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基于流体动力学说,选择良好的生物材料封闭暴露的牙本质小管口是国际上对治疗牙齿敏感研究的热点。草酸铁溶液可以在牙本质小管内形成结晶样结构。 目的:观察草酸铁溶液结合全酸蚀黏结系统处理牙本质后黏结界面的形态学变化。 方法:选择无龋人离体智齿12颗,去除牙冠牙釉质,暴露牙本质。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32%磷酸酸蚀剂酸蚀牙本质黏结面,实验组用5.3%草酸铁溶液处理表面1 min后充分冲洗10 s,两组表面再充填树脂。平行牙长轴方向片切制备扫描电镜试样,在扫描电镜(SEM)下观察黏结界面的微观形态。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草酸铁产生的结晶样结构几乎堵塞全部牙本质小管开口,树脂层伸出无数短小树脂突嵌于硬化的牙本质小孔内。对照组局部区域混合层与其下方未脱矿的牙本质间有明显的裂隙出现,树脂突较粗,但长短不均匀,可见树脂突的断裂。提示,5.3%草酸铁溶液能够在牙本质小管内形成结晶,使牙本质小管口封闭良好。对照组可见树脂突的断裂,牙本质小管暴露,封闭不严密。说明5.3%草酸铁溶液结合全酸蚀黏结系统治疗牙本质龋能够提高其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各种封闭牙本质小管和降低牙本质小管内液体流动性的方法具有不同程度的治疗效果。 目的:观察六氟硅酸铵溶液对牙本质小管的封闭作用,探讨六氟硅酸铵溶液治疗牙本质敏感症的可能机制。 方法:选择离体第3磨牙制作离体牙本质盘12块,并分预处理4组。分别经0.29 mol/L EDTA内浸置2 min;6% 柠檬酸内浸置2 min;50% 柠檬酸内浸置2 min;蒸馏水超声清洗20 min预处理。以上每组随机再分为3个亚组,分别应用试验药物0.476 mol/L六氟硅酸铵溶液、对照药物2.36 mol/L银氟二铵溶液或生理盐水处理3 min, 然后应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牙本质小管经试验药物处理前后开放情况,经光电子能谱分析氟、硅、银、磷、钙组成比。 结果与结论:扫描电镜下可以看到经六氟硅酸铵溶液和银氟二铵溶液处理后牙本质小管开放面积明显减小;经六氟硅酸铵溶液处理后牙本质小管中所形成的沉淀物中含有硅、钙和磷,呈现为一种硅磷酸钙盐复合体,经银氟二铵溶液处理后牙本质小管仍处于开放状态,表面有不同程度的沉积物覆盖;两种含氟药物处理后的牙本质小管开放面积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六氟硅酸铵溶液有明显封闭牙本质小管作用,且封闭效果随酸性预处理溶液的pH值降低而降低。 关键词:六氟硅酸铵;牙本质过敏症;扫描电镜;牙本质小管;封闭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20  相似文献   

3.
背景:唾液污染能够增加微渗漏,影响托槽粘接剂的性能;应用新型粘接剂能否减少唾液污染导致的微渗漏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的:观察唾液污染对新型托槽粘接剂微渗漏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对比观察实验,于2009-02/03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实验室完成。 材料: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健康前磨牙50颗。 方法:随机分为5组,每组10颗。①磷酸复合树脂组:37%磷酸30 s,喷枪彻底冲洗5 s,吹干5 s,用棉球蘸混合后的A、B底胶于牙面上,10 s后将调好的适量复合树脂釉质粘接剂涂于托槽背板,将其置于牙面并稍加压,清除托槽周围的多余粘接剂。②自酸蚀封闭剂(self-etching primer,SEP)酸蚀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Resin-modified glass ionomer cement,RMGIC)组:自酸蚀底胶涂布30 s,用RMGIC粘接托槽后照射。③SEP酸蚀前唾液污染组:在牙面上滴1滴唾液,用气枪吹5 s,自酸蚀底胶涂布30 s,用RMGIC粘接托槽后照射。④SEP酸蚀后污染组:自酸蚀底胶涂布30 s,在牙面上滴1滴唾液,用气枪吹5 s,用RMGIC粘接托槽后照射。⑤SEP酸蚀后污染再酸蚀组:自酸蚀底胶涂布30 s,在牙面上滴1滴唾液,气枪吹5 s,自酸蚀底胶涂布30 s,用RMGIC粘接托槽后照射。 主要观察指标:微渗漏值。 结果:①磷酸复合树脂组和SEP酸蚀前唾液污染组的微渗漏值明显大于SEP酸蚀后污染组、SEP酸蚀后污染再酸蚀组和SEP无污染组(P < 0.05)。②龈端微渗漏显著大于切端(P = 0.000)。③每一颗牙齿托槽去除后粘接剂-托槽界面上发生了贯通整个托槽的微渗漏。 结论:①唾液污染能增加SEP酸蚀前污染的微渗漏,但是不影响SEP酸蚀后污染的微渗漏。②与传统磷酸联合应用复合树脂比较,SEP联合应用RMGIC能明显降低托槽的微渗漏。③托槽龈端渗漏比切端严重。 关键词:自酸底胶;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唾液污染;微渗漏  相似文献   

4.
