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因腰椎不稳症行椎间融合术(保留终板、均匀颗粒骨椎间打压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的25例患者,观察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手术后患者病情改善为优19例,良5例,可1例,JOA评分优良率达到96.0%,椎间融合率为96.7%。结论:可膨胀式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椎间融合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56例后路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中的疗效.方法 2002年1月~2008年1月应用后路Cage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56例.结果 术后随访1~5年,患者症状完全消失51例,基本消失4例,优良率98.2%(优91.1%、良7.1%),无明显缓解1例,发生率为1.8%.结论 后路腰椎融合术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可靠手段,而后路椎体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更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中的即刻复位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入椎间融合器行椎体间融合术 ,具有能撑开椎间隙、最大限度地减少取骨量、避免植骨块滑脱等优点[1 ,2 ] ,因而临床越来越多地应用该植入物来治疗腰椎滑脱。但对于其对滑脱椎体的复位效应报道较少。我们评价了 3 5例下腰痛伴腰椎滑脱的患者应用 BAK( Bagby and Kuslich interbody fu-sion system,BAK)椎体间融合器后的复位效应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6~ 1999年 ,我们使用 BAK椎间融合器治疗下腰椎退行性滑脱共 3 5例 ,其中男性 14例 ,女性 2 1例 ,年龄 18~ 66岁 ,平均 5 1.4岁。本组患者中 11例诊断为椎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植入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不稳的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微创小切口开窗椎间盘髓核摘除、扩张型椎间融合器植入加植骨融合术治疗4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退变性腰椎不稳患者。结果术后随访8个月~1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后改善率优40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5.8%。3例出现术中硬膜撕裂,术后无根性疼痛复发和腰椎不稳症状,椎间高度及复位程度无丢失,融合区均骨性融合。结论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椎间可扩张型椎体间融合器植入加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并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有效方法,术中应注意对硬膜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探讨新型解剖型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椎间融合器在腹腔镜下腰椎前路L5/S1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应用的初步临床疗效。在本院脊柱外科进行的21例腹腔镜下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中应用该新型椎间融合器,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术后6个月进行VAS评分及骨性融合和椎间隙高度变化情况分析。结果显示VAS评分在术后持续改善,椎间隙高度在术后变化无统计学差异,在术后6个月时均达到骨性融合。该研究验证了该新型椎间融合器应用于腹腔镜下腰椎前路 L5/S1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术的初步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腰椎椎间融合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我院40例腰椎手术,分为4组,根据X线片观察脊椎滑脱情况、椎间隙高度及植骨融合情况,对各组同一椎间平均椎间高度,椎间角及前凸角术前、术后进行计算、比较。结果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加椎间融合器组融合率较其余组明显增高。结论腰椎椎间融合器在损伤节段形成牢固的生物学融合,固定牢靠,符合生物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新型同种异体骨解剖形腰椎融合器(Bio融合器)应用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的初步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使用腰椎融合器的腰 椎退行性病变患者的临床效果.患者分为Bio组(23例)和PEEK组(26例)从椎间隙融合、椎间隙高度、VAS和ODI功能评价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第6个 月时,Bio组有87%、PEEK组有73%获得了骨性融合,所有患者术后12个月椎间骨性融合.术后椎间隙高度显著增加(P <0.05),术后5d、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 无显著性差异.模拟视觉评分(VAS)和Oswr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末次随访均较术前改善(P <0.05),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两组均未发现严重并发 症.结论 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适用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初步使用具有临床效果满意的优点,并可能在早期促进椎体融合上优于PEEK 材料,但远期疗效尚 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8.
