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体重增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查阅国内外有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体重增加的临床试验资料和文献,并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发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奥氮平、奎硫平、左替平、利培酮均不同程度地引起体重增加,而齐哌西酮对体重的影响较小;体重增加一般发生于用药6~12周。本文对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致体重增加的药理学机制及药物的顺应性等问题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 (APS)所致体重增加与多巴胺D2 受体 (DRD2 )基因TaqIA多态性和治疗效应之间有无相关。方法 采用PCR RFLP方法分析 11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DRD2 基因TaqIA多态性 ,APS(氯丙嗪或利培酮 )单药治疗 10周 ,测定患者治疗前后体重和体重指数 (BMI) ,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 (PANSS)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症状 ,并分析BMI变化值与基因型和PANSS减分率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患者平均体重变化 (3 15± 3 47)kg或基础体重的(5 6 9± 6 15 ) % ,体重变化的范围为 - 7kg~ 12kg或 - 7 78%~ 32 43% ;患者年龄和基础BMI明显影响BMI变化值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3)和非常显著性 (P =0 0 0 0 1) ;A1等位基因和PANSS减分率对BMI变化值的影响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DRD2 基因TaqIA多态性不可能是APS所致精神分裂症体重增加的主要遗传因素 ;体重增加不是APS临床治疗效果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病患者体重的影响。方法用自编的调查表对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作调查。结果所有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病患者均能引起体重增加的副作用,尤其以舒必利和氯氮平较多。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引起精神病患者体重增加,进而影响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抗精神病药物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志健 《上海医药》2002,23(11):502-504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的精神疾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阳性症状即思维障碍(如幻觉与妄想)及怪异行为;由于正常心理功能的缺失所致的阴性症状(如反应迟钝、情感淡漠等)以及由于思维及推理能力出现损害所致的认知症状,有的患者也可能出现情感症状(尤其是抑郁)。作为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的传统的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氯丙嗪等治疗对阴性症状几乎无作用,还由于过度镇静和抗胆碱能作用常可能使认知症状加重,有些患者甚至连阳性症状也不能完全缓解。此外,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也较突出,其中包括锥体外系副作用(EPS)、迟发性运动障碍(T…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与抗精神病药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刚 《天津药学》2005,17(5):45-48
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认知功能损害.最近关于抗精神病药物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很多.本文对可能导致认知功能损害的机制以及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与不同抗精神病药物之间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家庭药师》2009,(8):7-7
据英国路透社2009年4月21日报道。阿尔茨海默病病人服用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也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后,会出现体重增加、血脂紊乱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对精神分裂症病人服单一抗精神病药物的872例与未服药的218例的脑电图对照分析,发现抗精神病药物对脑电图有明显影响,主要表现为脑波有不同程度减慢,4.2%出现痫样放电.氯氮平引起脑电图异常率和出现痫样放电率明显高于其它抗精神病药(P<0.001)p其余易引起脑电图异常的药物依次为氯丙嗪、三氟拉嗪、氟派啶醇、奋乃静和舒必利,.且对脑电图影响的程度与剂量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患者549例服用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二者对心电图的影响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1年在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549例,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和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APS)所致体重增加与多巴胺D2受体(DRD2)基因多态性和治疗效应之间有无相关性。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117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DRD2基因TaqI A多态性。APS治疗10周,测定患者治疗前后体重和体重指数(BMI),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治疗前后精神症状,并分析基因型和PANSS减分率与BMI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患者平均体重增加(3±3)kg或基础体重的(6±6)%,体重变化的范围为-7 kg-12 kg或-7.8%-32.4%;患者年龄和基础BMI明显影响BMI变化值,差异有显著性(P=0.03,P=0.0001);DRD2基因TaqI多态性A1等位基因和PANSS减分率对BMI变化值的影响经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结论:DRD2基因TaqI多态性不可能是APS所致体重增加的主要因素;体重增加不作为APS临床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11.
12.
顾红瑛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7):2694-2695
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常降低病人对治疗的依从性,从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庄医学漠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今天,如何从护理学的角度分析影响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降低其发生率,为锥体外系反应病人提供舒适的护理,力求讯速缓解锥体外系反应症状,从而使病人身心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状态,提高病人治疗依从性。就显得非常重要。笔者对3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3.
李霞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2456-2457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体重的影响.方法:对住院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分别于入院时、3个月和1年后测量体重,并计算Quetelet指数.结果:抗精神病药物可导致患者体重明显增加、Quetelet指数升高(P<0.05);典型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均可引起体重增加.结论:体重增加可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治疗期间做好心理及饮食护理,注意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心电图的变化情况。方法:对持续服用单一抗精神病药物2年以上住院患者,每月检查一次心电图。结果:60例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19.3%。其中窦性心动过速最高,为11.28%。氯氮平组异常心电图发生率较其他组高,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50岁以上患者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于50岁以下的患者(P〈0.05)。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心血管系统有较大的影响,对50岁以上的患者和心脏有疾患的患者更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5.
对2007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药疹的发生率为4.6%,其中以氨丙嗪最高,药疹多见于女性,与患者的年龄、区剂剂量、既往药物我及合并用药无关。本文还讨论了药疹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自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前应用的经典抗精神病药主要缓解阳性症状,而且常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的锥体外系症状,针对其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人们寻找和开发了不良反应较小、有效且作用特点不同的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本文综述了不同类型的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的发展概况。  相似文献   

17.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查阅近年来有关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国内外文献。从药物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方面综述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最新研究进展。目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主要分为三大系列:①具有代表性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②已经进入临床研究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③潜在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多巴胺受体基因的多态性在精神病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新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设计的研究方向。随着分子药理学和组合化学的发展、药物设计理论的进一步完善以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将会在更短的时间内应用于临床,更好地服务患者。  相似文献   

18.
288例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精神病药物包括抗精神分裂症药、抗躁狂症药、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等。由于抗癫痫药、镇静催眠药和抗震颤麻痹药与精神疾病的防治有密切相关性,通常情况下,亦将此类药物归纳于抗精神病药物范围。近来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药典或药品说明书收载之外的不良反应报道日臻多见,引人瞩目。本文着重对1998年以来国内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报道的不良反应进行综合分析,为临床合理使用、评价和筛选抗精神病药物提供参考。1资料来源与方法收集1998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报道的医学期刊8种,文献59篇,共计病例288例。分别对出现不…  相似文献   

19.
《药学进展》2010,34(4):187-188
礼来公司近期发出一份“致医师公开信”,就其上市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奥兰扎平(olanzapine,Zyprexa)提出警告:青春期患者使用该药时,较成年患者更具体重增加和血脂升高的风险。该药为一种多巴胺、5-羟色胺和毒蕈碱受体拮抗剂,于1996年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成年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型精神病或抑郁症以及普通精神病和抑郁症患者,并于2009年12月获准用于治疗13~17岁的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和双相Ⅰ型障碍所致躁狂型或混合型发作患者,其推荐的起始剂量低于致成年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最小剂量。  相似文献   

20.
收集精神分裂症应用抗精神病药的十年前后应用的情况,表明十年后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使用率明显超过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且副反应及合并抗锥体外系副反应药物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