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MGH)的临床选穴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VIP、万方和Pub Med 4个中英文数据库中针刺治疗MGH的临床文献,通过筛选,最终从纳入的153篇文章中建立针刺治疗MGH选穴频次及频次居前5位的选穴分析数据库,对选穴归经、分布进行归纳总结。结果针刺治疗MGH的针刺组方共有85条,涉及穴位105个,频次居前5位的穴位为: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三阴交,其中频次最高的是膻中;针刺治疗MGH涉及十四条经脉及经外奇穴,使用穴位最多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肾经等;选穴主要分布在躯干部,以近部选穴为主。结论针刺治疗MGH最常选用腧穴为膻中、乳根、屋翳、足三里、三阴交等;多在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肾经取穴;主要以近部取穴为主。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选穴配伍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分析针刺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asis,DGP)现代临床文献的经穴配伍选用规律。方法对1982—2014年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WF)收录的符合针刺或针刺配合其他疗法治疗DGP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对其选穴运用频次、选穴所属经脉、所在部位及选穴配伍关联规律进行分析。结果检索得到相关文献35篇,分析发现配伍频次15次以上穴位的分别为:足三里与中脘配伍频次为33次,频率为94.29%;足三里与内关配伍频次为23次,频率为65.71%;中脘与内关配伍频次为22次,频率为62.86%;足三里、中脘与内关配伍频次为22次,频率为62.86%;足三里与三阴交配伍频次为16次,频率为45.71%;中脘与三阴交配伍频次为16次,频率为45.71%;足三里、中脘与三阴交配伍频次为15次,频率为42.86%。所选腧穴所属经脉频次较高的依次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等,主要选取下肢部、胸腹部及背腰腧穴。足三里穴与中脘穴运用频次最高,且配伍最为常用。结论针刺治疗DGP的选穴配伍规律在按部配穴法中主要以上下配穴、三部配穴、局部配穴和前后配穴法为主;在按经配穴法中主要以交会经配穴法和表里经配穴法为主。  相似文献   

3.
摘要:脑血管疾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我国致残率最高的疾病。脑卒中的后期康复是目前临床亟需解决的重点及难点问题。针刺治疗在脑卒中后期的康复中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及显著的疗效,但是其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研究表明针刺的作用机制与脑的可塑性有关,突触可塑性是脑可塑性的核心。本文从突触概述、针刺对突触结构、突触功能及突触相关蛋白影响角度出发,整理分析针刺对脑卒中后突触可塑性的影响,为针刺治疗脑卒中的康复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针刺治疗肝郁脾虚抑郁症的选穴和配伍规律。方法 检索中文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科技信息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文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自建库至2019年6月18日针刺治疗肝郁脾虚抑郁症的相关文献,用数据挖掘相关技术分析选穴及配伍规律,包括使用频次、分布、归经、方法、疗程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共纳入18篇文献,涉及30个腧穴,使用频次前三位的腧穴为:太冲、三阴交、百会;涉及腧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经穴为主;应用频次最高的腧穴分布在下肢及头面部;操作方法主要为普通针刺或电针,通常留针30分钟,1次/天,5次/周,疗程6周;常用的腧穴配伍为足三里+太冲、中脘+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以及印堂+太冲+三阴交;聚类分析体现出上下配穴、交会穴配穴、子母经配穴,常用穴位组合均为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穴或经外奇穴之间的组合。结论 针刺治疗肝郁脾虚抑郁症疗效确切,有一定规律可循,常选用太冲、三阴交、百会为主穴,运用远近配穴及局部取穴发挥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探讨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的选穴循经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资源系统(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以及PubMed数据库。结果①针刺治疗CP/CPPS的全身腧穴共68个,频次共273次,频次最高为关元;②涉及经脉共12条,其中以足太阳膀胱经选穴个数及频次最多;③选择部位以腰背部及四肢为主。结论治疗CP/CPPS以辨证选穴、脏腑辨证为基础佐以温补肾阳及调畅气血,以及远近取穴的选穴循经规律为主。  相似文献   

6.
