下降最显著 ( P<0 .0 0 1 ) ,心功能 ( NYHA分级 )平均提高 1~ 2级以上 ,运动耐量亦有一定提高。结论 :不同心脏疾病双腔生理性起搏适宜的 AV间期程控可以获得最佳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难治性心衰患者应用三腔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及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的心胸比例、QRS波时限、EF值、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返流量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随着随访期的延长有持续改善的趋势,而2种起搏方法在改善心衰患者心胸比例、二尖瓣返流面积、LVED及LVEF等4个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缩短QRS波群时限方面,双心室起搏优于右室双部位起搏。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是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有效方法 ,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而2种起搏方法对心功能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难治性心衰患者应用三腔起搏(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例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及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观察术前、术后6个月的心胸比例、QRS波时限、EF值、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返流量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3~12个月,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随着随访期的延长有持续改善的趋势,而2种起搏方法在改善心衰患者心胸比例、二尖瓣返流面积、LVED及LVEF等4个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缩短QRS波群时限方面,双心室起搏优于右室双部位起搏.结论 双心室同步起搏与右室双部位起搏是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有效方法,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而2种起搏方法对心功能影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颜景涛  游涛  杨文灿 《吉林医学》2013,(28):5791-5792
目的:采用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18例,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所有患者均置入双心腔起搏器治疗并观察其临床表现及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在以较短的房室间期(100 ms)进行双心腔起搏器起搏后,左室流出道压力差从50.67 mm Hg(1 mm Hg=0.1333 kPa)下降至27.47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在平均随访6个月中(516个月),无一例患者发生晕厥。结论:双心腔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是一种有效的新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起搏参数。  相似文献   

7.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双室起搏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心室同步起搏对顽固性伴有室内传导或室间隔运动异常的充血性心衰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1例,其中男18例,女3例,年龄(64±11)岁,合并左束支阻滞的顽固性心衰患者给予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16例安装三腔起搏器,5例安装三腔心脏自动交律除颤器).观察术中、术后3、6月左室电极的起搏参数,同时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的QRS波时限、LVEF、LVDD、二尖瓣返流量、VO2max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随访3~20个月,左室电极的起搏阀值、阻抗及感知各参数值稳定(P>0.05),起搏功能良好.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LVEF等心功能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随访期间猝死1例,接受心脏移植1例.结论心室再同步治疗是治疗存在室间传导异常的充血性心衰的有效的新方法.三腔起搏器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左室电极的植入成功率高,性能稳定,安全可靠.三腔ICD不仅可治疗心衰,同时具有良好的抗室性心律失常预防猝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16例三腔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探讨多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经验。方法:12例原发病为扩张性心肌病及4例原发病为缺血性心肌病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双心室同步起搏器。全部患者术前1周接受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临床心功能评价等作为基础对照,术后1周、3个月在重复上述检查。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植入术,患者的心电图显示QRS时限较术前缩短,临床评价及超声测定的心功能情况明显改善。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能使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双心室收缩达到同步化,从而改善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一种神经心源性晕厥,其中心脏抑制型和混合型均伴有心率骤降,起搏介入治疗可能有效。文章报道采用频率骤降反应起搏器对2例反复发作VVS患者的治疗情况。患者发作前有头晕、心悸等先兆症状,发作时伴抽搐、尿失禁;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未见特征性改变;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和阴性各1例。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DDDR)后开启频率骤降功能。术后随访有频繁抗频率骤降起搏介入,患者症状改善,未出现晕厥。具有频率骤降反应、频率平稳、感知dp/dt的频率反应起搏治疗VVS较单纯药物治疗的优势明显,但起搏介入模式和参数应根据个体特点设置,需定期随访进行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0.
