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预测价值.方法 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宜宾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8例AC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T分为HT组和非HT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及血清Hcy、MMP-9水平差异,分析血清Hcy、MMP-9对ACI患者溶栓后发生HT的预测价值.结果 118例ACI患者经溶栓治疗后23例发生HT,发生率为19.49%.HT组患者梗死面积、NIHSS评分以及溶栓时间窗明显大于非HT组,血清Hcy、MMP-9水平也高于非HT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梗死面积、NIHSS评分、溶栓时间窗、血Hcy和MMP-9水平是ACI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P<0.05).血清Hcy+MMP-9联合检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09,诊断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80.0%.结论 血清Hcy和MMP-9的表达与ACI患者溶栓后HT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HT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时间窗内静脉溶栓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72例,根据发病-溶栓时间窗差异分为3组,时间窗分别为≤3.0 h(观察A组)、>3.0~4.5 h(观察B组)、>4.5 h(观察C组),对其中合并心房颤动者溶栓疗效进行评估分析。结果3组患者溶栓24 h后出血转化结果、溶栓3个月时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率、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时间窗>3 h者,心房颤动可显著增加患者发生PH型、HI型出血转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可造成溶栓时间窗≤4.5 h患者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与不同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溶栓时间窗仍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重要因素,对于溶栓时间窗≤3.0 h者,合并心房颤动不会对溶栓疗效造成影响;对于发病-溶栓时间>3 h者,心房颤动可能造成患者溶栓后出血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 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方法 前瞻性纳入绵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0月-2018年6月连续登记的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 患者,以实施静脉溶栓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NIHSS评分上下波动2分作为临床症状波动判断标准,将 所有纳入患者分为无变化组、波动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HSS 评分、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和全因死亡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静脉溶栓时间窗发生 临床症状波动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156例,其中男性110例(70.5%),年龄范围42~87岁,平均65±13岁,发生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41例(26.3%)。与无变化组患者相比,波动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 分、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随机血糖水平、后循环梗死比例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 组患者的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 HSS评分、3个月良好预后率、3个月时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0岁:OR 1.143,95%CI 1.016~1.836,P =0.040)、基线NIHSS 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3,95%CI 1.053~1.393,P =0.006)、随机血糖(每增加1 mmol/L:OR 2.120, 95%CI 1.185~2.748,P =0.001)、后循环梗死(OR 2.603,95%CI 1.037~3.950,P =0.042)是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尽管高龄、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后循环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 状波动,但对终点事件并无影响。对于出现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溶栓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血栓-炎症因子水平与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2020年12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197例老年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静脉溶栓后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143例)和预后不良组(5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预测因子。对血栓-炎症因子水平对老年ACI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价。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血栓-炎症因子水平与老年ACI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剂量反应关系。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对模型效能进行验证。采用Bootstrap重采样进行外部验证。结果 多因素结果显示,发病至接受溶栓时间、治疗前NIHSS评分、TOAST分型、MCP-1、t-PA、sCD40L、P-选择素水平均为影响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血栓-炎症因子水平对患者静脉溶栓预后不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检测价值高于单独检测(AUC=820)。剂量反应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当tPA≤60μg/L时,预后不良的风险随t-PA水平升高而升高(HR=1.005,CI 1.003~1....  相似文献   

5.
