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7株单克隆抗体(McAb),疟疾流行区感染病人免疫血清和BALB/c小鼠免疫血清对用~(35)S—蛋氨酸和~(125)Ⅰ—表面标记的恶性疟原虫无性红内期保护性抗原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抑制性McAbs和不同来源的多价免疫血清巳鉴定出10余种功能性靶抗原。两种不同来源的多价免疫血清不但能识别由这7株McAbs所识别的靶抗原而且还能识别140和100KDa以及某些较小分子量的多肽。同时还用抗原竞争试验证实了免疫沉淀靶抗原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在二次成功的细胞融合中,我们共获得29株抗恶性症原虫(FCC—1/HN)McAb。其中针对裂植子和成熟裂殖体期原虫抗原的有11株,其余18株是对晚期滋养体和裂殖体特异的。体外抑制试验证明,只有针对裂殖子抗原的5株McAb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其中94D1和94C3株McAb无论是杂交瘤培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白塞病是否存在特异性循环自身抗体,我们应用免疫印迹结合免疫沉淀技术对39例该病患者血清进行了初步筛查。结果发现,分别有8份(20.5%)、9份(23.1%)血清识别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00 000、50 000的细胞内性质不明成分,其中4份标本(10.3%)与上述两种蛋白反应;在免疫沉淀分析中,15份血清(38.5%)可主要沉淀细胞中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00 000、160 000、120 000、100 000的某些蛋白,部分免疫印迹阳性的血清其免疫沉淀分析也呈阳性结果。研究提示白塞病血清中可能存在作用于细胞内未知抗原的IgG型自身抗体,值得深入探索,以澄清靶抗原的性质,明确相应自身抗体对白塞病的特异性、血清学诊断价值及其可能的免疫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根据体外抑制试验证明,94D_1,94C_3,92D:,9_3A_3,9 B和9_3D_4等6株McAb对恶性疟原虫的增殖有明显的抑制活性,为了分析这些McAb相应的靶抗原以及进一步的提取和纯化。我们首先对上述靶抗原的理化特性作了初步鉴定。用葡萄球菌A蛋白(SPA)免疫吸附柱自小鼠杂交瘤腹水中提取纯化抗恶性疟原虫保护性单克隆抗体。纯化后的单克隆抗体与溴氰活化的琼脂糖珠(Sepharose 4B)制备免疫吸附柱。将~(125)I—标记的恶性疟原虫tritonX—100提取物通过上述亲和层析柱,洗脱物经透析浓缩后,用SDS—PAGE—放射自显影鉴定与保护性McAb对应的靶抗原的分子量。同时用提纯后的McAb与恶性疟原  相似文献   

5.
以往筛选抗恶性疟原虫(Pf)单克隆抗体(McAb)常用间接免疫荧光(IFA)或ELISA,以培养的原虫为检测抗原。所得McAb检测培养的Pf抗原效果较好,但检测病人血中Pf抗原时阳性率较低。抗原分析显示这些McAbs多是针对滋养体、裂殖体或裂殖子抗原。为了得到能用于诊断的抗环状体期McAb,我们直接以病人血中Pf为检测抗原,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进行筛选,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是在受体介导下完成的,目前研究较多的是恶性疟和间日疟受体。一般认为,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受体主要是红细胞膜上的血型蛋白A(GPA),GPA分子中的Ne-uNAc、(GlcNAc以及T;和T6结构均可能参与其活性中心的组成。Duffy血型抗原可能作为间日疟原虫裂殖子受体,但至今对其化学本质的了解远不如GPA清楚,又由于间日疟原虫在体外培养未获成功,故对间日疟原虫受体及其活性中心的研究进展较缓。人们在研究受体过程中,已分离纯化出多种裂殖子表面配体,发现受体和配体均存有异源性,这些突破性进展将为最终阐明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的生化机制开拓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7.
在两次细胞融合中,经2—4次克隆化后已建成28株抗恶性疟原虫(FCC—1/HN)的杂交瘤。其中针对裂殖子和分裂体抗原的McAb有9株,仅对裂殖体特异的有4株,对裂殖体和滋养体期原虫产生荧光反应的有15株。 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技术,检查这28株McAb对恶性疟原虫(安徽株),间日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诺氏疟原虫、伯氏疟原虫、约氏疟原虫和鸡疟原虫的交叉反应。结果,仅有93D4和94B5属株特异性McAb,其余各株均对恶性疟原虫(安徽株)有明显荧光反应。有5  相似文献   

