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患者施行导管射频消融(RFCA),其中10例为预激综合征并房折返性心动过速(WPW并AVRT),10例为房室结双径路并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DP并AVNRT),1例为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经RFCA预激旁路和房室结改良有18例获得成功,成功率85.7%。无并发症,随访1~6个月未见复发者。  相似文献   

2.
报道4例经导管射频消融证实的左侧隐匿性房室旁道(LCAP)室房(VA)传导及心动过速特点。4例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均接受了心内电生理检查(EPS);(1)4例于右室心尖(RVA),其中1例于多个部位(右室流出道、左室及旁道左室端)行分级递增起搏(S1S1),观察VA传导情况;(2)于高位右房行S1S1及程控期(S1S2)刺激诱发心动过速,观察有无房室结双径路。结果显示,RVA起搏经LCAP1:1VA传  相似文献   

3.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100例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3.5~14岁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100例,探讨RFCA治疗儿童PSVT的安全性及疗效。100例中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79例,慢-快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21例。首次消融成功96例(96%)。失败4例均为AVRT。平均X线曝光时间19min。除2例AVNRT放置导管过程中发生一过性II度房室阻滞(AVB)外,余术中和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个月~4.5年,AVRT复发1例,AVNRT复发4例(占21例的19%),总复发率5%。结论:①RFCA治疗儿童PSVT安全、有效。②因儿童的AVNRT消融慢径易出现AVB且复发率高,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③术中X线曝光时间应<40min。  相似文献   

4.
右侧壁房室旁道再次射频消融成功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右侧壁是右侧房室旁道导管射频消融(RFCA)较困难区域。对6例RFCA失败和(或)复发的右侧壁房室旁道再次消融成功进行分析,以探讨其消融的方法学。选用8F加硬大头或温控导管,部分病例使用Swartz鞘辅助操作,均经静脉途径于三尖瓣环上进行消融。6例患者术中均成功阻断旁道,有效放电11次、射频电流功率平均43±6(30~50)W、放电时间平均379±81(270~480)s,与50例右侧其它部位旁道消融功率(平均36±4W)和时间(平均240±23s)分别相比,P均<0.05。5例患者随访期间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心动过速发作;1例术后16h再次复发。体会:采用高功率、长时间放电可取得一定疗效;常规选用加硬导管,部分使用温控导管,辅以适当的Swartz鞘管和提高导管操作技巧等有助于提高右侧壁旁道RFCA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已广泛用于根治快速心律失常,这类患者一部分有器质性心脏病。而心脏结构的异常不同程度上为RFCA增加了难度,现总结43例有基础心脏病合并不同类型心动过速患者进行RFCA的经验。  临床资料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21例,20例消融成功。左侧旁路11例,其中左上腔静脉畸形引流(LSVT)2例经右颈内静脉置入冠状静脉窦电极,1例同时有心脏转位(中位心)、右位主动脉和双侧髂动脉迂曲,动脉消融导管不能到位,放置动脉长鞘撑直髂动脉后,主动脉逆行法消融成功;风湿性心脏病3例(…  相似文献   

6.
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例行射频消融术(RFCA)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52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有53条旁路,射频阻断49条,成功率92%。例1第2次RFCA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1周后安装DDD起搏器;1例大头导管在升主动脉打结;1例术后有左下肢静脉血栓形成;2例术后1个月复查B型超声示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2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全部成功,1例术后出现1度A-VB,1例出现左侧气胸。2例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成功。初步认为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有一定的并发症(包括Ⅲ度A-VB)。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10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在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价值,采用RFCA治疗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SVT)93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7例。结果:SVT消融成功率为91.4%,右侧旁道消融成功率低于左侧旁道及房室结慢径路消融的成功率(81.8%vs96.8%及96.6%;P均<0.05)。随访37.3±20.7个月,8例复发,其中2例发作次数较术前减少,口服普罗帕酮可预防发作,另6例再次消融成功。IVT首次消融均成功,随访19.5±10.3个月,2例复发,均再次消融成功。全组无并发症发生。结果提示RFCA治疗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分析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房室结双径路(AVNDP)和隐匿性房室旁路(CAP)患者窦性心律和心动过速时的体表心电图,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时QRS波宽度和ST-T改变在鉴别AVNDP和CAP的价值。资料和方法1997年3月...  相似文献   

