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丙型肝炎 (CHC)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和可溶性E 选择素 (sE selectin)水平的变化在判断干扰素 α 2b(IFN α 2b)疗效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 3 2例CHC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ICAM 1和sE selectin水平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荧光定量技术测定血清HCV RNA水平。结果 CHC患者治疗前血清sICAM 1△ 和sE selectin▲ 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且均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水平正相关 ( △ r =0 8914 ,▲ r =0 7946) ;IFN α 2b治疗有效者治疗前血清HCV RNA水平明显低于无效者 (P <0 0 1) ;治疗 3个月和 6个月后 ,有效者的sICAM 1和sE selectin水平都明显下降 (P <0 0 1) ,无效者则差异不明显。结论 血清sICAM 1、sE selectin水平可用于CHC患者炎症活动的监测 ,并可作为预测IFN α 2b治疗疗效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冠心病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发病机理、病情监测中的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30例健康者血浆sICAM-1水平。结果 (1)AMI、UA、SA患者sICAM-1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高,且三组间亦有显著差异。(2)AMI患者按心功能分组,各组间亦有显著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脑梗死急性期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l(SICAM~1)的含量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5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2例其他疾病对照组和30例正常健康对照组的SICAM-1含量.结果(1)脑梗死患者SICAM-1含量较2对照组显著升高.(2)相关分析显示:脑梗死时SICAM-1含量与外周血白细胞数呈正相关,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呈负相关,而与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3)脑梗死患者SICAM-1含量与高血压史关系不密切,且SICAM-1含量与病灶大小无关.结论ICAM~1通过炎症机制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急性期SICAM-1含量可以作为判断病情轻重的一个指标,脑梗死后应尽早使用抗ICAM-1抗体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细胞内粘附分子-1的检测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细胞内粘附分子-1的含量,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细胞内粘附分子-1的含量分别高于正常人血清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细胞内粘附分子-1的含量在肿瘤直径≥5cm组、有肝外脏器转移组和临床分期Ⅲ和Ⅳ期组分别高于肿瘤直径〈5cm组、无肝外脏器转移组和临床分期Ⅰ和Ⅱ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细胞内粘附分子-1的含量与肿瘤的发展、转移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肺癌肝转移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 sICAM-1)水平,评价检测肺癌肝转移患者(sICAM-1)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FCMS)对肺癌患者外周血中sICAM-1的水平进行定量测定。结果肺癌组s1CAM-1平均浓度为7.39±6.26,正常对照组s1CAM-1平均浓度为3.37±1.20。肺癌组s1CAM-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肺癌肝转移组s1CAM-1平均浓度为12.10±5.95,无转移癌组s1CAM-1平均浓度为6.36±5.47。肺癌肝转移组s1CAM-1显高于无转移癌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分化腺癌组略高于高分化腺癌组,二组间差异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腺癌组与鳞癌癌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清(sICAM-1)水平的检测对评价肺癌患者病情和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代小松  孙琦  袁红 《华西医学》2004,19(3):412-412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可溶性L-选择素(L-Selectin)、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水平与肝功能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50例慢性乙型肝炎和10例正常人血清可溶性L-Selectin、ICAM-1的水平,同时检测肝功相关生化指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L-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均与肝功能损害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结论:L-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均参与乙肝病毒感染后的肝功能损害过程,血清L-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特别是后者的水平可作为反映慢性乙肝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IA)显微外科夹闭术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相关因素及与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关系。方法 2019年2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接受IA显微外科夹闭术的147例患者,依照术后情况分为CVS组(n=45)和非CVS组(n=10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CVS发生的危险因素;依照脑血管直径将CVS患者分类,并对血清sVCAM-1、sICAM-1以及MDA水平进行检测,分析上述血清指标与CVS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unt-Hess分级Ⅲ~Ⅳ级、高动脉瘤直径以及血清sVCAM-1、sICAM-1和MDA的高表达均是导致CV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以上血清指标在严重CVS组中显著高于轻度和中度组(P<0.05);以上血清指标均与CVS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sVCAM-1、sICAM-1及MDA水平是IA显微外科夹闭术后CVS独立危险因素,且与其形成密切相关,可作为CVS严...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并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4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sICAM-1,并与对照组及其与临床分期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54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sICAM-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卵巢恶性肿瘤晚期(Ⅲ~Ⅳ)患者sICAM-1含量也高于早期(Ⅰ~Ⅱ)患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血清sICAM-1含量随着肿瘤恶化程度的增加而上升,sICAM-1有可能作为预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转归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水平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 (sICAM 1 )和可溶性内皮细胞白细胞粘附分子 1 (sELAM 1 )的检测在大肠癌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 4 0例大肠癌、2 5例大肠良性病变及 2 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sICAM 1和sELAM 1水平 ,并比较大肠癌患者术前、术后 ,转移、无转移sICAM 1和sELAM 1水平变化。