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腮腺少见病变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腮腺少见病变的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实验室及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少见病变包括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肌上皮瘤3例、肌上皮癌2例、干燥综合征2例、转移癌1例的CT表现.结果 腮腺淋巴结结核9例CT平扫肿块呈均匀密度5例,不均匀密度4例,增强病变呈均匀性、不均匀性、环状及花边状强化表现.肌上皮瘤3例CT平扫肿块均呈稍高密度,其中1例边缘模糊,增强病变呈显著强化2例,中等度强化1例.肌上皮癌2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较模糊,增强肿块实性部分呈中等度强化.干燥综合征2例CT平扫双侧腮腺呈散在多发结节样稍高密度影,部分结节有融合,增强腮腺内结节影不强化或轻度强化.转移癌1例CT平扫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病变实性部分显著强化.结论 腮腺少见病变均有各自的CT表现特点.CT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有重要价值,确诊仍依靠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颈部淋巴结窦组织细胞增生伴巨大淋巴结病(sinus histiocytosis with massive lymphadenopathy,SHML)的CT影像表现及相关临床表现,探讨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7例颈部淋巴结SHML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2~39岁,7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活检证实的13枚受累淋巴结的最长径范围在0.8~4.1 cm,平均2.1 cm。CT平扫密度均匀减低者10枚(76.9%),增强扫描11枚呈多环状或半环状强化(84.6%),9枚边缘清晰,4枚边界不清。结论当青少年男性颈部肿大淋巴结CT平扫密度均匀但增强呈多环或半环状强化时应想到SHML的可能,熟悉其CT表现有助于将其纳入鉴别诊断,结合临床、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腮腺结核的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腮腺结核,术前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①13例累及腮腺淋巴结,2例同时累及腮腺淋巴结和实质,共检出35个淋巴结结核,另1例为弥漫性累及腮腺实质。②13例为单侧,3例为双侧。③9例淋巴结型累及浅叶,7例同时累及浅叶和深叶。④13例病灶密度均匀,3例病灶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13例淋巴结型中,均匀强化2例、环形强化11例,1例整个腮腺实质弥漫性强化,2例大部分腮腺实质弥漫性强化并合并淋巴结环形强化。⑤12例腮腺周围皮肤增厚,其中3例病灶与皮肤穿通形成窦道。13例只有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3例肺结核患者表现为双侧颈动脉鞘周围淋巴结肿大。结论 腮腺结核的CT表现多样、无明显特征性,正确认识腮腺结核CT表现有助于腮腺结核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脾结核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脾结核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改变,评价CT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证实的脾结核,8例均作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8例中6例CT平扫表现为脾内多发性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稍低密度或等密度灶,病灶高于水样密度。其中4例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与周围脾脏比较呈明显低密度,类似囊性病灶;2例增强扫描病变周边呈环形强化。1例CT平扫为单发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不清,增强扫描边缘及内部分隔明显强化。1例CT表现为脾脏、腹腔淋巴结多发钙化影。8例中7例同时伴有肝门、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少数有融合,增强扫描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而中央无强化。结论CT平扫脾脏内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状稍低或等密度(高于水样密度)病灶,而增强扫描却完全不强化,与周围脾脏比较呈明显低密度,类似囊性病灶的征象,是脾结核的相对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腮腺米库利兹病(MD)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的腮腺MD患者术前CT特征。结果14例中,6例为单侧腮腺单发结节,3例为单侧腮腺多发结节,4例为双侧多发结节,1例为双侧弥漫性病灶,位于腮腺浅叶或深叶;12例病灶边界模糊,其中1例与周围组织粘连、1例双侧病灶伴腮腺肿胀。CT平扫病灶呈等或稍高密度,部分伴囊变和“砂砾样”钙化,增强后无囊变病灶呈均匀持续性中度至明显强化,合并囊变时呈环形或分隔样强化,囊壁及分隔较菲薄光滑;邻近皮肤未见增厚,皮下脂肪间隙清晰,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结论腮腺MD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在小肾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肾癌10例,分析其螺旋CT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及肾盂期的表现。结果:CT平扫病灶呈等密度6例,稍高密度3例,稍低密度1例,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增强扫描皮质期8例呈明显强化,2例呈轻中度强化。肾实质期肿瘤密度迅速减退,肾盂期肿瘤密度进一步减退。