血管迷走性晕厥(VVS)是一种神经心源性晕厥,其中心脏抑制型和混合型均伴有心率骤降,起搏介入治疗可能有效.文章报道采用频率骤降反应起搏器对2例反复发作VVS患者的治疗情况.患者发作前有头晕、心悸等先兆症状.发作时伴抽搐、尿失禁;心电图及24 h动态心电图未见特征性改变;直立倾斜试验阳性和阴性各1例.患者植入双腔起搏器(DDDR)后开启频率骤降功能.术后随访有频繁抗频率骤降起搏介入,患者症状改善,未出现晕厥.具有频率骤降反应、频率平稳、感知dp/dt的频率反应起搏治疗VVS较单纯药物治疗的优势明显,但起搏介入模式和参数应根据个体特点设置,需定期随访进行调整和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肌缺血与室间隔(IVS)及左心室后壁(LVPW)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05年5月至2008年9月在我院经查冠脉CTA排除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共76例,根据Holter上有无发作性ST段压低为标准将资料分为有无心肌缺血2组,分析其与IVS及LVPW厚度之间的相关性,并比较2组间IVS及LVPW厚度的大小;然后以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心肌缺血的影响因素;最后建立ROC曲线评估IVS及LVPW厚度预测心肌有无缺血的价值。结果 高血压患者心肌有无缺血与IVS及LVPW的厚度均呈正相关(r=0.362, P=0.001; r=0.298, P=0.009),伴有心肌缺血组IVS及LVPW厚度与无心肌缺血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t=3.313, P=0.002; t=2.369, P=0.020);伴有IVS增厚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IVS增厚的患者(χ2=9.694,P=0.002);多因素分析中只有IVS厚度被筛选出来(OR=1.710, P=0.002);以IVS厚度预测心肌有无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5±0.067,P=0.002,最佳分界值为10.5mm,以IVS≥10.5mm来预测心肌缺血,敏感性为59.3%,特异性为89.8%。LVPW厚度预测心肌缺血的AUC为0.675±0.065,P=0.012。结论 高血压患者有无心肌缺血与IVS及LVPW厚度均呈正相关,但与IVS厚度相关性更密切;以IVS厚度预测高血压患者有无心肌缺血的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较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卡托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的影响。研究组30例口服卡托普利治疗6~12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超声心动图仪测量IVS和LVPW值,发现治疗后IVS和LVPW有明显消退,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而20例对照组病人用复方降压素、钙离子阻滞剂或β受体阻滞剂治疗,在疗程结束后IVS和LVPW继续肥厚,与治疗前比较,P值分别<0.02和<0.002。结果显示:卡托普利对高血压病左室肥厚有消退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血浆生长分化因子(GDF)-15浓度在不同原因急性呼吸困难的变化情况、评价GDF-15水平对呼吸困难病因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择因急性呼吸困难就诊的急诊患者120例,依据引起呼吸困难病因分为单纯肺部疾病组、肺源性心脏病组、左心功能不全组、其他原因呼吸困难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参与研究对象的GDF-15、左室舒张末径(LVEDD)、舒张末室间隔(IVS)、 左室后壁(LVPW)、左房前后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E峰与A峰比值(E/A值),分组比较并评价各参数对于急性呼吸困难病因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 急性呼吸困难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LVEDD、LAD、LVEF、LVPW、IVS和E/A比值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及性别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呼吸困难患者平均GDF-15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同原因急性呼吸困难患者GDF-15平均水平也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左心功能不全组患者GDP-15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其他原因呼吸困难组患者GDP-15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单纯肺部疾病组和肺源性心脏病组患者(P<0.05);单纯肺部疾病组和肺源性心脏病组患者GDP-15平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功能不全组患者GDF-15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76.结论 单纯肺部疾病、肺源性心脏病以及左心功能不全等原因造成急性呼吸困难的患者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GDF-15可作为鉴别呼吸困难病因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益气活血胶囊抗心肌梗塞后早期左室重构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胶囊抗心肌梗塞后早期左室重构的效应.[方法]将9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随机分为益气活血胶囊组和安慰剂组,每组各45例,在给予溶栓治疗和/或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益气活血胶囊或安慰剂治疗.治疗后1周、8周分别检测两组间的室间隔厚度(IVS)、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局部室壁运动记分和左室射血分数(LVFF).