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武汉市310名女性吸毒者的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研究女性吸毒者家庭背景及教养方式。方法··:成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1)吸毒组父母的文化水平低于对照组(χ2=14.95及χ2=7.08,P<0.01及P<0.05);(2)吸毒组父母的职业以工人为主,其次为个体户;(3)吸毒组父母关系紧张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43.72,P<0.01);(4)吸毒人员本人与父母关系紧张者所占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χ2=97.74及χ2=85.57,P<0.01);(5)吸毒组父母采用不良教养方式的比例高于对照组(χ2=273.41及χ2=266.51,P<0.01),表现为对子女关注过多,但又缺乏理解。结论··:女性吸毒者的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存在许多缺憾,是导致她们吸毒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331例海洛因依赖者呼吸系统疾病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者呼吸系统并发疾病的发生率及其与海洛因滥用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抽取1999年3月 -1999年10月在我院强制戒毒的331例海洛因依赖者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331例海洛因依赖者中有呼吸系统并发疾病的178例 ,占53.78 %;吸毒时间在1a以上的有呼吸系统并发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吸毒时间低于1a者 (χ2=24.66,P<0.01);注射方式吸毒的呼吸系统并发疾病的比例明显高于单纯烫吸的 (χ2=6.35,P<0.05)。结论··:呼吸系统并发疾病是海洛因依赖人群中最常见的并发疾患。海洛因滥用方式、滥用时间与呼吸系统并发疾病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女性吸毒者情感智商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情感智商 (EQ)的高低与女性吸毒的关系 ,以便为制定防复吸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成组病例 -对照研究方法 ,调查了310名女性吸毒者和357名对照的EQ。结果··:女性吸毒者的EQ普遍低于对照组 ,表现为(1)吸毒女性自我形象差 (P<0.05) ;(2)情绪管理能力差 ,不能耐受挫折 (P<0.001) ,不善于抒解愤怒(P<0.001) ,时常自暴自弃以及感觉孤独(P<0.001) ;(3)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差(P<0.001) ;(4)情绪导向错误,责任心不强,不能专注眼前工作以及自我克制力差(P<0.001) ;(5)情绪判读能力差 ,不能从别人角度看事情 ,不能为他人着想以及不能耐心倾听别人的意见(P<0.001)。结论··:女性吸毒与EQ低下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探讨近年来新发现的生物信息递质一氧化氮 (NO)与海洛因依赖的关系。方法··:将87例海洛因依赖者分别按不同年龄分为4组 ,按不同吸毒年限分为3组 ,按不同吸毒途径分为2组 ,用半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血清NO水平 ,比较组间及其与对照组 (健康体检者 )的差异程度。结果··:不同年龄组海洛因依赖者的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01)。在不同吸毒年限中 ,NO水平与吸毒年限呈正相关 ,且A组 (2a以下 )与B组 (2-5a) ,B组与C组 (5a以上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0.01)。不同吸毒途径的两组间比较,静脉注射海洛因依赖者的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 (P<0.001)。结论··:NO参与海洛因依赖过程 ,并与吸毒年限、吸毒途径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吸毒者社会支持系统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考察吸毒者在吸毒前后社会支持系统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和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重庆市西山坪劳教所和江北劳教所的吸毒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与吸毒前比较,男女吸毒者吸毒后的社会支持量表总分和各维度的得分明显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0·001);(2)男女吸毒者在吸毒前的支持总分和各维度得分上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吸毒后,在客观支持(P<0·05)和支持总分(P<0·05)上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男女吸毒者的社会支持状况均是吸毒前明显好于吸毒后,男性吸毒者在吸毒后的处境更糟。  相似文献   

6.