8.
用E LISA作疟疾流行病学的血清学检测特异性强,敏感性与放射免疫相似。从感染弥猴或体外培养制备的恶性疟抗原作ELISA以诊断疟疾已获成功。由于恶性疟抗原在提纯方面尚存在问题,作者由诺氏猴疟原虫(P.knowlesi)裂殖体制备抗原,并评价用于诊断人体疟疾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用RTPCR的方法,从感染柔嫩艾美尔球虫(Eimeriatenella)第5天的鸡盲肠分离的第二代裂殖子中克隆出MZ57基因,并进行抗原表位分析和原核表达,结果表明,MZ57基因ORF为945bp,与GenBank里已知序列(登录号为L08257)比较核甘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为99.9%。应用DNAStar软件对该基因的抗原表位进行了分析,发现其B细胞表位广泛分布在80~300区域,其中80~130区域、190~220区域和300~320区域更为突出,而T细胞基序则集中在123~190区域和220~300区域。根据MZ57基因序列重新设计一对引物,PCR方法扩增出不含信号肽长度为885bp的基因序列,克隆到pET28b获得重组质粒pET28bMZ亚,转入宿主菌BL21中,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约36.5kDa10poundnote,符合目的蛋白大小;同时应用Westernblot方法与抗第二代裂殖子和子孢子的2种高免血清反应,结果表明抗裂殖子和子孢子血清均能识别MZP(裂殖子蛋白,MZP,merozoiteprotein)。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分泌抗恶性疟原虫全虫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研制简易、敏感、特异的快速诊断恶性疟试剂盒。本用恶性疟原虫全虫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用ELISA法筛选分泌抗体的阳性杂交瘤细胞克隆,测定单抗的效价和Ig亚类,并用SDS-PAGE、Western印迹、IFAT和IPA等方法对单抗进行鉴定。结果,获得4株(2H6,2A3,3B1和2C12)分泌抗恶性疟原虫单抗的杂交瘤细胞克隆,均属IgG类。其中2H6克隆产生的抗体滴度最高《腹水效价达1:32000).属IgG1亚类。与伯氏疟愿虫、弓形虫无交卫反应;Western印迹分析显示2H6能被约:130、63、41、33和20kDa等抗原蛋白所识别,IFAT和IPA分析显示,2H6单抗的抗原主要定位于裂殖子、滋养体和裂殖体的表膜部分。从而提示所制备的抗恶性疟原虫全虫杂交癌细胞株能分越高滴度的抗体,其中2H6是针对恶性疟原虫裂殖于表面蛋白的特异性单抗,可用于怒性疟快速诊断试剂盘的研制。  相似文献   

11.
利用McAb寻找保护性抗原是疟疾疫苗研究的重要手段。为此,我们对15株抗恶性疟McAb进行了恶性疟体外生长抑制试验,不同种(株)疟原虫的交叉免疫萤光反应(IFA)及免疫沉淀和SDSPAGE等一系列鉴定。结果表明,其中3株McAb可能作为筛选保护性抗原的候选抗体。 1)M26-32,为一株可与不同种(P.5,P_(.v),P_0)及不同地区P.f分离株的红内期及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用杜氏利什曼原虫大分离株前鞭毛体膜抗原免疫BALB/c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瘤细胞融合,得到多株分泌抗体较高且稳定的细胞株。进一步筛选出McAb C11-G10-A4可用于检测病犬血清循环抗原。用McAb-AST检测采自甘肃省黑热病流行区的30份犬血清,阳性率30%。与骨髓涂片查病原体的总符合率为86.7%,阳性符合率达100%。69份非流行区对照大血清检测结果,仅1份出现阳性反应,可见本试验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强(98.55%)。  相似文献   

13.
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的gB是病毒囊膜上的几种糖蛋白之一。它决定着病毒的感染性,可能是宿主免疫应答的重要靶抗原之一。 实验分别用HSV-1KOS株和F株感染HEP-2细胞,提取mRNA,在体外网织红细胞溶解系统中翻译,并加入外源性膜(狗胰脏微粒体膜,且用~(35)S-蛋氨酸标记感染细胞和微粒体),用免疫沉淀实验测产物分子量。用抗gB-1单克隆抗体系和层析纯化得到gB—1。  相似文献   

14.
曹毅  吴乔  牟芝蓉 《免疫学杂志》2012,(10):884-887
目的在内皮细胞中筛选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疾病相关的自身抗原。方法用免疫沉淀法以SLE病人血清中自身抗体捕获人脐带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相关抗原,并用双向电泳法分离免疫沉淀产物,然后用LC-MS-MS串联质谱鉴定与SLE病人血清反应的蛋白点。最后用Western blot法验证部分鉴定蛋白。结果相对于正常人血清对照,SLE病人血清捕获了多个内皮细胞相关蛋白,质谱鉴定结果显示:通过免疫沉淀与双向电泳结合的方法成功鉴定了包括GAPDH等已知SLE自身抗原在内的一系列蛋白,其中钙/钙调蛋白依赖性丝氨酸蛋白激酶(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serine protein kinase,CASK)为新发现SLE候选自身抗原。并以重组人CASK蛋白证实SLE病人血清中CASK抗体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结论内皮细胞蛋白CASK可能作为一个新的SLE相关自身抗原。  相似文献   

