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加味四逆散治疗尿道综合征4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以来 ,笔者应用加味四逆散治疗尿道综合征 4 3例 ,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4 3例患者中 ,女 4 2例 ,男 1例 ;年龄 9~ 18岁者 4例 ,19~ 4 9岁者 5例 ,5 0岁以上者 34例。所有病例尿常规正常 ,中段尿培养阴性 (菌落计数 <10 8/L) ,未发现器质性病变 ,4 0例  相似文献   

3.
加味四逆散治疗脂肪肝35例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治疗脂肪肝35例的疗效。方法:口服加味四逆散,日1剂,8周为一疗程.结果: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血脂及B超均获得较大的改善,总有效率91.4%。结论:加味四逆散对脂肪肝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陈元品 《四川中医》2004,22(10):78-78
小儿屏气综合征又名“呼吸暂停症”,是一种婴儿时期较多见的发作性神经官能症,以呼吸暂停为主要表现。其病机为情志不遂,肝气不舒,阴阳失调所致。故用四逆散加味疏肝理气,调和阴阳。  相似文献   

5.
加味四逆散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小平 《山西中医》2002,18(5):63-63
笔者于 1998年 10月至 2 0 0 2年 4月 ,用加味四逆散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5 7例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1.1 一般情况 :5 7例中年龄最小 2 7岁 ,最大 4 9岁 ;病程最长 13年 ,最短 2年。月经失调者 34例 ,痛经 4 2例 ,不孕2 9例 ,有人流史者 34例。临床表现以渐进性痛经为主要症状 ,伴不孕、月经过多及性感不快等症状。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 1990年中西医结合学会妇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2 治疗方法以四逆散加味治疗 ,药物组成 :柴胡 6 g,元胡 10 g,赤…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自拟加味蒲姜四逆散 (醋柴胡、枳壳、白芍、甘草、元胡、蒲公英、姜黄等 )治疗慢性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加味蒲姜四逆散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结果 :总有效率为 92 4 7%。结论 :加味蒲姜四逆散具有疏肝理气、缓急止痛、促进溃疡愈合的功效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64例患儿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9岁,其中毛岁以下38例,4岁~8岁26例;病程最短5天,最长2年,症状除厌食生症外,伴有面色萎黄者30例,伴肌肉消瘦者12例,伴烦躁多汗者15例,伴少气乏力者6例,大便偶有不减化食物残渣或风沫者5例,舌边尖红老10例。2治疗方法四逆散加味:柴胡6g~15g,枳实6g~9g,白芍9g~15g,半夏5g~12g,炙甘草5g~12g,生牡蛎10g~18g,内金8g~12g,生姜5g~10g,大枣5枚为引。每日1剂,煎沸10Ynin,4岁以下,每隔Zh喂1次,每次20ml~10(ha;4岁以上每日服5次,每次50ml~300ml,1周…  相似文献   

8.
加味四逆散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65例均系门诊患者,全部病例经纤维胃镜及病理活检后确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前后各做一次胃镜检查进行对照。65例中,男42例,女23例;年龄26~65岁,平均41岁;病程最长21a,最短8个月,平均5·8a。伴有肠上皮化生9例,腺体不典型增生5例。黑便及呕血者除外。将  相似文献   

9.
加味四逆散治疗肝损伤6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1993~1998年,笔者运用中药加味四逆散治疗临床表现肝功能损伤患者63例,获得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63例中,男39例,女24例;年龄在16~57岁之间,平均年龄35.72岁。所有病例均为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病程半年~1年者13例,1年~2年者32例,2年以上者18例。皆表现肝功能损伤,ALT、AST升高,伴有不同程度TB、TTT和免疫球蛋白异常。中医辨证:肝胆湿热型26例,肝脾(胃)不和型19例,气滞血瘀型11例,肝阴不足型7例。诊断和分型均以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标准为依据。2 治疗方法基本方由自拟加味三草汤合四逆散化裁而成:柴胡、…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日本京都大学病院外科工作期间 ,曾与日方医生合作用汉方药四逆散加陈皮、半夏观察治疗消化系统肿瘤性疼痛患者 1 3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接受治疗的 1 3例患者中 ,男 8例 ,女 5例 ;年龄43岁~ 82岁 ,平均 67.2岁 ;其中胃癌 5例 ,结肠癌4例 ,肝癌 2例 ,胆、胰癌各 1例 ;9例为术后住院患者 ,4例为采用综合疗法治疗的住院患者。2 治疗方法在对症治疗的同时 ,口服四逆散加陈皮、半夏制剂 ,方中药物用量均按原方比例严格配制为颗粒剂 ,每天 7.5 g,分早、中、晚 3次口服。根据体质及服药后反应适当增减剂量 ,最大量每日 1…  相似文献   