陈颖  郑利岩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2):2235-2237
目的:探讨针刺对机体调节与G蛋白呈相关性.方法:通过对针刺后机体内某些化学物质的改变,及针刺对镇痛、防卫免疫、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与G蛋白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针刺经穴引起的化学物质的变化,继而产生的针刺调节和G蛋白亚型、数量的变化有密切关系.结论:针刺调节和G蛋白呈相关性,G蛋白的变化可能是针刺对机体良性调节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7,(6):1128-1132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选穴规律,为临床治疗RA选穴提供参考。方法:检索1960—2015年5月1日CNKI、VIP、万方、Pub Med、Medline、Cochrane数据库,收集针灸治疗RA临床研究的文献120篇,总结选穴规律。结果:针刺治疗RA(1)选穴以手足三阳经、督脉及经外奇穴、足太阴脾经为主,其中,足太阳膀胱经选穴频次、穴位总数在所有经脉中最多;(2)选穴根据RA病变部位不同选择的穴位不同,一般情况下以近部(局部)阳经取穴为主,同时配以远部取穴;(3)选穴以特定穴为主,尤以交会穴、合穴、井穴、输穴的数目较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选穴规律,以期为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提供选穴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 Med英文数据库中自建库以来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临床研究的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分析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的选穴规律。结果在纳入的62篇文献中,共使用腧穴34个,其中最常用的腧穴包括足三里、天枢、上巨虚等;选穴分布于11条经脉,腧穴使用频次最多的经脉是足阳明胃经(147次),占总频次的52.13%;涉及特定穴10种,最常用的2类特定穴是下合穴和募穴。结论针刺治疗术后肠麻痹临床选穴以循经取穴为主,腧穴类型以下合穴、募穴等特定穴为主。  相似文献   

9.
《山东中医杂志》2016,(5):420-423
目的 :总结近15年来针灸治疗荨麻疹的选穴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2000~2015年有关针灸治疗荨麻疹的相关文献,对其中的选穴、配穴以及归经进行了统计、归纳和分析,并对其中规律进行总结和讨论。结果:共涉及14条经脉以及1个奇穴,每条经脉的选穴比例以大肠经最高,其次为任脉、脾经、膀胱经;涉及主穴35个,配穴20个,主穴使用频次前5位为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配穴使用频次前5位为足三里、合谷、曲池、大椎、三阴交,主配穴总频次前5位为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合谷。结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太阴脾经为最常选用经络,曲池穴与血海穴为使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临床一般遵循辨证取穴、循经取穴及使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   

10.
针刺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既可促进突触的结构与功能的修复,又可调控神经递质和受体的传递,还能诱导胶质细胞修复神经元,对神经元起到保护作用。目前,针刺对脑缺血后突触可塑性促进作用的机制是研究热点。本文从突触自身(突触结构和功能可塑性)、突触与突触之间(神经递质和受体)、突触与周围环境(突触-胶质结构)3个方面对近年来针刺调节突触可塑性治疗脑卒中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针刺治疗小儿脑瘫的腧穴配伍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文献信息构建数据库,采用频数、关联规则及复杂网络进行核心腧穴及配伍规律分析.结果:322篇文献共提取针刺处方332个,涉及腧穴201个,总使用频数为2 874次.频数分析显示,高频腧穴前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总结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选穴规律。方法采用以"针刺"或"针灸"或"针"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为主题词的检索方式,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F)、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Web of Science和Embase中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文献,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腧穴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分析针灸处方用穴的特点和规律。结果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腧穴及经外奇穴为主,常用腧穴主要分布于眼周,交会穴、原穴和五腧穴等特定穴应用广泛,关联规则分析显示腧穴间相关性最高的是合谷-太阳、合谷-风池,通过聚类分析得出4个有效聚类群:视区-三阴交、瞳子髎-丝竹空、球后-睛明-风池、太阳-合谷。结论现代针刺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尤其重视合谷-太阳、合谷-风池与其他腧穴配伍,体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病位所在,主治所在"的选穴思想,采用远近配穴、上下配穴的取穴原则,重用特定穴。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刺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选穴规律.方法:收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F)、Web of Science和Pubmed中有关针刺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文献,用Excel软件建立腧穴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中的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对照试验中的十四经腧穴取穴规律。