阿片类依赖戒断综合征中医辨证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阿片类依赖戒断综合征中医辨证规律。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中医证候调查表》调查96例脱毒d1 -14的患者。结果··:随着入院时间的延长 ,各证发生概率均呈上升或下降趋势。其中尤以类表证、痰浊证和血瘀证较明显 ,有极显著性差异 (χ2=175.875,P<0.001;χ2=36.924 ,P<0.001;χ2=24.123 ,P<0.001) ;单证存在者较少 ,而以证候之间相兼者多见。结论··:阿片类戒断期证候寒、热、虚、实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无抽搐电休克与药物治疗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无抽搐电休克和常规精神药物治疗,疗程均为4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及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量表(TESS)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一、二、四周末分别评定疗效和副反应。结果无抽搐电休克组治疗第一周末和第二周末PANSS总分减分率显著高于药物组(t=20.03,P<0.001)。治疗第一周末和第二周末无抽搐电休克组的疗效就显著优于药物组(χ2=139.43,P<0.001)、(χ2=151.54,P<0.001),治疗第一周末无抽搐电休克组显效率为51%,而药物组显效率为0%;治疗第二周末无抽搐电休克组显效率为99%,而药物组显效率为13%;第四周末两组总体疗效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24.61,P<0.001)。TESS评定,两组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87.41,P<0.001)。结论无抽搐电休克组的疗效显著优于药物组,其独特的优势是起效迅速、副反应少、疗效确切、依从性高、安全可靠,尤其适合长期吸毒的慢性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横断面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生存分析方法(survivalanalysis)探讨乌鲁木齐市社区吸毒人群发生首次吸毒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5年4-6月,以应答驱动抽样为主要招募方式,在社区招募吸毒者参加调查;应用结构式问卷调查吸毒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首次口吸和静脉注射毒品时间、方式,首次吸毒前的个人成瘾性行为(如吸烟、饮酒)及家庭成员、亲友吸毒情况等。结果:401名静脉注射毒品者进入本次横断面调查,首次吸毒方式为口吸和静脉注射毒品者分别为95·0%(381/401)和5·0%(20/401),首次使用的毒品均为海洛因,首次吸毒年龄19·8a±s5·0a,首次吸毒年龄最小值为6·4a,15a以前开始吸毒者占14·2%(57/401)。从出生到首次吸毒的发生率为5·0/100人年(95%CI:4·5-5·5),影响首次吸毒发生的变量为:维族(HR=2·161,95%CI:1·713-2·726)、15a以前开始吸烟(HR=1·273,95%CI:1·006-1·610)、16a以前开始饮酒(HR=1·774,95%CI:1·387-2·269)、有亲戚吸毒(HR=1·411,95%CI:1·032-1·928)。从出生到发生首次吸毒的时间分别为:维族17·9(95%CI:17·2-18·5)a,15a以前开始吸烟者为20·0(95%CI:20·0-20·8)a,16a以前开始饮酒者为17·0(95%CI:16·6-17·7)a,有亲戚吸毒者为19·2(95%CI:18·6-20·0)a。结论:提示吸毒流行严重地区,吸毒低龄化可能会加速艾滋病的流行。在青少年早期开展个人成瘾性行为(如吸烟、饮酒)的干预教育及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非常必要,维族青少年应该是重点干预人群。  相似文献   

9.
梁坤  戴儒奇  蒙锐  黎芬 《安徽医药》2022,26(7):1402-1405
目的探讨 131I联合甲巯咪唑治疗对 Graves病人外周血滤泡辅助性 T细胞(Tfh)、滤泡调节性 T细胞(Tfr)细胞表达及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 2018年 4月至 2019年 4月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 90例 Graves病人,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 44例仅给予甲巯咪唑治疗,研究组 46例给予 131I联合甲巯咪唑治疗。比较两组外周血 Tfh与 Tfr细胞表达水平、甲状腺功能、血清免疫球蛋白 M(IgM)与免疫球蛋白 G(IgG)水平、随访 1年临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外周血 CD4+T细胞中 Tfh细胞的比例[(9.46±3.11)%]低于治疗前[(16.74±3.88)%](P<0.05)Tfr细胞的比例[(5.34±1.72)%]高于治疗前[(1.95±0.62)%](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外周血 CD4+T细胞中 Tfh细胞的比例[(9.46,±3.11)%]低于对照组[(16.11±3.53)%](P<0.05),Tfr细胞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检测结果均低于治疗前(P <0.05),促甲状腺激素( TSH)检测结果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 FT3、FT4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 P<0.05)TSH检测结果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 IgM、IgG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血清 IgM、Ig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停药后随访 1年,研究组复发率 19.57%低于对照组 52.27%(χ2=10.50,P,=0.001)。结论 131I联合甲巯咪唑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改良式巩膜角膜隧道切口及透明角膜切口式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力及散光恢复情况。方法选取单纯白内障患者70例,共84眼。男性患者43例,46眼;女性患者27例,38眼。年龄36~80岁,平均(56.7±7.8)岁。按照切开入路不同分为两组:透明角膜组:26例,31眼行透明胶膜切口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改良式组:44例,53眼行改良式巩膜角膜隧道切入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1年,对患者术后并发症,视力恢复及散光做统计。结果改良式组术后裸眼视力>5.00°的患者比例(84.90%)明显高于透明角膜组(64.52%),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7.16,P<0.01),改良式组最大较正视力>5.00°的患者比例(86.79%)也高于透明角膜组(74.19%),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8.20,P<0.01);透明角膜组角膜散光发生率(85.48%)明显高于改良式组(72.64%),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68P,<0.05),该组患者散光度数[(0.82±0.22)度]也大于改良式组[(0.50±0.21)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372,P<0.05)。术后患者均出现轻度角膜水肿,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改良式巩膜角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摘除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费用低,切口愈合快,患者恢复好,角膜散光小及并发症少等优点,特别适于治疗我国白内障患者。  相似文献   

11.