11.
加味四逆散治疗胆石症6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加味四逆散治疗胆石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加味四逆散治疗胆石症62例,15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复查B超、CT。结果:临床治愈29例,显效17例,有效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3.87%。结论:加味四逆散治疗胆石症具有疏肝利胆、溶石排石的作用,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王雪琴 《光明中医》2012,27(9):1817-1818
急性乳腺炎是在乳汁淤积的基础上,细菌通过乳头进入乳房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是产褥期的常见病,最常见于哺乳期妇女,尤其是初产妇,好发于产后3~4周.临床表现为乳房结块、肿胀、疼痛,甚至表面皮肤红热、搏动样疼痛、全身发热、寒战等症状.属于中医乳痈范畴.在急性期由于使用寒凉药物太过,或应用大量的抗生素后,容易形成难以消散的微痛性肿块,而致慢性乳腺炎.慢性乳腺炎一旦形成,肿块很难消散,尤其是西药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本人采用自拟加味四逆散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四逆散加味治疗胃脘痛8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两年来,我科以四逆散加味治疗胃院痛,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82例临床观察小结如下。1临床资料所选病例均符合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拟定的《中医内外妇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院痛的诊断标准,并经胃镜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82例中,男46例,女36例;年龄最大者70岁.最小者18岁;病程最长者23年,最短者1个月。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6例,浅表一萎缩性胃炎18例。82例中伴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15例。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胃院部疼痛或不适…  相似文献   

14.
四逆散加味治疗阳痿15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阳痿为临床常见病,可分为精神性和器质性两大类。笔者以四逆散加一些滋补肝肾、振痿起阳的药物,治疗15例阳痿患者,同时配合精神安慰,使患者放下思想包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获得了满意的疗效。一般资料15例患者,年龄20~30岁,病程2个月~3年,其中1年...  相似文献   

15.
《幼科要略》云:"襁褓小儿,体属纯阳,热病居多。"可见小儿发热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其病变复杂而多变,故治疗亦各异。在此笔者将拟用四边散治疗小儿发热的浅见,略述如下。1 功效四逆散具有宣郁通阳的作用。小儿的一切发热证候,临床所见,以感冒挟食者多见,往往以食停胃中,加以新寒外客,以致胃气不能四布,而使邪都不达,卫外之阳,为邪所遏,出现肌肤灼热,而反见四肢清冷或不温,如用宣郁通阳之法,促使阳气通达,里热得以推泄。由于上述证候,为儿科临床所常见,故以宣郁通阳之法来治疗小儿发热,个人以为是具有临床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四逆散加味治疗阑尾炎2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布鲁菌病(简称布病)2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本组病例均为河南省新乡市制革厂职工,男16例,女9例。男女之比为1.8:1,年龄25~64岁,病程3~25年,平均病程13年。1.2诊断标准:参照姜顺求主编《布鲁氏菌病防治手册》而制订。(1)具有明显的流行病学接触史;(2)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由于内窥镜的普遍应用,为本病的准确诊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通过病例分析,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为常见。本病属中医的“胃脘病”、“胃胀”、“肝胃气”等症的范畴,临床常以院胁胀痛,暖气恶心,食欲差,苔薄淡黄或微腻,脉细弦为主症,病呈慢性过程,反复复发,治疗比较棘手。在治疗中以主症为依据,拟定四逆散加味为基本方,根据病情加减,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66例中男46例,女20例;年龄20~30岁6例,31~40岁16例,41~50岁24例,50岁以上20例;病程1年以下6例,1~3年10例,4~6…  相似文献   

19.
20.
笔者自2005年12月-2008年4月在临床用四逆散加味治疗石淋证1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