时间窗超过3h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时间窗超过3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法国南锡大学中心医院神经影像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时间窗均达到或超过3 h,颈内动脉系统卒中时间窗不超过6 h,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时间窗不超过24h.昏迷不超过6 h),行动脉内药物联合机械溶栓治疗,分析不同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7例患者闭塞血管达到完全再通,7例达到部分再通,另有2例闭塞血管未再通,再通率为87.5%.患者动脉溶栓后与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明显降低.时间窗大于5 h的前循环系统闭塞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无改善,与时间窗较短患者相比较,出院时mRS评分明显较高.5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无改善,与9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2例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相比预后较差.4例患者溶栓后24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为颈内动脉闭塞,1例死亡.1例溶栓后发生血管再闭,但因侧支循环血流丰富,最终临床预后仍较好.结论 对于时间窗超过3 h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可使闭塞血管达到较高的再通率,短期内使临床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结局.临床应用动脉溶栓时应注意个体化选择性治疗,评价其疗效需结合时间窗、血管闭塞部位、侧支循环、并发症等因素,避免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时间窗超过3 h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法国南锡大学中心医院神经影像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时间窗均达到或超过3 h,颈内动脉系统卒中时间窗不超过6 h,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时间窗不超过24h.昏迷不超过6 h),行动脉内药物联合机械溶栓治疗,分析不同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7例患者闭塞血管达到完全再通,7例达到部分再通,另有2例闭塞血管未再通,再通率为87.5%.患者动脉溶栓后与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明显降低.时间窗大于5 h的前循环系统闭塞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无改善,与时间窗较短患者相比较,出院时mRS评分明显较高.5例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溶栓前后NIHSS评分无改善,与9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2例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相比预后较差.4例患者溶栓后24h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3例为颈内动脉闭塞,1例死亡.1例溶栓后发生血管再闭,但因侧支循环血流丰富,最终临床预后仍较好.结论 对于时间窗超过3 h大脑中动脉和基底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溶栓可使闭塞血管达到较高的再通率,短期内使临床神经功能恢复,改善临床结局.临床应用动脉溶栓时应注意个体化选择性治疗,评价其疗效需结合时间窗、血管闭塞部位、侧支循环、并发症等因素,避免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患者静脉溶栓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20年3月收治93例ACI患者,入院后均予以静脉溶栓治疗; 于治疗结束后进行30 d的随访,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预后并分组,且检测血清EPO,MMP-9水平; 分析血清EPO,MMP-9水平与ACI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93例ACI患者随访30 d后血清EPO,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 随访结束93例患者不良预后有32例,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低表达、EPO与MMP-9过度表达可能是ACI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1,P<0.05),其中EPO,MMP-9低表达带来的影响较显著,可能作为独立危险因素(OR=1.096~2.129); 经相关性检验显示ACI患者血清EPO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r=0.370,P<0.05); 绘制ROC曲线发现,静脉溶栓治疗前血清EPO,MMP-9水平预测AC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5,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血清EPO,MMP-9过度表达可能提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不良,监测二者水平变化可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早期预测、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
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方法 前瞻性纳入绵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0月-2018年6月连续登记的发病4.5 h内进行静脉溶栓的
患者,以实施静脉溶栓时NIHSS评分较入院时NIHSS评分上下波动2分作为临床症状波动判断标准,将
所有纳入患者分为无变化组、波动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HSS
评分、3个月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和全因死亡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围静脉溶栓时间窗发生
临床症状波动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156例,其中男性110例(70.5%),年龄范围42~87岁,平均65±13岁,发生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41例(26.3%)。与无变化组患者相比,波动组患者年龄、基线NIHSS评
分、糖尿病比例、高血压比例、随机血糖水平、后循环梗死比例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
组患者的24 h出血转化率、出院NI HSS评分、3个月良好预后率、3个月时全因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每增加10岁:OR 1.143,95%CI 1.016~1.836,P =0.040)、基线NIHSS
评分(每增加1分:OR 1.353,95%CI 1.053~1.393,P =0.006)、随机血糖(每增加1 mmol/L:OR 2.120,
95%CI 1.185~2.748,P =0.001)、后循环梗死(OR 2.603,95%CI 1.037~3.950,P =0.042)是围静脉
溶栓时间窗临床症状波动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尽管高龄、NIHSS评分高、血糖水平高、后循环梗死患者容易出现围静脉溶栓时间窗临床症
