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象医学”是朝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古时代朝鲜医学家李济马先生根据《灵枢·通天篇》五态人论,取其太少阴阳人,舍其和平人,把人分成太少阴阳四象创立的。李济马先生在他著书《东医寿世保元》中指出:“人有千态万象,但总归纳为四个不同之象”,“天禀脏理有四不同,肺大而肝小者名日太阳人,肝大而肺小者日太阴人,脾大而肾小者名日少阳人,肾大而脾小者名日少阴人”。李济马先生以“四维之四象”结构,提出了“药乃局限于人”的崭新观点,即有机体对药物的选择,一些药物对一些人的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而对另一些人不仅不起治疗作用反而出…  相似文献   

2.
1历代医学家们只主张“药必随证”而忽视了“药关于人”的问题四象医学家们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发现并提出了崭新的观点,就是机体对药物的选择性问题,即“药物局限于人”,一些药物对一些人的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而对另一些人不仅不起治病作用,反而出现严重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癌因性疲乏患者易伴有厌食、减重、腹胀等症状或体征,严重降低生存质量,成为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亟需寻找有效的治疗策略及药物。既往基于络病理论指导提出“改善证候——肿瘤治疗新策略”学术观点,笔者以气络学说核心理论“承制调平”为指导,提出恶性肿瘤癌因性疲乏“脾肾两虚,瘀毒内阻”中医病机及“健脾益肾、化瘀解毒”治法,研制的代表药物养正消积胶囊不仅对实体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在治疗癌因性疲乏方面也显示出良好优势,有助于恢复恶性肿瘤患者“荷瘤生存”自稳平衡状态,为癌因性疲乏临床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选择。  相似文献   

4.
"肾主骨"与肾性骨病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性骨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肾性骨病指与肾脏所有有关的骨骼病,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狭义的肾性骨病,即指肾功能不全引起的代谢性骨病,又称肾性骨营养不良。肾性骨病由我国朱、刘二氏1943年首次提出,它的提出与祖国医学早在2000多年前《内经》“肾主骨”的理论不谋而合,再次佐证了肾与骨的关系。近几年来一些医家对“肾主骨”与肾性骨病关系作了较深入的研究,现结合这些论述对肾性骨病的理论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四象医学”是朝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古时代朝鲜医学家李济马先生根据《灵枢·通天篇》五态人论,取其太少阴阳人,舍其和平人,把人分成太少阴阳四象创立的。李济马先生在他的著书《东医寿世保元》中指出:“人有千态万象,但总归纳为四个不同之象”,“天禀脏理有四不同,肺大而肝小者名曰太阳人,肝大而肺小者名曰太阴人,脾大而肾小者名曰少阳人,肾大而脾小者名曰少阴人”。李济马先生以“四维之四象”结构,提出了“药乃局限于人”的崭新观点,即有机体对药物的选择,一些药物对一些人的疾病有治疗和预防作用,而对另一些人不仅不起治疗作用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关中药的毒性反应和副作用的报道日益增多,引起了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中药的毒副作用根源于中药的毒性,本文循流溯源,就中药毒性的含义、全面认识、确定因素以及临床实践如何避免毒副作用、化害为利浅述如下。1中药毒性的含义1.1毒性即药物的偏性在古代医药文献中,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毒性认为,药物之所以能祛邪疗疾,是因其具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它的“毒性”。凡药均有寒热温凉之偏性,“毒”即药,药即“毒”,“毒药”即为药物的总称。1.2毒性指药物的毒副作用凡有毒的药物,大都性质强烈,对…  相似文献   

7.
熟悉中医药理论的读者都会知道,中药里有“十八反”之说。即在众多中药材之中,有一些药物若与某些药物共同服用会产生一定的毒副反应,这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且称之为“旧十八反”。旧十八反中,海藻反甘草,已为实验所否定。本文想说的是“新十八反”观念,即“海藻反朱砂”。 海藻反朱砂,前所未  相似文献   

8.
中药归经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归经的概念归经是中药学理论的一部分,它用来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归”是药物作用部位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统称十二经)。由于每一脏腑都有它的经络,故药物标明归某经,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主要在某一脏腑或其经络。药物作用部位较广者,可归几经,甚至归十二经。归经就是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选择作用。所谓药物的选择作用,现代药理学认为:  相似文献   

9.
在中医学中,“中暑”是人中暑热之邪所得的病,比现代人所说的“中暑”范围大很多,对其症状和发病机制的认识也更加深刻,不过两者有一些共同的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0.
回医学理论“禀性衰败”贯穿于疾病发生的始终,而疾病的发生发展在于先天体质的禀赋,回族言“四性”“四液”体质,人体是有活力的有机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质,从人的体质解释病机时,即体液与四性结缔而具有的能力,这为回族医学发病学理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药是我国的国宝,长期以来,人们对中药毒副作用不够重视,在思想上存在“纯中药制剂,安全可靠,绝无毒副作用”的误区。祖国医学认为,药物的有毒与无毒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不良反应。广义的毒含义有以下3个方面[1]:一是“毒”为药物的总称,药即“毒”,“毒”即是药。二是“毒”指药物的偏性,亦即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三指“毒”指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对人危害较大,多因过用而致。副作用是指在常用剂量时,药物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对人体危害轻微,停药后消失。判断药物有无毒副作用的依据[2],是通过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得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不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无毒,如芦根、麦芽、蜂蜜、茯苓等;而含有毒成分的药物对人体有害,如马钱子有大毒,是因其含番木鳖碱;巴豆有大毒,是因其含巴豆素;乌头有大毒,是因其含有乌头碱等等。②整体是否有毒。中药大多是多成分的天然药物,这些成分相互制约,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毒性。如人参皂甙B、C有溶血作用,但人参皂甙A则有抗溶血作用,故人参总体并不显示溶...  相似文献   