背景: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具有良好的粘接强度和持续释放氟的性能,但临床应用预防釉质脱矿的作用有待验证。 目的:对牙齿畸形患者左右侧上颌牙齿采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粘结剂或复合树脂粘结剂粘结托槽,观察托槽脱落及治疗前后去粘接时牙釉质面的脱矿情况。 设计:观察对比试验。 单位: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对象: 选择2002-07/2002-08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口腔正畸科收治的40 例牙齿畸形患者(358颗) ,女21 例, 男19例,平均16岁,所有患者上前牙正常、完整, 双侧牙齿无明显不同,口腔卫生状况良好。患者均对治疗项目知情同意,实验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实验用粘结材料为RMGI (富士. GC. 日本产,生产批号为0005111) 和复合釉质粘结剂(京津釉质粘结剂,天津生产,生产批号为020402) ,所用托槽为杭州三比燕尾型托槽,所用酸蚀液为37 %磷酸。 方法: ①粘结正畸托槽: 抽签法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20例。Ⅰ组:左侧用37 %磷酸酸蚀30 s,水潮湿牙面,用光固化RMGI 粘结托槽;右侧37 %磷酸酸蚀60 s,清洁、干燥,用复合树脂粘结托槽。Ⅱ组:右侧用37 %磷酸酸蚀30 s,水潮湿牙面,光固化RMGI 粘结托槽;左侧37 %磷酸酸蚀60 s, 清洁、干燥,用复合树脂粘结托槽。10 min后0.036 cm镍钛丝结扎,患者均不告知两侧粘结材料存在差异,常规医嘱,指导患者固定矫治器治疗期间饭后使用含氟牙膏刷牙,不用含氟漱口液,以统一含氟材料,减少误差。疗程9~26 个月,平均为18个月。②每4 周后复诊观察患者托槽脱落情况,并记录脱落部位。 统一拍摄条件拍摄前牙区照片,10 倍放大后观察牙面的脱矿情况,并根据Gerger等记数法评价并记录粘接前和去粘接时的釉质面白斑形成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①托槽脱落情况及脱落部位。② 两种材料粘接托槽治疗前后脱矿情况。 结果:40 例患者均进入托槽脱落结果分析, 4 例患者托槽脱落发生在前牙,则此4 颗牙及对侧同名牙除外,其余232 颗牙齿将进行白斑形成情况评价。①托槽脱落情况及脱落部位: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托槽脱落率与复合树脂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脱落位置主要发生在双尖牙区,其次为中切牙。②脱矿情况: 粘结托槽治疗后, 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托槽发生白斑率低于复合树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9 %,38.8 %,P < 0.05)。 结论: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水门汀可以明显减少正畸治疗后牙齿白斑发生率的增高,减少酸蚀时间仍可达到类似的粘接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临床多用酸蚀、打磨、打磨+酸蚀等方法处理瓷面,但均未得到满意效果;亟待出现理想处理方法,为正畸医师提高工作效率。 目的:观察用不同方法处理烤瓷冠瓷面,粘接托槽后的抗剪切强度。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观察实验,于2008-03/10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材料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择80颗成品前牙烤瓷冠,随机分为4组,酸蚀组、打磨组、打磨+酸蚀组、喷砂组,每组20颗。测试前浸泡在人工唾液中大约2周。 方法:酸蚀组的20个瓷冠用370 g/L磷酸酸蚀60 s;打磨组的20个瓷冠分别用快速涡轮机做以轻微打磨,去掉釉质光滑面为准;打磨+酸蚀组的20个瓷冠先打磨再用370 g/L磷酸酸蚀,处理后酸蚀面积约为托槽底面积大小。喷砂组的20个瓷冠用喷砂机喷砂,面积与网底相近。4组样本最终用体积分数75%乙醇擦拭,吹干,常规光固化黏结,每个样本固化20 s。再次浸泡于人工唾液中,时间大约2周。 主要观察指标:①扫描电镜观察处理后的瓷面。②拉力机测试抗剪切强度。③用10倍放大镜观察瓷面残留黏结剂情况。 结果:扫描电镜观察打磨组、打磨+酸蚀组处理后瓷面不均匀,喷砂组瓷面形成均匀。喷砂组残留指数最高;打磨组、打磨+酸蚀组数值相近,但低于喷砂组。喷砂组抗剪切强度高于其他3组(P < 0.05)。 结论:喷砂处理瓷面后粘接托槽具有较强的抗剪切强度。  相似文献   

6.
