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术复位内固定在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术后疗效评价。方法:24例肩胛骨骨折均经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24例取得较好治疗效果,优16例,良5例,可2例,功能恢复率88%。结论:对不稳定肩胛骨骨折的手术复位内固定的治疗可较好的恢复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3.
4.
蒋洪涛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4):538-539
目的 探讨肩胛骨骨折(Scapular fracture,SF)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重建接骨钛板、螺钉内固定治疗 SF 25例.结果 25 例 SF 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3~38个月, 平均11.5个月,疗效优22例,良3例,无失败病例.全部SF都在12周内达到临床愈合.结论 对不稳定SF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患者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能最大限度的恢复肩关节功能,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5月~2008年5月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21例临床资料,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针对不同类型的肩胛骨骨折使用重建钢板,拉力螺钉等进行内固定。结果21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2月,平均23月。采用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4例,可1例,差1例。结论运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肩胛骨骨折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28例临床资料,对不同类型的肩胛骨骨折使用重建钢板或拉力螺钉等进行固定。结果:本组28例全部获得随访0.5~5年,比良率89.2%。结论: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恢复了肩关节的动力平衡和稳定性,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要点。方法回顾分析自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治疗的14例肩胛骨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14例术后平均随访30个月,疗效优7例,良5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5.7%。结论对于严重移位的肩胛骨骨折,根据骨折不同类型选择手术入路和手术方法,手术治疗常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告32例肩胛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体会。方法 从5种情况考虑手术适应证,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和特点采用不同的摄片检查和内固定方法,强调术中避免软组织损伤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24例获得随访,疗效优16例,良7例,差1例。结论 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对某些类型的肩胛骨骨折采取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微创Judet入路环形内固定治疗复杂肩胛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7例复杂肩胛骨骨折患者经改良微创Judet入路,运用“三点两线”固定原则进行复位、环形内固定。术后积极进行康复训练,采用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1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5个月,平均14个月。根据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优12例,良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88.2%。结论 改良微创Judet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创伤较小。按照“三点两线”原则,环形内固定是一种手术治疗复杂肩胛骨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严重移位的肩胛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该科自2007年1月~2009年6月,对21例严重移位的肩胛骨体部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手术治疗,主要采用健侧卧位经典Judet入路,并以Hardegger标准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该组所有病例术后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3.5个月.按Hardegger肩关节评分,优11例,占52.3%;良8例,占38%;可1例,占4.7%;差1例,占4.7%.结论 对严重移位的肩胛骨体部骨折病例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2~2005年共手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62例,男25例,女37例;年龄48~81岁,平均65.5岁.按AO尺桡骨远端骨折分类,B1型5例、B2型10例、B3型8例、C1型15例、C2型16例、C3型8例.行T型接骨板内固定38例,单纯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固定10例,切开复位外固定架加简单内固定14例.结果 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12个月,平均7.3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41例关节面平整;掌倾角5°~12°,平均8.2°;尺偏角16°~23°,平均20.2°;桡骨轴向无短缩.根据Aro等功能评价标准,本组结果优29例、良25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达87%.结论 对不同类型桡骨远端骨折,分别采用T形钢板、外固定支架等方式治疗,可达到骨折准确复位及早期恢复腕关节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切口入路治疗肩胛骨体部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8月2013年6月收治肩胛骨体部爆裂骨折共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352013年6月收治肩胛骨体部爆裂骨折共12例,男9例,女3例;年龄3552岁,平均(42±1.3)岁。全部患者均采用双切口入路复位重建锁定板内固定术。结果:术中出血10052岁,平均(42±1.3)岁。全部患者均采用双切口入路复位重建锁定板内固定术。结果:术中出血100210 ml,手术时间55210 ml,手术时间5590 min。术后随访990 min。术后随访914个月,12例患者随访功能满意。结论:双切口入路治疗肩胛骨体部爆裂骨折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复位固定;配合术后康复功能锻炼,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肩胛骨外侧缘入路手术与Judet入路手术在肩胛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将本院确诊收治的78例单侧肩关节骨骨折患者,分别给予肩胛骨外侧缘切口辅助Judet入路手术内固定治疗(A组)和肩胛骨外侧缘入路手术治疗(B组)。