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相关文献资料,笔者拟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薄荷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及性味功效进行本草考证。经考证可知,历代主流以“薄荷”一名为正名,尚有多个异名,多源于方音讹传、产地及功效等。历代文献记载有薄荷、龙脑薄荷、胡薄荷、石薄荷、大叶薄荷、野薄荷、南薄荷等多个品种,经考证,其中薄荷、龙脑薄荷、野薄荷与今薄荷Mentha haplocalyx一致,为主流品种,龙脑薄荷为薄荷因产地形态而命名,石薄荷为石香薷Mosla chinensis,大叶薄荷为今藿香Agastache rugosa,南薄荷为皱叶留兰香Mentha crispata。薄荷自唐代以来便已广泛人工种植,至明清时期多产于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地,以江苏为道地产区。其品质以身干、无根、叶多、色绿、气味浓者为佳。古代薄荷常于夏秋采茎、叶,晒干,与现代夏、秋二季茎叶茂盛或花开至三轮时,选晴天分次采割,晒干或阴干记载基本一致,古今薄荷常以生品入药。关于薄荷的性味功效记载,宋代以前均记载为味辛性温,至《履巉岩本草》始将薄荷订作“极凉”,可能早期认为与白苏、水苏、香薷及石香葇等性温药材外形相似,皆有辛散之功,故记载为性温,至清代后主流本草多记载为性凉,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薄荷味辛性凉,功效为消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古今功效记载基本一致。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薄荷药材的经典名方时,选用M. haplocalyx为其药用基原,且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甘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涉及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甘草入药的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初以甘肃、陕西所产为最优,唐宋时期扩展至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产地;明清时期核心产区移至内蒙,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内蒙古、甘肃、宁夏三大主产区。历代甘草的主要炮制方法为炙法,唐代之前未提及辅料,唐代出现蜜作为辅料的相关记载,宋代出现蜜炙法,明清时期蜜炙的相关记载进一步增多,并延续至今,形成"炙甘草"的炮制规范。故建议包含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原方标注为"炙"的,唐代之前可按清炒法进行炮制;唐代及以后处方中标注为"炙"的甘草药材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炙甘草"的规定进行炮制;标注为"生"或未标注者,当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附子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考证,为包含附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附子药材主流基原为毛茛科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药用部位为其子根,以四川绵阳为道地产区;宋代起开始大规模种植,清代陕西成为另一产区,但品质不及四川。附子炮制历史变迁复杂,由火制转变为水火共制,其辅料也经历了"简单-复杂-简单"的演变过程。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附子药材以乌头A.carmichaeli子根为来源,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黑顺片"炮制品的加工规范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找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等文献资料,并结合现代文献对天冬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及采收加工炮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本草考证,为经典名方中天冬的应用提供依据。考证结果表明,天冬历代的主流基原清晰,即为《中国植物志》收载的百合科植物天门冬Asparagus cochinchinensis(Lour.) Merr.。历代产地记载较多,从最早记载的山东泰山一带逐步扩展到长江流域。近代则推崇西南地区所产,呈现由东向西南迁移的趋势。古代天冬药材产地加工时多强调去心,原因可能为食用方便,近代以来已不再去心。因此,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时天冬药材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相关要求进行操作。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经史等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麦冬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经典名方开发中涉及麦冬的取样及研究等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麦冬入药基原有沿阶草属(Ophiopogon)和山麦冬属(Liriope)多种植物,主流为麦冬O.japonicus(L.f)Ker-Gawl.、山麦冬L.spicata(Thunb.) Lour. var.prolifera Y. T. Ma.与阔叶山麦冬L.muscari(Decne.) Baily。浙江自宋代起成为麦冬优质产区,明代成为麦冬的道地栽培产区。清代起四川发展为麦冬的另一道地产区。明代及之前麦冬强调去心加工,然清代以来麦冬心亦入药使用。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麦冬药材以麦冬O.japonicus块根为来源,结合生产实际可不进行去心加工,并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6.
