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干扰素α/β(IFN-α/β)受体蛋白在慢性丙型肝炎(CH-C)、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方法 对CH-C和丙型肝炎LC患者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IFN-α/β受体蛋白是否存在和在肝组织中的存在程度。并依据IFN治疗效果,将CH-C组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研究了不同治疗效果与肝脏中IFN-α/β受体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细胞中,IFN-α/β受体蛋白在门静脉周围比中心静脉周围要多,在肝小叶中分布不均;CH-C组与丙型肝炎LC组IFN-α/β受体蛋白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问差异有显著性意义;IFN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IFN-α/β受体蛋白在肝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慢性丙型肝病患者肝组织中IFN-α/β受体蛋白的表达与IFN疗效相关.测定肝脏中IFN-α/β受体的表达水平对预测IFN疗效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干扰素-α(IFN-α)导致的抑郁症是其在慢性丙型肝炎治疗中主要的局限因素之一,尤其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本文前瞻性研究了在聚乙二醇IFN-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过程中,利用抗抑郁药西酞普兰预防性治疗抑郁症的效果。方法:14例(A组)伴有精神障碍的丙型肝炎病毒(H CV)感染者在接受IFN-α治疗之前及治疗中采用西酞普兰(20m g/d)进行预防性治疗。对22例伴有精神障碍的H CV感染者(B组;n=11)和无精神病危险因素的(C组;n=11)H CV感染者重度抑郁症的发病进行比较,而这些患者在接受IFN-α治疗前并未采取预防性的抗抑郁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白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对酒精性肝病(ALD)炎症损伤的影响。方法:构建ALD小鼠模型,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LD模型组和ALD+C.albicans干预模型组,检测小鼠血清生化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HO)水平,肝脏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并评估脂肪变性分度,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RT-PCR和qRT-PCR检测肝脏tnf-α、dectin-1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脏Dectin-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ALD+C.albicans干预模型组肝脏HE染色可见大量脂肪空泡,脂肪变性分度升高(P<0.05),血清TG、T-CHO、TNF-α和IFN-γ水平升高(P<0.05),肝脏tnf-α、dectin-1和il-1β mRNA和Dectin-1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C.albicans可能通过升高Dectin-1/IL-1β信号通路表达并释放TNF-α与IFN-γ,加剧ALD炎症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与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引起骨髓抑制的特点和差别、对抗病毒疗效的影响和两类干预药物的效果。方法 252例CHB患者分别给予Peg-IFN-α或IFN-α治疗48周,比较IFN应用过程中Peg-IFN-α治疗组和IFN-α治疗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和血小板(PLT)的变化及差异;以IFN治疗24周内血细胞计数最低值将患者再分组,比较各亚组干扰素的疗效;比较口服升白细胞药物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干扰素所致Neu减少的疗效。结果 Peg-IFN-α治疗组引起骨髓抑制较IFN-α治疗组常见,两组WBC、PLT减少比率、Neu≤0.75×109/L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109/L>WBC≥2.5×109/L亚组较WBC≥3.6×109/L亚组有更高的HBeAg和HBVDNA阴转率(P<0.05),1.5×109/L>Neu≥0.75×109/L亚组较Neu≥1.5×109/L亚组有较高的HBeAg阴转率(P<0.05);与口服升白细胞药物相比,rhG-CSF对IFN引起的Neu减少疗效快速而短暂,二者升白细胞治疗1周和1月时的Neu计数及有效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IFN-α引起骨髓抑制较IFN-α更为常见,白细胞下降幅度可一定程度预测IFN的疗效,rhG-CSF用于IFN治疗CHB引起的骨髓抑制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上皮细胞中抗病毒信号激活以及细胞因子负调节系统对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RSV感染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培养上清中0,1,2,4,8,12,24 h干扰素α(IFNα-)的浓度;RT-PCR检测病毒感染后各时段上皮细胞内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SOCS)1,3和Toll样受体(TLR)3,4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RSV感染上调Hep2细胞SOCS3 mRNA的表达(P<0.05),SOCS1的表达先增高后减低,但无统计学意义;TLR3,TLR4 mRNA的表达增高表现为时间依赖性(P<0.05);IFNβ-的表达在RSV感染后短暂升高而后迅速降低并低于基础表达量(P<0.05)。结论:RSV感染Hep2细胞后上调TLR3,TLR4和SOCS3 mRNA的表达,抑制IFN-α的分泌,提示病毒复制可能通过上调SOCS3而拮抗TLR途径激活的宿主抗病毒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索具有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的雷公藤对干扰素的影响,以及雷公藤的风湿免疫性疾病治疗效果与干扰素的关系。