状波动,但对终点事件并无影响。对于出现临床症状波动的患者,溶栓可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模态MRI在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评价溶栓前后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6-04—2018-06收治的拟诊急性后循环梗死患者,均进入卒中绿色通道,诊断为后循环脑梗死并接受静脉溶栓患者41例,根据ONT时间,分为ONT≤4.5h组和4.5hONT≤9h组,后者接受多模态MRI检查。评价2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4h、7d神经功能(NIHSS),评价溶栓前、溶栓后90d神经功能预后(mRS),分析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与良好功能结局和不良功能结局的关系。结果 4.5hONT≤9h组1例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并发症,2组患者溶栓后临床好转、良好功能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后循环梗死良好功能结局与纤维蛋白原水平存在相关性。结论多模态MRI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超时间窗后循环梗死组患者安全有效,临床获益明显,纤维蛋白原水平可作为评估预后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急性脑梗死(ACI)病人溶栓前后缺血半暗带(IP)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照PWI/DWI错配原理入选具有IP的ACI病人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30例,分别给予动脉介入溶栓及静脉溶栓。根据DWI异常信号的高低选取梗死核心区、核心区边缘、梗死核心区与边缘之间、梗死区外周4个点,并测量手术前后4点的rADC。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将术后NIHSS评分及住院时间与rADC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前两组病人以上4点的rADC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rADC从梗死核心区到梗死区外周呈单调递增。除梗死核心区外,术后实验组其余3点的rADC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实验组的NIHSS评分及住院时间均少或短于对照组(P=0.016,P=0.000)。术后rADC与NIHSS评分及住院时间均呈显著负相关性(均P=0.000)。结论 IP区的rADC越高代表脑细胞生命力越强,rADC可量化评价溶栓的疗效且表明动脉介入溶栓效果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Treg)上共刺激分子OX40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自2019年4月至l2月收治的75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病例组,选择同期招募的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36例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2组受试者肘静脉血中CD4+CD25+CD127^low Treg细胞上OX40的表达,并分析病例组的OX40^+Treg细胞比例与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缺血半暗带体积、核心梗死灶体积、梗死灶体积的相关性,同时比较病例组的OX40^+Treg细胞比例在血管内治疗或静脉溶栓前后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的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明显降低,OX40^+Treg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的外周血OX40^+Treg细胞比例与其NIHS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s=0.271,P=0.018),与其缺血半暗带体积、核心梗死灶体积、梗死灶体积亦均呈正相关关系(rs=0.435,P=0.000;rs=0.343,P=0.003;rs=0.245,P=0.034)。病例组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术后第7天外周血OX40^+Treg细胞比例较术前明显降低,静脉溶栓患者的术后第3、7天外周血OX40^+Treg细胞比例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X40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上异常表达,并与神经功能缺损、影像学表现及再灌注治疗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部分前循环供血区脑梗死(Partial anterior circulation infarction, PACI)患者血清S100β蛋白、8-羟基脱氧鸟苷酸(8-Hydroxydeoxyguanylate, 8-OHDG)、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水平变化,分析各指标水平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静脉溶栓效果及12个月内发生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 PSCI)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在本院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PACI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记录溶栓再通及治疗后12个月内PSCI发生情况,分析血清S100β蛋白、8-OHDG,Lp-PLA2水平与溶栓再通及PSCI发生的关系,并进一步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溶栓再通及PSCI发生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颈动脉穿刺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患者138例,观察组(69例)行颈动脉穿刺溶栓结合血管内技术治疗,对照组(69例)行静脉溶栓结合血管内技术治疗,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诊治、并发症以及死亡情况; 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cerebral infarction,mTICI)量表评估血管再通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odifl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 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缩短,取栓次数减少(P<0.05),观察组血管成功再通率和mTICI分级高,术后30 d内NIHSS评分降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高(P<0.05); 入院NIHSS评分≥15分、侧支代偿不良、取栓次数>3次、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250 min均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颈动脉穿刺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减少取栓次数,缩短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进而提高血管成功再通率和血管再通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患者预后良好,未出现并发症和病死率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β-七叶皂甙钠对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的疗效。方法将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3例),均予以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β-七叶皂甙钠。根据脑梗死后1 d、5 d、14 d时MRI检查结果比较两组间各时间点脑梗死体积、脑组织水肿吸收率(ΔV)、各序列的信号强度比(SIR)、信号强度比相对变化率(ΔSIR)、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结果脑梗死后14 d,治疗组脑梗死灶体积显著小于梗死后1 d及对照组(P<0.05~0.01),脑组织ΔV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后5d和14 d,治疗组T1WI的SIR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T2WI、Flair序列的SI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脑梗死后5 d,治疗组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的SIR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T1WI、T2WI、Flair序列的ΔSIR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梗死后5 d,治疗组梗死区rAD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β-七叶皂甙钠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脑水肿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动静脉溶栓治疗早期脑梗塞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早期脑梗塞的有效疗法。方法选择发病6h内脑梗塞患者93例,随机分为动脉组(32例)和静脉组(61例)。除一般治疗外,静脉组予以尿激酶25万U/d静脉滴注,连续7d。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将多孔微导管插入血栓,按1万U/min注入尿激酶,每使用25万U即测凝血指标并行血管造影,血管开通后,再注入25万U以溶解迁徙性血栓。结果两组3个月后疗效显示,动脉组有效率为87.5%,优于静脉组的60.65%(P〈0.05);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动脉组亦优于静脉组(P〈0.05)。结论采用动脉溶栓治疗早期脑梗塞的疗效优于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6.