腰椎短节段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使用腰椎椎间螺纹融合器联合腰椎短节段固定,行后路下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的方法。方法:对2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使用Sofamor Danek公司直径为12、14、16mm的柱形椎间螺纹融合器行腰椎椎间融合,其中27例联合应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不同病情分别给予滑移矫正或(和)椎间隙撑开。结果:28例29个间隙应用腰椎椎间螺纹融合器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手术中为安全置入椎间融合器需要切除部分或全部椎间小关节,切除的范围在30%左右。术后X线透视可见椎间隙形态恢复正常。28例患者得到随访,26例满意或基本满意。结论:应用腰椎椎间螺纹融合器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时,需要部分或全部切除椎间小关节,以得到足够空间置入适当直径的腰椎椎间螺纹融合器。同时采用短节段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可重建病变椎间隙,矫正脊柱结构并恢复脊柱强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滑脱症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3月~2010年3月间,对我科收治的40例腰椎滑脱患者应用全椎板减压、椎弓根器械复位固定、椎体间放入PEEK融合器植骨融合。所有病例进行定期随访并观察椎间融合情况。结果 23例置入融合器后达到复位或基本复位,17例通过提拉螺钉进行补充复位。术中硬脊膜撕裂3例,1例裂口较小,术中未予处理;2例裂口较长,术中缝合后以脑棉片覆盖,紧密缝合腰背筋膜及皮肤切口,术后采取去枕头低脚高位,未见脑脊液漏出。术后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2例,予以脱水、营养神经治疗,均恢复满意,未遗留神经症状。结论采用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能发挥撑开复位和融合的双重作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在体内的早期降解过程及对植骨融合的影响.方法将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通过前路手术植入山羊的腰椎间隙,通过X线、CT、光镜、扫描电镜观察其影像学改变及组织学改变.结果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在12周时虽然能达到融合,但其骨小梁的重建紊乱,24周时可达到坚强的融合,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逐渐降解.结论可吸收腰椎间融合器是现有腰椎间融合器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替代产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8例腰椎不稳症患者行腰椎管减压、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78例患者优58例,良1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93.6%。植骨融合率93.6%。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感染、脑脊液漏及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合并椎间融合器植入手术是目前比较适合于腰椎不稳症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中椎间融合器的放置位置。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随访资料完整的MISTLIF患者,测量椎间融合的矢状面位置α、冠状面位置β、手术节段椎间隙前沿和后沿高度、左右侧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椎间隙矢状面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记录椎间植骨融合和终板下沉情况。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54.3岁,L_(3/4)节段患者17例,L_(4/5)节段患者45例,L_5/S_1节段患者17例,平均随访时间11.8个月。融合器矢状面位置(α)为(47.8±9.3)%,冠状面位置(β)为(-1.5±6.1)%,患者术后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显著增加(P<0.05)。椎间隙后沿高度、椎间孔高度与α显著相关,LL与α不相关。椎间植骨融合率78.5%,终板下沉(≥2 mm)发生率50.6%,上位椎体下终板下沉(3.6±1.1) mm,下位椎体上终板下沉(4.4±1.6) mm。椎间植骨融合和终板下沉与α不相关。结论 融合器矢状面放置位置与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相关,融合器在矢状面的位置越靠后,越有利于恢复椎间隙和椎间孔高度;融合器放置位置对腰椎生理曲度、椎间植骨融合和终板下沉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进一步提高腰椎侧方椎间融合率是目前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学者们通过活体动物实验进行相关基础研究。目前,小动物椎间融合模型的建立存在技术难点。本研究首次设计了新型椎间融合器及相关专用工具,建立了一种严格模拟腰椎侧方融合术的动物模型,取得良好初期结果,方法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结合椎间融合器在腰椎植骨融合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深圳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56例行腰椎融合术治疗患者为观察组,其中腰椎滑脱23例,腰椎管狭窄症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2例,均采用BMP结合椎间融合器自体骨植骨融合及椎弓根系统治疗。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本科室行椎间融合器自体骨植骨融合及椎弓根系统治疗的72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腰椎滑脱28例,腰椎管狭窄症2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8例。观察2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时的疗效、腰椎融合率及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12~16个月,2组患者均无融合器塌陷、松动、移位,椎间高度无明显丢失。