方法:以1 ug/m L、5 ug/m L、10 ug/m L 3个浓度梯度的雷公藤作用于Huh7.5.1细胞48 h,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定量检测甲氨蝶呤干预后Huh7.5.1细胞内IFN-α、IFN-β、IFN-γ、ISG15、Mx A的mRNA表达量。结果:雷公藤能够诱导细胞产生内源性IFN-α、IFN-β、IFN-γ,使干扰素信号通路下游因子ISG15和Mx A高表达。结论:雷公藤治疗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良好疗效与干扰素相关,为进一步研究雷公藤的作用机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白芍总苷( TGP)治疗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pSS)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 pDC)的影响. 方法 收集新发pSS患者17例作为疾病组,每日予以TGP 1. 8 g治疗3个月,对照组17例.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疾病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pDC及其表面CD32、CD86、CXCR4和Blys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干扰素-α( IFN-α)、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25例pSS患者唇腺pDC浸润. 结果 ① pSS患者外周血pDC比例较对照组下降,pDC表达CXCR4比例较对照组增加,血浆IL-6、TNF-α、IFN-α水平较对照组上升,25 例pSS患者唇腺中19例有pDC浸润;②TGP治疗后,pSS患者外周血pDC比例较治疗前上升;pDC表达CXCR4、Blys比例较治疗前下降;TGP治疗后血沉下降;血浆 IL-6、TNF-α 水平治疗后下降. 结论 新发pSS患者较正常者外周血pDC比例降低,表达CXCR4增加,唇腺组织中有pDC浸润;TGP可能抑制pSS患者pDC活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γ-干扰素(IFN-γ)对血管内皮细胞(EC)的作用及其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EC,MTT法检测IFN-γ(0、20、40、80μg/L)对EC生长的直接影响,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不同浓度的IFN-γ对EC凋亡相关基因TNFαmRNA的表达的影响。结果: IFN-γ可抑制体外培养的EC生长(P<0.01),且具有剂量依赖;IFN-γ能明显上调EC的TNFα表达。结论: IFN-γ可能通过上调EC中TNFα的表达而诱导EC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治疗前后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外周血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治疗慢性再障的作用机制.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14例正常对照组和14例慢性再障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0个月后外周血CD3+细胞、CD8+细胞内IFN-γ,TNF-α的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血浆中IFN-γ,TNF-α的分泌水平.结果 慢性再障患者血浆中及CD3+细胞内、CD8+细胞内IFN-γ,TNF-α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治疗10个月后,IFN-γ,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以树突状细胞为主的免疫细胞能下调慢性再障患者CD3+,CD8+细胞内IFN-γ,TNF-α的表达,降低血浆IFN-γ,TNF-α的水平,对慢性再障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再障经验方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及正常对照者骨髓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含量,并观察再障经验方在体外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经植物血球凝集素诱生的造血负调控因子的调变作用。结果: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上清液中TNF-α、IFN-γ、sIL-2R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外试验显示,在多数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再障经验方可明显抑制IFN-γ、sIL-2R的分泌(P<0.05或P<0.01),而对TNF-α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再障经验方可能通过下调IFN-γ、sIL-2R的含量而促进造血功能恢复,起到治疗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α/β干扰素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IFN-α/β处理淋巴瘤细胞(Namalwa、JeKo-1)和白血病细胞(Jurkat、THP-1)24 h,CCK-8法检测IFN-α/β对上述细胞的增殖抑制效果;RT-PCR、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检测其SARI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对SARI基因启动子区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 IFN-α和IFN-β均可有效杀伤Namalwa和JeKo-1淋巴瘤细胞(P<0.05),且均能显著诱导淋巴瘤细胞SARI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但两种干扰素对Jurkat和THP-1白血病细胞的存活及SARI的表达均无显著影响(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ARI启动子区含有转录因子STAT的结合位点.结论 上调SARI表达可能是IFN-α/β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的机制之一,而SARI的上调可能是由STAT介导的.  相似文献   

12.