尿激酶联合镁剂治疗大鼠急性脑梗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尿激酶溶栓联合硫酸镁神经保护对大鼠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应用光化学诱导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分别于术后2 h、6 h和10 h 3 个时间点进行干预,每个时间点内再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尿激酶溶栓组、尿激酶加硫酸镁治疗组,术后24 h观察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脑梗死体积的变化。结果 MCAO后2 h尿激酶溶栓组神经功能显著改善,梗死体积缩小(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P<0.01),尿激酶加硫酸镁治疗组效果更好;MCAO后6 h、10 h尿激酶溶栓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尿激酶加硫酸镁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梗死体积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及尿激酶溶栓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 早期脑梗死特别是2 h内的超早期脑梗死应用尿激酶溶栓有效;加用镁剂进行神经保护可对尿激酶溶栓疗效产生协同作用,并可能扩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有效性、安全性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因素。 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9月-2018年9月收治入院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 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照年龄将患者分为年龄≥80岁组和年龄<80岁组。比较两组患者入院 时、溶栓24 h NIHSS评分,6个月mRS评分及死亡率,观察两组溶栓相关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及 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所有患者静脉溶栓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果 最终共纳入患者119例,男性69例(58.0%),年龄范围46~94岁,平均70.12±10.55岁,入院 NIHSS评分4~38分。其中年龄≥80岁患者29例,年龄<80岁患者90例。静脉溶栓后,两组患者溶栓 24 h NIHSS评分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均P<0.05),两组治疗24 h 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肺部感染、6个月预后良好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脑梗死静脉溶 栓6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龄不是影响预后的因素(P>0.05)。 结论 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安全有效,未增加颅内出血转化风险、死亡率及不良预 后。入院到静脉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肺部感染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6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0-06—2011-06收治的68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加亚低温疗法干预。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2组发病3h内与发病3~6h内给予治疗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2组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发病3h内给予治疗,观察组治疗后1、7、30、90dNIHSS评分(7.96±3.52)分、(6.85±3.35)分、(4.52±2.85)分、(2.32±2.56)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3~6h内给予治疗,观察组治疗后1、7、30、90d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再通率73.53%显著高于对照组4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辅助亚低温疗法可提高患者血管再通率,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可有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及溶栓的时间窗。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病例,按发病到开始溶栓的时间分为≤2 h、≤4 h、≤6 h组,均于30 min~1 h内静滴UK 100万~150万U。结果≤2 h溶栓治疗组在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溶栓治疗前(P<0.001);而≤4 h及≤6 h组直到第7天开始NIHSS评分才有显著降低(P<0.05)。30 d的总有效率70.37%;其中,≤2 h组各观察点的有效率与其他2组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3个月后各组的mRS转归良好率分别为60%、0.9%、0。安全性:≤2 h组无颅内出血及死亡病例,≤4 h组2例颅内出血,2例死亡;≤6 h组3例颅内出血,2例死亡。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有效、安全,最佳溶栓时间窗为发病后2 h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