覆盆子为常用中药,《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覆盆子基原为蔷薇科植物华东覆盆子Rubus chingii的干燥果实.历代本草对覆盆子的品种记载有所差异,为正本清源,该文以历代本草为基础结合植物形态和调查研究,对其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与炮制、性味功效等方面进行系统考证.结果 发现,古代本草记载的覆盆子品种比较...  相似文献   

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古代五灵脂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及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包含本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古代五灵脂的主流来源为复齿鼯鼠Trogopterus xanthipes Milne-Edwards的干燥粪便,历代以山西、河北为主产区,可生用或炒用。清代以来五灵脂多以醋炒,并延续至今形成醋五灵脂的炮制规格。建议经典名方"身痛逐淤汤"中五灵脂药材按照199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醋五灵脂"的规范进行炮制加工。  相似文献   

8.
目的:梳理乌药本草沿革,发掘古今异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查阅中华医典数据库及本草古籍中有关乌药的记载,对乌药的首载本草,名称,植物形态,产地、道地产区及品质,采收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使用禁忌,复方,伪品进行本草考证.结果:古今本草对乌药的认识大体一致,但出处上,尚存《开宝本草》与《本草拾遗》的争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阅古代本草、方书、医籍等资料,结合近现代文献,笔者对经典名方中藁本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方法等进行考证,为经典名方开发中藁本药材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历代皆以藁本为正名,但其别名甚多。历代所用藁本的主流基原植物为藁本Ligusticum sinense和辽藁本L. jeholense,此外,尚有细叶藁本、滇芹、鞘山芎(新疆藁本)、水藁本等在不同地区习用。近代以来关于其学名考订的历史较为复杂,许多外国学者曾给出过不同的学名,然多与我国古代所用藁本情况不符,系因外国学者未能采集我国所用藁本药材对应的原植物进行准确鉴定所致。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系统的原植物调查整理,明确藁本正品基原为伞形科植物藁本或辽藁本。藁本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及以南地区,现于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地有少量生产。辽藁本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及以北地区,现于辽宁、河北等地有较多栽培;古代藁本的采收期多集中于正月、二月,以根粗大、干燥、气香、质重者为佳,现则多于春季出苗前及秋季叶枯后采集根及根茎,以个大、干燥、色黄、质坚、气香、根须少、残基短者为佳;历代炮制方法以生品为主流,尚有炒制、研末等。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开发所用藁本采用藁本L. sinense或辽藁本L. jeholense的根及根茎,原方未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10.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等古代资料,结合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收录的现代文献,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方剂涉及的茯苓药材的基原、产地与品质、采收期、加工炮制方法、栽培技术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与考证,为包含茯苓药材的经典名方品种开发与研究提供参考.经考证可知,古代茯苓入药的基原应为多孔菌科茯苓Poria cocos...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查阅古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牵牛子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分布、品质、采收加工与炮制、性味功效及配伍禁忌等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相关经典名方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经考证可知,牵牛子始载于《名医别录》,历代皆以“牵牛子”为正名,主流来源为旋花科植物裂叶牵牛Pharbitis nil干燥成熟种子,古今一致;明代《本草纲目》中最早记载的“白牵牛”与今圆叶牵牛P. purpurea相似;古代最早著录的产地为今湖北襄阳一带,其后著录中产地增至全国各地;以颗粒饱满,无杂质者为佳;采收时间古代多为九月,今则多在秋季果实成熟采收,晒干除去杂质备用;古代炮制方法以“酒蒸法、蒸炒至半生半熟、研取头末”为主,近代以来多简化为“清炒法”;性味、归经及功效也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变化和补充,明代前均为“苦、寒,有毒”,明代出现了“辛、热,小毒”之性,功效历经“主下气,治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至“利水通便,祛痰逐饮,消积杀虫”的演变;临床禁忌主要为脾肾虚弱者禁用、脾胃虚弱者禁用、孕妇禁用、不宜同巴豆、巴豆霜同用。