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HCC)行多层螺旋CT检查、三期动态扫描和3D重建并进行分析。结果:42例HCC中,肝左叶17例,肝右叶19例,左右叶多发6例,平扫呈略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动脉期表现为低密度的病灶增强而成为高密度,门脉期逐渐下降成为等密度,当肝组织增强达高峰时,病灶成为相对低密度影,达延迟期后,正常肝实质密度下降,可形成第二次等密度期或病灶持续表现为低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肝细胞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应汝君 《中外医疗》2008,27(31):132-132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双期增强表现.结果 42例共发现60个病灶.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1.7%强化,8%无明显强化;门脉期80%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 螺旋CT双期扫描可充分反映肝细胞癌的特征,对肝细胞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细胞癌CT资料。结果 26例肝细胞癌CT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肝动脉期病灶明显强化22例,4例病灶未见强化;门静脉期21例病灶呈低密度或以低密度为主,3例病灶呈等密度,2例病灶呈高密度,延迟扫描26例病灶均呈低密度影,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反映肝细胞癌的增强特征,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及临床选择适当治疗方法、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细胞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峥 《实用全科医学》2004,2(2):135-136
目的 检验螺旋CT在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59例HCC患者的CT图像,采用高质量平扫加增强扫描模式,层厚10mm,病灶处3mm薄层扫描。结果 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细胞癌呈典型表现,即平扫表现为低或等密度,动脉期高密度,静脉期为低密度或高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结论 CT扫描尤其是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期间收集的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患有肝细胞癌患者的CT检查资料,分析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应用价值。结果 (1)运用64排128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共诊断出14例患者伴有肝硬化,共检出肝癌病灶82个,病灶在CT平扫上显示为稍低密度,在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中病灶为"快进快出"式典型强化,具体表现为动脉期强化,其中3个病灶动脉期未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逐渐下降,延迟期呈低密度。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比,64排128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三期综合检出率高达100%。(2)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动脉期检出率达为96.34%,门脉期的检出率为82.92%,延迟期的检出率为87.80%。结论在临床肝细胞癌诊断中,运用64排128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以清晰反映肝细胞癌的血供变化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肝细胞癌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在肝细胞癌诊断以及病情监测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146例肝局灶性病变,回顾分析其CT多期扫描特点。结果65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平扫50例为低密度、12例为等密度,3例为高密度;增强动脉期:38例病灶明显均匀强化,19例呈不均匀强化,8例轻微强化或不强化。门脉期HCC55例为低密度,10例为混杂密度;58例肝血管瘤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52例病灶边缘呈结节状、点状及小球状高密度强化,5例几乎不强化,1例不强化;门脉期:43例边缘点状强化,10例强化高于肝实质,5例强化呈等密度。18胆管细胞癌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强化不断增强,延迟呈持续强化。3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平扫均为低密度,动脉期强化为高密度,中央见低密度低密度不强化影,门脉期强化呈略高密度,延迟呈相对低密度,其中2例中心瘢痕区可强化,呈相对高密度。2例肝腺瘤平扫为低密度,动脉期为高密度,门脉期为等密度。结论严格控制螺旋CT的多期扫描时间,掌握好多期CT影像改变特点,螺旋CT对大多数HCC、肝血管瘤能做出正确诊断,其他如不典型HCC、肝腺瘤、FNH单从影像对其鉴别诊断较困难。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探讨其对肝内实质性占位病灶的诊断价值,分析经临床或病理确诊的48例应用多层螺旋CT进行平扫、增强(包括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延时期增强)扫描资料。结果48例69个病灶在平扫时66个病灶(957%)显示为低密度,3个病灶(43%)为等密度;增强后62个病灶(8986%)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且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4个病灶(577%)动脉期表现为致密结节强化影(直径<2cm)门脉期及平衡期密度逐渐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与肝实质等密度;3个病灶(435%)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及平衡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提示多层螺旋CT增强四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丁怀军  张国权 《海南医学》2013,24(2):213-215