背景:酪蛋白磷酸肽-磷酸钙的作用时间和效力均强于普通只含钙磷的再矿化液,实验室及人体研究证明其能使牙釉质缺损再矿化,但研究多集中于釉质表面的微脱矿。 目的:拟通过酸蚀剂处理形成不同深度的釉质表面脱矿形态,观察酪蛋白磷酸肽-磷酸钙溶液对牙釉质再矿化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实验,于2008-05/07在兰州大学口腔医院完成。 材料:离体牙釉质块收集于兰州大学口腔医院外科门诊需拔除的正畸上颌第一前磨牙20个。 方法:选取需拔除的正畸上颌第一前磨牙20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个,分别用35%磷酸凝胶、20%磷酸凝胶对牙冠颊、腭面酸蚀处理60 s,每颗牙牙冠沿近远中向纵剖,一半置于酪蛋白磷酸肽-磷酸钙再矿化液中矿化10 d,另一半作为对照置于去离子水中。比较两种材料酸蚀及再矿化后的形态改变。 主要观察指标:扫描电镜观察牙釉质表面在酸蚀后和酪蛋白磷酸肽-磷酸钙液再矿化后的表面形态改变。 结果:采用35%磷酸凝胶、20%磷酸凝胶酸蚀后形成深、浅两种不同釉质酸蚀表面结构,呈鱼鳞状,经酪蛋白磷酸肽-磷酸钙再矿化液处理后酸蚀釉质表面都有大量的矿化物沉积,颗粒细小,沉积不均匀,逐渐变平,两种结构间无明显区别。 结论:实验表明酪蛋白磷酸肽-磷酸钙可促进脱矿釉质再矿化,再矿化程度与釉质表面形态无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微渗漏增加继发龋和治疗结束后的敏感性,也增加了粘接剂-釉质界面白斑形成的可能性,但目前涉及托槽粘接材料微渗漏的报道很少。 目的:以自酸蚀底胶+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为新型托槽粘接剂,观察血液污染对其粘接托槽时微渗漏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材料学对比观察,于2009-02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实验室完成。 材料:因正畸需要而拔除的健康前磨牙50颗,杭州三比燕尾型托槽,自酸蚀底胶、37%磷酸、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复合树脂釉质粘结剂,志愿者献血10 mL。 方法:50颗牙齿随机分为5组,10颗/组。磷酸复合树脂组:37%磷酸30 s,喷枪彻底冲洗5s,吹干5 s,用棉球蘸混合后的A、B底胶于牙面上,10 s后将调好的适量复合树脂釉质粘接剂涂于托槽背板,将其置于牙面并稍加压,清除托槽周围的多余粘接剂。无污染对照组:自酸蚀底胶涂布30 s,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粘接托槽后照射。血液污染1组:在牙面上滴1滴血液,用气枪吹5 s,自酸蚀底胶涂布30 s,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粘接托槽后照射。血液污染2组:自酸蚀底胶涂布30 s,在牙面上滴1滴血液,用气枪吹5 s,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粘接托槽后照射。血液污染3组:自酸蚀底胶涂布 30 s,在牙面上滴1滴血液,用气枪吹5 s,自酸蚀底胶涂布30 s,用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粘接托槽后照射。 主要观察指标:微渗漏值。 结果:磷酸复合树脂组微渗漏值明显高于无污染对照组及血液污染组(P < 0.05),无污染对照组与血液污染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121)。龈端总体微渗漏值明显高于切端(P < 0.000)。碱性品红溶液染色后去除托槽,在粘接剂-托槽界面上发生了贯通整个托槽的微渗漏。 结论:与传统的磷酸复合树脂比较,自酸蚀底胶+树脂加强型玻璃离子粘接剂联合应用能明显降低托槽的微渗漏,且血液污染对其粘接托槽时的微渗漏无显著影响,龈端渗漏比切端严重。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骨诱导材料为骨诱导蛋白及其载体,但来源有限,制备工艺复杂。脱钙牙基质是一种富含多种骨诱导蛋白及其载体的天然复合产物,被认为是应用前景很大的同种异体骨移植替代材料。 目的:实验将MC-3T3成骨细胞与脱钙牙基质进行联合培养,通过测定成骨细胞的增殖情况和碱性磷酸酶活力评估脱钙牙基质的生物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11/2009-05在兰州大学口腔医学院和广州市荔湾区口腔医院完成。 