15.
双抗原夹心法检测抗HIV-1/2总抗体方法的建立和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进一步提高HIv感染诊断试剂的敏感性。方法 以人工合成的HIv—1 gp41.1(sP1)、gp41.2(sP2)、gp120(sP3)、P24(sP4)和HIV—2gp36(sP5)5条多肽,采用双抗原夹心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原理,以sP1、sP3、sP4和sP5混合包被酶标板作为因相抗原,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sp1、sp2、sP4和sP5多肽为标记物,建立了检测抗HIV—1/2总抗体的双抗原夹心ELISA法。结果 检测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第2代40份质控参比血清,其特异性和灵敏度均为100%,高于间接ELISA法(特异性为90%,灵敏度为65%)。检测210份其他病种患者血清均为阴性,与雅培HIVAB试剂比较检测如份健康献血员血清和88份HIv感染者血清,符合率为100%。结论 本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操作简便,适用于献血员的筛选和临床HIv感染的检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免疫学方法寻找帕金森病(PD)患者血清中IgG针对的黑质区域靶蛋白,初步探索血清IgG在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收集临床确诊的PD(10人)和正常对照组(10人)血清,用免疫亲和层析法分离出血清IgG,提取正常SD大鼠黑质膜蛋白及胞浆蛋白制备抗原,用免疫沉淀法筛选出与血清IgG相互作用的蛋白,SDS-PAGE电泳进行蛋白分离后获得差异蛋白条带,质谱鉴定差异蛋白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PD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清IgG仅与大鼠黑质结构中的膜蛋白发生结合,而与胞浆蛋白不发生结合,在两组膜蛋白的免疫沉淀中可以找到一个差异性条带,相对分子质量约为60 000。利用离子阱串联质谱(HPLC-IRON-TRAP-MS/MS)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2个候选蛋白:α微管蛋白(α-tubuin)和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结论 PD患者血清IgG在大鼠黑质结构中的靶蛋白为膜蛋白,与正常组比较,PD血清IgG与膜蛋白的结合存在差异,表明在黑质结构中膜蛋白可能与血清IgG结合参与PD的发病与进展过程。  相似文献   

17.
作者用~(14)C标记移植体的抗原,发现抗原被吸附和转移到受者脾脏的红细胞上.对全血和红细胞的组织自体射线照片检查,发现放射活性的标记分布在全部红细胞上.标记抗原注入全血之后,肿胀型红细胞数量逐渐增多,红细胞的胞体变平,中心透光区消失.在标记抗原注入血中30分钟之后,计算吸附在全血红细胞表面的标记物,发现每  相似文献   

18.
鸡疟原虫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圆锥体、致密内膜和膜下微管均没立即消失。随着虫体发育,滋养体逐渐增大,形状不规则,由单层表膜包绕,虫体一侧有胞口,胞口直径与食物泡大小并非有关,食物泡形状各异,其内有结晶状疟色素,细胞质内具有一个大的有嵴线粒体和球形体。细胞核分裂从细胞核变长开始,核膜两极出现染色体团块,两极之间形成纺锤体,核分裂时虫体内细胞器也发生较大的变化,线粒体断裂成多个,裂殖体多处表膜形成致密内膜和膜下微管,内膜覆盖区向含虫空泡凸出形成裂殖子芽,棒状体、细胞核、线粒体和球形体相继进入裂殖子芽中,最终形成多个裂殖子。裂殖子由表膜复合物包绕,顶端呈截状圆锥形突起,有极环,虫体内有棒状体、细胞核、线粒体和球状体等结构。  相似文献   

19.
疟原虫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是一个受体介导的过程。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证明:恶性疟原虫裂殖子首先必须与红细胞上血型糖蛋白(即受体)结合,才能侵入人红细胞;而裂殖子上分子量为155,000(GBP-155)和130,000~135,000(GBP-130)的  相似文献   

20.
2H3为一株抗激活小鼠T细胞表面抗原的IgG_1型单克隆抗体。间接ELISA实验表明:它能与ConA 激活的小鼠脾细胞及IL—2依赖的CTLL—2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靶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表明:上述两种靶细胞可与荧光标记的抗IL—2R单抗结合并可被事先与2H3作用所阻断,但该两种靶细胞与荧光标记抗Ia抗体的结合不能被2H3所阻断。对2H3所结合的靶细胞膜蛋白提取物进行的Western-Blotting实验表明:2H3识别的靶抗原分子量约为50~60KD。结果提示:2H3识别的靶抗原与小鼠细胞膜表面的IL—2R(P_(55)蛋白)是一致的,其免疫生物学活性正在进行分析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