结果 大肠癌患者血清sICAM 1和sELAM 1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病变患者及正常人 (P <0 .0 1 ) ;大肠癌患者术后血清sICAM 1和sELAM 1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 (P<0 .0 5 ) ;有转移的大肠癌患者血清sICAM 1水平高于无转移的患者 (P <0 .0 1 ) ,而sELAM 1水平相差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血清sICAM 1和sELAM 1水平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可作为大肠癌新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尖锐湿疣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尖锐湿疣 (condylomataacuminata,CA)是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所致的一种性传播疾病。本文对HPV感染的尖锐湿疣患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sICAM 1)的水平进行了检测 ,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 1 病例来源和选择  85例CA患者分别由江西医学院一附院、江西医学院二附院、江西妇幼保健院皮肤性病科医生选送 ,并经HPV 6、11型PCR诊断试剂盒检测为阳性的患者。其中 4 5例男性 ,4 0例女性 ,年龄从 17~ 6 3岁 ,平均年龄 32 .5岁 ,平均病程为 3.5个月。CA出现的位置在外阴、阴茎、肛周、宫颈等部位。按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sICAM 1和sE selectin水平的变化在判断干扰素 α 2b(IFN α 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CHC)患者疗效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 32例CHC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不同时期血清sICAM 1和sE selectin水平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水平。结果 CHC患者治疗前血清sICAM 1和sE selectin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且均与ALT活性密切正相关 (rI=0 8914 ,rE=0 794 6 ) ;IFN α2b治疗有效者治疗前血清sICAM 1和sE selectin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效者 (P <0 0 1) ;治疗后各阶段有效者的sICAM 1和sE selectin水平都明显下降 (P <0 0 0 1) ,无效者则差异不明显 (P >0 0 5 )。结论 血清sICAM 1、sE selectin水平可用于CHC患者炎症活动的监测 ,并可作为预测IFN α2b治疗疗效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白介素-18(IL-18)与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病毒载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关系,探讨IL-18在CH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与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病区就诊的47例CHC患者为CHC患者组,检测IL-18、病毒载量、HCV-Ab、ALT ,分析丙型肝炎病毒阳性、阴性,HCV-Ab阳性、阴性以及不同ALT 浓度患者IL-18的表达情况。另纳入同期高校体检学生2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析CHC患者与健康体检者IL-18的表达情况。结果 CHC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L-18浓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8在 HCV-RNA阳性与阴性、HCV-Ab阳性与阴性间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水平与IL-18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无明显相关性(r=0.291,P>0.05)。结论 IL-18与HCV慢性感染有关,但与HCV复制及其所致的肝损伤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核抗体谱(LIA-ANAs)的表达,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出现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3—7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感染科门诊和住院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81例作为慢性丙型肝炎组,同时选取81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2组LIA-ANAs、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载量及肝功能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共37例检出LIA-ANAs,阳性率为45.67%,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4.93%(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300,P<0.001)。30例(37.04%)患者检出1种特异性自身抗体,占LIA-ANAs阳性者的81.08%;6例(7.40%)检出2种特异性自身抗体,占LIA-ANAs阳性者的16.21%;1例(1.23%)检出3种特异性自身抗体,占LIA-ANAs阳性者的2.70%。8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ANA滴度≥1∶100共6例;24例HCV-RNA≥1×103 copies/mL。LIA-ANAs阳性和阴性组间HCV-RNA载量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5,P<0.05),2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中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IA-ANAs阳性组ALT和AST水平均高于阴性组(U=595.000、597.500,P=0.0382、0.0403)。8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LIA-ANAs阳性和阴性组间年龄(t=0.720,P=0.479)、性别(χ^2=0.400,P=0.5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容易产生自身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与性别、年龄无关,但与肝功能(ALT、AST)、HCV-RNA载量有关。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LIA-ANAs的检测,将有助于临床诊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法(IIF)检测23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并研究自身抗体与HCVRNA、肝硬化发生率、年龄、性别以及和川』的关系。结果23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有95例至少有1项自身抗体阳性,总阳性率为41.5%,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2.5%,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VRNA阳性组与HCVRNA阴性组自身抗体的检出率差异显著(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中丙型肝炎肝硬化发生率(65/95,68.4%)明显高于自身抗体阴性组(46/125,36.8%)。