目的探讨早期小肝癌(SHCC)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病理、定期随访观察确诊的SHCC患者CT图像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MS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CT灌注成像(CTA)进一步检查,其中3例行肝动脉造影CT(CTHA)检查,2例行肝动脉门静脉造影CT(CTAP)检查;2例较小病灶行碘油CT扫描。结果 30例中共检出36个病灶,直径0.45~3.2cm,平均2.6cm,其中1.5cm以上24个病灶,有6例病灶周围分别见0.5~0.8cm的子灶;CT平扫:26例病灶呈低密度,密度较均匀,5例病灶呈等密度;8例较大病灶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影;2例合并有脂肪肝,平扫病灶呈高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9个病灶明显均匀、不均匀强化,呈高密度结节状,强化峰值高;门静脉期病灶呈均匀、不均匀低密度,平衡期呈低密度;7例病灶周边有环形强化;CT灌注成像:在CTHA中表现为多血供。在CTAP检查中,表现为灌注缺损;2例见有少许碘剂沉积影。结论早期肝细胞癌有一定的CT特征,尤其多排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合CTA及碘油CT,对早期SHCC定位、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影像学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8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38例49个病灶在平扫时均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后46个病灶于动脉期出现病灶边缘结节状或斑块状强化,门脉期病灶内增强范围逐渐扩大且密度逐渐均匀并有下降,延时期扫描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强化,密度与肝实质相等或略高.3个病灶动脉期未见强化,门脉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强化.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Ⅲ期扫描可清楚显示肝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对血管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赵伟国  夏文骞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745-2746
目的:分析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CT诊断要点,特别是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FN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与病理证实的24例FNH的CT平扫与增强后的表现。结果:CT平扫中病灶呈等密度或轻微低密度17例,混杂密度4例,略高密度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21例明显强化,其中12例有分叶,门脉期及静脉期18例呈等密度,16例显示中央瘢痕。结论:CT增强扫描特别是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MDCT对FNH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肝细胞癌(HGC)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探讨APS的形成原因及相关介入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HCC合并APS患者的肝脏螺旋CT动态增强表现,并与其肝动脉造影表现进行对比。结果 经肝动脉造影证实为合并APS的35例HCC患者中,CT增强动脉期表现分为三型:(1)门静脉主干和正常肝的门静脉分支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显影20例。(2)肿瘤同侧肝叶门静脉(2级或2级以远分支)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显影7例。(3)肿瘤周围非癌变肝实质在肝动脉期提前强化8例。结论 经血管、经肝窦、经肝血管丛的途径是肝细胞癌APS形成的主要机制。多层螺旋CT诊断HCC合并APS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赵玲玲 《中原医刊》2009,(24):91-92
目的探讨肝细胞腺瘤(以下简称肝腺瘤)的螺旋CT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临床病理确诊的21例肝腺瘤的螺旋CT平扫和增强三期扫描(动脉期、门脉期和延迟期)的表现。结果21例肝腺瘤的平扫及增强螺旋CT表现如下:病变大小不等,边界清晰,无分叶。大部分位于肝脏右叶。平扫多为低密度、等密度,3例患者表现为肝脏内多个病灶,余均为单个病灶。3例病灶诊断为急性出血,6例病灶内可见脂肪变性,3例病灶中心可见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除出血、脂肪变性部分呈均匀明显强化,有1个病灶肿瘤实质部分呈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结论螺旋CT特别是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腺瘤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振军 《中原医刊》2006,33(7):83-84