方法:检索近30年来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随机临床对照/临床对照研究,对其取穴规律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80篇,使用腧穴分布于所有十四条经脉,其中足厥阴肝经的使用频数最大(52次),其次是足阳明胃经(50次)。80篇文献中十四经腧穴使用频数前12腧穴依次为:太冲(46次)、曲池(33次)、风池(30次)、足三里(28次)、太溪(24次)、三阴交(18次)、丰隆(18次)、肾俞(17次)、肝俞(1 4次)、内关(13次)、涌泉(13次)、百会(11次)。结论:针灸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经脉多选用足厥阴肝经和足阳明胃经,穴位多选用太冲、曲池、风池等,取穴遵循循经取穴、辨证取穴,局部取穴等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用穴特点和规律。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等收集1991年-2016年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处方选穴特点和规律。结果:纳入文献64篇,选穴73个。分析发现选用腧穴以足三里、三阴交、丰隆、太冲使用频次最高,所选腧穴遍布十三经,以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任脉为主,占总频次的58.07%。五输穴、交会穴、背俞穴等特定穴使用广泛,占56.71%。结论:总结出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主穴常用组合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胰岛素抵抗提供循证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穴位敷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选穴特点和规律,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PubMed、Medline、Embase自建库至2019年10月收录的穴位敷贴治疗腹泻型肠易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近30 余年针灸治疗崩漏的文献进行研究,以探究其穴位经络应用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崩漏提供参考。方法:以检索到的针灸为主要手段治疗崩漏的临床研究文献为考察对象,采用频数统计及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针灸治疗崩漏常用的针灸方法、所选经络腧穴及取穴规律进行研究。结果:共有65 篇文献纳入研究,常用针灸方法以针刺、艾灸、耳穴为最多,常用经络有足太阴脾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耳穴等。所选穴位多与肝脾肾有关且多为交会穴,耳穴选穴多辨病辩证相结合。常用穴位聚类分析后聚为四类。结论:本研究通过对针灸治疗崩漏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现代临床针灸治疗崩漏以针刺为主,重视肝脾肾,配穴往往健脾,补肾、补气血、疏肝为治疗大法。这些选穴、配穴规律对指导临床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寻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规律。方法:检索CNKI、VIP,建立椎动脉型颈椎病针灸取穴数据库,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统计描述。结果: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针灸穴位共计72个,使用频次为1005次;所用腧穴归属为督脉、足少阳胆经、经外奇穴、足太阳膀胱经及足阳明胃经频次最多,其累积频率达82.29%;其中风池穴的频率为19.11%;夹脊穴的频率为17.13%;百会穴的频率为12.3%,三穴累积频率达64.28%。结论:针灸治疗本病,以疏通局部经络,调节阴阳气血,临床选取督脉、足少阳胆经、奇穴以及风池、夹脊、百会三穴治疗最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的用穴规律,为临床相关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建库至2020年10月收录的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相关文献。纳入文献数据经规范化处理后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对处方涉及的腧穴、腧穴归经、归属特定穴进行分类整理,采用SPSS statistics 23进行聚类分析,采用IBM SPSS Modeler 14.1进行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纳入文献93篇,涉及93首针灸处方,包含十四经穴154个、经外奇穴9个,用穴总频次1047次。涉及的高频腧穴有足三里(43次)、阳陵泉(42次)、三阴交(40次)、合谷(39次)、曲池(36次)等,涉及的特定穴以交会穴的用穴数和频次最多,十四经脉中阳经使用频率(72.60%)明显多于阴经(27.40%),以膀胱经用穴数和频次最多。高频腧穴可聚为6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出"曲池→合谷"为最常用腧穴配伍。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注重通补结合,取穴以阳经腧穴为主,尤以膀胱经、督脉、阳明经为重,多使用特定穴以调整脏腑,大致从补益肝肾、醒脑开窍、补血养心、活血通络、熄风舒筋、温阳补髓6个方面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选穴规律.方法: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全文数据库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19年10月,与针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文献,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系统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纳入59篇临床文献,包括78个穴位,共434频次.针灸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