[结果]安慰剂组AMI后8周的IVS、LVPW及LVDd较AMI后1周时明显增加,而益气活血胶囊组则未见明显增加,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安慰剂组局部室壁运动记分增加,而益气活血胶囊组无明显改变,两组间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安慰剂组LVEF下降,益气活血胶囊组则增加,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药复方制剂益气活血胶囊可抑制AMI后舒张末内径的扩大,减轻室间隔及非梗塞区的代偿性肥厚,改善心室局部运动障碍和整体左室功能,具有一定的抗心室重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心肌重构、心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0例CHF失代偿患者,根据测得的血清cTnI浓度,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0例cTnI升高,对照组60例cTnI正常。应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心脏结构改变指标及心脏功能指标,分析cTnI与心脏结构、功能指标间的相关性,并对比两组结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舒张末短轴内径(LVEDd)及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重量(LVM)、左室短轴缩短率(FS)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血清cTnI浓度与LAd、LVEDd 正相关,与LVPW、IVS、LVM、LVEF、FS负相关( 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LAd及LVEDd是导致血清cTnI浓度升高的危险因素。结论:CHF患者血清cTnI与其心肌重构和心脏功能有明显相关性,监测CHF患者的血清cTnI对治疗和预防心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介入治疗后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方法47例ACS患者,依据术前cTnI的检测结果分为正常组25例和异常组22例,以手术前后LAD、LVD、IVS、LVPW、LVEF、E/A比值、cTnI作为观察指标,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cTnI正常组相比,cTnI升高组的LAD、LVD显著增高(P<0.05),而IVS、LVPW、LVEF、E/A比值显著性降低(P<0.05);手术后cTnI含量与Lad、LVD呈独立正相关,与IVS、LVPW呈独立负相关。结论cTnI浓度与ACS患者术后心肌重构及心功能改变有显著的相关性,可能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Fas、FasL在甲亢性心脏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甲亢性心脏病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新西兰白兔20只,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实验组腹腔注射左旋甲状腺素(50μg/kg/d×28天)建立甲亢动物模型。分别于实验第0、7、14、21、28天测定兔心率、体重、体温,耳缘静脉采血,用放免法测TT3、TT4。实验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LV)、左室后壁(LVPW)、室间隔(IVS)厚度、左房(LA)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光镜下观察心房、心室肌形态结构,测定心肌细胞直径,Masson染色测定胶原容积分数(CVF),免疫组化半定量检测Fas、FasL在左、右心房及心室的表达。结果:实验组LA、LV、LVPW、IVS厚度,心室质量指数,心肌细胞直径、CVF以及左房、左室Fas阳性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旋甲状腺素(Levothyroxine L-Thy)可诱导心肌肥厚、心肌细胞结构改变、心肌细胞凋亡以及心肌间质纤维化;Fas/FasL系统可能与甲亢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定量评价保留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病人左心室功能及相关性。方法选择35例重度AS并保留LVEF ≥ 50%且无其他心脏疾病的病人,同时入选25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常规超声心动图双平面Simpsin法测量LVEF;左心室长轴切面M型超声测量室间隔(IVS)、左心室后壁(LVPW)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收缩末期内径(LVESD);连续多普勒测量主动脉瓣口射流速度及平均跨瓣压差(MPG),连续方程法测量主动脉瓣瓣口面积(AVA);2D-STI技术获取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整体环向应变(LVGCS);同时测量了评价心室损伤的指标能量损失指数(ELI)。结果2组LVEDD、LVESD、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组病人的IVS和LVPW厚度与对照组相比更厚(P < 0.05和P < 0.01),主动脉瓣最大MPG及平均MPG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1);AS组LVGLS和LVGCS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1)。ELI与LVGLS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LVGLS与AVA呈正相关关系(P < 0.01)。结论严重AS的病人尽管保留有正常LVEF,但左心室收缩功能已经受损,2D-STI技术可以早期检测重度AS病人亚临床型左心室功能障碍,为AS病人得到及时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损害程度。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7例,分为两组,NLVH组(高血压非心肌肥厚组)30例: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 I)〈125 g/m^2(男),〈120 g/m^2(女);LVH组(高血压心肌肥厚组)37例:LVM I≥125 g/m^2(男),≥120 g/m^2(女)。选择门诊体检正常成人28例为对照组。用二维、M型超声检测对照组和高血压组的室间隔、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心肌重量(LVM)及LVM I;再用背向散射积分技术检测上述3组室间隔、左室后壁的背向散射积分参数即平均背向散射积分(AⅡ)、标化背向散射积分值(AⅡ%,室间隔与左心腔的AⅡ的比值)及背向散射积分心动周期变化幅度(PPI)。结果LVH组室间隔、左室后壁的AⅡ、AⅡ%分别高于NLVH组及对照组(P〈0.05)。LVH组室间隔、左室后壁的PPI测值分别低于NLVH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背向散射积分技术可作为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损害及其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