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116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与结直肠腺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1例患者采用EMR治疗,为EMR组,55例采用ESD治疗,为ESD组。比较EMR与ESD在结直肠癌前病变与早期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EMR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患者,两组患者的病理情况、异型增生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径≥2 cm的整块切除和病变最大径≥2 cm的组织治愈性切除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病变最大直径≥2 cm的患者明显多于EM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6.56%和2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和ESD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5(8.20%)例和3(5.4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为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P0.05)。结论 ESD术和EMR术均能较好的整块切除病变最大径≥2 cm的早期结直肠癌与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较低。ESD术相对于EMR术更适合较大的病变,但术后复发率较高,且手术医师的操作经验和病变大小为ES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癌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CBM和WanFang数据库,查找所有比较EMR与ESD治疗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为从建库至2018年12月16日。同时手动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质量学,数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8个RCT,共1 7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有效性方面:ESD整块切除率高(OR=0.16,95%CI:0.09~0.27,P =0.000),组织治愈性切除率高(OR=0.32,95%CI:0.11~0.90,P =0.030),复发率低(OR=6.15,95%CI:3.42~11.06,P =0.000);②安全性方面:ESD手术时间长(MD =-25.53,95%CI:-33.37~-17.69,P =0.000),术中穿孔率较高(OR=0.22,95%CI:0.10~0.47,P =0.000),术中出血率和感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R=0.67,95%CI:0.43~1.05,P =0.080;OR=0.57,95%CI:0.22~1.49,P =0.250)。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ESD较EMR对结直肠癌病变患者的治疗有效性高且复发率低,但手术时间较长、穿孔率高。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目所限,以上结论尚需进一步开展更多大样本、高质量及多中心的RCT加以定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指导下内镜下多环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ltiband mucosectomy,EMBM)及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对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行EMBM和ESD切除的60例结直肠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EMBM术者32例(EMBM组),行ESD术者28例(ESD组),比较两组结直肠黏膜下肿瘤的完全切除率、切除病变平均直径、手术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EMBM组完全切除率96.9%(31/32),ESD组完全切除率96.4%(27/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812);ESD组切除病变平均直径(12.3±2.6) mm明显大于EMBM组(9.1±2.2) mm(t=3.36,P=0.038);EMBM平均手术时间(20.5±5.1) min明显少于ESD组(36.8±4.5) min(t=6.718,P=0.008);EMBM组穿孔率为0,明显低于ESD组10.7%(3/28)(χ^2=6.37, P=0.013);EMBM组术中严重出血率为3.1%(1/32),明显低于ESD组14.3%(4/28)(χ^2=4.89, P=0.021);术后随访6~12个月,EMBM及ESD组均未发现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EMBM和ESD均是内镜下治疗直结肠黏膜下肿瘤安全、有效的方法,但ESD组切除病变平均直径明显大于EMBM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前内镜诊断对贲门黏膜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安徽省立医院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113例贲门黏膜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术前给予胃镜病理活检、超声内镜检查及放大内镜检查,短期内均行ESD,以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评价胃镜活检、超声内镜、放大内镜诊断效果及其与ESD术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术前胃镜活检的诊断准确率为46.9%,LGIN、HGIN和ECC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36.0%、45.8%、68.8%,Kappa值为0.175。术前超声内镜诊断贲门黏膜病变浸润深度的准确率为73.5%,诊断黏膜内层和黏膜下层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95.0%和21.2%,Kappa值为0.202。术前放大内镜判断病变良恶性的准确率为64.6%,判断非癌性和癌性病变的准确率分别为81.1%和56.6%,Kappa值为0.319。术前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诊断的准确率为55.8%,对上皮内瘤变、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1%、53.1%和25.9%,Kappa值为0.313。结论胃镜活检病理诊断贲门黏膜病变的可靠性欠佳,术前超声内镜联合放大内镜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体外牙线牵引辅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视野暴露困难的早期结直肠癌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1年9月该院收治的常规ESD视野暴露困难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均给予ESD治疗,观察组术中辅助体外牙线牵引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中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黏膜下补充注射量和黏膜下补充注射次数少于对照组,病灶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体外牙线牵引用于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能够提高病灶切除率,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操作次数,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US)对直肠类癌治疗的指导价值,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直肠类癌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临床考虑直肠类癌的患者进行EUS检查,根据EUS结果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结果 45例术前病理确诊的类癌病例,42例经ESD治疗,2例累及固有肌层及1例浸透浆膜层并伴有周围淋巴结转移者,经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EUS能够明确直肠类癌的大小、浸润深度、有无周围淋巴结肿大,对其治疗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对于小于20 mm直肠类癌,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直肠肿物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3月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未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结直肠肿物患者82例为对照组,另选取同时期在该院行ESD发生术后并发症的结直肠肿物患者23例为研究组。