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神经外科ICU患者转出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7月-12月由神经外科ICU转入病房的患者为对照组,2016年1月-6月转入病房的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常规采用口头交接,观察组使用SBAR沟通模式交接。对比两组患者的交接时间、交接内容的遗漏率以及患者家属及病区护士的满意率。结果 观察组的病情交接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交接内容遗漏率低于对照组,家属及病区护士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BAR沟通模式可提高神经外科ICU与病房交接的效率,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多重耐药患者交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取2015年2月~2016年1月收治的72例多重耐药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交接班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70例多重耐药者为干预组,实施SBAR沟通模式进行交接班,规范对多重耐药(MDOR)患者床旁交接班的顺序和内容。结果干预组应用SBAR沟通模式后,护士对MDRO感染患者实施隔离措施的知晓情况、对MDRO感染患者实施隔离措施的执行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应用SBAR沟通模式前护士对交班现状的满意度为80.3%,应用后的满意度为9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SBAR沟通模式规范了MDRO感染患者交接班顺序及内容,能使护士全面掌握MDRO患者整体情况,能提高呼吸科护士对MDRO患者隔离措施的落实率,降低MDRO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医护沟通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 为了提高医护沟通的有效性和避免不必要的纠纷,2011年1月开始建立了医护合作的SBAR沟通模式.选择2011年1~10月急诊科接受救治的患者188例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同期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按照常规的医护沟通方式对患者进行接诊、汇报病情、处理;研究组则采取SBAR医护合作的沟通方式.结果 研究组在采用SBAR沟通模式后,患者及家属对医护人员工作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而投诉率则明显下降.治疗后,对比2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发现,研究组的APACHEⅡ评分为(10.42±6.5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14±8.13)分.结论 在急诊科医疗救护中实施SBAR医护合作的沟通方法能有效地减少医疗投诉,实现医患、护患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SBAR沟通模式产生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应用于当前国内外转运交接的现状、研究评价指标以及其局限性等,旨在为国内社区医院——120救护车——其他医疗机构的临床转运交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危重患者床边交接班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收治的90例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沟通模式,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完整率、病情掌握评分、护理交接班效果评价。结果:观察组危重患者床旁交接班完整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一般资料、病情诊断、主要病情、治疗、专科护理、整体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促进有效沟通、确保高效沟通、识别患者病情变化、预防患者的安全隐患、提高交接班中团队协作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应用SBAR沟通模式进行危重患者床边交接班,可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急诊多发伤急救护理中所起到的作用。方法 采用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在某三级医院急诊科169例多发伤急救案例,排除了5例急救后不需要住院治疗者,急诊护士对多发伤患者预检后77例进行常规沟通模式和92例进行SBAR沟通模式,对2种沟通模式的沟通所需时间采用均数、T检验和交流沟通和协作质量调查表(CCCT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运用SBAR沟通模式组比普通沟通模式组的沟通时间平均缩短了64秒(sig<0.05),医护之间的沟通能力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多发伤案例中使用SBAR沟通模式能够有效地缩短医护之间的沟通时间,并有效地提高医护沟通的合作度和交流度。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医学会1999年估算,每年有多达98 000人死于医院可防范的医疗差错~([1])。2004年,美国联合委员会报告,造成婴儿死亡和损伤的根源72%与分娩过程中医护人员交流沟通障碍有关~([2]);2006年报告,65%的医疗警讯事件是由沟通障碍所致~([3])。沟通障碍可导致差错并影响到患者安全。国际医疗卫生机构认证联合委员会(Joint Commission Inter-  相似文献   

8.
9.