目的应用双层螺旋CT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研究肝细胞癌的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肝细胞癌病灶的CT强化特征。结果病灶在动脉期85%表现为高密度强化,门脉期81%表现为低密度强化,平衡期85%表现为低密度无强化。结论采用双层螺旋CT行肝脏多期扫描,优化了动脉期的扫描过程,使全肝扫描落在真正的动脉期,提高了肝细胞癌的检出率,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结合文献,进一步提高对肝细胞腺瘤的认识。方法分析5例经病理确诊的肝细胞腺瘤的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5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肝右叶2例,肝左叶3例。病变呈圆形,边界清楚,无分叶。3例病灶平扫呈低密度影,1例因脂肪肝呈高密度影;1例病灶见低密度环,增强后动脉期病变明显均匀强化,强化值在60Hu以上,门脉期及平衡期,病灶呈等密度影。结论 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对肝细胞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血供方式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 50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发展过程证实的肝细胞癌的CT强化特点及征象。结果: 50例肝细胞癌平扫低密度 50例,合并高密度 5例;境界不清楚 31例,显示包膜 8例。动脉期病灶强化 46例,供瘤动脉增粗迂曲及病灶内肿瘤血管 18例,动静脉分流 10例。门静脉期病灶呈低密度 47例,血管受侵 25例;门脉癌栓 8例,伴发肝内子灶 10例;肝硬化征象 40例;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大 13例。结论: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技术能显示HCC病灶血供特点及较特征性的CT征象:动脉期病灶强化、供瘤血管增粗、病灶内肿瘤血管、动静脉分流、包膜、肝内子灶、血管侵蚀及静脉瘤栓、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3月在我院CT检查发现的直径≤5cm的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的平扫及三期增强表现。结果肝细胞癌10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延迟期呈低密度。肝转移瘤7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边缘环状强化,延迟期低密度。血管瘤8例,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较小者整个病灶)高密度强化,门脉期增强区逐渐向病灶中心扩散,延迟期变成等密度。炎性假瘤3例,表现为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延迟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结核瘤1例,门脉期、延迟期轻度环形强化。肝囊肿9例,三期均未见强化。结论大部分肝内结节性占位病变在螺旋CT三期扫描图像上有其特征性表现,能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述国 《安徽医学》2010,31(3):263-265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肝癌的螺旋CT薄层动态增强扫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薄层动态增强表现。结果28例共发现42个病灶,病灶位于肝左叶12个,右叶27个,尾状叶3个。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肝动脉期90%强化,10%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88.1%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病灶密度呈速升速降的变化特点。结论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可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对肝癌的检出和定性准确率的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应用于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56例,均采用螺旋CT检查诊断,探讨其临床价值。结果56例中6例经穿刺活体组织检查证实,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行螺旋CT检查后发现均为单侧发病,大小为(2.7cm×1.0 cm)~(8.8 cm×5.0 cm),右前叶7例,右后叶14例,左叶23例,尾状叶4例,中肝叶8例;CT平扫后发现病灶略低密度共42例,近等密度14例,其中9例病灶有环形低密度影;动脉期病灶强化明显,边界清晰;门脉期病灶密度降低,密度比肝实质高;延迟期中央瘢痕组织有较低的密度。结论螺旋CT诊断FNH临床价值较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螺旋CT表现和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30个病灶)经病理证实为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的平扫及三期增强CT表现.结果 CT平扫30个病灶中,16个病灶呈均匀性低密度,10个病灶呈不均匀低密度,4个病灶呈等密度;其中11例病灶中部有星芒状更低的密度区.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瘢痕外16个病灶有明显均匀强化,10个病灶中等不均匀强化,4个病灶轻度强化,8个病灶还可见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影.静脉期和延迟期,病灶密度下降.结论 FNH平扫为低密度,增强扫描以"快进慢出"为其特点.螺旋CT增强扫描显示中央瘢痕征是诊断本病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马秀华  吕富荣  薛鹏  皇甫幼田  陈勇  张斯佳 《重庆医学》2011,40(22):2223-2224,222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检查证实的48例不典型肝脓肿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各期CT表现特征。结果 48例患者中肝脓肿位于肝左叶17例,肝右叶25例,同时累及肝左、右叶6例。平扫全部病灶呈均匀低密度或不均匀等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6例病灶所在肝段或灶周出现楔形或片状一过性强化;门静脉期呈团块状强化9例,出现"晕征"10例,出现"网格征"或"蜂窝征"21例;延迟期29例病灶范围较平扫时缩小,7例房间隔或蜂房壁保持持续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不典型肝脓肿具有特征性,对提高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率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