统计ESD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通过单因素分析E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口袋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4月-2018年12月该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3例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通过口袋法ESD术治疗,记录临床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切下的23例病变最长径1.8~4.5 cm;手术时间为25.0~140.0 min;无术中明显出血及迟发性出血病例;无术中和迟发性穿孔病例;整块切除率为100.0%;术后病理显示,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4例,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例,腺瘤伴黏膜内癌2例,水平及垂直切缘均阴性,完全切除率95.7%(22/23),而1例术后病理示腺瘤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灶癌变伴黏膜下浸润,垂直切缘阳性,追加外科手术;随访时所有患者未见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治愈性切除率为95.7%。结论口袋法ESD术治疗早期结直肠癌及其癌前病变安全且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联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浅表型(0~Ⅱ型)早期胃癌(EGC)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5年8月至2019年7月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ESD治疗的64例0~Ⅱ型胃分化型黏膜内癌或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靛胭脂染色标记病灶边界的对照组和NBI-ME标记病灶边界的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一般情况、手术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病理标本直径和病理标本面积在胃上部、胃下部及总和病例组中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水平切缘阳性率0%(0/32)稍低于对照组6. 25%(2/32);观察组整块切除率100%(32/32)、完全切除率96. 9%(31/32)和治愈性切除率93. 8%(30/32)分别略高于对照组93. 8%(31/32)、93. 8%(30/32)和90. 6%(29/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并发症6. 25%(2/32)明显低于对照组25. 0%(8/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采用NBI-ME联合ESD治疗0~Ⅱ型EGC可能准确判断病灶边界,显著减少病灶切除范围,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6年5月该院收治的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和ESD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炎性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共纳入126例研究对象,患者病变直径≥2 cm时,手术时间均长于病变直径2 cm(P0.05)。在不同病变直径中,ESD组患者手术时间均长于EMR组,病变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P0.05)。在病变直径≥2 cm时,EMR组患者病变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低于病变直径2 cm(P0.05)。术前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CD3~+、CD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ESD组患者CRP、TNF-α、IL-6水平低于EMR组,CD3~+和CD4~+水平高于EMR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穿孔、吻合口瘘发生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患者出血发生率高于EMR组(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疗效显著,对机体应激反应较小,术后复发率低,但出血率较EMR组高,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改良的圈套器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切除结直肠息肉及黏膜下肿瘤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2月-2016年5月利用改良的圈套器完成ESD切除结直肠息肉、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和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改良的圈套器进行ESD术治疗结直肠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治疗时间和并发症等,并与HOOK刀完成ESD术进行比较。结果共20例病例24处入选并完成ESD术,其中16例病例共20处病灶均顺利完成改良的圈套器行ESD术(实验组),4例病灶采用传统HOOK刀完成ESD术(对照组)。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0%,病灶整块切除率100.0%(24/24);实验组息肉长径为1.2~4.0 cm,平均长径(2.4±0.9)cm,对照组息肉长径为1.5~3.0 cm,平均长径(2.2±0.6)cm;实验组手术时间为45.0~120.0 min,平均时间(83.3±23.9)min,对照组手术时间45.0~80.0 min,平均时间(66.2±15.4)min,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耗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术后病理:结直肠腺瘤15例(其中3例腺瘤伴局部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增生性息肉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例,NETs 2例共4处病灶,间质瘤1例,两组中除1例来源于固有肌层间质瘤全层切除术以外,无1例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无1例术中、术后转外科治疗。结论改良的单圈套器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ESD术切除巨大结直肠息肉及黏膜下肿瘤,拓展了圈套器在内镜切除术中的使用方法及适应证,但需要更长时间来完成手术。  相似文献   

12.