介绍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的内涵及核心内容,综述SBAR标准化沟通模式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现状、有效性及局限性,为我国医护人员结合多学科知识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沟通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国际手术室护士协会(AOPN )规定,术前访视是手术室护士的职能和职责之一[1]。目前,由于护士人力资源不足、沟通能力参差不齐使术前访视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效果欠佳[2-3]。为提高手术室护士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改善术前访视质量,本院手术室自2013年12月开始建立术前访视中的SBAR沟通模式。SBAR沟通模式是一种标准化、结构化的交流模式,包括状态(Siyuayion )、背景(Background )、评估(Assess-meny)、建议(Recommendayion),目的在于为医护人员提供即时、正确的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混乱[4],在美国医疗机构中已普遍使用这种沟通方式[5-6]。本研究主要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择期手术患者术前访视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在泌尿系结石围术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20例泌尿系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围术期护理,研究组实施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复发率、心理状态及疼痛评分、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SAS、SDS、NR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医护一体化全程管理模式应用于泌尿系结石患者围术期,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与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情绪与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SBAR沟通模式在产科危重症患者交接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7-12月我院MICU收治的80例危重症产妇作为对照组,以传统口头交接班模式交接;选取2019年1-6月我院MICU收治的80例危重症产妇作为观察组,采用SBAR(现状、背景、评估、建议)结构框架设计的产科危重症患者交接单进行各个班次的病情交接。使用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量表(NASR)对两组交接班的质量进行比较,并对两组交接班问题发生率及孕产妇MICU监护时间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NASR总分(4.13±0.87)分, 其中有效与高效交班(4.30±0.74)分,保证患者安全(4.06±0.78)分,促进患者参加(4.02±0.80)分,增进护士监督、合作、责任(4.01±0.83)分,提供患者信息(4.16±0.69)分。对照组NASR总分(3.16±0.92)分, 其中有效与高效交班(3.16±0.74)分,保证患者安全(3.03±0.80)分,促进患者参加(2.92±0.85)分,增进护士监督、合作、责任(2.97±0.77)分,提供患者信息(3.16±0.74)分。观察组NAS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962,P<0.05)。观察组交接问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632, P<0.05)。观察组MICU监护时间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45, P<0.05)。结论: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产科危重症患者交接班记录单在MICU的应用,可帮助护士快速、全面的掌握产科危重症患者病情,提高病情交接的完整性、正确率,有利于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提升护理质量,从而保证危重症孕产妇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个体化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在新生儿ICU护理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8年2—8月浙江省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ICU的96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9月—2019年3月我院新生儿ICU的107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交接班模式,观察组采用SBAR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掌握情况及交接班所用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8.41%(9/107),低于对照组的22.92%(22/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286,P<0.01);护理人员对观察组患儿诊断和病情、治疗、异常化验结果、护理重点、存在风险等病情掌握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护理人员在护理对照组患儿时进行交接班所用时间为(10.44±1.51)min,长于观察组的(5.32±0.4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884,P<0.001)。结论SBAR沟通模式应用于新生儿ICU护理床头交接班中能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的掌握程度,不但有效的保障了患儿安全,而且可缩短交接班时间,进而提高了护理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探讨标准化(SBAR)沟通方式在颅脑损伤患者康复小组中的应用,加强医生、护士、治疗师间的沟通,减少医疗不良事件,同时提高护士对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护理水平,提高患者满意率,促进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何秀凤 《护理研究》2006,20(17):1518-1520
综述了创伤性休克的致伤因素、病情评估、干扰病情评估的相关因素及急救护理。  相似文献   

16.
何秀凤 《护理研究》2006,20(6):1518-1520
综述了创伤性休克的致伤因素、病情评估、干扰病情评估的相关因素及急救护理。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究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ICU床边交接班核查单在老年ICU床边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ICU住院的危重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住老年ICU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n=50)和实验组(n=50)。对照组采用传统床边交接班模式进行交接班,实验组采用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ICU床边交接班核查单进行床边交接班,并通过患者信息传达遗漏或错误发生率、接班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情况、交接班质量、床边护理质量合格率来评价床边交接班的效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信息传达遗漏或错误发生率更低,护士对患者病情的掌握更全面,护理交接班质量更高,患者床边护理质量检查合格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SBAR沟通模式的ICU床边交接班核查单的设计与应用,规范了护士交接班流程,有助于护士快速掌握护理工作重点,降低了患者重要信息传达发生遗漏和错误,提高了护理交接班质量和床边护理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探讨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目的:探讨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89年1月-2002年12月我院急诊科256例严重创伤患者来院1h内液体复苏与创伤性休克预后的量效关系。结果:25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复苏成功率为73.05%(187例),创伤病死率为26.95%(69例)。创伤后1h内复苏液体量≤1L者存活率为52.27%,1.5~2.0L者存活率为75.90%,≥2.0L者存活率为78.29%。轻度休克者存活率为86.79%,中度休克者存活率为80.34%,重度休克者存活率为54.65%。结论:严重创伤、重度休克、长时间低血压非正确休克复苏是影响休克救治效果的主要因素;早期合理地扩容,把握创伤后第1h黄金时刻,是复苏成功的关键;而稳定血流动力学、纠正氧债是休克复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80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比较2组患者间的救治效果、医疗争议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发生的医疗争议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优质护理能够提高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治愈率,降低医疗争议,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SBAR沟通模式对老年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42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作为对照组,另选择2019年4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42例老年危重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在患者交接班管理中实行传统沟通模式,观察组在患者交接班管理中实行SBAR沟通模式。对比两组交接班管理护理质量、患者家属和护士对交接班效果的评价。结果 实施后两组护理质量各项内容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实施前,且观察组护理质量各项内容和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2.38%)略低于对照组(14.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97.62%)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文版护士交接班评估表(NAER)评分(72.56±3.47)分较对照组(65.17±5.12)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老年危重症患者护理服务中实施SBAR沟通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且可同时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