采用Constant评份评估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显示,与B组比较,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均显著降低;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疼痛、肌力、日常活动、关节活动范围均显著改善。两组手术并发症率无差异。结果说明,肩胛骨外侧缘切口辅助Judet入路手术内固定较单纯的肩胛骨外侧缘切口入路治疗肩胛骨骨折具有术后恢复更快、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的更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比较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骨科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型骨折164例患者随机分为外固定支架组和钢板内固定组,分别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进行固定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进行固定,比较两组的Gartland-Werley临床功能评分、骨折复位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钢板内固定组的优级比例为58.4%,显著高于外固定支架组的优级比例43.9%(P<0.05),相比于外固定支架组,钢板内固定组的复位情况较好,掌倾角和尺偏角的减少以及桡骨短缩均较少(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钢板内固定可以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实现骨折处的良好对位,对恢复掌倾角和尺偏角效果较好,对预防桡骨短缩、恢复腕关节功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患者术后生活工作能力显著增强,临床疗效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早期复极综合征(ERS)的心电图变化特点,探讨其临床意义及鉴别方法。方法对38例ERS的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ERS以男性多见(86.9%)。其ST段抬高及高耸T波改变以V3-V5导联最为明显(85.6%),大多伴J波(88.7%),ST-T改变较恒定,运动试验可使ST段暂时回落基线。结论ERS是一种正常变异的心电图改变,由于ERS在临床上常以胸痛为首发症状,故易造成误诊,因其表现ST段抬高易与病理性ST-T改变混淆,需结合临床病史、心电图动态观察及血清酶学改变等与急性期心肌梗死、变异型心绞痛、心包炎等病理性改变心电图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内固定术式与疗效情况。方法将64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髓内固定针Gamma钉,B组用滑动加压螺钉加侧方钢板R ichards钉。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复位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Gamma钉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和并发髋内翻率均较R ichards组低(P<0.05或0.01),复位优良率较R ichards组高(P>0.05)。结论Gamma钉用于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内固定效果较R ichards钉优。 相似文献
19.
眶颧复合体骨折合并眶底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颧眶复合体骨折合并眶底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81例眶颧复合体骨折合并眶底骨折患者根据骨折时间及部位选择性地采用冠状切口、下睑缘切口、口内切口,复位、固定骨折并行同期眶底重建.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摄双眶水平及冠状位CT、头面部三维CT像,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随访6~37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面形基本对称,开口度正常,58例复视基本消失,5例有不同程度改善;66例眼球内陷者中,60例基本矫正,4例内陷<2 mm,2例内陷2~3 mm.3例出现轻度下睑外翻,2例巩膜暴露,无人造骨片排异和移位出现.结论 颧眶复合体骨折合并眶底骨折应根据患者症状确定是否行眶底探查,颧弓及颧蝶缝是骨折复位的重要参考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螺丝内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中的优劣势。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于博乐市博州人民医院就诊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108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外、内固定组,每组各54例,分别给予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及闭合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近、中期疗效。结果外固定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0.7±5.4) min、(55.1±8.1) mL、(7.6±2.0) d和(82.8±9.5) d,均明显少于内固定组的(70.3±6.6) min、(80.2±9.3) mL、(12.5±2.7) d、(114.5±12.9)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术后3个月外固定组患肢活动时VAS评分(4.2±0.8)分显著高于内固定组的(3.1±0.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固定组掌倾角、尺偏角、关节面台阶三项指标分别为(12.8±1.5)°、(24.1±1.8)°、(2.2±0.4) mm,与外固定组[(9.3±2.0)°、(21.2±2.0)°、(3.0±0.5) 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年内固定组上述指标(13.5±1.6)°、(24.9±2.3)°、(0.8±0.4) mm也与外固定组[(11.2±2.1)°,(22.7±2.5)°,(1.4±0.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固定组主动屈伸、桡尺偏、旋前旋后活动度及手握、捏力与健侧百分比[(77.7±5.5)%、(68.4±4.9)%、(80.6±5.0)%、(73.3±5.4)%、(79.5±5.9)%]均显著优于外固定组[(62.4±5.1)%、(59.5±5.3)%、(65.8±5.8)%、(57.8±6.1)%、(67.9±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外固定组优良率为62.96%(34/54),与内固定组的70.37%(38/5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96%(7/54)、11.11%(6/54),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及切开复位钢板螺丝内固定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中各有优劣,需要根据患者基础情况、经济条件及具体伤情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