内镜黏膜下层剥离术治疗消化道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黏膜下切除术的患者,行ESD治疗,在病灶周围标记、黏膜下注射、切开病灶周围黏膜、剥离病灶、处理创面及术后追踪.结果 ESD治疗了11例消化道病变.病变直径2.0~6.5 cm,ESD手术时间为70~180min,10例病变为整块剥离切除,1例为分块切除.术后病理显示增生性息肉2例,腺瘤性病变7例,中级别内瘤变1例,早期癌1例.除1例ESD术后6 h出血外.其余病例均无严重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ESD术后随访1~3个月,创面愈合良好,均未见肿瘤残留和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安全有效,并且具有整块切除率高、便于病理学评估、复发率较小、患者痛苦少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巨大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50例病灶直径4 cm的结直肠LS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LST形态分型、部位、病理结果、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结果 150例患者中,颗粒型87例(58.0%),非颗粒型63例(42.0%)。部位分别为直肠109例(72.7%),乙状结肠13例(8.7%),降结肠5例(3.3%),横结肠8例(5.3%),升结肠13例(8.7%),盲肠2例(1.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04例,黏膜内癌7例,黏膜下癌16例。整块切除率为92.7%(139/150),完全切除率89.3%(134/150)。术中出血8.0%(12/150),术后出血1.3%(2/150),穿孔率为2.0%(3/150),术后狭窄2.0%(3/150)。结论非颗粒型巨大结直肠LST恶变率大。ESD治疗巨大结直肠LST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道早癌的相关护理措施。方法采用ESD对24例食管早癌患者进行诊断、治疗,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患者经精确的ESD治疗及悉心护理后未发生穿孔等并发症,恢复良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 ESD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易接受、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是食道黏膜病变及早期癌前病变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护理人员对并发症的观察及有效的针对性护理是ESD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外科手术对早期胃癌患者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8年3月该院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n=46)行ESD,对照组(n=46)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少,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1、2和3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与外科手术相比,对早期胃癌患者实施ESD,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患者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低,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扩大指征的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5年12月~2013年5月行胃癌根治术的早期胃癌病理资料,筛选出符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扩大指征的病例,比较不同浸润深度、分化类型的淋巴结转移情况。 结果 入组157例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13例。黏膜内癌(m癌)、黏膜肌层癌(mm癌)、分化型黏膜下层癌(sm1癌)的淋巴结患者转移率分别为0.0%(0/18)、6.6%(4/61)、11.5%(9/78),3组间比较(χ2=2.954,P =0.228)、m癌与mm癌比较(χ2=1.243,P =0.265)、mm癌与分化型sm1癌比较(χ2=1.002,P =0.317),差异均无显著性(P >0.05)。分化好与分化差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3%(2/86)、15.5%(11/71),比较(χ2=8.879,P =0.003),差异具有显著性(P <0.05)。 结论 大部分符合扩大指征的早期胃癌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是安全可行的,黏膜内癌更为可靠,黏膜下癌因缺乏精确的术前评价体系,需慎重选择内镜下治疗,尤其是分化程度差者,建议行胃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早期胃癌患者经白光内镜联合超声内镜检查术(EUS)的病情评估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2年1月该院45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白光内镜和EUS。分析早期胃癌不同形态病变的白光内镜特征,EUS和白光内镜对早期胃癌浸润深度的评估情况,早期胃癌在EUS和白光内镜下的T分期情况,白光内镜联合EUS在早期胃癌患者中的诊断结果。结果 45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白光内镜结果显示,4例为隆起性,40例为平坦性,1例为凹陷性。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EUS诊断早期胃癌T分期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白光内镜诊断早期胃癌T分期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低。白光内镜联合EUS诊断Tis期、T1a期和T1b期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论 白光内镜能够较好地评估早期胃癌患者的浸润深度,EUS可较好地评估病灶T分期情况,两者联合应用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