12.
陈思颖  张冰 《河南中医》2023,(4):535-538
张冰教授认为,“平衡”为人体生理活动的核心,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为“失平”所致,治疗关键是“复平”,养生保健的目的是“维平”。中药因其偏性不同而分阴阳,临床用药中,除了审证求因,补其不足、损其有余外,还应兼顾药物的药性、功能、偏性以及患者体质,有主次地兼顾矛盾双方,变中调平,不因用药造成新的失衡。对于药性、功能的调平,一是根据药的偏性,在用药物纠正疾病偏性的同时,又防止药物对人体产生新的损害,具体方法有:寒温并用、升降同调、润燥相合、气血同调、刚柔并济、阴阳相求等;二是将平和药物配以峻烈药物,不使药力太过,出现新的紊乱;三是善用药性平和之品。药性是中药的本质特征,药效是药性的正向表达;药物的峻烈之性和其对人体的损伤,即其毒烈性,是药性的负向表达。要权衡二者,用其效而避其毒,从小剂量开始,中病即止,切勿用药太过。  相似文献   

13.
白云 《气功》2009,(7):623-623
许多体育爱好者选择爬山作为锻炼的方式,并收到很好的效果。可是却有一些爬山族抱怨膝盖酸痛,经检查,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膝盖里面半月板损伤而导致的。人的膝关节是所有关节中面积最大的,是承受体重的“主力”,它由股骨髁和胫骨髁组成,其前有髌骨,中间有“软垫”即半月板。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诊治疾病很注重因时制宜,这是当代医家长期观察人体生命节律活动的结果,《黄帝内经》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即天地间阴阳二气是生物变化的根据,而昼夜节律对人体的影响则有《内经》云:“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益隆,日西而阳气正虚,气门及收暮而闭拒”。还有中药学的“性味归经”理论,又揭示了药物对机体某部分时间的选择性。中医很重视中药归经部位在什么时辰生理效能最好,从而找出病人对药物敏感最强或最适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顺应自然,就是顺从四时气候变化,适应周围外界环境,使人体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这是养生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人与外界环境有着物质统一性,外界环境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即中医所谓的“人与天地相应”。  相似文献   

16.
读丁光迪老医师的药物“类化禀受与药物的配伍运用”(《中药配伍运用》丁光迪,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8第1版)深受启迪。药物有“类化”作用,亦称“从同”。即一药之用,可因佐使不同,而发挥不同作用。一类药用于另一类的药物队伍之中,本属治气者,亦能治血;本为性寒者,亦有温的作用;本是下降之药,亦能上升等等。……  相似文献   

17.
“药类法象”之理由张元素首次提出,是根据每种药物气味各异而升降、功用不同,法象于自然,将药物分为五大类,即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沉藏。而人与天地相参,人药相关,人体及药物皆依赖于自然界而存在,是以人体脏腑气机升降及药性升降应遵循自然规律,即顺应“神机气立”而得以正常运行。因此“药类法象”是药性升降浮沉的理论基础,可应人体脏腑气机升降,促进对脏腑生理病理的认识,引出对临证用药的启发,为理解气机升降理论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病的效果 ,除与医生的处方、调配、中药本身及制备等质量有关外 ,还与服用时间选择有关。根据药性和病情的不同 ,合理选择服药时间 ,可以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中医时间医学起源于《内经》的人与天地相应理论 ,即“人与天地相参也 ,与日月相应也”。古代医药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 ,治疗服药均不同程度显示出时间上的规律性。《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说 :“朝则人气始生 ,故旦慧 ;日中人气长 ,长则胜邪 ,故安 ;夕则人气始衰 ,邪气始生”,这是对病理时间节律性的论述。《素问·脏气法时论》曰 :“肝主春 ,肝若…  相似文献   

19.
摘要:探讨国医大师石学敏“气海”理论的内涵、针刺人迎穴降压的机理及临证特点。“气海”理论对人体营卫气血脉等重要体系的相互关系进行了阐释,是针灸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石学敏教授指出气海失司是原发性高血压的根本病机,临证当“司气海,调血压”,针刺气海的“营运之输”人迎穴为主而治疗本病。  相似文献   

20.
胡汝云 《新中医》1995,27(1):33-34
药物注射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50例临床观察胡汝云周围性面瘫是针灸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医称“口眼歪斜”.笔者从1988年起选择了150例单纯周围性面瘫(即贝尔氏面瘫),分为药物穴位注射组(以下简称穴注组)、传统针刺组(以下称针刺组)和电针组3组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