而且年龄≥40岁以上的患者发生肝硬化率更高,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较为普遍存在自身免疫现象,且自身抗体的检出率与患者的年龄和肝硬化发生率明显相关,在丙型肝炎的常规诊疗中应加强检测自身抗体,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肝脂肪变性促进慢性丙型肝炎病程进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脂肪变性在慢性丙型肝炎疾病进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治疗前行肝穿刺病理检查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59例,按照感染HCV基因亚型分为基因1b型组、基因2a型组和其他基因型组,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所有病例血清HCV载量,组织学评估各组穿刺肝组织炎症坏死、纤维化和肝细胞脂肪变性程度.结果 HCV基因1b型和2a型感染患者占总病例的65.41%,63.52%(101/159)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不同基因型组间脂肪变性程度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基因型组HCV慢性感染者间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和脂肪变性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肝脂肪变性与肝纤维化和炎症活动度均密切相关(r值分别为0.34和0.29,P均<0.01),但HCV感染病毒量与脂肪变性、肝纤维化和炎症活动度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脂肪变性促进慢性丙型肝炎病程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炎性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60例作为AECOPD组,根据治疗前是否合并呼吸衰竭将其分为合并呼衰组和未合并呼衰组2个亚组;选取同期经常规治疗临床症状缓解的AECOPD患者60例作为COPD稳定期组;选取同期体检结果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3组研究对象的血清sICAM-1、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AECOPD组患者的血清sICAM-1和IL-18水平显著高于COPD稳定期组(P〈0.05);COPD稳定期组患者的血清sICAM-1和IL-1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ECOPD组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COPD稳定期组(P〈0.05);COPD稳定期组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合并呼衰组患者的血清sICAM-1和IL-18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呼衰组(P〈0.05);合并呼衰组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未合并呼衰组(P〈0.05);AECOPD组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与血清sICAM-1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53,P〈0.05),而AECOPD组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与血清sICAM-1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8,P〈0.05)。结论血清sICAM-1和IL-18水平的上升以及血清IL-10水平的下降可能与AECOPD的发生及其合并呼吸衰竭有相关性,血清sICAM-1水平的上升可反映患者机体炎性反应的加剧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h22细胞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检测64例CHB和16名健康人群外周血Th22细胞表达水平,并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时间(PT)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CHB患者外周血Th22表达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0);重型CHB患者Th22细胞表达水平高于普通型患者(P=0.000);重型CHB中,病情好转患者和死亡患者Th22细胞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Th22细胞与ALB呈负相关,与TBIL、PT呈正相关(P<0.005),与ALT、AST无相关性(P>0.05)。HBV-DNA阳性与阴性患者Th22细胞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与Th22细胞无相关性(P>0.05)。结论 Th22细胞能反映CHB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但未能表现出明确的抗HBV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清微小RNA(miR)-122、miR-222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CHC患者173例(CHC组)及同期体检合格的健康者120例(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及血清miR-122、miR-222水平,同时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获取CHC患者肝组织进行肝炎活动度分级和肝纤维化分期,观察不同分级和分期患者血清miR-122、miR-222水平,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miR-122和miR-222与CHC患者肝功能、肝炎活动度分级及肝纤维化分期的关系。结果CHC组血清miR-122、miR-222、ALT、AST、GGT、ALP及TBI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L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肝炎活动度分级增加,CHC患者血清miR-122和miR-222水平明显升高(P<0.05);随着肝纤维化分期增加,CHC患者血清miR-122水平明显降低(P<0.05),血清miR-222水平明显升高(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miR-122与ALB和肝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P<0.05),与肝炎活动度呈正相关(P<0.05);miR-222与ALT、ALB、肝炎活动度及肝纤维化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CHC患者血清miR-122和miR-222水平明显升高,miRNA-122水平随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而降低,miR-222水平随肝纤维化分期的增加而升高,对CHC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血清IL-18在聚乙二醇干扰素(PEC-IFN)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我院门诊收治的3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为CHC组,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18~65岁。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31例患者给予PEG-IFN,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24周,治疗结束后随访24周。分别在0、12、24及48周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及HCVRNA以判断疗效。并分别在0、4、12及24周检测血清IL-18水平。结果:IL-18与肝脏受损情况密切相关(P〈0.05)。持续应答组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IL-18水平明显高于部分应答组及无应答组,且治疗4周时较治疗前有上升趋势,12及24周时较治疗前下降(P〈0.05),而部分应答组与无应答组IL-18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IL-18可能参与了宿主对丙型肝炎病毒的免疫应答,IL-18治疗前高水平、治疗4周时水平上升与PEG-IFN治疗CHC的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