材料:脱钙牙本质基质由深圳市创博生物制品发展有限公司提供;羟基磷灰石由南京埃普瑞纳米材料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将羟基磷灰石和脱钙牙基质粉末各0.1 g加入24孔板,每种样品平均3孔,加入对数生长期MC-3T3成骨细胞,培养2,4,6 d 后,采用MTT法计算细胞增殖数,采取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 主要观察指标:脱钙牙基质对成骨细胞增殖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结果:脱钙牙基质组细胞增殖数明显高于羟基磷灰石组,随培养时间延长各组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都有所增加,脱钙牙基质组碱性磷酸酶活性高于羟基磷灰石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脱钙牙基质能够提高成骨细胞的黏附和增殖能力,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 关键词:脱钙牙基质;羟基磷灰石;成骨细胞;骨诱导活性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09.47.020  相似文献   

9.
目的:牙乳头细胞是牙髓细胞、牙本质细胞的前体细胞,应用组织工程方法探讨以猪牙乳头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的可行性。 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11在上海市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完成。以第1代猪牙乳头细胞为种子细胞与β-磷酸三钙为支架材料复合后接种在裸鼠皮下。移植在裸鼠皮下的β-磷酸三钙支架与牙乳头细胞复合物为实验组,同期移植牙胚作为阳性对照组,同期植入的空白β-磷酸三钙支架材料作阴性对照组。每组3个样本,在同一裸鼠皮下植入。8周后取材进行组织学(苏木精-伊红染色及Goldner'三色法染色)、牙本质涎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及透射电镜检测。 结果:①移植物组织学切片显示在支架材料孔隙内形成了牙髓牙本质复合体样结构,由牙本质基质样物质、前期牙本质样物质及牙髓样组织组成。在牙本质样物质内部可见少量牙本质小管,牙髓样组织外层细胞较为密集且单层排列,表现出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的特征。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在邻近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周围的前期牙本质内牙本质涎蛋白呈阳性表达。③透射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局部可见牙本质小管样结构。 结论:以猪牙乳头细胞为种子细胞、β-磷酸三钙为支架材料,成功构建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样结构。  相似文献   

10.
摘要 背景:对于第1~6代牙本质黏接剂的黏接强度,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满意的成果,但尚未见对第7代黏接剂Adper EasyTM one黏接性能的相关报道。 目的:比较3M第7代自酸蚀黏接剂对正常和龋损牙本质黏接强度的差异,并与传统全酸蚀黏接剂进行对比。 方法:取健康磨牙和牙合 面慢性龋磨牙各12颗,分为A、B(健康磨牙),C、D(牙合 面慢性龋磨牙)4组,其中A、C组用Adper EasyTM one黏接剂,B、D组用Single bond 2黏接剂。测试4组试件的微拉伸强度,观察断裂界面形态。 结果与结论:A、B组的黏接强度分别为(21.84±3.98) ,(27.10±4.85) MPa,C、D组的黏接强度分别为(16.44±3.46),(21.48±4.85) MPa,A组与B组、C组与D组、A组与C组、B组与D组之间的微拉伸强度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断裂多发生在树脂-牙本质黏接界面。提示无论在正常牙本质还是龋损影响牙本质,全酸蚀黏接剂的黏接强度强于第7代自酸蚀黏接剂;对于同一种黏接剂正常牙本质能获得比龋损牙本质更大的黏接强度。 关键词:微拉伸;黏接强度;Adper EasyTM One;Single bond 2;龋损影响牙本质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6.0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