9.
对11例射频消融(RFCA)失败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患者(8例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进行电生理定位及外科治疗。10例心外膜标测定位结果与术前心内电生理定位一致。11例旁道(AP)切割均获成功。1例死于围术期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分别于术后第2及30日复发,再次RFCA成功。2例左后间隔显性AP遗留有delta波。10例随访15.3±12.8个月,无心动过速复发,合并的器质性心脏病均获治愈,心功能Ⅰ级。3例无器质性心脏病,2例为左后间隔AP,1例为右后游离壁AP,手术中证实RFCA失败系消融电极未能抵达有效靶点消融所致;2例Ebsteins畸形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为重度三尖瓣返流使消融电极不能稳定贴靠靶点,另1例为AP靠近心外膜面而致RFCA失败;1例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因瓣膜及瓣下结构病理改变致RFCA失败;1例重度二尖瓣返流RFCA失败与病人不能耐受RFCA与AP定位于24区消融导管难以抵达有关;先天性心脏病大房间隔缺损、重度主动脉关闭不全及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右旋心伴三尖瓣返流各1例,RFCA失败与解剖畸形、心内大分流等血液动力学障碍有关。结果提示RFCA失败的AVRT在电生理标测指导下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0.
报告1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合并预激综合征伴心房扑动、颤动的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成功地消融了左室中间隔面的VT起源灶和右游离壁的房室旁道。随访6个月,未服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心律失常发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房室结双径路(DAVNP)合并房室旁路(AP)的电生理特征和射频消融要求。方法对2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进行电生理检查,观察PSVT的前传和逆传途径,然后对AP或房室结慢径(SP)进行消融治疗。结果218例PSVT中检出DAVNP+AP10例,检出率为4.6%。其中SP前传、AP逆传(SP-AP折返)4例,快径(FP)前传、AP逆传(FP-AP折返)1例,SP-AP折返并FP-AP折返或SP/FP交替前传折返4例,SP前传、FP逆传(AP旁观)1例。10例患者均作AP消融,诱发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3例加作SP消融,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DAVNP合并AP者AP均作为逆传途径,阻断AP是消融关键;AP旁观者也应作AP消融;仅有AH跳跃延长者不必接受房室结改良;AP消融者应作DAVNP电生理检查。  相似文献   

12.
经股静脉途径放置冠状静脉窦导管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可屈性多极导管经股静脉径路(A组)置入冠状静脉窦(CS),并与锁骨下静脉径路(B组)进行比较。发现经股静脉径路放置CS导管具有快速、安全、成功率高的优点。A、B两组从穿刺血管到置入CS导管所需时间分别为1.5±0.5min和22.6±7.2min(P<0.001)。经股静脉径路放置CS导管不仅能满足射频消融时标测的需要,而且可减少血管穿刺部位,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23例老年预激综合征(WPW)患者导管射频消融(RFCA)阻断旁道(AP)的临床疗效,采用单极和双极同步记录定位AP和确定消融靶点,成功阻断所有患者的AP传导,随访1~21(11±6.4)个月无复发。认为RFCA是老年WPW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5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VT)经射频电流导管消融(RFCA)而获治愈。本文从成功的RFCA结果着重探讨特发性VT兴奋灶的标测方法。心内膜激动时间标测,以局部电图较体表导联QRS波时间提前≥10ms处定为心室最早激动点(EVA),5例平均心室最早激动至QRS波起始时间为18±11.7ms,在EVA处放电消融仅1例成功。采用起搏标测法定位以略低于自发VT的频率沿EVA上下左右逐点标测,寻找起搏电图至少11个导联的QRS波形态、振幅、极性与自发VT相同的标测点放电消融,4例均获成功。消融成功的局部电图较QRS波平均提前26±12.8ms。结果提示联合应用心内膜激动时间标测和起搏标测并侧重于后者,可能是提高RFCA特发性VT成功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用声学定量技术(AQ)对38例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患者术前与术后的左房、右室功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术前比较,术后患者的左房射血分数(EF)、面积变化率(FAC)及高峰充盈率(PFR)显著增加.收缩及舒张末期面积(ESA、EDA)和容积(ESV、EDV)明显减小,而高峰射血率(PER)及高峰充盈时间(TPFR)则无显著性改变;术后患者的右室EF、FAC、PER、PFE均明显升高,ESA、ESV明显减小,但EDA、EDV及TPFR却无显著变化。表明:PBMV术后患者的左房、右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观察112例房间隔缺损(ASD)和39例全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ECG,若QRS电轴正常、左偏或右偏伴V1呈rS,可排除TAPVC。电轴右偏,Rv1≥15mm,V1呈单纯R或qR型,而V5~6导联为rS型伴PⅡ≥0.25mV高度提示TAPVC。TAPVC的心导管检查诊断依据:1.SaQ280~90%,且与肺动脉血氧饱和度相近,2.轻度肺动脉高压(≥4.1kPa)伴大的左向右分流(Qp/Qs>3∶1),3.导管进入异常途径并采血化验血氧含量高于正常,4.肺动脉选择造影右房提早显影。  相似文献   