结论:小肾癌螺旋CT增强多期扫描征象有一定特征性,对小肾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MS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0例PTMC的MSCT表现与病理结果。结果 30例单发,10例多发,共50枚瘤灶,CT显示47枚。42枚呈类圆形或类椭圆形,33枚位于腺叶表浅部位,45枚平扫呈均匀低密度,6枚突破包膜,19枚瘤灶发生钙化,其中细颗粒钙化9枚;增强后瘤灶强化幅度均未超过同层面甲状腺组织强化程度,40枚呈渐进性填充式强化,延迟期呈等或稍低密度,瘤灶变小。19例淋巴结转移,Ⅵ区均出现淋巴结。结论 当甲状腺腺叶表浅部位出现单发、均匀、低密度伴内部细颗粒钙化及渐进性填充强化时,应当高度警惕PTMC;若合并突破包膜或出现Ⅵ区淋巴结,则可诊断PTMC。延迟期扫描可以更好地反映瘤灶的强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腮腺粘液表皮样癌(MEC)CT影像特征,从而提高对MEC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本院病理证实为MEC患者14例,全部病例均行腮腺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对靶病灶进行薄层重建,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14例MEC均为单发,其中10例病灶位于腮腺浅叶,4例位于深叶,位于右侧8例,左侧6例,CT表现为腮腺孤立肿块,边缘清楚8例,边缘模糊6例,密度不均匀12例,密度均匀2例,5例为实性,9例为囊实性。增强扫描:8例病灶呈明显强化,2例病灶呈中度强化,4例病灶呈环形强化。结论:腮腺粘液表皮样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易误诊。腮腺浅叶多发,多浸润性生长,CT增强多明显强化,如伴淋巴结肿大,可提示MEC诊断,CT可清楚显示肿瘤范围及其对周围组织侵犯情况,为临床制定合理诊疗方案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CT扫描在腹内淋巴结结核(ALNTB)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5例ALNTB 10例经病理证实、5例经临床证实,均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观察其CT表现。结果:ALNTB平扫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的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结钙化。增强扫描以环形强化最常见,多个淋巴结肿大表现为多环状强化,呈花瓣状。少见表现有轻度均匀强化、不均匀轻度强化和无强化(淋巴结钙化病例)。6例合并腹内脏器结核,1例合并结核性腹膜炎。结论:ALNTB 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环形或花瓣状强化和钙化常可提示本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 FH)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MFH,并结合文献分析肝脏MFH的CT表现特点.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6例中,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病灶位于肝左叶1例,肝右叶4例,同时累及左右叶1例.病灶最大径在55~126 mm之间,CT平扫呈低或略低密度,多呈类圆形及不规则形.本组病例中2例呈略低密度,3例呈囊实性混杂密度,1例呈多囊状低密度,4例病灶内可见网格状、轮辐状略低密度.6例均未见钙化,合并肝内胆管扩张的1例,肝内转移1例,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5例病灶实质部分均轻度强化,4例较大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1例多囊状低密度病灶壁结节轻度强化;门脉期6例病灶实质部分强化均较动脉期略升高,4例病灶可见由边缘向中心呈片絮状、网格状、轮辐状强化较动脉期显示更为清晰;延迟期5例病灶实质部分及囊性病灶的壁结节强化程度略低于门脉期,1例延迟强化与门脉期强化相近;囊性病灶及病灶内液化坏死区始终无强化,与轻度强化的实质部分界限更清晰.1例并发肝内转移病灶平扫呈结节状略低密度,环形强化4个,结节状轻度强化2个.本组6例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5例诊断为肝癌,1例诊断不除外转移瘤.结论:肝脏MFH的CT表现多样,掌握不同病理类型肝脏MFH的CT表现,可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头颈部Kimura病的CT和MR表现。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的Kimura病患者20例,分析其累及部位、边界、大小、数量、CT密度、MR信号特征。结果 20例患者中,19例为多发病变,累及腮腺11例,累及颌下区6例,颊部2例、硬腭1例,上臂2例,腋窝1例,1例单独累及下颈部淋巴结,8例伴有耳前耳后皮下结节,1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其中8例腮腺区淋巴结肿大。肿物最大径平均(3.09±1.08)cm,19例边界不清,1例边界清楚。CT平扫等密度16例,略低密度4例,均未发现钙化。CT增强扫描均匀强化16例,其中轻度强化4例,中等强化10例,明显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例。MR扫描2例均表现为均匀信号,明显强化。结论 Kimura病CT和MR多表现为累及腮腺及皮下的多发病灶,伴多发颈部淋巴结增大且密度均匀,有助于诊断Kimura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特征及其与腮腺混合瘤的鉴别要点,以提高影像定性诊断与病理符合率。方法收集有完整手术或穿刺病理记录的17例患者的资料,其中14例为腮腺Warthin瘤,3例影像报告Warthin瘤但病理证实为混合瘤病例。患者均采用常规平扫加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灶数目、形态特征、密度、强化特征及周围淋巴结情况。对所有病灶平扫、动脉期、延迟期CT值进行详细测量,并对病灶所在腮腺腺体CT值进行测量。结果14例Warthin瘤中,男11例,女3例;中位年龄64岁。单侧单发病例7例,单侧或双侧多发病例7例;位于浅叶后下部11例;边缘清晰13例;病灶最大径>3 cm 7例。平扫均为高密度病灶。密度均匀6例,密度不均8例。均匀强化2例,不均匀强化12例,延迟廓清11例。