按Nakai评分标准,术后3、6、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优良率分别为89.3%、91.1%、94.6%,融合率分别为0.0%、71.4%及94.6%;对照组患者优良率分别为87.5%、88.9%、90.3%,融合率分别为0.0%、37.5%和79.2%;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6~12个月出现断棒3例、断钉1例(5.6%),临近椎体退变滑脱1例通过2次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12~16个月无断钉断棒病例。结论在腰椎融合术中应用BMP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和腰椎融合率,减少断钉、断棒及临近椎体退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椎间融合器在腰椎退行性痰病后路融合手术应用中的并发症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分析行腰椎融合器后路椎间融合手术的19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共30例患者出现术中或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6%,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术中初次安装椎间融合器位置不良15例(7.8%),硬脊膜撕裂4例(2.1%),神经根牵拉症状4例(2.1%),椎间融合器塌陷3例(1.6%),椎间融合器后移位2例(1.0%),椎间隙感染2例(1.0%).其中同时出现两种及两种以上并发症的患者1例(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术中使用椎间融合器需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术中避免过度牵拉,应联合应用C臂X线机,规范手术操作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GSS复位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Cage)和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腰椎滑脱患者采用GSS复位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和横突间植骨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9个月,所有患者都获得了椎体间完全融合。按照Nakai标准,优良率92.9%。结论GSS复位内固定结合椎间融合器和横突间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症效果优良,为临床治疗腰椎滑脱症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蒋劲松 《微创医学》2010,5(3):249-251
目的对比自体髂骨块和椎间融合器作为内植物治疗腰椎滑脱、不稳的疗效。方法对进行椎间植入椎间融合器(融合器组19例,21椎)与自体髂骨(骨块组46例,51椎)的两组病人的临床效果、椎间高度变化、融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1年临床疗效优良率骨块组为71.7%(33/46),融合器组为73.7%(14/19);椎间高度丢失率骨块组为5.46%,融合器组为5.04%;融合率骨块组为92.16%,融合器组为90.5%。结论自体骨块和椎间融合器作为腰椎滑脱治疗中的椎间植入物,临床疗效并无明显差别,在患者经济不支持或其他原因不能使用椎间融合器时,可以放心选择自体骨块,关键是患者在早期(术后两周至两个月)离床活动时,需佩戴硬质支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椎间单纯植骨融合和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加椎间融合器融合在治疗腰椎滑脱症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3-01~2008-12收治且获得随访的行单纯椎间融合手术的144例腰椎滑脱患者,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根据椎间融合方法不同,分为A组(椎间植骨融合,n=54)和B组(cage椎间融合,n=90).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A组融合率为92.5%,B组融合率为97.8%;A组优良率90.7%,B组优良率为94.4%,两组植骨融合率及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A组和B组术后1周椎间隙高度与随访末椎间隙高度差值分别为(2.25±0.46)mm和(0.49±0.27)mm.两组椎间高度丢失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的基础上,采用椎间融合器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在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方面与单纯椎间植骨疗效及融合率相近,但椎间隙高度恢复方面要优于单纯椎间植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评价PLIF结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7例腰椎滑脱患者行PLIF结合椎间融合器治疗的疗效,观察复位、融合、客现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18.6月,所有所有患者均达到骨性融合,优良率89.2%。结论:PLIF结合椎间融合器治疗腰椎滑脱可取得良好复位和固定,植骨融合良好,能取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行椎间融合器( Cage )植骨与椎间单纯植骨治疗腰椎滑脱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 Cage组)或椎间单纯植骨融合(椎间植骨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Cage组植骨融合率为95.6%(43/45),椎间植骨组为93.0%(40/4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age组JOA评分优良率为93.3%(42/45),椎间植骨组为90.7%(39/4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至末次随访时间,Cage组椎间隙高度丢失(0.52±0.10)mm,明显少于椎间植骨组的(2.2±0.9)mm(P<0.05)。结论在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基础上采用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效果与椎间单纯植骨治疗相近,但术后维持椎间隙高度优于椎间单纯植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