温州地区吸毒人群的人格特征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吸毒人群的人格特征和确定吸毒的高危人群,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毒品蔓延。方法:由经过训练的专业人员用艾森克(Eysenck)人格问卷对2002年7月-2003年8月在温州市强制戒毒所戒毒的学员进行调查和记录。结果:<20a和20-39a的男性以及20-39a的女性E分数平均值偏低;<20a和20-39a的男性N分数平均值偏低,而<20a和20-29a的女性N分数平均值则偏高;20-39a男性和所有女性P分数平均值偏高。结论:吸毒人群倾向于内向型,心理状态不太正常,情绪不太稳定。尤其是女性,多呈抑郁型。具有这些人格特征的人应作为药物滥用重点预防对象,对其加强药物滥用预防宣传教育、管理和控制。  相似文献   

12.
新疆乌鲁木齐地区药物滥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新疆地区药物滥用情况 ,为该地区的禁毒、戒毒工作提出建议。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强制戒毒的1281例药物滥用者进行社会人口学特征、吸毒原因的问卷调查。结果··:1281例全部为阿片类滥用者 ,有25.21 %同时滥用大麻 ,21.70 %同时滥用三唑仑 ,11.79 %同时滥用地西泮 ;男性占86.26%;30a以下的滥用者占77.52 % ;其中85.58 %的女性滥用者的年龄在30a以下 ;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8.20%;无业、个体和农民占69.74 % ;个体、无业、单亲、重组家庭及孤儿占73.22 %;药物滥用的主要原因是好奇和逆反心理。结论··:男性、30a以下、无正当职业、文化程度低、家庭和周围环境欠佳者为药物滥用的易感人群 ,提出我国的禁毒、戒毒工作中应把重点 ,特别是药物滥用的预防工作重点放在该人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吸毒者吸毒行为与性行为及其对艾滋病的态度、知识。方法·· :采用被调查者自行独立填写调查表,医务人员核实的方式 ,于1999年1月 -3月对云南、新疆、湖北 (武汉、宜昌 )和北京等地区戒毒所收治的1115例吸毒者(男性占44.9 % ,女性占55.1 % )进行调查。结果··:92.9 %(1036/1115)的吸毒者滥用的物质是海洛因 ,平均吸毒时间为5.2a±s3.4a ;70.6 %(730/1034)的吸毒者主要以静脉、肌肉注射方式滥用毒品 ,以注射方式吸毒平均时间为3.9a±s3.0a ;曾与1人以上共用不洁注射器者占89.2 %(651/730) ,主要共用对象是吸毒伙伴(占58.5%)。共用注射器的主要原因是认为“清洗过 ,注射器是干净的”(占50.3 %)。268例曾接受HIV检测 ,HIV检测阳性率为14.2 %。HIV阳性吸毒者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显著低于HIV阴性吸毒者的得分(t=30.18,P<0.05) ;4地区吸毒者艾滋病知识平均得分比较 ,以云南最高 ,新疆最低 ,差异具有显著性(F=10.78,P<0.05)。该群体中同2人或2人以上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的占25.3 %(267/1054) ;有24.5 %(217/884)的人是为获取钱或毒品而同他人发生性行为关系。在753例应答者中 ,各种传染病的患病率是 :淋病占12.9 % ,梅毒占4.4 % ,尿道炎占34.7 % ,尖锐湿疣占4.8 % ,生殖器疱疹占5.3 % ,其它性病(STD  相似文献   

14.