基于考证结论,建议开发以牵牛子为主要原料的经典名方时,明确其来源应为...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和方书,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槟榔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药用部位、品质评价及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槟榔之名多源于其形态、功效及产地,均以“槟榔”为正名。其主流基原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药用部位为其种子(槟榔)和果皮(大腹皮)。槟榔的道地产区为我国海南省。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个大、体重、结实、无破裂者为佳。历代槟榔的主要炮制方法为净制、切制和炒制。因此,建议经典名方达原饮中槟榔使用棕榈科植物槟榔A. catechu的干燥成熟种子,未明确注明槟榔炮制要求的可选择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槟榔生品(槟榔片)。  相似文献   

13.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拟对郁李仁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与炮制等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涉及郁李仁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自“郁李仁”作为药材正名被《神农本草经》收载以来,历代本草多沿用,另有以郁核、郁子、郁李等名称收载,尚有爵李、雀李、车下李、棣等别名;历代提及的基原植物涉及蔷薇科植物约12种,但以欧李Prunus humilis、郁李P. japonica和麦李P. glandulosa为历代所用的主流品种,而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规定的基原为欧李、郁李和长柄扁桃P. pedunculata;古代本草对于郁李仁的产地记载大多为“生高山山谷丘陵,处处有之”,近现代文献记载其产地因基原而不同,如欧李、郁李主产于我国河北、内蒙古东部、辽宁、山东等地区,长柄扁桃主产于内蒙古;近现代文献总结其品质以淡黄色,饱满充实,整齐不碎,不泛油者为佳,且小李仁优于大李仁;郁李仁古代炮制方法主要有烫泡去皮、烫泡去皮后炒制、烫泡去皮后捣碎,共同特点为烫泡去皮后入药,历版《中国药典》规定为用时捣碎。基于考证结果及《辨证录...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相关历代本草记载,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苦杏仁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采收加工方法等进行了本草考证。经考证可知,《神农本草经》始载杏核;《新修本草》之后,逐渐以杏核仁为主流正名;杏仁为正名始见于《雷公炮炙论》,至明清时期逐渐作为主流正名。清代以前的本草未区分苦杏仁与甜杏仁,而清代的部分本草虽明确了两者的应用区别,但未将两者单独收载。直至1953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为区别用药,以苦杏仁为正名,甜杏仁见于各省中药材标准。历代苦杏仁基原以各版《中国药典》中杏Prunus armeniaca(《中国植物志》杏Armeniaca vulgaris)及其各栽培品中种子味苦者为主流。一般于五月采收其黄熟的果实,取出种核,破壳取仁,阴干或焙干,去皮尖入药。本草记载苦杏仁道地产区为山西太行山地区,现主产于我国北方的山西、山东、河北等地。历代本草认为杏仁有小毒,通过热处理后可减毒增效,燀法及清炒为历代主流炮制方法。此外,自明清时期以来,认为当取其发散作用时,应连皮尖生用。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历版《中国药典》中所规定的3种炮制品,即苦杏仁、燀苦杏仁及炒苦杏仁。基于考证,建议经典名方中的苦杏仁以杏A. vulgaris为基原,根据处方标注的炮制要求选用相应的炮制规格。  相似文献   

15.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笔者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白扁豆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及加工炮制方法等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表明历代本草多以扁豆、白扁豆为正名,其命名多源于其形态、色泽;历代所用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扁豆Lablab purpureus,药用部位主要为白色成熟种子,宋代增加了扁豆叶、明代增加了扁豆花药用;近代以来推崇的道地产区为江苏苏州、浙江等地,现主产于云南楚雄、新平,四川攀枝花等地;白扁豆传统品质评价以个大,粒实,饱满,色白者为佳;历代本草记载的主流采收时间为农历八月至九月,种子成熟时采收其豆荚,并取出种子晒干;古代主流炮制方法主要有种子连皮炒后研碎使用,亦有浸后去皮生用。