17.
射频消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射频电流导管消融(RFCA)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SVT)519例,总成功率为95.0%(493/519)。其中旁道参与的SVT379例(共384条旁道),离断375条,成功率(97.7%);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134例,阻断慢径成功率94.7%(126/133);房性心动过速6例,成功4例,成功率66.7%。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随访1~52月,24例SVT复发(4.6%),再次接受RFCA后均获成功。  相似文献   

18.
对90例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的性别特征与逆行P波(P')分析结果发现:国人隐匿性房室旁道(CAP)多于房室结双通道(DAVNP),前者以男性为主,后者以女性为主;约2/3的旁道位于左游离壁(LFW),1/3位于间隔及右游离壁,LFW男性多见,间隔旁道女性多见;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P'明显且R-P'≥70ms,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多无P'或R-P'<70ms;P'和R-P'对AVRT和AVNRT的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为100%。提示:心电图正常者,SVT时P'明显的男性,多为CAP,且多在LFW;SVT时无P'的女性,多为DAVNP。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IRVO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方法和结果。方法 对35例IRVOT进行RFCA治疗,男性18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39.1±18.3)岁(8~72岁)。其中15例用常规方法消融,20例用非常规方法消融,非常规方法加用8F SB0 Swartz鞘并在右室流出道放置参考电极。两者均采用起搏与激动标测来确定消融靶点。结果RFCA治疗IRVOT的总成功率为88.6%(33/35),常规方法组成功率为86.7%,复发率为15.3%,非常规方法组分别为90.1%和5.6%;常规方法组的导管操作时间为(71±12)min,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32±8)min,非常规组分别为(40± 9)min和(16 ±5)min。IRVOT起自右室流出道近间隔部13例、游离壁10 例及介于两者之间 12例。成功消融部位激动标测 V波提前 QRS波 18~38ms,起搏标测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心电图(ECG)之QRS波形态完全相同。结论IRVOT非常规方法消融可以明显缩短导管操作时间、减少X线曝光时间及降低复发率;IRVOT采用RFCA治疗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复发率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隋树建  李勇 《山东医药》1999,39(19):19-20
对17 例双腔右心室(DCRV) 患者于术前行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 检查, 诊断为单纯DCRV4 例, DCRV 合并室间隔缺损 (VSD) 8 例、肺动脉瓣狭窄 (PS) 1 例、房间隔缺损(ASD) 1 例, 单纯VSD2例, 法乐氏四联症1 例。均经手术治疗, 术中确诊为单纯DCRV4 例, DCRV合并VSD11 例、ASD1例、PS1 例。认为CDFI对DCRV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 但对不典型DCRV的诊断仍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