干扰素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玲玲  孟祥伟 《吉林医学》2003,24(6):492-493
1957年Isaacs与lindenmann发现一种能干扰病毒在宿主细胞增殖的蛋白质———即干扰素(Interferon:IFN)[1],分为I型干扰素和II型干扰素两大类。I型IFN家族包括IFN-α,IFN-β[2]。IFN-α和IFN-β的分子有序列同源性,共用相同的细胞表面受体,并且有类似的功能[3]。II型IFN又称为免疫干扰素或γ-干扰素(IFN-γ),是一种同源二聚体糖蛋白,其亚单位多肽的分子量为21~24KD[4]。IFN生物效应的发挥,需要跟相应的信号受体结合[5]。根据IFN的分类,干扰素受体(INFR)分为:结合I型干扰素的I型干扰素受体和结合IFN-γ的II型干扰素受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葡萄膜炎患者于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于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集的48例急性葡萄膜炎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不同类型葡萄膜炎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变化情况、发生和发展关系;对照组48例,为同期非葡萄膜炎患者健康者。结果急性葡萄膜炎患者在治疗前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后的恢复阶段与对照组(P0.05);上述3类细胞因子呈正相关关系(γ=0.339、0.477、0.401)(P0.05)。结论相比于治疗后,急性葡萄膜炎患者血清中的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升高,提示葡萄膜炎发生及发展有上述细胞因子的参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中白介素-4(IL-4)、白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干扰素-γ(IFN-γ)表达水平,探讨其在AS发病机制中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42例AS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IL-4、IL-12、TNF-α、IFN-γ水平,对有差异的细胞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岗藿抗感汤对流感患者临床症状及调节免疫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流感患者60例,随机分为岗藿抗感汤组30例、磷酸奥司他韦胶囊组(可威)30例。通过使用岗藿抗感汤治疗流行性感冒,并对患者进行感冒症状分级量化评分及测定患者外周血RIG-I(IFN-α、IFN-β)、Th1/Th2(IFN-γ/IL-4)细胞比值表达,从而了解岗藿抗感汤在流行性感冒发生发展中如何参与调节免疫及对临床症状的影响,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结果:岗藿抗感汤组连续给药5 d,可缩短患者退热时间,改善其感冒症状,升高RIG-I(IFN-α、IFN-β)(P0.05),也对增高的IFN-γ及IFN-γ/IL-4比值有降低作用(P0.05)。结论:岗藿抗感汤具有抑制流感病毒Th1细胞亚群优势反应的作用,同时可激活RIG-I诱导I型干扰素的产生,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阶段胃黏膜病变患者胃黏膜组织Wnt/β-连环蛋白(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因子3(TIPE3)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该院确诊的胃黏膜病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胃黏膜病变的不同阶段,分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NAG)组(n=33)、肠化生(IM)组(n=40)、胃癌(GC)组(n=27),另取同期体检健康人34例作对照组。观察受试者Hp感染情况。比较不同阶段病变胃黏膜患者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7(IL-17)、γ-干扰素(IFN-γ)]、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蛋白(Wnt3α、β-catenin、GSK-3β、Wnt1)及TIPE3表达水平。结果 胃黏膜病变患者Hp感染率为71.00%(71/100),高于对照组的32.35%(11/34)(P<0.05)。胃黏膜病变患者TNF-α、IL-6、IL-17、IFN-γ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且IM组和GC组患者TNF-α、IL-6、IL-17、IFN-γ水平显著高于N...  相似文献   

1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7):638-641
目的观察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2',5'-寡腺苷酸合成酶(2-5AS)基础活性对干扰素(IFN)信号分子改变的影响,探讨IFN-α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6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抽取外周血分离出PBMC,每份标本进行2-5AS基础活性测定后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PBMC体外培养时不加IFN-α,实验组PBMC体外培养时加入IFN-α。培养24 h后,测定PBMC中2-5AS活性、IFN-α受体(IFN-αR)、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1、Stat2、两面神激酶1(Jak1)和酪氨酸激酶2(Tyk2)等指标。结果实验组PBMC培养24 h后2-5AS活性、Jak1、Stat1、Stat2和Tyk2等表达明显增高(P<0.05),IFN-αR表达降低(P<0.05)。2-5AS基础活性与IFN-α刺激下PBMC中2-5AS、Tyk2和Stat1的表达呈负相关(P<0.05),而与IFN-αR、Jak1和Stat2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2-5AS基础活性可下调PBMC对外源性IFN-α的敏感性,Stat1、Tyk2表达降低可能是下调机制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阻断剂治疗反应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91例晚期NSCLC患者(NSCLC组),TNMⅢ~Ⅳ期,均接受PD-1阻断剂治疗。另外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9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AimPlex流式高通量多因子技术检测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SCLC组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5、IL-8、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根据随访6个月的肿瘤反应,55例被评估为部分缓解或病情稳定的患者被归为有反应者。有反应者患者血清IL-5、IFN-γ水平显著高于无反应者(P<0.05),其预测治疗反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8(95%CI 0.594~0.823)、0.825(95%CI 0.735~0.914)。经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IL-5、IFN-γ是PD-1阻断剂治疗反应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同样地,血清IL-5、IFN-γ与无病生存期、总生存期之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胃癌应用奥沙利铂与卡培他滨联合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应用ECF化疗方案,观察组予以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治疗。比较两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以及人γ干扰素(IFN-γ)]水平、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TNF-α、IL-2以及IFN-γ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胃癌患者,予以奥沙利铂复合卡培他滨治疗可改善Th1/Th2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甄海洋  朱宁 《海南医学》2016,(6):912-914
目的:探讨干扰素-α(IFN-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影响患者病毒学应答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87例慢性乙型肝炎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IFN-α治疗,治疗48周后观察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复常率、血清乙肝病毒(HBV-DNA)转阴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血清转换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患者病毒学无应答的相关因素。结果治疗24、36、48周后,患者HBV-DNA转阴率(63.22%,71.26%,73.56%vs 33.33%)、HBeAg血清转换率(47.13%,49.43%,54.02%vs 13.79%)均高于治疗12周时(P<0.05);87例患者中应答64例(73.56%),无应答23例(26.4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LT、HBV-DNA载量与干扰素治疗后无应答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T (OR=4.334)、HBV-DNA载量(OR=7.157)是干扰素治疗后无应答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果干扰素可作为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常规用药,且随疗程的增长其临床疗效提高;治疗前低ALT水平、高HBV-DNA载量是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无应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