基于以上考证结论,建议经典名方所用白扁豆选取扁豆L. purpureus开白花植株的种子或花,原方未明确注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白扁豆的干燥生品或干花入药。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古代相关本草、医籍、方书及近现代文献资料,对经典名方中所用芡实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与炮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考证。结果表明芡实最早以“鸡头实”之名被本草收载,自明代以来以“芡实”为正名并延续至今,另有“雁喙实”等别名;历代所用基原古今一致,为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然因长期的人工驯化,致使品种随产地的不同而不同,有北芡、苏芡之分;芡实入药部位为成熟种仁;古代著录的产地主要有山东、江苏、河南等地,自明清以来推崇苏州所产的苏芡;近代以来逐步总结形成芡实以颗粒饱满、断面白色、粉性足、无碎末者为佳的性状品质评价方法;历代采收时间主要为“八月”或“逢秋采实”;历代炮制方法主要有去皮作粉、蒸后舂粉、晒干、炒等,延续至今形成了净制、炒制两大主流炮制方法。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易黄汤中芡实选用芡E. ferox成熟种仁,结合原方炮制要求,建议参考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炮制通则中清炒法炮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对莲的名称、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炮制进行考证,为含该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据考证,自古至今莲的基原均为睡莲科莲属植物莲Nelumbo nucifera,根状茎(藕节)、叶(荷叶)、种子(莲子)、胚(莲子心)、花托(莲房)、雄蕊(莲须)、叶柄或花柄(荷梗)、叶基(荷叶蒂)、花(莲花)、种皮(莲衣)等均可入药用,并具有不同的临床功效。莲子初以河南为产区,后逐渐扩展到江南,今全国各地可栽培种植,以福建、湖南、江西为道地产区。对莲的入药部位及加工炮制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后建议,经典名方清心莲子饮中石莲肉应在秋季取莲N. nucifera的干燥成熟果实,除去壳及莲子心。二冬汤中荷叶药材当在夏秋两季采收莲N. nucifera的叶,以生品入药,按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进行加工炮制。  相似文献   

18.
桃仁炮制品的初步药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吕文海  卜永春 《中药材》1994,17(3):29-32
实验比较了桃仁五种不同炮制品(生、(火单)、炒、蒸、皮)对小鼠抗凝血、抗血栓、抗炎、润肠作用的影响。证明桃仁生用作用最强,桃仁皮也有很好的活血抗炎之效。经(火单)、炒、蒸等炮制后其作用趋向缓和。为桃仁炮制品的合理应用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历代本草、方书、经史等各类古代文献,结合近现代相关研究资料,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川芎药材的名称、基原、道地产区、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历史的变迁情况按历史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经考证可知,川芎原名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别名及商品名较多,因宋代以来医家均奉蜀川所产芎?为佳,故取川芎作为药材正名。早期川芎基原较为复杂,主流基原为藁本的栽培驯化种,即今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但尚有用野生藁本属近缘植物作芎?入药的情况。明代以后各地出现新的栽培变种,如江西抚芎L. sinense cv. Fuxiong等,民国后陆续转为自产自销。川芎道地产区几经变化,唐代推崇甘肃天水等地,宋代及其后均以四川都江堰一带所产为胜。川芎历代主流多用生品,亦有辅料炮制品,如酒川芎能增强活血行气止痛的作用,另有炒制、醋制等炮制方法。经典名方中涉及的川芎药材可依据此考证结论进行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历代本草古籍的梳理,对经典名方中黄连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产地、质量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方法进行本草考证。经考证可知,毛茛科植物黄连在唐宋以前的主流品种有黄连Coptis chinensis、短萼黄连C. chinensis var. brevisepala,明清以后三角叶黄连C. deltoidea,云连C. teeta 和峨眉黄连C. omeiensis亦渐受推崇。古代黄连的道地产区具有逐渐西移特点,早期多推崇东部黄连,后期则推崇西部之鸡爪连,早期的西部黄连可能来源于黄连及同属植物,而鸡爪连则为栽培品,至今未发现有野生品。历代本草古籍中黄连存在多基原混用的情况,鉴于云连、三角叶黄连当前市场资源不足,短萼黄连及峨眉黄连亦属于濒危保护植物的现状,结合历代用药主流及资源情况,建议选择黄连C. chinensis作为经典名方入药基原。黄连古代存在炒制、酒制、姜制、蜜制等炮制方法,在经典名方开发过程中应结合原方出处记载及药味炮制要求选定适宜的黄连炮制规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