康复期劳教戒毒人员人格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康复期的劳教戒毒人员的人格特征,探讨不同性别和初次吸毒年龄不同者的心理状况,为该人群的心理康复提供依据。方法运用自编的《个人情况登记表》和《艾森克个性问卷》对100例康复期的强制戒断的海洛因依赖者及当地100例正常人进行测评并对比,同时对男女海洛因依赖者测评结果进行对比,对初次吸毒年龄的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康复期劳教戒毒人员的P分和E分与对照组有极显著差异(P<0.001);女性吸毒者的N分显著高于男性(P<0.01);初次吸毒年龄与P分呈负相关(P<0.001),初吸年龄愈低其心理状况愈差。结论康复期的劳教戒毒人员,特别是女性和低年龄者存在严重的人格缺陷,必须予与重视;我国戒毒工作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吸毒人群中HIV AIDS感染情况 ,寻求减少HIV AIDS传播的途径。方法 :采用金标快速初筛法对2 12 3例吸毒者进行初筛 ;阳性者进行复查并报上级防疫部门进行复查确诊。结果 :2 12 3例海洛因依赖者中抗 -HIV阳性者 2 1例 ,占 0 .98% ,其中男性 18例 ,女性 3例。静脉注射毒品者 19例 (男 18例 ,女 1例 ) ,烫吸者 2例 (男女各 1例 )。注射时间最短者为 0 .2a ,最长者为 8.0a。其中 8例来自同一地区。结论 :吸毒人群是HIV AIDS的易感人群 ;静脉注射毒品是感染HIV AIDS的主要途径 ,加强毒品滥用和HIV AIDS的预防工作有利于遏止HIV AIDS的蔓延。  相似文献   

16.
71例戒毒者的智力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参加戒毒治疗的药物依赖者的智力测量、考察和分析,探讨智力与戒毒的关系,并从个体认知层面提出有利于保持操守的对策教育。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心理测量、个别和集体访谈等方法,了解并分析71例正在戒毒的药物依赖者的智力及戒断状况,通过统计比较,揭示吸毒、戒断与其智力的相互关系。结果··:与正常人群的智力分布相比较,正在戒毒的药物依赖者的智力偏低 (P<0.01) ;与云南省中学生智力发展水平比较 ,戒毒者的大多数智力特征仅相当于14 -15a者的水平 ;戒毒时间长者的智力得分明显高于戒毒时间短者 (P<0.01)。结论·· :吸毒对个体的智力有明显的负面影响,采用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以促进个体的认知能力提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戒毒者保持操守。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上海地区女性药物滥用因素、特点和危险性 ,本文对109例女性药物滥用者的亲友和关系人进行了回顾性调查 ,并对女性药物滥用的原因、特点和有关的预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武汉地区中学生使用药物/精神活性物质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中学生使用药物/精神活性物质情况。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使用自拟《学生用药情况调查表》对该地区高二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8种药物/精神活性物质“一生”、“最近30d”的使用情况、用药频率 (经常、偶尔 )、最初使用年龄、使用原因与后果等。结果·· :在2923例有效问卷中 ,“一生中经常”使用最多的物质是挥发性溶剂 (2.89% ) ,其他物质依次是酒 (2.31 % )、烟草 (0.94 % )、非甾体抗炎止痛药 (0.76 % )。“一生中偶尔”使用最多的是酒 (71.08 % ) ,其他物质依次是非甾体抗炎止痛药 (28.34 % )、挥发性溶剂 (17.94 % )、烟草(16.31 %)。各种物质的初次使用年龄介于7a至12a之间。使用非甾体抗炎止痛药和镇静催眠药的主要原因是治病 (分别占99.20 %和83.33 % );使用挥发性溶剂、饮酒、吸烟的主要原因是“好奇”和“受周围人影响” (分别占83.65 %,81.64 %,93.53 % )。60.25 %的挥发性溶剂滥用者感到身体受到了损害 ;烟酒使用者中分别有56.55%和37.04 %感到身体受到损害。结论··:在部分中学生中已发现对挥发性溶剂、酒、香烟和某些精神药物使用成瘾现象 ,极个别学生有滥用违禁毒品的行为。建议加强对中学生的药物滥用预防教育。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比较吸毒者与一般对照人群的家庭环境、羞耻感、自尊、社会期望以及抑郁水平的差异,了解吸毒者不同于一般人群的家庭环境特征、自我意识特征及其情绪问题,为做好预防吸毒和戒毒工作提供思路。方法:对照设计,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第三版(FES-CV-III)、抑郁量表(CES-D)、羞耻量表(Shame Scale)、自尊量表(SES)和社会期望量表(MSCD),对来自湖北5个治疗社区的正在接受康复治疗的105名成员以及108名非吸毒正常对照者进行调查。结果:(1)吸毒组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道德宗教观和组织性显著低于常模,矛盾性和控制性显著高于常模;(2)吸毒人员组社会期望得分显著高于常模;(3)吸毒人员组羞耻感显著高于对照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吸毒人员中,抑郁水平与羞耻感、社会期望呈正相关;与自尊水平呈负相关。抑郁水平与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知识性和娱乐性呈显著负相关,与矛盾性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吸毒者的家庭环境低亲密度、高矛盾性和高控制性的特点显著;吸毒者自我意识呈现高羞耻、低自尊和高社会期望的特点;吸毒者中存在严重抑郁问题,其抑郁水平与其负性家庭环境及负性自我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