结论腮腺Warthin瘤是腮腺较常见肿瘤,其CT表现具有良性肿瘤的特征,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易出现单或双侧多发病灶,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出的延迟廓清有一定的特异性,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多可于术前做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浅表器官结核的超声图像特点,并评估超声在其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经病理证实为浅表器官结核患者的超声图像,其中附睾或(和)睾丸结核34例,颈淋巴结结核23例,腮腺或(和)腮腺淋巴结结核8例,胸壁结核5例,甲状腺结核2例,乳房结核3例。对75例患者进行进行灰阶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成像。结果:75例浅表器官结核患者病灶的超声图像表现为实块型11例,脓肿型13例,混合型28例,弥漫型16例,溃疡窦道型7例。彩色多普勒图像显示,多数病灶血供不丰富(68/75)。结论:浅表器官结核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提示超声检查是浅表器官结核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资料,分析临床及MRI特点。结果 21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3例,年龄45~82岁,平均59岁,50岁以上17例(80.9%)。有吸烟史16例(76.0%)。21例患者24侧腮腺发病,共30个病灶。单侧单发16例,单侧多发2例,双侧多发3例,大多数(22个病灶占73.3%)肿瘤位于腮腺浅叶后下部。病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26个(86.7%)病灶边界清楚。病灶多呈T1WI稍低信号,T2WI呈稍低或稍高混杂信号,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后呈轻中度强化。结论中老年吸烟男性患者,腮腺浅叶后下部病灶,边界清楚,轻中度强化,尤其是多发或双侧发病者,应当首先考虑腺淋巴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甲状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5月于我院收治的98例甲状腺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检查,以手术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探究双期CT增强、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甲状腺肿瘤病理特征的诊断价值。  结果  双期CT增强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敏感度为84.91%,特异性为82.22%,准确率为83.67%;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敏感度为92.45%,特异性为80.00%,准确率为86.73%。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患者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粗钙化、微钙化、病灶数目的诊断准确率为94.23%、72.73%、89.74%、87.12%。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检查显示,甲状腺癌患者的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占检出总数的71.43%,甲状腺腺瘤的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占检出总数的28.57%;甲状腺癌患者的70个病灶中钙化占比为52.86%,甲状腺腺瘤患者的45个病灶中钙化占比为31.11%。  结论  双期CT增强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甲状腺肿瘤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颈部淋巴结肿大、钙化具备辅助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超声和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诊断为PTL的39例超声和21例CT影像学表现。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5岁。超声表现:弥漫型PTL 10例,其中8例甲状腺肿大,9例腺体回声不均匀性减低,8例腺体后方回声增强,2例腺体内出现钙化;结节型PTL 29例,其中19例出现甲状腺回声不均匀性减低和腺体后方回声增强,26例结节回声减低,3例结节内出现钙化;39例PTL中2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CT表现:弥漫型PTL 4例,2例病灶呈低密度,1例病灶内出现钙化;结节型17例,14例病灶呈低密度,2例病灶出现钙化,以上21例PTL的CT在分型与超声分型呈现对应关系,8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上纵隔淋巴结肿大。在14例增强CT中10例为轻中度强化,9例为均匀强化。结论:PTL超声与CT表现各自具有特征性,两者可相互补充,有助于PTL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临床及CT表现,以提高其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12例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12例腮腺腺淋巴瘤中,单侧发病11例,双侧发病1例,共13侧发病;男10例(83.3%),女2例(16.7%);单发9例(75%,9/12),多发3例(25%,3/12),共16个病灶,9个(56.3%,9/16)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方。CT表现病灶呈圆形、椭圆形及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清晰,密度均匀10个,坏死囊变致密度不均匀6个;增强扫描除囊变区外,病灶呈早期均匀强化,以中度强化为主,囊变区不强化。结论:根据腮腺腺淋巴瘤的发病性别、年龄、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